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黄马褂是什么衣服?为什么权力会这么大?

黄马褂是什么衣服?为什么权力会这么大?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2356 更新时间:2023/12/19 18:08:35

当我们在看宫廷剧的时候,有些犯人穿上黄马褂,会受到特殊对待,当时是不是非常的奇怪,这黄马褂是什么衣服?为什么权力这么大。

清代官吏的制服有四种:礼服(朝服)、常服、行服和雨服。马褂在清初只有营兵穿着,康熙末年,有些富家子弟也有穿着者。雍正时,因为穿马褂骑马、射箭颇为方便,穿着者逐渐多起来,以至后来无人不穿。马褂之中以黄马褂为最尊贵,非恩赏不能穿服。

赏穿黄马褂分为两种,即“赏给黄马褂”和“赏穿黄马褂”。一字之差性质却有很大的不同,赏给黄马褂只是赏给一件,不得自己制作服用,如皇帝侍卫、行围、校尉及比武得胜时所穿的黄马褂;赏穿黄马褂则是赏赐给穿黄马褂的权利,一件穿破了,可以自己制作服用,如赏给有功武大员的黄马褂。

综合来看,能够服用黄马褂的,不外乎三种人:

第一,皇帝巡幸随扈人员所穿的黄马褂。

这种黄马褂因职务关系而穿,所以称为“职任褂子”,任职期满或解除职务后便不可再穿。按规定:“凡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前引十大臣、护军统领、侍卫班领,皆例准穿黄马褂”,一般随行人员不得穿用,狭义上可以理解为工作服。

第二,随皇帝狩猎行围时射中猎物及校射比武等赏赐的黄马褂。

清代咸丰以前,每年秋天要到木兰大猎二十天,称为“行围”,在打猎时射中鹿的,打猎完蒙古人在路上献禽的,赏给黄马褂及其他奖品。这种黄马褂只有在行围时才能穿,因此也叫“行围褂子”,俗称“赏给黄马褂”。

第三,赏赐给立有功勋的高级军事将领或统兵文职大员的黄马褂,即“赏穿黄马褂”。

清代对于有功武将,除加官进爵外,还赐“巴图鲁”名号、赏戴花翎及赏穿黄马褂等,而赏穿黄马褂被认为是一种极高的荣誉,这种黄马褂称为“武功褂子”。将黄马褂赏赐给功勋卓著的官员是乾隆以后的事,但是在道光以前都极为少见。咸丰以后因战事频发才逐渐盛行起来。

武功褂子是清政府赐予高级将领的最高荣誉,被赐予者均会登记入册,与前两种不同。有功大臣因特赐才能穿着,因此清代官员视获赐黄马褂为一种特殊恩宠,也代表着政治地位与权利。这个穿出去才真正算是光宗耀祖,光耀门楣了。不过一般来说,这些大臣们会复制一件跟原件差不多的黄马褂穿出来显摆,而原装正品还是会放在家里供奉起来。

特使特赐是皇帝派大臣担负重要外交任务时御赐的黄马褂,以示皇恩浩荡,不负重托。

电视剧中把黄马褂说成有类似免死金牌的加持效果,不过这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除了皇宫里的侍卫穿着的黄马褂外,其他人得到黄马褂主要是作为一种荣誉赏赐,就好比我们今天给有突出贡献的人颁发荣誉勋章和奖状是一个道理。

清朝得到赏穿黄马褂资格的大臣为数不少,但要说到谁的黄马褂价值最高,那恐怕非得属鸿章身上穿的那件了。

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清朝惨败,所以迫不得已派李鸿章前往日本交涉战争赔偿事宜。在谈判的过程中,日本人咄咄相逼要求清朝赔偿白银三亿两,而且不断以扩大战争相要挟。李鸿章手中没有什么底牌,所以在谈判中一直处于劣势。

1895年3月24日,在双方进行第三轮谈判期间,李鸿章在路上遭到日本浪人小山丰太郎枪击。李鸿章左脸被枪击中,血染黄马褂,幸而未危及生命。不过,枪击事件让日本人的谈判优势顿时大减。当时想在中国得到更多利益的英、美等国也立即对此事发表谴责。日本人原本就理亏,同时又担心西方列强出手干预,最后只好做出“让步”,将索要的战争赔款从三亿两白银减到二亿两白银。

李鸿章挨了一枪,间接为清朝减少了一亿两白银的赔款。李鸿章在迷糊中看着被鲜血染红的黄马褂,长叹一声道:“此血可以报国矣”。

不管是哪一种黄马褂,其目的都是皇帝笼络臣子的一种手段。统治者利用官员们的这种心理,用黄马褂作工具收买他们,麻醉他们,愚弄他们,利用他们。是使他们长期为统治阶级服务,以便封建统治更加巩固。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古代妃子能够成为皇后 小妾为什么不能成为正妻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为什么在古代妾不能变为正妻,妃却可以变成皇后?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一看。有这样一个事实,中国古代将嫡庶分得很清楚,士大夫、贵族群体、有条件读书的人,除了正妻以外还可以纳妾,只不过妻子和妾室有一定等级区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妻子不能随便被贬为妾,

  • 赵云只是战平文丑,为何关羽却能斩了文丑呢?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就三国时代的那些名将而言,像关羽、颜良、张飞、文丑、赵云、典韦等人本就已属于家喻户晓的勇将,而这些人经过《三国演义》的文学加工后,就越加显得英勇不凡了。罗贯中老先生是个奇才,他通过自己的文笔硬是把文学作品《三国演义》整成了经典中的经典,尤其武将之间的对决战例写得非常生动又吸引人。在《三国演义》里,赵

  • 三国分别有哪些下场很好的降将呢?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话说三国时期,出现了很多千古流芳的文人武士,他们都给世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这里,将给大家主要讲述下当时从魏国投靠到蜀国的几位将军,看看他们的历程。当时,魏蜀吴三国三足鼎立,在这三方的长期斗争中,各种战略手段层出不穷,三方的战争也是如火如荼。其中,有很多将军无论是由于战败或者是计谋导致了无法在原先的

  • 明朝的神机营非常强大,为何挡不住清军呢?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神机营这个部队,作为京军到了明末,其实早已经不是在世界火器上最先进军队。明军最强火器部队都在萨尔浒了,在浑河,保定总兵王宣,赵梦麟率领的火器军就有来自神机营的精锐,结果明军枪炮层层排列无隙,遇到八旗军野地冲突,一个冲锋就被完全打垮。随后,八旗军开始攻击马林率领的明军,更是最强火器军,拥有明军最强火器

  • 明初传奇人物河西佣为什么总是披葛衣行乞?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您走进明初传奇人物河西佣的故事。根据《明史》的相关记载,当时逃出城去的当朝大臣,除了河西佣之外,还有程济、补锅匠等四十多人,他们这些人逃出南京城后,全部隐姓埋名,不知所终,这些人的姓名爵里,已经全部都不可

  • 朱元璋对科举制度的改革有哪些方面呢?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科举制度是古代平民进入仕途的主要途径,起始于隋唐、发展于宋朝,但是真正把科举制度发扬光大的朝代却是明朝。或许你会想到明朝的“八股取士”严重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那为何科举制反而在明朝发展到鼎盛期呢?这就要说说洪武末期的一个科举案子,和明朝前几任皇帝对科举取士的进一步改制和完善。对于科举制的起源时期,历

  • 郦食其献过两个计策,为何都被人否定了呢?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郦食其一生献过两个大策略。这两个大策略,刘邦都准备执行,结果都被刘邦的另两个重要手下给否定了,这两个人,一个是张良,一个是韩信。先说郦食其献的第二个大策略。刘邦一面派韩信带兵进攻赵国、齐国,一面又听了郦食其的话,派郦食其前往游说齐王田广,劝田广投降。他在劝田广的时候,说了很长一段话,不过,中心思想是

  • 李岩是闯王的重要谋士,为何会被杀掉呢?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李自成是明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人物,他推到了大明王朝的腐朽的统治,大军进驻北京。就在这个紧要关头,李自成却杀死的自己的重要谋士李岩,这好比是自毁长城,又加上吴三桂投降清军。李自成兵败逃离北京。不料在途中遇到地方武装,被一乡民所杀,李自成死的也够窝囊的的了。随后清军入京,顺治称帝,建立大清王朝。李自成虽然

  • 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在古代庞大的官僚机构,是皇帝统御天下的必要配置之一,毕竟皇帝是人不是神,所以肯定需要官僚机构协助他治理这庞大的天下。但官僚机构往往代表的是朝廷代表的是天子,如果官僚机构贪污腐败成风,那么搞的地方上是民怨四起,甚至经常激起民变的话,那么这个帝国也就距离分崩离析不远了,所以历代王朝中反腐是一个不时提起的

  • 什么是公荐制度?对唐朝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不知道没关系,历史故事网小编告诉你。公荐制度是唐朝科举制度中的特有现象,在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它在对人才的选拔,中央的强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后期也成为官员集结朋党的工具。科举制度,为人才广开入仕之途,并极大地拓宽了士庶及第的范围。它兴起于隋朝,到宋朝逐渐成熟完善。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