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英国人看清朝砍头刑罚,当场说出一句话,否定中国文化的发展

英国人看清朝砍头刑罚,当场说出一句话,否定中国文化的发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3706 更新时间:2023/12/21 11:15:27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有一种比较严重的死刑就是砍头,它属于比较古老的死刑惩罚方式,因为那个时候人们只知道人类比较重要的地方就是头部,所以将头给砍下来,人的肉体就会慢慢消亡,就算是大罗神仙也无能为力。

古人当时对心脏还不了解,不知道它也是对生死进行衡量的器官。而且在古代进行砍头的话,是非有仪式感的,首先会昭告天下,然后再选择在闹市中心行刑,这给犯人很大的侮辱性,但也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

在很多的影视作品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很多被砍头的人在拉到闹市区后,周围就会有大量的人围观,在他们的眼中没有看到害怕,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而一个外国的传教士在看到这一幕时,直接说了一段话,并且还否认了中国化的发展,这又是为什么呢?

虽然在平的年代里,我们不可能看到砍头的场景,但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想像,现场是血腥和暴力的,一般情况下,许多人都会避之不及,但在清朝时期百姓们却对砍头表现出了异常兴奋,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砍头会在菜市口,也就是人群聚集比较多的地方,在这里会有很多人围观,就如同看大戏一样。在这个刑场外面还会有一个巨大的门阻挡着群众,而且在门上会有“闲杂人等,不得入内”的字样,并且还会有官兵把守。

砍头一共会有两个部分,一个是把犯人带到刑场的过程,这个时候在场的群众都会表现得特别激动,甚至还会朝犯人身上扔菜叶和臭鸡蛋。毕竟能够被拉去砍头的人,都是罪大恶极的。接下来就是砍头部分了。一般情况下会有专业的刽子手来执行这项任务。但要是人多了,或者临时决定的话,就会用业的。

而当刽子手将犯人的脑袋砍下来后,在场的人都欢呼起来,这让那个传教士感到非常的不可思议,毕竟这是一条鲜活的人命,就这样在这围观的人群面前流逝了,而他们竟然没有一点同情,反而更多的是兴奋与激动。而且在这位英国传教士看完这场砍头刑罚后,直接说出了这样一句话,大意就是让大家不要相信中国文化在进步。

其实,这位传教士只看到了表面,并没有从深层次去理解这些围观的群众,为什么会这么兴奋,都说人在压力过大的时候,就会对一些刺激的事情感到兴奋。而那些百姓会对砍头的事情感到兴奋也是能够理解的,毕竟当时他们对砍头是比较好奇的,而且当时晚清人民的生活已经是苦不堪言了。

清晚期贫富差不,两极分化也非常严重,就说慈禧太后一顿饭就吃掉了普通人家一年的口粮,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最主要的事情就是想办法填饱肚子。不仅如此,当时的官服腐败,社会又动荡不安,最痛苦的还要是百姓了。

所以在这样的社会压力之下,人们也就只剩下麻不不仁了。因此砍头这样的事情,就成为了百姓生活中的调味剂,看上一次,就能够让他们暂时忘掉烦恼和压力,这就像是鸦片一样,让当时的人们不能自拔。

其实从医学的角度来讲的话,这就属于人们舒缓压力的一种方式,在外界刺激下,人们的肾上腺素就会飙升。而当看到头被砍下的那一刻,肾上腺素就会达到最高点,而后再慢慢下降。这个过程,能够让人们感受到无比的愉快,在平常生活中都无法感受到的。

当然,这样的现象也不是中国独有的,就像很多外国人在围观砍头或者绞刑的时候,也是异常的兴奋和激动,甚至还会发出呐喊声,因此这并不是中国独有的问题。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末代皇帝》幕后:太和殿取景,梁家辉拒演,溥仪太悲哀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1967年3月17日,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去世。在溥仪的一生中,曾三次登上皇帝的宝座,却又三次仓皇的被人赶下来。终其一生,都生活在牢笼之中,只有最后的十多年时光,溥仪过得还算是惬意,更是写了自传《我的前半生》,在出版后,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而电影《末代皇帝》就是改编于这部自传,以及溥仪老

  • 陈炯明:曾轰炮总统府,晚年为生活四处借钱,死后用母亲棺材入殓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时间是一个神奇的东西,它没有边界,失去的时间不能找补回来,而未来的时光也无法预判。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会淡忘曾经的人和事。在历史的长河中,英雄千千万,他们虽然已经不在世上了,但他们的英雄事迹却没有被时间所洗礼。但是有一些人,他们生前的一段时间辉煌,但是死后却被人们遗忘了。孙中山先生是近代开天辟地的人

  • 1967年溥仪临终前,反复嘟囔地说:我想见他最后一面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众所周知,溥仪的一生可以说是屈辱的一生,虽然从小身居高位,可是从始至终都是他人手中的傀儡,直到最后被我党改造,他终于能够以一个正常人的身份生活下去。1967年,溥仪的悲惨人生走到了结局,在临终之前,他曾反复嘟囔着一句话:我想见他最后一面。那么,溥仪到底想见谁呢?溥仪所说的这个人其实就是溥杰,两人是同

  • 《琅琊榜》从策略逻辑到抛出大于《大明王朝1566》?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电视剧《琅琊榜》与《大明王朝1566》:权谋与逻辑的比较电视剧《琅琊榜》和《大明王朝1566》是非常受欢迎的古装剧。两者都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和人物,但在策略和逻辑上,哪一个更胜一筹?在《大明王朝1566》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政客们争论不休,帝王们应对各种挑战的地方。这些错综复杂的政治场面无不

  • 采药人迷失在大山,意外看到坠毁飞机,被尘封52年的历史由此揭开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黄州》大自然浩瀚无穷,无边无垠的大海,广袤浓密的森林,宽广是他们共同的属性,人类作为大自然当中的一分子,不断地繁衍着自己的文明,在地球上,人类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孕育过不同的时代,而大自然岿然不动,默默地观察着人类的一切活动。而在大自然当中,也掩盖着无数人类曾经存

  • 因为不能自证身份,90岁山西老兵,指着纪念馆照片说:这就是我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诗集》在世界人类史上,日本对于中国开展的全面侵华战争,是必须载入史册的一次罪恶,日本侵略者在这一次战争当中所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他们凭借着自己在当时的国力优势,对当时相对落后的中国开展了残忍的攻击,在当时的国内环境当中,中国的武器以及士兵的战斗力都低于已

  • 以前人人夸赞太平天国,现在反而开始推崇曾国藩,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不知道从何时起,晚清重臣曾国藩逐渐成为后人备受推崇的一个人物,甚至有很多人都不了解他的事迹,就各种学习他的处世之道。事实上,绝大多数人对曾国藩的认识,应该停留在他建立湘军,并领导湘军打败了当时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其实,在这过程中,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曾国藩甚至曾因打不过太平军,差点跳水自杀过

  • 500士兵防守的东交民巷,为何“十万”义和团,两个月无法攻占?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这是发生在清朝晚期的一个真实故事,以至于现在成了一个笑话被人常常谈起。十万的数字有些浮夸,实际上直接参与攻打西方列强使馆的义和团民众只有数千人。而驻扎在列强使馆的士兵也不仅仅是500人,还有近1300人的武装人员,外国使馆内可谓全员皆兵。在力量如此悬殊之下,始终无法攻占使馆区的最主要原因是清政府并不

  • “阴谋家”朱高煦的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在朱棣去世的时候,当时的太子是朱高炽,熟悉明朝故事的小伙伴们应该知道,朱高炽是一个坡脚皇帝,而且非常的胖。在朱高炽还未登上皇位之前,就有一个人一直暗暗跟他较劲,那就是他的弟弟朱高煦。朱高煦在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就常年跟随朱棣在外行军打仗,并立下了不少功劳,在他认为自己才是继承皇位的最佳人选,但是他的父

  • 《谯国夫人》原型人物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不久前,一部名为谯国夫人的剧集播出,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这部剧的收视率和热度也持续攀升。不仅故事情节紧凑,人物塑造也非常生动且富有张力,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今天小编就以《谯国夫人》原型人物介绍为主和大家一起聊聊。《谯国夫人》原型人物介绍冼夫人名冼英,高凉郡(今广东茂名、阳江一带)人,一说名冼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