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山河月明》“大棺材”理论火了,刘伯温为何称中书省为大棺材?

《山河月明》“大棺材”理论火了,刘伯温为何称中书省为大棺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3673 更新时间:2023/12/4 12:16:52

《山河月明》热播,神算子刘伯温戏份不多,但一出场就语惊四座。剧中太子朱标向朱元璋举荐刘伯温为相,可是朱元璋没有选刘伯温,而是选了胡惟庸。朱标安慰刘伯温,宰相的位置总有一天是您的,刘伯温却说,我可不喜欢这个位置,现在的中书省啊!就是一口大棺材。

此为何意?

(刘伯温)

一、中书省是个什么东西?

通俗地说,中书省是宰相办公的地方,也是皇权与相权激烈交锋的地方。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设立宰相制度,宰相成百官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力太大了。汉武帝刘彻为了削弱宰相权力,采用架空手法,有什么军国大事,不与宰相商议,却与主管文书的中书令和尚书令商议。这样,品级较低的中书令便分割了宰相一部分权力,掌握了一部分机密要政。我们所熟知的《史记》作者司马迁,便做过中书令。

然而,汉武帝这样做,等于设置了两套行政班子,宰相那套班子为外朝,中书令这套班子为内朝。这是对行政资源的巨大浪费。魏晋时期,统治者将内朝、外朝合而为一,命名为中书省,中书省这个名词由此产生。中书省一产生,便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其长官仍为中书令,行使宰相权力。

(汉武帝)

如此,则宰相权力又回来了,岂不又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又令皇帝头疼?

其实并非如此,因为此时的中书省内,不再是一个宰相,而是几个宰相。中书令是宰相,中书侍郎是宰相,中书舍人也是宰相,俗称群相制。一群宰相比一个宰相可好多了,等于将原来一个宰相的权力分成了几等份,相较而言,每个宰相的权力便只有原来的1/3或1/4,对皇帝便没有了威胁。这便是通过增加人数以“分化事权”的“弱相”之法。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皆是如此。可见,历代皇帝们为了限制相权,是动了脑筋的。

一句话,中书省是个权力角逐场,这里有皇帝与宰相之间的争斗,有宰相与宰相之间的争夺,热闹而残酷……

二、明初四大相,皆死于中书省

明朝的中书省实行左右双相制,左相为辅,右相为主,是帮助朱元璋处理全囯军政要务的左膀右臂。

从时间上看,在朱元璋的中书省任左相或右相的官员依次为:李善长、汪广洋、杨宪、胡惟庸。徐达也做过右相,但由于他大多数时间呆在军队练兵或者北伐蒙元,并不在中书省上班,所以略去。那么,倒霉的四个宰相便是李、汪、杨、胡。

1870年,李善长执掌中书省,但他身体不好,于1871年请辞归乡。汪广洋和杨宪是中书省后备干部,但两人明争暗斗,激烈交锋。不久汪广洋落败,贬职还乡,杨宪上位,准备接李善长的班。可是杨宪不知死活,掉头攻击李善长,被李善长抓住把柄在朱元璋面前告了一状。朱元璋大怒,杀杨宪,据说是五牛分尸。

杨宪成为明初中书省被杀第一位宰相。他被杀的理由很奇怪,乃是李善长写的5个字:“放肆为奸事”,史书上根本找不到具体原因,成为一桩谜案。

(李善长右)

杨宪死,汪广洋被召回中书省任右相,朱元璋又升胡惟庸为左相。胡与汪这一左一右两相又争斗起来,汪广洋又败,被朱元璋贬至广州。之后胡惟庸大权独揽,无法无天,犯上作乱,北联蒙元,南通倭寇。朱元璋又大怒,于1380年杀胡惟庸,灭其九族。并且从此废除中书省和宰相,结束了中国数千年宰相史。

这还没完,朱元璋认为汪广洋参与了胡惟庸毒死刘伯温案,诛杀了汪广洋。十年后,朱元璋又认为李善长也参与了胡惟庸案,将李善长也杀了。

至此,中书省的左丞右相们,除徐达外,都死于非命。所以,刘伯温说中书省是个大棺材,说得真准。

(胡惟庸)

三、朱元璋的权谋与历代宰相之命运

明初的中书省之所以变成大棺材,与朱元璋的权力运作有关,或者说,这是朱元璋的一种政治需要。

像所有的开国皇帝那样,朱元璋打天下靠武,治天下靠文。坐上皇位不久,朱元璋便开始思量偃武修文了,具体如何做?首先要将跟随老朱打天下的淮西功勋集团瓦解掉,这个淮西功勋集团,当初是朱元璋逐鹿中原、问鼎天下的中流砥柱,现在却尾大不掉,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

朱元璋设计了一个大口袋,准备将淮西功臣中多数的骄兵悍将都装入口袋处理掉。但需要一个有能力的领头人,将淮西一众功臣都引入到口袋中。这个领头人,应该是淮西人,应该入中书省,做左相或右相。看看明初中书省四大相,其中李善长、汪广洋、胡惟庸三人便是淮西旧部,可见朱元璋用心之险恶。

最后的结果,胡惟庸成为了这个领头人,成功地将淮西众臣包括1公21侯都引入到朱元璋的大囗袋中,被朱元璋以雷霆手段消灭掉。

这便是明朝的中书省成为一口大棺材的真正原因。

然而,我们不能怨朱元璋狠心,因为历朝历代的中书省或者说宰相办公机构,都是皇权与相权的交锋之地。皇帝既要中书省的官员们替他做事,又担心他们倚仗特权,培植势力,欺上瞒下,蒙蔽圣听。所以每隔一段时间便将宰相们整治一番,或杀或贬,或流放或撤职,不一而足。

比如汉武帝用了13个宰相,真正善终的只有公孙弘等3人,另外10人中,逼杀3人:李蔡庄青翟赵周;处死3人:窦婴、刘屈氂公孙贺;撤职4人:卫绾、许昌、田蚡薛泽。武则天时,一不如意就撤换、诛杀宰相,21年间用相73人。从垂拱四年到载初元年2年时间,走马灯似的换了13相,其中5人被杀,2人被流放,2人撤职……

还有很多,不想一一列举。所以,宰相并不是那么好当的。俗云:伴君如伴虎,宰相可以借虎威震慑天下,却也更容易被老虎吃掉……

标签:历史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60年代,那名宁愿放弃上北大也要回乡务农的董加耕,如今怎样了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1964年12月26日,是毛主席71岁寿辰,他用稿费请大家一起吃饭。这天,到场的有周总理、朱德总司令、陈永贵、华罗庚、王进喜、陶铸、罗瑞卿等人。还有一个人就坐在毛主席身边,而且毛主席多次给他夹菜,跟他说话最多。在晚宴快结束时,毛主席给到会的客人每人一个苹果,还把第一个苹果递给了他。日后在媒体上,他被

  • 古代当捕快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捕快生活的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一提到捕快,我们就会想到电视剧中那些威风八面的衙门捕快,带刀前行,四处捉捕犯人,让犯人闻风丧胆。捕快的起源已经无从考证,但是大概在奴隶社会的前期,就出现了拥有类似捕快职能的人,他们的工作任务也是追捕犯人,调查证据等等,是最初捕快的雏形。那在古代社会中,捕快的社会地位如何呢?捕快的生活又是什么样的呢?

  • 半仙刘伯温,朱元璋称为张良,为何名列36功臣之末?他被毒死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刘基是明朝开国元勋,民间都喜欢叫刘伯温,称他是神仙。故此,在中国民间,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刘伯温是个有文化的人,元朝的进士出身,曾任元朝政府江西高安县丞,精通天文、兵法、数理,对文学这一块更精通,和宋濂、高启一起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但据

  • 回望新史学的传统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章太炎、梁启超等人开启的新史学运动至今一百多年了,中国史学面貌也确实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我们这一代史学工作者一方面享受新史学带给我们的启示,开辟新的学术路径、学术领域,另一方面实践新史学宗旨,丰富新史学的内涵。当时的历史学家似乎很难找到新的方式去改造旧史,编订新史在新史学发生之前,中国史学传统已经根深

  • 徐志摩墓地三次变迁 墓碑曾在动乱中丧失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徐志摩英年早逝,本就令世人极为惋惜。更让人痛心的是,徐志摩逝世后,墓地也几度被摧毁。徐志摩的墓地在历史上一共经过3次变迁:第一次:徐志摩的墓地原来在东山玛瑙谷万石窝,由胡适之题写“诗人徐志摩之墓”碑文。早年间胡适题词的这块徐志摩墓地,在动乱中荡然无存。第二次:徐志摩老父徐申如,请凌叔华为徐志摩再题了

  • 浙江一古村,由刘伯温按星象设计,80年前发生一怪事,科学都无解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诸葛亮和刘伯温是中国民间最崇敬的两位“智囊”,两人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兵法奇谋、五行八卦无一不精,可谓是“智高近妖”。但是人们都知道诸葛亮的“八卦阵”千般巧妙,挡得住百万雄兵。却不知道刘伯温也有这样一个奇幻莫测的建筑杰作—俞源太极星象村。根据《俞氏宗谱》的记载,元

  • 他们有过辉煌的人生,却以“消失”而告终,盘点古代失踪的名人有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在我们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当中,出现了很多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情,大多数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情都有相关的文字记载,也有些缺少文字记载的则通过人们的口口相传流传至今,但也有些人物和事情在文字记载中找不到他们的结局,这被普遍称为历史未解之谜。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在我国历史当中没有人生结局的古代人物,他们曾出现

  • 光绪皇帝离奇死亡,一缕头发说出了真相,原来凶手是她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1908年11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光绪皇帝突然去世了,蹊跷的是入殓也一反常规地由太监操办,并且很快就下葬了。20多个小时后,73岁的慈禧也因重病离世。光绪是正常死亡吗?直到一根头发才解开谜案。1980年国家对光绪帝清崇陵进行抢救性发掘,从墓室中提取到一缕头发,因当时技术有限,未能查出什么

  • 河南农民一家收养日本伤兵47年,回国之后,他是如何报答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当年日本进入到中国,展开大范围的战事,给不少中国人带来无尽的痛楚,随着时代不断推移,即便是到了如今,每每提及到日本入侵中国事件的时候,都会让不少人咬牙切齿。日本这次入侵,也让我们在历史上,承受了永远无法忘记的耻辱。最终中国凭借全国民众的共同努力,最后迎来了抗日的最后胜利。对比日本人做出的各种过分举动

  • 朱元璋与刘伯温,刘伯温功成身退,后来仍被剥夺俸禄而病死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刘伯温又名刘基,为朱元璋平天下、治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刘伯温在功成名就之后,多次上书请求告老还乡。洪武三年(公元1371年),朱元璋封刘伯温弘文馆学士,封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诚意伯。刘伯温为了免遭朝廷官场斗争的不测之祸,随即上书明太祖要求回家辞仕过隐居生活。原因有二:一是他在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