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乾隆为什么愿意为什么自动禅位嘉靖

乾隆为什么愿意为什么自动禅位嘉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767 更新时间:2024/2/14 20:33:31

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乾隆皇帝于勤政殿召集皇子皇孙、王公大臣等宣示恩命:立皇十五子嘉亲王颙琰为皇太子。以明年丙辰,建元嘉庆元年。

也就是说,在皇位上稳稳坐了六十年之久,当时依然稳固掌握皇权的乾隆皇帝,准备应践阼之初“若蒙眷佑,得在位六十年,即当传位嗣子”的默祷,主动禅位让贤了。

对于乾隆皇帝的决定,包括皇十五子颙琰在内的皇子皇孙、王公大臣们自然无法理解也不敢承旨。次日,以礼亲王永恩为首,联合诸王公贝勒、文武大臣、蒙古王公等奏请乾隆皇帝收回成命的奏折上呈到了乾隆皇帝的面前,奏请乾隆皇帝“俯顺群情,即赐俞旨”。

王公大臣们对于乾隆皇帝的奏请,并非出于传统意义上的客气,而是发自内心的要求。

毕竟,当时的乾隆皇帝虽然年岁已高,但依然“精神纯固”,依然牢固掌握着大清皇权。乾隆皇帝尚在人世的时候,选择禅位,虽是“等同舜”的先贤所为,但如果处理不当或者引发极有可能发生之太上皇权和皇权之间的争斗,对于清王朝而言绝对是致命打击。

但是,面对王公大臣言辞恳切的奏请,面前“天下臣民、以及蒙古王公、外藩属国,实皆不愿朕即归政”的民心所向,乾隆皇帝毅然予以回应:朕志先定,难以勉顺群情。

乾隆皇帝壮年继位,虽然在雍正皇帝的用心安排下,未经血腥之皇位争夺的残酷洗礼,但自努尔哈赤到雍正皇帝在位期间的屡次皇权争夺带来的手足相残甚至是父子相残,为何没让其引起足够警醒?或者,他为何不担心主动禅位以后,只得皇位却未得皇权的嘉庆皇帝会将其干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继位呢?

其实,对于这一点,乾隆皇帝有着足够的自信,这份自信来自于三个方面。

1、乾隆帝对朝廷军权,绝对掌握

对于清朝皇权而言,“枪杆子里出政权”绝对是一句至理名言。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单是对内戡乱伐暴;对外抵御外侮,绥靖边圉的大型战争就发动了13次之多。乾隆皇帝认为“非师旅征伐,则梗我王化者无以伏惩创,不敢抗干”,认为战争对于一个国家的稳定和边疆领土完整非常必要。

按照现今的审视眼光来看,乾隆皇帝无疑是一个战争贩子,一个用战争完美维护、巩固皇权的权力艺术家。

也正是在这种绝非寻常帝王能及的军事思想支配下,乾隆皇帝对于清朝军队的掌握和掌控能力,远超清朝其他帝王。

乾隆六十年,福康安、和琳、阿桂等久经战场的悍将对乾隆皇帝的绝对维护,足以确保其皇权的绝对稳固。相比之下,刚刚被明确皇储身份的皇十五子颙琰对武装力量的掌握,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哪怕是北京城垣之内的武装力量,也尽数掌握在乾隆皇帝的手中,嘉庆皇帝又该怎么干掉他老子

2、乾隆帝对朝政大权,绝对掌握

乾隆朝晚期,朝堂基本被四大党派势力把持,分别为以阿桂为首的武官派、以刘墉为首的中庸派、以钱沣为首的御史派和以和珅为首的贪官派。

钱沣病逝于乾隆六十年,刘墉在嘉庆朝虽得重用,但当时仍然是乾隆皇帝手下忠心耿耿的臣子;和珅和阿桂,更是乾隆皇帝一手扶持、一手提拔的国之柱臣,对乾隆皇帝的拥护和支持,更是不用怀疑。

此时,虽然已经35岁的嘉庆皇帝在“秘密立储”制度的制约下,身边并未形成一股强有力的政治势力,诸如他的师傅朱珪等此时尚在两广总督任上,鞭长莫及。

所以,对于朝政大权的绝对掌握,也能充分保证乾隆太上皇的绝对安全。

3、乾隆帝禅位谕旨中的明确说明

乾隆六十年九月,在乾隆皇帝宣布禅位决定的同时,还专门明确了“归政后,凡遇军国大事、及用人行政诸大端,仍当躬亲指教,嗣皇帝朝夕敬聆训谕”的大政纲领。

就连嘉庆皇帝虽然名义上负责的“部院衙门、并各省具题章疏、及引见文武官员寻常事件”,也必须在批阅后,“奏知朕办理”。乾隆太上皇,对于嘉庆皇帝的定位乃系“为朕分劳”,而非执掌天下的国之君主。

对于乾隆太上皇的要求,嘉庆皇帝自然不敢违拗,毕竟手里没兵、没权,只能“伏愿我皇父御极延禧,躬揽庶政”,只能“朝夕侍膳问安之暇,得以禀受至教,勉自策励”。

在这份谕旨中,乾隆皇帝还专门明确了“皇太子每十日、率皇子、皇孙、恭请圣安一次”的日常工作要求,这项要求一直延续到乾隆太上皇驾崩。

这就足以证明嘉庆皇帝在乾隆太上皇心中乃至在朝廷之上的地位。

也就是说,乾隆皇帝选择主动禅位,也只是让出皇位并非皇权,更没有将军权交付,这场主动禅位只是乾隆皇帝用以推卸国之衰败、朝堂党派之争乃至反清活动迭起的无奈之举,并非即位之初的心中默祷,也绝非“不敢上同皇祖纪元六十一载之数”。

乾隆皇帝真正交付给皇十五子颙琰的,只是一个名义上的皇帝名号,毫无实权。至于性命威胁,更是毫无可能。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真的有李君羡这个人吗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至尊红颜》这部电视剧很受好评,其中男主李君羡是一个有才又有情的人,事实上,李君羡这个人物在历史上是确实存在的,而且是一位很出名的将领,但最后由于流行的传言被皇帝处决了,并且一定程度上是武则天导致的,这其中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李君羡出生于隋朝年间,与影视剧不同的是,他并不是李建成的后人,真实的他与李

  • 钟会:有小张良之称 手握20万重兵造反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自我国进入封建社会之后,历代以来皆有多多少少的叛乱或起义,抛开他们的出发点是否正义不谈,除了一些无名小卒发动的小规模叛乱之外,大都叛乱或起义会让当权者头疼不已,甚至成功推翻当时的政权,建立属于自己的国度。然而,在汉末三国时期,有一位名将谋略过人,有小张良之称,又手握20万重兵,可他起兵造反仅三天就失

  • 朱元璋为什么放过了刘伯温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自古帝王多无情,凡称帝者,皆不凡之辈,于群狼环伺之中脱颖而出,这注定他们不会和人心照神教,性格都是手段凶狠,不计情谊之辈。比如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艰难时期和兄弟食同灶,寝同床,推翻前朝统治之后,担心自己的地位受到威,也为了给子孙留下安稳的江山,不念以往将跟随自己白手起家的兄弟几乎杀尽,然而有一人却

  • 郭况:富可敌国却不能保得一家老小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郭况,真定槀(今属河北石家庄藁城区)人,生于新朝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东汉光武帝刘秀第一任皇后郭圣通的弟弟,家世显赫,父亲郭昌是河北富豪,母亲刘氏是汉景帝七世孙真定恭王刘普的女儿。郭况为人低调,行事小心谨慎,颇为光武帝赏识,建武元年(25年),光武帝任命郭况为黄门侍郎。建武二年(26年),郭贵人被

  • 皇帝为何不担心贴身侍卫会杀自己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古代封建社会为了争夺皇位,他们干尽丧尽天良之事,而且历来发生最多的地方就是皇宫,皇帝被称之为是当年最高危的职业。不仅要防着后宫佳丽,还要防着自己的亲生儿女,所以皇帝这个职业说提心吊胆也不为过。一般来说,皇帝身边都要有一个贴身侍卫,他们的任务就是不能够让皇帝受伤,并且能够担任此重大任务的人,必须要有两

  • 古代天牢和地牢有什么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有人细说:天牢就是天上的牢,把你吊起来;地牢就是在地上挖的牢房,把你埋起来。真的是让人忍俊不禁。接下来小编就跟大家一起了解下这天牢和地牢的区别吧。1、天牢 天牢,常指设置在京由朝廷直接掌管的牢狱。与地牢(地面以下的牢房)相区别,指地面以上的牢房,是关押重刑犯人的地方,因监狱里暗无天日,故称为「天牢」

  • 汉朝和唐朝哪个强大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现在的人们一提到古代的盛世,首先想到的或许就是“汉唐”这个词,其中包含了汉朝和唐朝两个朝代,的确,汉朝出现了中央集权国家统一之后的第一个盛世,而唐朝又一直都是以盛世而闻名,但是这两个朝代之间,究竟哪一个朝代才是更加名副其实的盛世呢?汉朝和唐朝到底哪个朝代要更厉害一些?说到我们中国古代的封建朝代,那么

  • 汉朝和唐朝隔了多久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汉朝和唐朝相隔398年。汉朝220年灭亡,唐朝618年建立,所以两者间相差了398年。1、汉朝汉朝(前202年-8年,25年-220年)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主要分为西汉百、东汉时期,共历29帝,享国四百零七年。2、唐朝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

  • 汉朝和唐朝的相似之处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封建王朝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轮回圈,在中国的11个大一统王朝中,汉与唐是两个鼎盛的朝代,两个最能代表中国的朝代,而这两相隔几百年的王朝中,居然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第一:汉、唐的前任王朝命运相似汉朝之前是秦朝,唐之前是隋朝,而这个朝代都是中国历史上比较辉煌的朝代,在文化上秦始皇制定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

  • 汉朝和唐朝都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汉朝的对外关系在汉高祖刘邦到文景时期主要是与民休息,主要致力与国内,因而其外交政策更多的是屈辱性的和亲;到了汉朝的繁荣期即汉武帝时期,其外交政策更多的表现为武力征服,汉武帝曾三征匈奴;到了中后期,即汉武帝死后,汉朝的对外关系更多是与周围和平相处,比如昭君出塞等等,汉明帝时期蔡谙还去印度取经,这些都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