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左良玉既然是忠臣,为什么却在崇祯死前按兵不动?

左良玉既然是忠臣,为什么却在崇祯死前按兵不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1570 更新时间:2024/1/17 22:04:00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很多朋友都疑惑,左良玉既然是忠臣,为什么却在崇祯死前按兵不动?

崇祯时期,能打仗的武将本来很多,但有的被皇帝杀了,比如袁崇焕;有的在党争构陷之下,郁郁而终了,比如杨嗣昌(也有人说他是自杀的,存疑);有的在对辽作战中被俘投降了,比如洪承畴。再去掉英勇战死的,剩下“可用之材”其实不多。

所以这些为数不多的“可用之材”,往往发挥着“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的精神:比如洪承畴,在这边追着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打,突然又被调往辽东,与清兵会战去了。

左良玉的情况正好相反:他初在辽东与清军作战,在崇祯五年时被调回,去剿除河南、山西等地的农民起义军。

一说到“明末农民起义”,人们就会想到李自成。其实明末农民起义军有很多支,并且从来没有整合过,始终是各打各的,最多互相配合,完全没有形成统一的领导。李自成是其中最大的一支,其他像张献忠、罗汝才等等,规模较大的就有几十支。

当时官场腐败、政治黑暗,武将只有手握重兵,才能不被构陷、保全自己。左良玉也不例外。

但,如果要从“忠臣”的角度来说,这一时期的左良玉绝没有背叛崇祯、背叛明朝的想法,他还算是忠臣。根本的,那个时期的大明官员很少有背叛朝廷、投“贼”降敌的。否则,一个小小的举人牛金星“投贼”,也不会被李自成那样重用了。

崇祯十七年(对了,就是那著名的1644年)三月,朝廷下诏封左良玉为宁南伯,给他的儿子左梦庚平贼将军的大印,并许诺大功告成以后就让他们父子世代把守武昌。

咦?李自成在西安称帝,为什么朝廷却要封左良玉为宁“南”伯、而不是宁“西”伯?为什么不调左良玉西征剿灭李自成?

因为朝廷给左良玉的任务,是对付当时活跃在南方、已经攻入四川的张献忠。如果不剿灭,张献忠也完全可能发展壮大、像李自成一样攻进北京城。

3月受诏封为平南伯,4月北京城被攻破,崇祯殉国。可以想象,如果这时的左良玉不是“手握大军,按兵不动”以威慑张献忠,而是北上阻拦李自成的话,那么历史有可能会改写——明朝的灭亡不会改变。李自成被阻拦在黄河以西,张献忠却有机会趁势北进,攻下北京城了。

到崇祯上吊为止,左良玉还只是一名有实力的军阀,没有叛国之心,和其他武将都差不多。但是在崇祯殉国、明朝灭亡之后,左良玉没有像其他官员一样投降李自成(这样的人很多),而是服从于福王建立的南明政权,驻防长江上游,并且趁李自成山海关战败,收复了湖北西部的荆州、德安、承天,给“大明”打了一剂强心针。

但是,左良玉在朱仙镇败于李自成,精锐尽失,这时的八十万大军多半是乌合之众。虽然人多势众、蔚为壮观,其实军纪败坏,而左良玉也不能很好地驾驭部下了。另一方面,南明政权内部党派林立,纷争不断,左良玉本人也受到近臣马士英、阮大铖的忌恨,还修筑板机城作为向西防御的屏障——西边就是左良玉的防区啊。他们到底在防谁?

矛盾累积,左良玉于是下定决心,发布檄文讨伐马士英。马士英是朝中大员,左良玉此举就是“清君侧”、也等于是造反了。

左良玉死在半路上。他死后,手下将领推选他的儿子左梦庚为军主,大军继续东下。遇到抵抗后,左梦庚率余部投降清朝。

左良玉是不是忠臣?他挟兵自重、保存实力,但一直忠于崇祯皇帝,没有叛国之心;在崇祯死后,他仍旧举着大明的旗帜,却与南明大臣内部斗争,甚至兵戎相见。是不是忠臣,也很难定论了。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道光生活节俭,为何修建的陵墓却极其奢侈?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上其实是有很多皇帝都很节俭的,但是可能道光皇帝的节俭最为出名,作为一个皇帝,他节俭到了什么程度呢,竟然连鸡蛋都不舍得吃,这样的皇帝,可以说是非常不多见了。但是,这样一个以节俭著称的皇帝,却拥有一座最为豪华的陵墓,这又是为什么?既然那么节俭,却又为何舍得花钱给自己建豪华陵墓?倘若说起皇帝,世人都会

  • 三国众武将中有哪些人能够战胜吕布呢?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三国中的人物能堪称战神的就是吕布,吕布武艺高超,连张飞,关羽,刘备联手也只能打个平手,但曾经他也被四个人打败过,他们是谁?这究竟是怎么打败的吕布呢?四、孙坚孙坚,是东汉末年的一位名将,曾经因为征讨黄巾而得到封赏,被封为议郎长沙起义后,孙坚被任命为长沙太守,并被安排消灭叛贼。董卓处于混乱状态,世界上许

  • 袁绍如此强势,为何连曹操都收拾不了?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东汉末年,汉室衰微。不少割据一方的诸侯,都开始了自己的霸业之路。但经过长年的征战,中原地区只剩下了袁绍和曹操两个集团。这对儿时便相交的旧友,因为各自利益的需要,终于兵戎相见。此时的袁绍,雄踞青、冀、幽、并四州之地,无论是地盘上,还是从实力上,都要远胜于曹操。但令人奇怪的是,袁绍却因为重重原因,没能拿

  • 秦始皇功过到底如何?为何后世称其为"暴君"呢?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关于秦始皇的功与过,似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很多人称其为暴君,对他的功绩是轻描淡写,对他的过错却无限放大。秦始皇的功绩是广为人知,诸如统一天下、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经济制度、实行郡县制等。秦始皇的过错同样是为人所熟知,诸如滥用民力等。然而秦始皇的统一天下岂能等同于汉高祖、隋文

  • 在古代官员一般被废之后,有哪些办法能让自己重新被重用?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了解吧!清朝早在入关之前就有废官制度,入关后,经过几朝的演变,到了雍正皇帝执政时期,废官举措逐渐制度化。雍正皇帝按照废官犯下的罪过的轻重,将废员分成了两类:第一类是“犯私罪之人”,这些人基本上都是由

  • 在古代什么情况下,皇帝才会御驾亲征呢?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我国古代和平年代虽然说是相对来说比较和平,但是每个朝代里都会有一些战乱,尤其是边境地区,经常会发生矛盾和冲突,古代皇帝御驾亲征也是常有的事情。但是御驾亲征并不是一个好的现象,以下三种情况下皇帝才会御驾亲征,大家知道该是哪三种情况吗?第一种,鼓舞士气。前方的战士打的水深火热,胜利即将在望。皇帝御驾亲征

  • 三国时期蜀汉发动过几次北伐?为何最后都输了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上的北伐大事记中,因为三国演义的缘故,蜀汉北伐成为了耳熟能详的典故,还不知道的读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众所周知,北伐曹魏,实现统一,是诸葛亮早在隆中对策中就已定下的奋斗目标。诸葛亮一生为蜀国殚精竭虑、披肝沥胆,是我国封建社会有名的贤臣和良臣,他与刘备在我国历史

  • 古人的说话方式和现代人有什么区别呢?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古人说话与现在说话其实区别不大,最多是一些现代的词语古代没有罢了,哪怕是朝堂之上的大官虽然在庙堂之上侃侃而谈,引经据典,但他们在私下交流也是说的大白话。古代人们受教育率很低,十个人里有一次认字的就不错了,一百个人里只有三四个“先生”,老百姓不懂文言文,说的都是方言型白话文,为了能使的朝廷的政令不出现

  • 被夸"学足达天人,智足资帷幄"的胡俨有多厉害?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您走进明朝文臣胡俨的故事。胡俨是明朝前期的一个知名文臣,出生在南昌,从小就特别喜欢读书,而且所读的书比较杂,除了儒家经典外,还有天文、地理、律历、医卜等等,他都有所涉猎。长大后的他成功成为了一个远近闻名的

  • 曹操口中的"唯有杜康"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是曹操《短歌行》中的一句诗词。很多人不理解曹操所说的“杜康”到底是什么意思,实际上杜康被称为酒圣,因为传说杜康是酿酒的鼻祖人物。《说文解字》有记载“杜康始作秫酒。又名少康,夏朝国君,道家名人”,此后杜康也有代指酒的意思。所以曹操在这里提到“杜康”实际上说的是酒,想要排解忧愁,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