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汉宣帝整顿吏治的两个方面

汉宣帝整顿吏治的两个方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1194 更新时间:2024/2/14 16:44:12

刘询早年生活在民间,深知吏治好坏将直接关系到百姓的生存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他说“吏不廉平则治道衰”。

所以,他即位后,除亲自过问政事,省去尚书这一中间环节,恢复了汉初丞相既有职位又有实权的体制外,还特别重视地方长吏的选拔和考核,并下大力气整饬吏治。为此,刘询建立了一套对官吏的考核与奖惩制度。

他多次下诏对二千石(郡守级官吏),实行五日一听事制度;并不定期派使者巡行郡国,对二千石官员的工作进行考察。根据考核结果,信赏必罚。他颁布诏令说:“有功不赏,有罪不课,虽唐犹不能化天下。”

在他当政时,一大批因政绩突出的官员受到了奖励,或以玺书勉励,增秩赐金,或爵关内侯,升任九卿或三公。对那些不称职或有罪的官吏,则严惩不贷。随着这些措施的推行,一大批“良吏”便逐渐造就而成。其中,还有许多官吏是由低级郡吏察廉晋升而来,或因明经而被提拔。

宣帝时期,是官吏“久任”制发展到较为完备的时期。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把官员“久任”的实施范围由中央大臣扩大到高级地方官员。不仅侍中、尚书等参掌朝政的亲信近臣得蒙荣宠,郡太守一级的高级地方官也多有“久任”者。汉代的郡国介于中央与县之间,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郡国守相起承上下的作用。

郡国守相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一方的安宁与否,也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兴衰。所以,刘询对郡国守相的选任,十分慎重和严格,规定先由朝中大臣举荐,然后择日亲自召见考核,询问治国安邦之术。著名循吏龚遂被任命为渤海太守,就是其中一例。

其二,上述官员即便积有功劳、或有优异表现应该升迁,也不轻易提升调动,而是另外寻求对策,给良吏以物质、精神两方面的奖励和褒奖。对于亲信近臣,“至于子孙,终不改易。”结果是“枢机周密,品式备具,上下相安,莫有苟且之意也”。

对于郡太守,汉宣帝坦言他们是辅助天子治国理民的关键所在,是“吏民之本”,如果时常调动变易就不会被其属下尊重,上下难以相安;如果实行“久任”制,百姓知其将长时期在职,就不敢欺罔上司,自然就会“服从其教化”。

对治理地方确有优异政绩的郡太守,汉宣帝常用的奖励办法是:颁布玺书嘉奖勉励;在原有的薪俸基础上增加俸禄;赏赐金钱若干;甚至拜爵至关内侯,使之得以享受政治名誉与经济利益。

如胶东相五成在“考绩”中被认为安抚了大量流民,“治有异等”,就得到了明诏褒奖,并提升其俸禄为“中二千石”,赐爵关内侯。另外一位名臣黄霸,曾经因为有过失而被贬,以八百石的官秩再度出任颍川太守,任职八年,郡中大治。宣帝下诏称扬,并给予“赐爵关内侯,黄金百斤,秩中二千石”的额外奖赏。

按照常规,郡太守的俸禄高者为“二千石”(低者可至“八百石”),而成、黄霸实际享受的“中二千石”俸禄与朝廷诸卿持平。他们的职务尽管没有升迁,但是政绩得到肯定,待遇得以改善,利益得到保障。

这不仅对当事人有安抚或激励作用,而且可以给后来人树立榜样,结果是刺激了政风吏治的改善,这些循吏或良吏执法公平,恩威并施,其统治显得“合人心”,“所居民富,所去见(被)恩”,故而得到时人好评。史称“是故汉世良吏,于是为盛,称中兴焉”。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汉宣帝给汉武帝上尊号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从昭帝年间到昌邑王刘贺(史称汉废帝)短暂的27天,再到汉宣帝刘询即位之初,朝政差不多全部掌握在霍光手里。当时,霍家权力极大,霍光除了权倾朝野之外,他的儿子霍禹、侄孙霍云还是统率宫卫郎官的中郎将;霍云的弟弟霍山官任奉车都尉侍中,统率禁卫部队胡越骑兵;两个女婿分别担任东宫和西宫的卫尉,掌管整个皇宫的警卫

  • 刘询追加爷爷谥号“戾”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刘询给自己的祖父卫太子刘据上了个不好的谥号“戾”,其实是相当考究的。就这一件事,充分说明了刘询是一个相当成熟的政治家。他能够在汉武帝之后,开创“孝宣中兴”,绝对不是碰运气得来的。历史上的皇帝,只要皇位不是从父亲那里传下来的,都会对父亲,对祖父有所表示,要追尊一个什么。比如曹丕这样的开国皇帝,因为他的

  • 各时期名人对刘询的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丙吉:通经术,有美材,行安而节和。霍光:操行节俭,慈仁爱人。刘向:中宗之世,政教明,法令行,边境安,四夷亲,单于款塞,天下殷富,百姓康乐,其治过于太宗之时,亦以遭遇匈奴宾服,四夷和亲也。”“然文帝之节俭约身,以率先天下,忍容言者,含咽臣子之短,此亦通人难及,似出于孝宣皇帝者也。如其聪明远识,不忘数十

  • 五四运动的代表人物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五四运动的代表人物有李大钊、蔡元培、闻一多、陈独秀等等。李大钊是五四运动的先驱,是他把马克思主义带入了中国。在五四运动爆发之前,李大钊先生是北京大学的图书馆主席,他在当时影响了毛泽东等人。李大钊在1919年的五月一日发表文章,其文章中的救国思想鼓舞了很多的年轻人,就是因为李大钊的这一主张,才会有日后

  • 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历史原因新思想与社团革新思想在晚清尤其是在甲午战争之后大量传入中国并影响年轻一族,而在民国初年这种影响随着陈独秀所创办的《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等刊物的发展以及白话文运动的推动,自由、反抗传统权威等思想,影响了学生以及一般市民。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从思想、文化领域激发和影响了中

  • 五四运动的主要经过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北京学生运动1919年5月1日,北京大学的一些学生获悉巴黎和会拒绝中国要求的消息。当天,学生代表就在北大西斋饭厅召开紧急会议,决定1919年5月3日在北大法科大礼堂举行全体学生临时大会。1919年5月3日晚,北京大学学生举行大会,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现北京师范大学)、法政专门、高等工业等学校也有代表参

  • 五四运动中军警的反应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军警反应对学生恭敬有加中国历史上,读书人的地位向来较高,有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之说,读书人也常被称为“学老爷”。张鸣在《北洋裂变》中有如是论述:晚清时节,士兵们就不敢轻易进学堂生事,哪怕这个学堂里有革命党需要搜查。进入民国之后,这种军警怕学生的状况,并没有消除。即使有上方的命令,军警在学生

  • 五四运动中的学生代表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学生代表北京方豪(1894-1955),浙江金华人。北京大学学生,北京学生联合会及其后的全国学生联合会的首任主席。后在安徽、浙江等地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罗家伦(1896-1969),浙江绍兴人,字志希。北京大学学生,《北京学界全体宣言》起草人。倡导新文化运动、白话文运动。五四后留学海外,后来担任过国立

  • 李大钊与五四运动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李大钊与五四运动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北京大学是当时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李大钊把北京大学看作是“黑暗中之灯塔”,非常向往成为北大一员。1917年11月,李大钊进入北大,并于1918年1月,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从此站在了新

  • 五四运动六位学生领袖的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1919年5月4日,爆发了一场集合学生,工人,各界人士的一场大规模起义,当时他们进行游行,示威,罢工,请愿等等方式,拒绝接受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而当时最主要的人群就是学生,很多爱国学生走上街头开始演讲,宣扬爱国主义,大喊“废除二十一条”等口号。而今天要给大家说的就是,当时学生团队中的6位领袖,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