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时期宁古塔是个什么样的存在?有何害怕之处?

清朝时期宁古塔是个什么样的存在?有何害怕之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3375 更新时间:2024/1/3 2:39:40

宁古塔是中国清代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是清代宁古塔将军治所和驻地。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的章。

宁古塔在清初可谓赫赫有名。凡是因反抗清廷统治的政治犯,或触犯刑律等原因遭受惩处的其它犯人,往往都会因皇上的一句“发往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永世不得入关”,而成为宁古塔的流人。

(宁古塔遗址)

所以,清朝犯人闻宁古塔色变。只要是被发配宁古塔的人,虽未直接判处死刑,但离死也差不离了。他们往往不是死在去宁古塔的路上,就是永远也别想再回来。

就连清初大才子吴兆骞,也曾因顺治十四年的科场案而无辜遭累,被遣往宁古塔。临行前,他的好友,也是著名诗人的吴伟业,做诀别诗相送:“人生千里与万里,黯然销魂别而已。君独为至于此,山非山兮水非水。”

一句“山非山兮水非水”,就将宁古塔的可怕和偏僻描写得入木三分。

那么,宁古塔究竟在什么地方呢?

宁古塔,其实并非是像字面意思那样,是一座塔名,而是一个地名。具体位置在黑龙江省牡丹江中游,图们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

关于宁古塔,历史文献中有新旧两地之说,新城在今天的宁古市所在地宁安镇,而旧城则指的是黑龙江省海林市海浪河边的长汀镇古城村。

宁古塔最早见诸史料,是《清太祖实录》上的记载:“上命巴图鲁额亦都率兵千人,往东海渥集部之那木都鲁、绥芬、宁古塔、尼马察四路”。

明末清初人张缙彦在《宁古塔山水记》中对它也做了详尽的描述:“宁古塔者,奇势怪状,如鼻、如口、如耳、如丫、如人、如鸟之状。”

宁古塔地名是怎么来的呢?

在满语中,“宁古”表示数字“六”,“塔”就是汉字“个”的意思,所以“宁古塔”翻译为汉文就是“六个”。

关于宁古塔地名的由来,被发配到此地的吴兆骞之子吴桭臣在《宁古塔纪略》中明确说明:“相传昔有兄弟六个,各占一方,其言‘宁古塔’,犹华言‘六个’也。”

还有一位宁古塔流人杨越之子杨宾,曾两次跋涉千里去往宁古塔探亲,在他的《柳边纪略》中,也对宁古塔做了类似的描述:“宁古塔之名不知始于何时。宁古者汉言六,塔者汉言个”。

宁古塔究竟有多可怕呢?为何犯人都宁死不去呢?

一、宁古塔远离中原,是边塞苦寒之地。

家祯在《研堂见闻杂录》写到:“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

这么远的路程,如果轻装出行,脚力好的人徒步前行,也得4个月的时间,更何况重枷在身的流人,至少得花上半年。如果是举家遭徙,携妻带子,其困难程度更是无比艰辛。

吴兆骞在前往宁古塔的路上,就曾这样描述路途的艰辛:“山野相错,或继或续,无日不行山水间,亦无日不行风雨间。”他于当年闰三月从京城出发,至七月才抵达宁古塔,足可见路途之远。

正是由于路程遥远,很多人在半道上就病死饿死了,有的人被野兽吃掉,还有的人被饿极了的其他人分而食之,无数人在这漫漫长路上成为了孤魂野鬼。

即便是侥幸活着到达了宁古塔,等待他们的仍然是“魔鬼地狱”。

二、宁古塔气候寒冷,环境恶劣。

当时宁古塔的气候,类似于西伯利亚。《吉林通志》中记载:“是时宁古塔,号荒徼,人迹罕到,出塞渡湍江,越穹岭,万木排立,仰不见天。乱石断冰,与老树根相蟠互,不受马蹄。朔风狂吹,雪花如掌,异鸟怪兽,丛哭林嗥,行者起踣期间,或僵马上。”

清人徐釚在他的《南州草堂集》中,也对宁古塔有生动的描述:“宁古塔垂二十余年,白草黄沙,冰天雪窖,脚之凌、苏武,犹觉颠连困厄也。”

三、宁古塔犯人从事繁重的苦力劳动。

流人达到宁古塔后,等待他们的,除了恶劣的环境外,还有繁重的苦差和奴役生活。这些人都会被安插在各旗之中,要么在官府里做苦役,要么给披甲人为奴。

当差的流人,常年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面黄肌瘦,一年到头都在劳作。要么种田,要么打闱、烧碳,没有半刻空闲日子。每到种田之日,五更而起,黄昏而散。每个犯人名下要粮十二石、草三百束、猪一百斤、炭一百斤、芦一百束等。

而为奴的流人,则更为凄惨。既没有人生自由,也没有半点尊严,主人可以任意剥夺他们的生命而不受惩罚。即便是犯人的后代,也没法摆脱为奴的厄运,世代都将是披甲人的奴隶。

因此,那些不堪忍受折磨的流人,往往冒着杀头的风险也要逃跑。据《清史稿》记载,“黑龙江、宁古塔等处发遣人犯,逃者甚众”。在清初,逃离宁古塔的犯人达一半左右,很多人宁愿逃入深山饿死冻死,也不愿在此为奴。

当然,也有极少部分流人的处境稍微好过些,特别是那些才高八斗的文人,或者是一些官宦和绅士犯人,或者是有名气、有才华、学识出众或社会地位特殊的流人,往往会受到当地官吏和百姓的敬重。吴兆骞就被宁古塔将军巴海聘为家庭教师,专门教授他的两个儿子读书。

当然,这些人毕竟是极少数幸运儿,大多数流人的处境还是极为悲惨的。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第二代襄城伯李隆跟着朱棣立下了什么样的战绩?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您走进第二代襄城伯李隆的故事。李隆是明朝前中期的一个勋臣,他的父亲李濬是协助朱棣打下江山的靖难功臣,被加封为襄城伯。所以当他在年满十五岁,继承已经死去的父亲爵位时,就成了第二代襄城伯。李隆年纪虽轻,但却长

  • 东汉频繁出现小皇帝尚能维持近两百年,为何曹魏小皇帝快速大权旁落?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东汉(25年—220年),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的中原王朝,传八世共十四帝,享国一百九十五年,与西汉统称两汉;魏国(220年12月11日—266年2月8日)是,三国时期割据政权之一,后世史家多称曹魏,是三国之中最大的国家。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东汉频繁出现

  • 宋太宗死前儿子都已经成年了 最后为什么是弟弟赵光义继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对宋太祖赵匡胤猝死之夜,皇子都已成年,为何却由胞弟赵光义继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二十日晚,天晴星灿,宋太祖赵匡胤在太清阁夜观气象,颇觉心旷神怡。忽然阴霾四起,天气陡变,雪雹骤降。急传宫人开端门,召弟弟晋王、开封府尹赵光义入宫。在寝

  • 汉中之战曹操为什么要主动退兵 曹操为何没有支援夏侯渊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对汉中之战,曹操为何主动退兵,又为何没马上南下汉中支援夏侯渊呢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曹操主动退兵虽然有外部环境的因素影响,比如西北边境局势危急,中线荆州军事压力以及内部叛乱的影响,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曹操因为巨大的后勤压力,已经无法在汉中与刘备对峙下去了。夏侯渊是

  • 历史上唐朝的风气如何?有多开放?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因皇室姓李,故又称“李唐”。“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下面和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唐朝是一个非常开放的朝代,也可以称得上是历史上最开放的朝代之一。一说到开放,可能很多人立马会想到“男女关系”问题。尤其是唐朝的皇室,其男女关系是十分混乱的。同样也可以称得上是历

  • 甘宁是个怎样的将领,为何能让关羽忌惮呢?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都知道,关羽是三国时期的一员猛将,而且也是刘备的结拜兄弟,关羽一直被我们推崇为武圣,敌方听到关羽的大名经常都会感到害怕,却不曾想,曾经有一位武将咳嗽了一声,就吓退了关羽。这足以可见这位武将的厉害,要知道在三国即便是赵云等名震三国的大将都难以让关羽面露惧色,那么这个曾经用一声咳嗽就吓退了关羽的大将

  • 霍光能拥有那么大的权利,是因为霍去病吗?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想知道汉朝的霍光能拥有那么大的权利,是因为霍去病吗?其实不能说完全没有吧。至少霍光进入政坛,一定是由霍去病援引的。朝里有人好做官。如果没有霍去病的引荐,霍光不可能一开始就直接出现地大汉朝廷的权力最中央。就算通过其他方式入仕,起点也不一样了。霍光自己,也是个“官二代”,不过他父亲霍仲孺的官很小,是县中

  • 历史上赵彝在靖难之役中秒降朱棣,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在封建社会的政治斗争中,站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毕竟稍有不慎,就会被杀头,历史上赵彝在靖难之役中秒降朱棣,他的结局如何呢?赵彝是明朝初年的一个知名将领,出生在虹县,也就是现在的安徽泗县,关于他的史料记载很少,所以我们后人并不知晓其前期的经历,不知道他是什么时候进入朝廷当官的。只知道他在洪武

  • 为何乱世的时候,道教的弟子会选择出山呢?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道教是产生于中国本土的宗教,有着渊源的历史,至今超过了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道教包罗万象,它以中国古代的黄老思想为理论依据。通常说法,道教认为东汉末年“五斗米道”创教人张道陵是其创立者,称他为“张天师”。史书记载,张道陵身高七尺有余,身材魁梧有利,额头宽而饱满,右脚掌上都七个黑点,看起来很像天上的北斗

  • 朱元璋的岳父做了什么事?为何会被处死呢?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在我们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每一个朝代都存在着血雨腥风的争夺权力,他们都为了自己的私利,宁可错杀一千,也绝不放过一个,如同伴君如伴虎。那些在朝廷上的大臣,如何消除帝王对自己的猜测,是一门很高深的艺术,只有看透了人性,知进退的聪明人才能做到每一个朝代的帝王,都会对自己的人有一种猜忌,就像刘邦,一路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