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回望新史学的传统

回望新史学的传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2142 更新时间:2024/1/16 10:10:28

章太炎、梁超等人开启的新史学运动至今一百多年了,中国史学面貌也确实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我们这一代史学工作者一方面享受新史学带给我们的启示,开辟新的学术路径、学术领域,另一方面实践新史学宗旨,丰富新史学的内涵。

当时的历史学家似乎很难找到新的方式去改造旧史,编订新史

在新史学发生之前,中国史学传统已经根深蒂固,花繁叶茂。自孔子以迄晚清两千多年,中国历史学不仅留下汗牛充栋的历史文献、历史著作,而且在史学表达方式上,几乎所有能想到的著述体例,都已经被发明出来了。历史学家想再发明一个什么新的方式,在20世纪开始那些年,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断代体、大事记、通志、图表、点评、史论……但凡能想到的体例无一不被发明。当时的历史学家除了在旧的框架下博览群书,排比史料,探幽发微,似乎很难找到新的方式去改造旧史,编订新史。

不仅历史著述的形式如此,官方历史几千年所表达的内容也前后一贯,套用一句老话说,千篇一律皆为一家一姓之族谱、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尽管也有食货志、天文志、律历志,乃至释老志、经籍志等,极大包容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正如后来许多新史学传承者所批评的那样,旧史学的最大问题是看不到民众,或者说人民的影子,对中国历史的描述从来就是大而化之,既没有极为细致的数量分析,也没有底层民众的生活。这是旧史学的最大缺陷。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情形是,中国文明素来自誉为举世无双,中国历史学也素来有自己值得骄傲的成就,但是我们也注意到,不论是周边,还是15世纪之后的西方,他们看到了中国文明的优长之处,也从中国学到了不少东西,但是他们并没有学习中国的历史学,尤其没有学习中国历史学的著述体例,没有像我们这样始终如一地重视纪传体、编年体,重视帝王家谱、族谱。东西洋各国在近代实际上延续传承希腊罗马以来的历史学传统,注重分析,注重叙事,注重社会层面,而不是只注重英雄,使历史学沦为帝王家谱、族谱。

新史学的出现为中国历史学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路

西方因素进入中国之后,中国的历史学渐渐地发生着变化。乾嘉诸老对历史学应用层面的开拓,鸦片战争时期的西北史地研究,如果仔细研索,内中多少都有外部影响在,尤其是林则徐的《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畬的《瀛寰志略》,黄遵宪的《日本国志》等,明白地提示了外部史学开始影响中国,不论是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

中国历史学真正发生“范式转移”还是甲午战争结束,《马关条约》签订之后的事情。如果没有政治上的转型,没有一个全新社会形态的出现,中国历史学当然也会缓慢地向东西洋各国靠拢,也会变化,只是甲午战争后中国政治面貌急剧变化,让文化的变化迅猛而剧烈。

甲午战争后,中国在很大程度上属于被迫接受外国人在各通商口岸的国民待遇,而这个国民待遇不是参照中国,而是参照东西洋已经近代化的各国。这些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像在东西洋各国一样自由生活,自由从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活动。这个示范在最初阶段当然有风险,它究竟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甚至伤害中国体制,谁也没有办法预测,但是允许外国人在通商口岸活动毕竟写进了条约,中国也没有办法完全不遵守。

随着时间推移,通商口岸带给了中国示范意义,那时的“先富阶级”也争先恐后跑到通商口岸,用各种方式分享通商口岸自由贸易的便利。于是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先前几十年只变其“末”不变其“本”,只要其“用”不要其“体”的洋务自强运动渐渐转向,维新变法渐渐成为时代主题。持续两千多年的“四民社会”开始解体,一个全新的资产阶级开始出现,中国社会也开始向自由资本主义转轨。

近代中国的路径与西方、日本都很不一样。由于在甲午战前几十年,中国一直处在国家主义主导的发展顺境,缺少最起码的近代启蒙,思想的变化严重滞后。因为几十年的经济增长期,除了郭嵩焘郑观应少数智者略具忧患意识、近代思想,整个社会充斥着盲目的自信、乐观,莫名其妙的狂妄。于是,甲午战后因为自由资本主义的发生,中国并不仅仅是调整和重构体制,也引进消化了一套完整的近代思想体系,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看到甲午战后中国学术的整体性变动。严复引进宣扬的“进化论”,不仅为中国人提供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政治动力,而且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世界观、历史观,中国历史学的重构、重建,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重构,有了严复提供的新思想资源,才真正成为可能。

据此,我们去看章太炎、梁启超、陈黻宸、邓实、王国维等人,在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期关于中国历史学的思考,就比较容易理解新旧时代转换之际学术进步的可能、力度与局限。

新史学的出现为中国历史学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路,自章太炎、梁启超之后,中国历史学的面貌完全改观,旧的史学范式至《清史稿》完成而走向终结,中国历史学渐渐与东西洋各国历史学趋于一致,这在章太炎、梁启超、王国维、罗振玉、陈寅恪、陈垣、吕思勉、钱穆等人稍后的研究中,均有完美体现。

一百多年过去了,新史学形成了自己的“小传统”,不再将历史学视为帝王一家一姓之家谱,而是广泛记录、分析社会的变动;也不再是简单的“资政”,而是最大限度还原历史逼近真相,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术。

标签:历史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徐志摩墓地三次变迁 墓碑曾在动乱中丧失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徐志摩英年早逝,本就令世人极为惋惜。更让人痛心的是,徐志摩逝世后,墓地也几度被摧毁。徐志摩的墓地在历史上一共经过3次变迁:第一次:徐志摩的墓地原来在东山玛瑙谷万石窝,由胡适之题写“诗人徐志摩之墓”碑文。早年间胡适题词的这块徐志摩墓地,在动乱中荡然无存。第二次:徐志摩老父徐申如,请凌叔华为徐志摩再题了

  • 浙江一古村,由刘伯温按星象设计,80年前发生一怪事,科学都无解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诸葛亮和刘伯温是中国民间最崇敬的两位“智囊”,两人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兵法奇谋、五行八卦无一不精,可谓是“智高近妖”。但是人们都知道诸葛亮的“八卦阵”千般巧妙,挡得住百万雄兵。却不知道刘伯温也有这样一个奇幻莫测的建筑杰作—俞源太极星象村。根据《俞氏宗谱》的记载,元

  • 他们有过辉煌的人生,却以“消失”而告终,盘点古代失踪的名人有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在我们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当中,出现了很多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情,大多数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情都有相关的文字记载,也有些缺少文字记载的则通过人们的口口相传流传至今,但也有些人物和事情在文字记载中找不到他们的结局,这被普遍称为历史未解之谜。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在我国历史当中没有人生结局的古代人物,他们曾出现

  • 光绪皇帝离奇死亡,一缕头发说出了真相,原来凶手是她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1908年11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光绪皇帝突然去世了,蹊跷的是入殓也一反常规地由太监操办,并且很快就下葬了。20多个小时后,73岁的慈禧也因重病离世。光绪是正常死亡吗?直到一根头发才解开谜案。1980年国家对光绪帝清崇陵进行抢救性发掘,从墓室中提取到一缕头发,因当时技术有限,未能查出什么

  • 河南农民一家收养日本伤兵47年,回国之后,他是如何报答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当年日本进入到中国,展开大范围的战事,给不少中国人带来无尽的痛楚,随着时代不断推移,即便是到了如今,每每提及到日本入侵中国事件的时候,都会让不少人咬牙切齿。日本这次入侵,也让我们在历史上,承受了永远无法忘记的耻辱。最终中国凭借全国民众的共同努力,最后迎来了抗日的最后胜利。对比日本人做出的各种过分举动

  • 朱元璋与刘伯温,刘伯温功成身退,后来仍被剥夺俸禄而病死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刘伯温又名刘基,为朱元璋平天下、治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刘伯温在功成名就之后,多次上书请求告老还乡。洪武三年(公元1371年),朱元璋封刘伯温弘文馆学士,封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诚意伯。刘伯温为了免遭朝廷官场斗争的不测之祸,随即上书明太祖要求回家辞仕过隐居生活。原因有二:一是他在青少年

  • 信不信由你,这些历史冷知识绝对让你吃惊,有归有但你只知一半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历史上总有那么一些故事看起来是不能让人理解的,但它是真实的就这样发生了。第一个:屈原其实并不姓屈,而是姓芈,可能还跟芈月有关。他的后代也不姓屈,而是姓熊,屈原之所以被这样叫,是因为他先祖的封地就在屈邑。第二个:凿壁偷光这个故事我们都知道,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匡衡,也因为这种刻苦学习而成为了宋朝的一个丞相

  • 鲁迅原配朱安:独守空房41年无爱无性,临死唯一要求也被拒绝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她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大龄剩女。却嫁给了才气横溢的一代文豪。他说她是“母亲娶来的媳妇”,除了好好供养,其他都是不可能的。她说本人是他的“遗产”,却终身未被珍惜。她热诚地爱丈夫一辈子,无爱无性41年,独守空房,终身无儿无女,死后连像样的坟头都没有。她是朱安,鲁迅的原配夫人。她与鲁迅婚姻的开端,也是她走入悲

  • 为什么40几个倭寇能对战10几万明军,还砍死3千多军民?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如果你熟悉明朝的历史,就一定知道有这么一段历史。嘉靖三十四年,倭寇40余人从浙江平湖上岸劫掠,逼近杭州,劫掠后逃往淳安。按说当时倭寇猖獗,时常上岸抢劫。守备军自从被他们打死后,围杀了3000多名军民。这件事很严重。南京曾是明朝的都城,此事演变成一件震惊朝野的重大政治事件。那么40多个倭寇为什么会有如

  • 大“预”言家刘伯温:不光是活在民间传说中,更活在古代文学上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明朝永乐皇帝的电视剧《山河月明》,一众老戏骨的戏技真是棒棒的,就可惜开国军师刘伯温的戏份太少,在各大历史节点一晃而过就匆匆下线了。好在不多的镜头,也仍然拍出了这位智慧谋臣的睿智深刻,正符合我对刘伯温这个历史人物的猜想。在历史上,神机妙算的明代开国军师。说到历史上神机妙算的军师谋臣,敢跟诸葛亮来相提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