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袁绍家族很大,家业很大,但是他却败得很惨,所以,他歇斯底里地发出哀叹:我好想基业长青。
这么庞大的家族,这么庞大的家业,为什么败了呢?
一、有10点是输给曹操
1、道败。
因为袁绍规模很大,所以说礼节、程序就乱多了,而我们现在讲管理要追求扁平化管理,很多企业一做大就得了大企业病,就把自己搞得像个政府,搞得像个中央机关,搞得莫名其妙,就出问题,袁绍就属于这种。而曹操不是,曹操坚信合适有效的管理就是最好的管理,怎么有速度就怎么弄,这就是道胜。
2、义败。
当时郭嘉说曹公你是挟天子以令诸候,你出去是代表中央、代表国家。袁绍是反的,我们是正的。曹操都可以代表中央发文件,曹操写个文件皇上敢不签字盖章,其实皇帝就是曹操手上的一张牌。
现在这个社会竞争很激烈,一个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其中有个绝招就是制定标准。美国人为什么这么牛。因为世界上很多标准是他制定的。所以,高明的企业家要学习曹操挟天子以令诸候,就是他自己代表国家,他可以制定标准。
3、治败。
曹操认为管理这个东西怎么合适怎么有用就行。我们从曹操身上看得到:他猛的时候非常猛、宽的时候非常宽。比如说他对人才,宽的时候非常宽,宽的可爱。但是谁要是背叛他,没得话讲,斩首,非常狠。
4、度败。
袁绍外面看上去很温和,但其实心胸很小,针眼那么小,又嫉妒人家的才能,另外用人总是怀疑人家。而且他喜欢用亲戚朋友,特讲私人关系。但是曹操不一样,他非常追求简单实用,用人不疑唯才所宜。只要是人才就大胆放心使用。曹操的心胸非常博大。
5、谋败。
袁绍底下谋士很多,但在该该决策的时候,袁绍的决断力是很低,他不擅长拍板。曹操可以说是霹雳手段,该决则决,而且决了绝不后悔。
6、德败。
袁绍家业大,因此在他旁边的那帮人都是歌功颂德、吹牛皮、拍马屁之流。
但是曹操这边就完全不同,他不追求虚美、以俭率下。对有功的人你一点都不吝啬,但是谁要是犯了问题,他又绝不手软。表明曹操这个人做事比较公私分明、章法有度。
7、仁败。
袁绍看到人家饥寒,献点小的爱心愿意。但是要给大的奖励,他就舍不得了。而你曹操,小问题可能考虑不到,但是在大的问题上,没有遗漏的。
8、明败。
袁绍喜欢听信风言风语,而曹操心里明亮得很,谁对谁错一清二楚。所以,袁绍内部猜忌不团结。而曹操内部非常的团结。
9、文败。
曹操绩效管理做得好,奖惩机制到位,在礼法和以法治国方面比袁绍强。袁绍是谁对我说好话我就喜欢他,谁对我说不好的话,他再能干我都不喜欢他。
10、武败。
袁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善于做表面文章。他这个能力是虚假的,也不知道用兵的要领,在打仗过程中已经看得出来袁绍的能力差多了。曹操的军事水平,不要说袁绍不可比,连诸葛亮、刘备自己都说不及曹公。曹操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
二、有8点是输给自己
袁绍到底输到底输在哪里呢?他为什么不可能实现基业常青呢?根本问题在他自己身上。
第一、他目光短浅
当年袁绍底下的有一个谋士沮授说,你最好去把皇帝给接过来,挟天子以令诸候,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实际上挟天子以令诸候,最先提出的是在袁绍这一边。你看看袁绍这个人多么短浅,袁绍低下有个人说:皇帝请过来好是好,但是有点麻烦,袁总你作为一个分公司总经理,你把总裁请到跟前,你随时都要向他请示,一点都不方便。袁绍居然也认可这个观念,觉得皇帝在我旁边,什么都要向他请示,倒搞的我不方便了,不如不请他,于是决定不请他。后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候以后,袁绍发现曹操随时出去搞工作,都是盖着中央的章,代表国家去打。他又慌了,他就讲,曹操你把皇帝还是让给我吧,曹操可能让吗?那是不可能的。曹操好不容易找到香饽饽,怎么可能让给你呢?
第二、优柔寡断
白马之战中,袁绍听说关羽杀了大将颜良,怒火中烧,沮授也劝他干掉刘备,正当他决定要杀刘备时,刘备的一番巧辩,让袁绍马上改变了主意,打消了杀他的念头,仍待他为上宾,还责备沮授:“误听汝言,险杀好人。”后来,关羽又在延津一带杀了大将文丑,郭图、审配再次劝袁绍杀刘备,正当他下令要把刘备推出斩首时,刘备又巧言道:“曹操素忌备,今知备在明公处,恐备助公,故特使云长诛杀二将。公知必怒。此借公之手,以杀刘备也。愿明公思之。”袁绍又打消了杀刘备的念头,并责怪郭图、审配等人:“玄德之言是也。汝等几使我受害贤之名。”
第三、偏听偏信
官渡之战时,袁绍手下的谋士许攸,曾经截获催粮使者的书信,就赶来见袁绍并献计说:“曹操屯军官渡,与我相持时间很长了,许昌一定很空虚;我们如果分一路人马星夜赶路袭击许昌,那么许昌可以攻下,曹操就可以擒住了。现在曹操粮草已经用完,这正是个好机会。”可是,袁绍偏听了审配诬陷许攸滥受民财的谗言,便大骂许攸:“你这个混蛋,还有脸在我面前献计,你与曹操是老乡加好友,今天你一定是收受了他的贿赂,骗我军队来了。本来我可以杀掉你,今天就饶你一命,赶快滚蛋,以后不许再来见我!”袁绍的一顿臭骂,把许攸骂跑了。可叹的是,许攸这小子投奔了曹操,为他献出了鸟巢劫粮之计,从而使袁绍兵败官渡!
第四、溺爱儿子
袁绍还有一个弱点很雷人,溺爱儿子。当年曹操东征刘备的时候,许昌很空虚,这个时候如果说袁绍乘虚而入,那一下就把曹操的老巢给端掉了,那性质就变了,天下就大变。当时他底下的人说,这个是正好去打曹操,结果你猜袁绍怎么说的,他说我那个小儿子袁尚最让我满意,我天天跟他玩,享受天伦之乐,这几天他的儿子袁尚得了疥疮,生命危在旦夕,我儿子得病了打什么曹操啊,这个时候什么事我都不想管了,这个跟当年刘备为关羽报仇一样,鬼迷心窍钻进了牛角尖,他就不打。他还说如果我的小儿没有命了,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我都不想活了,像个泼妇一样。
《三国志》记载:建安五年,太祖自东征备。田丰说绍袭太祖后,绍辞以子疾,不许,丰举杖击地曰:'夫遭难遇之机,而以婴儿之病失其会,惜哉!'
可见袁绍的格局实在是太小了,为自己这么一点小小的家事,可以放弃江山了。
第五、任人唯亲
袁绍用的都是他那些亲戚、有虚名的。他讲面子、讲资历,而不唯才是举。而曹操是唯才是举,孙权也是唯才是举,刘备也是唯才是举。你就这个不成器的袁绍,还在那里假装门面,所以说我们这个袁绍假装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他死的也很惨。
他任他的长子袁谭为青州刺史、中子袁熙为幽州刺史、外甥为并州刺史,这三人既无才又无德。他重用的淳于琼是个酒鬼,官渡之战时,他喝得大醉,最后曹操一把火把他们烧的差不多了。任人唯亲让袁绍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第六、忠奸不分
袁绍还有第六个弱点,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他搞不清楚,他只会听好听的话、只会听马屁的话,因为他觉得自己势力很大,这个时候他要追求尊重的需要、要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结果他自我没实现,倒是让曹操给实现了。
田丰沮授都是袁绍底下的难得的人才,是非常能干的谋士。但是这两个人有个问题,说话直来直去,也不懂得给老板留面子,所以说袁绍恨死他们了。而逢纪郭图这两个人估计是和绅那个关系学院的高徒,特别善于领会领导意图、特别善于给领导精神贿赂、特别善于让领导觉得很爽,然后让袁绍觉得当董事长的感觉实在是好,好得不得了。那么这样一弄。就出问题了,一面是直来直去、一面是说好听的,最后这两个家伙一天到晚都在挑拨离间,结果让一些有本事的人寒了心,让许攸
张郃高览这帮人,都往曹操那里去,而且直接变成袁绍的敌人。可悲呀。
第七、忌才忌能
袁绍征召郑玄,却不以礼相待;董昭是袁绍的部下,但他的弟弟董访在袁绍的仇人张邈手下为官,于是袁绍把董昭问了罪。
第八、爱好面子
在袁绍要同曹操军队决战时,袁绍集团存在“急战”与“缓战”派,田丰属于“缓战”派。后来,由于袁绍急着想打败曹操,便决定同曹操决战。这时,田丰说出了“若不听臣言,出师不利”的丧气话,袁绍一气之下把他关进了大狱。曹操战斗开始时,袁绍接连吃了败仗。
三、给企业的7点建议
综上所述袁绍尽管说势力大、地盘大,但是为什么输呢?根本的问题是企业有硬实力和软实力之分。袁绍的硬实力是很强大的,但是他的软实力远远不够,比曹操差远了。
微软原总裁鲍尔默认为,任何企业都有两类问题:硬性问题和软性间题。
硬性问题包括财务、营销、技术和生产等,硬性问题通常会影响到企业的底线——利润;
而软性问题是关于价值观、士气和沟通等,软性问题则会影响企业的上线——营业收入。
鲍尔默所说的硬性问题反映的就是企业的硬实力,软性问题就是企业的软实力。
那什么是软实力呢?我们认为他包括企业的人才,袁绍这些方面都做得不足,那在现在激烈的竞争中,企业要塑造自己的软实力,为此给大家提几点建议:
1.以人为本,以人兴企;
2.融合内外关系,构建社会资本与战略网络体系,扩大可支配的资源总量;
3.积极提升企业领导和制度管理能力;
4.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提升企业软实力的核心内容来抓;
5.提升品牌价值,塑造企业良好的商誉和形象;
6.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优化发展社会环境,做良好的企业公民;
7.坚持持续创新,构筑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标签: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