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战国七雄争霸历史事件介绍

战国七雄争霸历史事件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3974 更新时间:2024/2/19 14:07:05

春秋时期“五霸”中的姜姓齐国,于公元前386年被它的世卿田氏取代,从此我国的历史翻开了剧烈争战的新篇章。

这时,小国林立的时代过去了,鲁、宋等几个小国只是在大国的夹缝中苟延残喘,开始在历史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七个大国的诸侯都在地主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推动下,先后实行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和整顿军队,确立和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权。

进而为扩大势力范围和争夺人民,彼此展开了规模宏大而频繁的进攻战和防御战。胜利者扩大疆土和增加人口,战败者丧失土地和人口。因此,七个诸侯国的地理位置和疆域是不断变化的。秦在函谷关以西,其他六国在函谷关以东,称为山东六国。

战国初年魏国是最强盛的国家魏文侯选用有才能的人管理国家和军队,西门豹在邺郡革除社会恶俗,使百姓安心生产;吴起驻守西河郡治军有方,秦国不敢东向染指;内有李悝等人出谋划策,魏国很快崛起成为一等强国。魏国的疆土大致占有黄河西岸的陕西东部,以秦为邻;山西南部,北与赵相交;河南北部一带,东与齐交界,南与韩、楚接壤。魏惠王(因国都迁至梁,又称梁惠王)雄心勃勃,轻视积蓄多年力量的东方齐国和变法之后蒸蒸日上的西方秦国。

结果公元前353年在桂陵被齐国打败,将军庞洞被擒;接着在西方又败于秦国,国力大衰。惠王害怕秦国的进逼,把国都从安邑迁到大梁。黄河西岸的大片国土陆续被秦吞并,失去了防御的天险黄河,魏国无力阻止秦国东进了。

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把国都从平阳迁至新郑。这时韩国的范围包括河南中部和南部,山西东南部、东方和北方受到魏国的威胁,西方守着东进的强秦,南方是不断开拓疆土的楚国,国又无险可守,经常受到周围诸侯国的攻击。韩昭侯申不害为相,进行了某些改革,国力暂时有所加强。申不害死后,韩国又连年遭到诸侯国的攻伐,毫无抗击之力,只得听任大国摆布,战战兢兢地等待着灭亡的降临。

赵国建都邯郸。赵烈侯时任用贤能,节俭财用,国势渐强。赵武灵工又提倡胡服骑射,加强了军队的战斗力,拓土千里。疆域包括了河北中部和南部,山西中部和北部,以及内蒙河套一带。西方和南方临魏国,东方为齐国,北方是燕国,西北和胡人等少数民族为邻,成为一时的强国。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纸上谈兵的赵括葬送了赵国40多万军队,赵国从此一蹶不振。

战国时期燕国建都卞易,国力较弱。燕昭王时为了强国,报齐国破国之仇,遍求贤能得乐毅,联合其他诸侯国出奇兵攻齐,连下70余城,一度成为北方的强国,致使山戎不敢掠夺燕地。燕国的疆土达到东北辽宁,河北北部,内蒙南部。

进入战国以后,齐国更加强盛,占有山东大部,南与楚接界;河北东部,隔清河与赵为邻,北与燕为界;东临大海。建都临淄。齐威王时推行法治,反对弄虚作假,屠杀了欺上瞒下、贪赃枉法的阿大夫,各级官吏莫不尽心竭力。同时又贯彻邹忌提出的鼓励批评朝政的建议,于是齐国大治。军事家孙殡和田忌也得到重用,他们统率大军在桂陵打败魏国的强兵,创出了齐国威慑东方的局面。至齐湣王因骄傲自大,放松了对魏国的警惕,结果被燕国将军乐毅趁机出奇兵横扫齐国,只有即墨未陷落。后来田单利用乐毅遭诬陷离燕军的机会,以火牛阵破燕军,收复了国土。尽管如此,齐国往日的繁盛再也不能恢复了。

楚国是南方的强国,不断拓地开疆,灭了越、鲁以后,北与韩、魏、齐接壤;西达湖南沅陵和四川巫山县,与秦相交界;南至湖南九嶷山;东临大海。楚国还曾派将军庄娇率军入云南。战国中后期在秦兵的接连打击下,楚国把国都先后从郢迁至陈,又迁于巨阳,最后迁到寿春。

战国初年,秦国还是个比较落后的国家,到了秦孝公时重用法家商鞅实行变法,一跃而成为强国。公元前359年和350年,商鞅先后两次进行变法,大力推行奖励耕战的政策,使民风质朴的秦国很快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赶上和超过了山东六国,为秦统一六国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秦始皇首先挫败劲敌魏国,夺取魏国在黄河以西的土地,进而占领函谷关以东的韩国辖区,秦兵就可以自由往来攻打山东六国。在秦兵连连打击下的山东六国迫于灭亡的危机,在苏秦倡导下联合起来实行合纵政策,妄图抗拒秦的统一。针对山东六国的合纵政策,秦国采纳张仪的连横主张,即实行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方针。

就这样,秦国集中优势兵力,发动了一系列的大规模战役,秦将白起率军于公元前278年攻破楚都郢,又于公元前260年坑杀赵兵40多万于长平。此后,秦始皇犹如秋风扫落叶一样,席卷山东六国,公元前221年最后灭齐,结束了封建割据的历史,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秦始皇怎么统一六国的

战国七雄各国的军事实力怎么样

春秋战国历史事件大全

春秋战国学派和创始人介绍

春秋战国名人大全介绍

春秋战国怎么打仗的

春秋战国的70个国家介绍

春秋战国历史典故大全

春秋战国的货币介绍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战国七雄中资历却最老的诸侯国 竟然实力最弱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经过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一说公元前453年,另一说公元前403年)的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公元前453年,韩、赵、魏推翻智氏,以三家分晋的结果为标志,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对于战国七雄来说,要说哪一国的实力最强,可能还有所争议,比如在战国初期,魏国

  • 战国七雄中燕国为何最没存在感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战国时代,有个国家称为七雄很勉强,几百年时间都是被人欺负,这个国家便是燕国。春秋战国诸侯们相互攻伐,待硝烟散尽时,人们才猛然想起:位于周朝东北一隅的燕国哪里去了?轰轰烈烈的诸侯争霸,燕国却总是一声不吭,总不在“现场”。也正因此,它被史书提及的不多。直至战国晚期,燕国才后知后觉、奋力直追。燕国到底怎么

  • 战国七雄的军事实力哪个强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战国七雄简介: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七国分别是: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战国群雄并起,各国在不同时期,又各有各的辉煌和精彩,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赞叹过各国的军力,但是究竟谁最强,谁又比谁更胜一筹,从来就没有标准答案。经历了春秋时期一系列的大筛选,各个诸侯诸侯的相互厮杀

  • 战国七雄的都城及国土分布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战国时期的七个诸侯国之中,除了秦国在崤山以西之外,其余的六国均在其东边,因此,这六国又称“山东六国”。1、齐国齐国是春秋战国时为“五霸”之首、“七雄”之一,其都城在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部),历史上极为繁荣。分民众生活的大城和国君居住的小城,两城相连,周长21公里,面积15平方公里,共有十三座城门,

  • 战国七雄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战国七雄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21年)七个较强的诸侯国的统称,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无数次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到战国后期,仅剩下七个实力较强的诸侯国,分别为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合称为“战国七雄”。1、战国初期 春秋末年,经列国兼并,剩下的大国主要有西方的秦,

  • 晋景公:历史上死得最倒霉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人的死因也有很多种,寿终正寝自然是人人期待,但是意外往往会导致人的死亡,不过要说死的最尴尬的应该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国君姬獳了。尴尬从何说起?主要是因为这位和别人不同,他是掉进厕所淹死的,也可以称得上前无古人了。晋景公一生在位19年,在这期间他打败齐国,并且消除了专权的赵家,作为君主他知人善任,把国家管

  •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怎么交流的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交流语言为雅言,交流文字为大篆。中国古人十分重视各地方言的统一,于是出现了“雅言”。“雅言”就是中国最早的通用语,在意义上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其音系为上古音系,至今已无方言可完整对应。洛阳雅言就是中国最早的通用语,其音系为上古音系。“雅”、“夏”古代互通的例证很多:《左传》“公子雅”,《韩非子》作“

  • 春秋时期两国之间处理外交的方式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不仅仅是现代社会有外交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有这么一群人,但那时还未曾有“外交”一说,他们也仅仅被称为“说客”,不过神奇的是,手无缚鸡之力,只逞口舌的他们,仅凭两片薄唇,竟能比得上千军万马,看看这些说客是如何挥斥方遒的吧。一、晏子使楚、不辱王命 春秋时期,周天子影响力不足,大国诸侯逐鹿中原,小

  • 战国时期楚国历代国君列表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鬻熊:商末,鬻熊为周文王火师。熊绎:楚国始封之君。周成王授封熊绎,约公元前一千年出头。(熊绎后历五代六君至熊渠。)熊渠:国势由弱转强。伐庸、杨越、鄂。“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立三子为王,后自去其王。熊挚红(熊渠二子)、熊延(熊挚红之弟)、熊勇、熊严、熊霜(熊严长子)、熊徇(熊严少子)、熊咢。熊

  • 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总共有多少个国家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这段时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大分裂时期,史学家们把这段时期称之为春秋时期,这个时期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就是“乱”。为什么会乱呢?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郑、秦、晋等诸侯国的护卫下把国都从镐京迁到了洛邑,东迁之后的周王室衰弱到了极点,统辖的范围方圆不足六百里,各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