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姬发与纣王的故事

姬发与纣王的故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2231 更新时间:2024/2/8 11:54:04

商朝时,有一年夏天,西伯侯姬发准备联合各路诸侯起兵伐纣,可是人心不齐。姬发决定做一口天下最大的鼎,以彰显自己的实力,然后召集天下诸侯会盟,对鼎盟誓,把观望派拉到自己这边来。

当时,鼎是一种非高贵神圣的器物,做鼎的人,也备受尊敬。有一个叫武英的人,就是一个做鼎的高手。姬发找到武英,对他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姬发与纣关于鼎的故事

武英听了,把姬发领进一个大大的棚子里,那里摆着一排做好的鼎。武英说:“大王要实现大志,我能助一臂之力,实是万幸。这里有九只做好的鼎,我要将九只鼎全部化掉,做成大王所要的一只鼎。可是这九只鼎,是我一生的最爱,材质纹饰,都是上品。现在,我要把这九只鼎全部献给大王,我只有一个要求,我一言九鼎,也希望大王一言九鼎,不可愧对天下苍生。”

两个人在鼎前盟誓,武英做出最大的鼎,姬发打败商纣,还天下一个太平盛世。

接着,武英开始做鼎,可是他不知道现在最大的鼎,到底有多大。于是,武英悄悄派人寻找最大的鼎。

一天,武英的家里来了一位客人,客人告诉武英,最大的鼎已经找到了。武英跟着客人一起去看鼎,两个人骑上马,一路狂奔,很快他们来到了商纣的地界。这是一处空旷地带,两个人放开马跑了很长一段时间,这时客人问武英:“你看到最大的鼎了吗?”

武英环顾四周,哪里有鼎啊?

客人微笑着说:“这世上最大的鼎,就在我们的脚下。”武英十分疑惑,方圆几十里,一马平川,见不到任东西。

客人领着武英,又前走了一段路,他指着前方,让武英看,那里好像有一段城墙。他们策马飞奔过去,武英一看,那段墙竟然是用青铜做的。他疑惑地问:“难道这就是最大的鼎?这不像鼎啊!”

客人笑笑说:“你说对了,这就是最大的鼎!这鼎做出来后,因为太重太大了,就只能放在地下,这地面上我们看到的,只不过是两只鼎耳罢了。”

武英非常吃惊,自己还没有能力做出这样的鼎。

这时,从远处跑过来一队人马,飞奔到武英面前。这队人的最前面,正是纣王。而那个客人,其实是纣王手下的一个将军。纣王说:“听说姬发让你做天下最大的鼎,我让你看了,天下最大的鼎有多大,你拈量一下,姬发有没有这个实力?”

武英大惊,不知谁泄露了秘密,他当即表示自己不能给姬发做鼎了,他一辈子也做不出这么大的鼎。

纣王却说:“你不做已经不行了,你必须要做,你做不出来这么大的,你就做一个小的,送给姬发,让他在诸侯会盟时失去信任。”

武英断然拒绝道:“我与姬发从小就是朋友,我可以说服他不做鼎,可就算是我死,也不能出卖他。”

纣王拍了拍手,说:“把他们带上来。”随着他的话,又有一队人马过来,押上来几个人。武英一看,这几个人都是自己的亲人。武英没有办法,只好含着泪,点头同意按照纣王的意思去做。

武英做不了最大的鼎,他决定要做平生最好的鼎。武英化掉了他的九只鼎,经过三个月的冶炼,武英炼出了最好的青铜。过了三个月,武英浇铸出最好的鼎。又过了三个月,武英雕琢出最精美的纹饰。

这世上最好的鼎,已经做好了,望着那口最好的鼎,武英热泪盈眶。武英告诉姬发,鼎已经做好了。姬发不放心,亲自过来看,一看这鼎并不大,心里很不高兴,说:“武英,你这是在糊弄我,这是最大的鼎吗?我那里就有比这个大的。”

武英这才说出事情的经过,姬发听后十分难过,说:“做不出最大的鼎,会盟大会就不能开了,讨伐纣王的事,只能从长计议了。”

武英却说:“虽然我不能为您做出最大的鼎,但我为您做的是最好的鼎,也是这世上独一无二的鼎,这是一个问鼎。”接着,武英说出了问鼎的妙处,姬发听了很高兴,就让武英一起去参加会盟大会。

这天,会盟大会终于召开了,武英做的那口鼎,摆在了会场正中央,鲜花红绸相衬,显得十分威武。大会开始,各路诸侯都来了,但是看到这只鼎,纷纷指指点点,摇头叹气。果然,大会开始不久,就有人提出异议,说姬发的鼎并不大,国力不够,没有必胜的把握。

姬发告诉大家,现在纣王荒淫残暴,众叛亲离,天欲亡之,诸位如若不信,可以问鼎。众人十分好奇,不知道怎么个问法。

这时,武英走出来告诉大家:“只要趴到鼎口,问一声:‘我欲起兵行不行?’听一听鼎的回答就成。”说着,武英趴到鼎口,大声问:“我欲起兵行不行?”

只听鼎的回声清晰地传了出来:“行行行行……”

武英大声问,好多人过来听,问了一遍又一遍,鼎回答了一遍又一遍。大家都认为这是天意,诸侯纷纷表示跟着姬发起兵。姬发站到鼎前,大声说:“现在,我们的力量已经足够强大了,一开始我想做一只最大的鼎,但是武英告诉我,这是劳民伤财,最大的鼎就在纣王那里,那是我们共同的财产,让我们把自己的财富夺回来。”

很快,姬发起兵,势如破竹,没多久,就攻克了纣王的都城,商朝灭亡了。

这天,姬发带领武英诸侯,一起去看最大的鼎。他们来到那片土地上,找到了那两只鼎耳,让人向下挖去,可是挖了没多久,那鼎耳就自动倒下了。原来,纣王也做不出那样大的鼎,只是做了两只鼎耳,摆在地上,掩人耳目而已。

姬发不由得感叹:这世上号称最大的,往往都是空架子啊!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历史上死得最惨的帝王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公元前284年,烽烟再起。燕国乐毅担任远征军总司令,准备攻打齐国,一雪前耻。而赵国也任命乐毅兼任赵国宰相,秦王国派大军支持乐毅,同时魏韩两国一起,共组成了五国联军,乐毅担任联军总指挥,以泰山压顶之势压向齐国。齐王田地当然不会坐等失败,他征召全国武将部队,可是结果却打得大败。最终,齐国占领的原宋国领土

  • 牧野之战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中国的漫长历史长河中,有许许多多非常著名的战役,在优秀的将领的带领下,取得了战斗的胜利,为当时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推动了历史的发展,经过一些战争的胜利,为后期建立新的王朝打下了基础,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一下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吧。牧野之战,在史上又被为称武王伐纣,是当时周武王联军与商朝

  • 周公解梦和周公是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其实《周公解梦》中的周公,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姓姬名旦,姬旦,也称周公旦。他是周成王姬诵的叔父,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梳理一下就是说:周公,是姬姓后代,叫姬旦,他的父亲叫姬昌,他有个哥哥叫姬发,有个侄子叫姬诵。他父亲姬昌的王位有他哥哥姬发继承,他哥哥死后王位是他侄子姬诵继承

  • 历史上周公到底是何方神圣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说起周公大家可能脑海中会浮现出这样一个印象,不就是那个会解梦的人吗,随便在哪个书摊上都必定能看到摆着一本《周公解梦》,但是你了解周公到底是谁吗?史上真的有这个人吗?他有哪些传奇的经历呢?就请跟着我一起走进3000多年前吧。周公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当文王在世时,姬旦做儿子就孝顺,忠厚仁义,不同于其他儿

  • 武王伐纣时杀死了哪位商朝大将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飞廉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大约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领大军征讨商朝,并在牧野之战中击溃商军,纣王兵败后自焚而死,至此商朝灭亡,史称“武王伐纣”。周武王进入朝歌城后,对商朝的旧臣进行了相关处理,有人“升职”了,比如说

  • 史书中记载的牧野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牧野之战的战斗经过,《逸周书·克殷解》有简单的描写:周车三百五十乘陈于牧野,帝辛(即纣)从。武王使尚父(即吕尚)与伯夫(即百夫长)致师(谓单车挑战)。王既誓(宣誓,即《书尚·牧誓》),以虎贲、戎车驰商师,商师大崩。商辛奔内,登于鹿台之上,屏遮而自于火。这里说,作战前,先使吕尚和百夫长“致师”。“致师

  • 东周时期有哪些交通工具可以使用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很早的时代,周武王在孟津会盟八百诸侯强渡黄河,八百诸侯自九州之地而来,若非有车马战船,自不可能轻松攻破殷商的朝歌城。车马战船就需要畅达的道路交通,才能提高攻战的效率。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在过去对中国的陆地地形有个说法:“八山一水一分田”,什么

  • 历史上第一个参战的女子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提起“谁说女子不如男”这句话,人们往往会想到替父从军的花木兰。其实在历史当中花木兰并不是第一个上战场的女孩子,说起历史的第一位女将军,她叫妇好,是商朝商高宗的妻子,也是皇后。在古代,女孩子都遵从父母之言去相夫教子,但妇好刚刚就是一个与之相反的人,她武艺超群,力大无比,同时又熟知兵法,能够在战斗中运用

  • 鬼谷子真的这么厉害吗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俗话说,时势造就英雄,在战国时期这一个乱世的时代,出现了很多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们的故事显得更加的传奇,一生的荣耀无数。在战国时期,很多知名人物他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师傅,那就是鬼谷子。历史上对鬼谷子的记载是少之又少,甚至有人怀疑这个人真实的存在。有人说他是穿越者中的一位,但是据仅有的史料记载。其实是一

  •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春秋和战国史,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这是中国历史朝代歌中的前四句。回顾整个东周历史,历史学家通常将其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历史时期。一般来说,春秋时期,简称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另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