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曹操想过篡汉吗?曹操究竟碍于什么原因而不篡汉 执掌汉室权柄让儿子代汉

曹操想过篡汉吗?曹操究竟碍于什么原因而不篡汉 执掌汉室权柄让儿子代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4678 更新时间:2024/1/22 6:47:28

220年,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立为帝,国号魏,都洛阳。第二年,刘备也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刘备为重新夺回荆州,调集所有兵力,亲征东吴,结果被东吴大败于猇亭,逃回白帝城后病死。至此,曹、刘、孙三个集团的疆域基本固定。同年,孙权称王,国号吴,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形成。

《三国演义》的一个最大政治依据就是“曹操篡汉”。曹操当政期间,“名为汉相,实为汉贼”这样的标签一直贴在曹操的身上。其儿子曹丕在曹操死后真的篡了汉更让“曹操篡汉”这条罪状坐死!

但是,曹操本人真的想篡汉吗?我们恐怕不能从其儿子曹丕篡汉就认定曹操篡汉。

曹操篡汉的客观条件是完全具备的。汉天子献帝只不过是一匹夫尔。汉庭内外皆为曹操的人。曹军即是汉军。人们只认曹政而不知汉政。如此之下,曹操篡汉其实只不过是顺水推舟之事。

但是,曹操并没有篡汉!这是铁的事实。

曹操想过篡汉吗?这是这个问题的关键之所在!很多人都认定,曹操实实在在想过篡汉,只不过是碍于自己的某种原因而没实施而已。

这里便出现两个判断曹操是否有篡汉之心的方面:一个就是,曹操想过篡汉没有?一个是,曹操究竟会碍于什么原因而不篡汉?

曹操的很多手下人确确实实想过篡汉。但这并等于说,曹操本人想过篡汉。当我们看荀彧自杀之死时曹操对于荀彧的痛悼,我们就会明确地感觉到,曹操其实并没有真的想过篡汉。

对于曹操来说,篡汉是一个“不可以”的政治举动。当初曹操就参与过对篡汉之人董卓的暗杀和讨伐,更是遏制有篡汉之心的袁绍的最大政治势力。可以说,曹操的第一段政治生涯就是围绕着“护汉”而进行的。曹操之所以能够得到那么多忠勇之士的拥护和跟随,和曹操一直高举“护汉”大旗应该有着最紧密直接的关系。也正是因为此,义气深重的关羽才肯于暂时归附曹操,或者说有理由说服自己归顺曹操。不然,如果曹操那时就已经彰显篡汉之心,关羽再行归顺的话,关羽的忠义就荡然无存了!

曹操一直谨慎地规范自己。虽然最后达成“加九锡、带剑上殿”的最高级臣子程度,但是,他并没有迈开篡汉这一步伐。很显然,曹操至少是不想让自己的政治生涯前后矛盾。因此,我们似乎不能肯定,曹操确确实实有篡汉之心。

三国时期,魏、蜀、吴都实行军国主义政策。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衰弱的汉朝这样的政治体系形同虚设是必然的。但是,曹操始终维护着这一虚设的体系,这应该是不争的事实。曹操至死而对汉帝执臣子之礼当不是虚妄的历史。而维护这样的体系对曹魏的政治势力产生多么大的负面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才有很多曹操的谋士鼓动曹操干脆“篡汉”,以便捋顺魏国内部的政治关系。但是,也有很多人却很不以此为然,他们当初跟随曹操东征西讨,南征北伐,其目标就是“护汉”,也就是说,曹操实际上本是“护汉”的大旗,因此,当曹操“似乎有意纵容”篡汉言论时,以荀彧为代表的一批护汉人士便和曹操产生离心离德之势。荀彧之所以自杀就是因为荀彧以为曹操真的可能采纳这样的意见。可想而知,当时魏国的政治环境都有着多么喧嚣的篡汉氛围。但是,曹操实际上确实不想这样做,因为,对于曹操来说,自己的政治生涯所仰赖的其实就是“护汉”这个政治命题,因此曹操才会对荀彧竟然不理解自己而大加感叹和悲悼。事实上,荀彧大概是最后一个不相信曹操会篡汉的曹操谋士。可是这样一个人最后竟因为怀疑曹操确实有篡汉之心而羞惭自杀,可见,当时的篡汉声浪有多么的大。

本博以为,曹操最大的失误就是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制止这种甚嚣尘上的篡汉呼吁!非不能也,实不为也!这就是所有反对曹操的人对于曹操此时行为的评价。加上其子曹丕在曹操死后不久就实施篡汉,于是,曹操篡汉这样的命题便自然而然地成立了。

但其实,如果我们从当时的政治军事环境上来看,曹操将汉朝政治体系变成为曹魏政治体系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结果。在一个三国均实行军国主义的时代,曹魏如果不如此做的话,曹魏就无法保持强大的势力去对抗孙刘联盟。“曹丕篡汉”实际上只不过是比曹操更事实求是地将当时的政治形势明朗化而已。换句话说,当曹丕篡汉之后,刘备借机称帝,“魏、蜀、吴”三国鼎立之政治形势方才完完全全地确定下来。

对于封建政治思想十分浓厚的时代来说,曹操所以能够招徕最大的政治军事人才群体为其服务,其号召力就源自于曹操的“护汉”鲜明思想。颠覆董卓者有曹操,将汉天子迅速收拢身边实施保护有曹操(有人却非要将其定义为挟天子以令诸侯),讨袁绍更是大打“护汉”旗号。当汉末之时的政权结构已经荡然无存的时候,唯一一个极力维护汉朝政权的实际上仅有曹操而已。我们难道不能从中看到曹操“护汉”的自动至少是被迫吗?

《三国演义》这部书以颂扬诸葛亮为主线,因此而极力塑造曹操篡汉这样的政治命题,从而展示诸葛亮的“忠”、“智”、“勇”,其实是一个很巧妙的构题方法。但是,我们不能被其牵着鼻子走就从史学上认定曹操篡汉。小说设题和历史真实并不等同,这应当是我们必须保持的客观态度。

毛泽东很显然对曹操篡汉这个命题不以为然!因为事实确实如此。“赤壁大战”关键在于曹操北军不习水战,且久居南方,水土不服,导致曹军战斗力大损。但“三国演义”却将之归之于诸葛亮使道术借东风而使得火烧曹操水军之计得以肆行,岂不是太过儿戏?

标签: 曹操

更多文章

  • 历史上高阳公主为何杀死安定公主?安定公主死因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高阳公主

    历史上高阳公主是唐太宗李世民二十一个女儿中的第十七女,高阳公主是太宗最宠爱的女儿,而安定公主是武则天和唐高宗李志的第一个女儿,安定公主很小就夭折了,关于她的死在历史上也是一个谜,在电视剧《武媚娘传奇》中害死安定公主的是高阳公主,她这么做就是为了报复李世民,想要自己称帝,一起看下文揭秘安定公主死因。

  • 武媚娘为何杀高阳公主?武媚娘和高阳公主是姐妹吗?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高阳公主

    唐朝可以说是女人称霸的时代,为什么这样说呢?不仅有一代女皇武则天的问世,还有武则天女儿太平公主把持朝政,号称“武则天第二”,还有唐太宗李世民女儿高阳公主谋反。这三个女人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太平公主是武媚娘武则天的最宠爱的女儿,还有电视剧中高阳公主和武媚娘本是好姐妹,不过后来武

  • 隋唐英雄王世充靠梦周公击败枭雄李密?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王世充

    王世充(?-621年),字行满,本来姓支,是西域的胡人。寄居在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隋朝末年起兵群雄之一。王世充自小喜好经史和兵法,开皇年间,因军功升至兵部员外郎,大业年间,至江都宫监,为隋炀帝信任,后参与平定杨玄感之乱以及河南山东一带民变有功,声望更高,并奠定其在河南地区的势力。他曾带军到雁门勤

  • 唐朝女诗人鱼玄机因爱变成荡妇 因吃醋打死婢女绿翘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鱼玄机

    唐朝诗人鱼玄机与李冶、薛涛、刘采春并称唐代四大女诗人。其诗作现存五十首。鱼玄机一生命运坎坷,一心倾慕是自己的老师温庭筠,这段忘年之年碍于社会舆论无疾而终,后嫁给李亿为妾,但是不被李妻包容,反被抛弃,可怜的鱼玄机从弃妇变成了荡妇,过上了半娼式的生活,后来因为争风吃醋,一时失去理智,把情人的贴身丫环鞭

  • 李隆基喜欢太平公主吗?太平公主之死和李隆基有关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李隆基,太平公主

    李隆基喜欢太平公主吗?众所周知太平公主是李隆基的姑姑,但是在一些电视剧中,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关系很微妙,他们之间的情感好像不只是姑侄这么简单,还掺杂了一些爱情。我记得有的书上说太平公主想要学她的母亲武则天成为女帝,后来被拥护李姓的大臣们杀了。有谁知道太平公主之死和李隆基有关吗?作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

  • 武则天为什么要杀太平公主丈夫薛绍?薛绍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武则天,太平公主,薛绍

    太平公主是武则天最宠爱的女儿,他的第一段婚姻是武则天安排的,武则天将太平公主下嫁薛绍,薛绍是唐高宗的嫡亲外甥,城阳公主的二儿子,也是皇室宗亲,地位显赫,但是好景不长,太平公主正怀有生孕时,武则天却将杀太平公主丈夫薛绍活活饿死。这是为什么呢?太平公主,唐高宗李治之女,681年,太平公主约16岁时,下

  • 北魏孝文帝元宏的第二任皇后冯润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冯润

    孝文幽皇后(469年-499年),名不详,野史上说其名为冯润,字妙莲,是北魏孝文帝元宏的第二任皇后,长乐信都(今河北省枣强县东北)人,谥号为幽皇后]。为冯太皇太后(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皇后)的侄女,比丈夫元宏长一辈,但是却跟元宏年龄相当。太和二十二年(公元498年),北魏孝文帝第二次率军南征,当时的冯妙

  • 张作霖是什么时候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张作霖,什么时候,死的,张作霖,什么时候,死的,天一,个省

    张作霖是什么时候死的张作霖从奉天一个省开始做起,逐渐控制了整个东北三省。再接着担任了陆海大元帅,掌管了整个北洋政府,权力达到了巅峰时期。那么张作霖什么时候死的。这么一个民国时期的风云人物,我们是一定要仔细的研究一下。下面就来张作霖什么时候死的。张作霖照片1927年,日本人向张作霖提出要东北地区的铁路

  • 揭秘风清扬是剑宗还是气宗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揭秘,清扬,剑宗,还是,气宗,揭秘,清扬,剑宗,还是,气宗

    揭秘风清扬是剑宗还是气宗风清扬是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的人物,在《笑傲江湖》中风清扬出场非常少,只有一次那就是思过崖上教授令狐冲独孤九剑的那次,从此之后再也没人见过风清扬,风清扬已经远离了江湖,但是风清扬的威名在江湖中已经成为了传说。谈到风清扬是剑宗还是气宗这个问题需要说一下到底什么是剑宗

  • 王夫之读通鉴论的深刻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王夫之,通鉴,深刻,意义,王夫之,通鉴,深刻,意义,王夫,之

    王夫之读通鉴论的深刻意义王夫之先生的《读通鉴论》是一部思想巨著,这部书是王夫之先生集毕生心血而完成的。他从六十九岁才开始写作,一直到他去世前夕,这部著作才得以完成。当时他的思想已经非常成熟,所以书中的论道极为精彩,是其毕生所学的体现。著作封面照这本书根据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为蓝本,对于先秦到五代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