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官和吏的较量:官印丢失案与古代官场文化

官和吏的较量:官印丢失案与古代官场文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175 更新时间:2023/12/9 2:01:52

官印是官员的身份证明,更是官员权力的象征。古代对官印的保管、使用有一套严格的规定,但是丢失官印的事情也不时发生。

我们来看几则古代官员丢失官印及如何处理的记载,从中我们能窥见古代的官场文化。

古代官印

宰相裴度吕夷简蔡京都曾丢失过相印

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唐敬宗时期,著名宰相裴度丢失相印的事情。

“(宝历二年)二月,丁未,以度为司空、同平章事。度在中书,左右忽白失印,闻者失色。”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正月,在党争中被外放的名臣被唐敬宗重新用,回到朝廷再度为相。

裴度回朝前,曾被李逢吉及其党羽编造“绯衣小儿坦其腹,天上有口被驱逐”的图谶进行阻挠。好在唐敬宗“虽年少,悉察其诬谤”,没有听信奸臣的谗言,重新启用了裴度。

但是刚拜相不久,裴度正“张宴举乐”,就发生了丢失中书省大印的事情,这无疑会给政敌把柄,难怪“闻者失色”。

唐代“中书省印”

名臣裴度是如何处理这件事的呢?裴度“饮酒自如”,不急不慢,毫不在意,还告诫大家不要泄露此事,“戒勿言”。

结果如何呢?“顷之,左右白复于故处得印”。“夜半宴酣”之际,左右下属来报告说找到了大印,裴度仍旧不理不睬。

中书省大印丢失了,身为宰相的裴度为何不急呢?

“或问其故,度曰:‘此必吏人盗之以印书券耳,急之则投诸水火,缓之则复还故处。’人服其识量。”

原来是裴度深知当时的官场道理,知道相印丢失是中书省的官吏偷偷拿出去盖章去了,若是急着搜捕,偷拿官印的人可能会毁掉官印,官印就再也找不到了。给点时间,他们就会还回官印。

听完裴度的话,大家皆“服其识量”。

名相裴度

类似的事情还发生在北宋名相吕夷简身上。宋人高晦叟《珍席放谈》曾记载吕夷简失印一事。

“一日归自中书,欲发奏牍,令子弟开堂,印莫知所在,家人骇顾,公默然,但命缄扃如故而已。翌日至政事堂用印,印在如故,盖主吏时或窃用,自是防察谨严,奸勿能措。若即暴扬穷治,则非惟贻中外讯笑,而牵连抵罪者亦多矣。”

吕夷简失印这事和裴度极为相似,处理的方式也是类似。不声张,不搜捕,等着盗印的主动还回去。结果吕夷简也受到时人的赞誉,“世皆服公之识度绝人远甚也。”

这样的事宋徽宗时宰相蔡京也遇到过。

南宋王明清的《挥麈录》记载道:

“蔡元长秉政,一日秤匣颇轻,疑之,摇撼无声。吏以白元长,元长曰:“不须启封。今日不用印。”复携以归私第。翌日入省,秤之如常日,开匣则印在焉。或以询元长,元长曰:‘是必省吏有私用者,偶仓猝不能入。倘失措急索,则不可复得,徒张皇耳。’”

蔡京遇到的情况几乎就是前辈裴度和吕夷简的翻版,他处理方式和所说的道理也如同一辙。

不过《挥麈录》提到蔡京“验印”的方式倒是给后人留下一段宝贵的记载。

“宰相入省,必先以秤秤印匣而后开”,蔡京验印的方法是是“秤匣”,拿秤秤装印的匣子看轻重如何。这一次蔡京秤匣发现印匣轻了便起了疑心,摇晃匣没有听到晃动的声音便知道官印不在里面。蔡京当即决定不“启封”印匣。

名相们为何如此处理呢?

裴度、吕夷简、蔡京都是宰相,堂堂一朝宰相都常丢失相印,那一般官员丢失官印的现象也就可想而知了。

裴度等处理相印丢失的方式,透露出一种官场生态环境,那就是有吏员私用相印,如“印书券”,公器私用。

这样的时期也多发生在吏治不良时期。

宋代官吏

官印丢失除了可见吏员私用官印的官场生态环境外,还透露出另一种官场生态环境。

我们不妨看《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的一起北宋官员失印和处理方式的事迹。

“司勋员外郎何洵直特展二年磨勘,以亡失司勋印及告身故也。初,议重责洵直,吕公著曰:‘洵直失本部印诚有罪,若加重责,则自今猾吏皆有以制主司矣。’乃因赦宥,量展叙迁岁月而已。”

郎官何洵直丢失了本部官印,宋哲宗“欲重其罪”,执政的吕公著为他开脱,说了一句话。

“若加重责,则自今猾吏皆有以制主司矣。”

这说明有“猾吏”私自盗拿官印来报复要挟主官。

这说明官场的另一种文化:某下属可能悄悄把官印藏起来或毁掉,来报复主官。

吕公著是前面提到的名相吕夷简的儿子,他自然也是深谙官场之道的。何洵直丢失官印被处罚,是因为他的官印没有找到,不像裴度等宰相那样失而复得。这说明他的官印不是被吏员私用的,而是真的丢了。

在吕公著建议下,何洵直最终被“薄其罪”,只是把考核提拔的时间延长而已。

丢失官印无疑大重大过失,何洵直被从轻处罚无疑是幸运的。

但是要论幸运,明代的胡濙绝对是古今第一了。

明代官员像

胡濙曾奉明成祖命令秘密察访建文帝踪迹多年,可见深受皇帝的信任,他历仕六朝,任礼部尚书三十余年,“其荣遇古今所少”。

但是胡濙在此期间,曾“失去本部印者凡三度”,他三次丢失礼部大印。

若是旁人早就被撸职议罪了。但是他毕竟是前朝老臣,明英宗并没有怪罪他,“诏弗问,命改铸”。胡濙第三次丢失官印的时候,明英宗有些生气了,“又失,被劾下狱”,把他投进大牢,好在“未几,印获,复职。”

胡濙三次丢失官印,这里面就能说明一些问题。第三次丢印案告破是“而印偶获,则部吏所盗也”,仍是被手下吏员盗取的,是拿去私用还是故意报复很难说清楚。

明代内阁失印,始终没有找到

与裴度、吕夷简等宰相失印很快就失而复得相比,明代的内阁首辅申时行就悲催很多了。

据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记载,万历年间,内阁曾丢失了大印。

“文渊阁印一颗,用银铸,玉箸篆文,乃宣宗所赐,止许阁臣用以进奏,不得施于外廷,历世相传珍护,至万历十四年四月廿六夜,忽为何人连箧盗去。大学士申时行等上疏请罪,上命穷追严治,竟杳无踪迹,上不得已重铸以赐,今所用者是也。”

明成祖时,特派解缙、胡广、杨荣等入午门值文渊阁,参预机务,文渊阁遂被称为内阁,内阁制度正式建立。现在“阁臣用以进奏”的文渊阁大印丢失,这事情闹大发了。

申时行像

内阁首辅申时行率领一众内阁成员“上疏请罪”,万历皇帝也下令“穷追严治”,然而“杳无踪迹”,毫无线索,最后不得已重新铸造一枚。

估计这枚大印被人毁掉了。

“当失印时,典籍吴果司其事,仅夺俸两月而已,识者以为罚太轻。”

万历皇帝对这事的处理也有争议,他处罚的太轻了,保管阁印的官员吴果仅仅是被夺俸两个月。

此外,申时行丢失文渊阁印一事,是很值得玩味的。

一般来说,官衙重地,寻常盗贼是很难进入的。官印丢失官印,多是官吏们监守自盗,很少有被盗贼有意盗窃的。

万历十四年文渊阁印丢失,最大的可能仍是阁中书吏所为,可能是万历皇帝“穷追严治”,使得偷印的人索性销毁大印。

古代官印

从裴度、吕夷简等一系列的丢失相印官印的事情中,我们能看到古代的官场文化或官场生态环境。

这其实也就是官和吏的联系角力。

官是长官主官,有身份。吏是衙门里做事的在服役人员,身份上仍旧是百姓。

“铁打衙门流水的官”,官是流动的,而吏则是长期扎根一地,专司一职。

吏熟悉风土人情世故,可以上下其手,营私舞弊,甚至蒙蔽操控主官。

正是深谙这样的官场文化,当裴度、吕夷简、蔡京知道相印丢失后,首先想到的就是下面的吏员私自拿走相印谋私去了,而不是大肆搜索。

也正是深知这样的官场文化,吕公著为丢失官印的何洵直说情,以防那些猾吏效仿偷藏官印来掣肘、刁难主官。

标签:历史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古代10大历史秘闻,很可能是你不知道的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历史上发生过太多的事情,而有些事情的真相很容易被漫长历史覆盖。不过,经过我们不依不饶的精神,最终还是很多真相被挖掘出来。接下来,一起看看这10大历史秘闻,很有可能是你不知道的真相,甚至会颠覆你的认知!1.“神风敢伤队”称号是怎么来的?据说,南宋灭亡之后,国外举国不沾油荤,只吃素,并且全国上下大规模的

  • 古代耻辱之战,父子带80万人投降,而对方仅1万人,史上一大笑话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百足之虫,至伤不僵。”——《六代论》在我国历史上,朝代的更替伴随着是一场场浩浩荡荡的战争,其中也有不少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悬念战”。尽管弱势一方在战场上的兵力和规模明显处于劣势,但也能凭胆识、谋略和天时地利等主客观因素取得出其不意的胜利。周武王只带了十万兵力,却可以秒杀商军近20万兵力,创造了史

  • 天下长河:看懂于振甲犯两次大错却无罪,才明白帝王之道有多“狠”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在《天下长河》中,靳辅和陈潢是难得一见的治河人才,前期受到康熙重用让黄河安澜。可到后期随着皇帝权利膨胀和奸臣的诬陷,两者均被降罪处罚,反倒是于振甲、徐乾学等人升职加薪。为何忠臣没有好下场,反而是小人上位,这就是一代帝王的权术。所有人在他眼中都是棋子,从年幼登基到亲政再到大权独揽,期间经历实为不易。其

  • 宁逢恶宾,莫逢故人:古代官场为何流行这样的说法?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宋代时,官场上流行一句话:宁逢恶宾,莫逢故人。还有另外一句类似的话:故人相逢,不吉则凶。为什么官员们怕遇到故人呢?一、“宁逢恶宾,无逢故人”的出处。公孙弘起家徒步,为丞相,故人高贺从之。弘食以脱粟饭,覆以布被。贺怨曰:“何用故人富贵为?脱粟布被,我自有之。”弘大惭。贺告人曰:“公孙弘内服貂蝉,外衣麻

  • 我们古代史:五代十国的乱世,赵匡胤夺权的谋略与大志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只有大志,没有大谋,还不能保证大志的实现;只有大志,而无能力与影响力,其大志只能是一枕黄粱。赵匡胤生在乱世,既有军事指挥与组织能力,又有政治上的远大志向,他的人生就只能是政治的人生,韬略的人生。赵匡胤用谋略来夺取帝位,这样的谋略,对历史有利,因此我们就要肯定他的大志与韬略,而不能简单采用儒家正统观念

  • 旧社会女人裹足,不只是为了好看,还有一个原因令人难以启齿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圆滑细腻的步法,天下无双。”在乐府山歌♂中,秦罗敷这个女人不仅容貌非常漂亮,身材等各个方面,还有一个特别强调的地方,就是秦罗敷的脚是“纤细的台阶”.在古代,纤细的步伐只能通过“缠足”来实现。“缠足”的意思很简单,就是女孩出生后,用布包住她的脚,限制她的自由生长,脚越小,女孩越漂亮。他们在各个方面都

  • 风靡古代的金创药,现代医生怎么不用了?其实并没有失传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过去的很多医疗方式都在逐渐消失,在古代可能一个小病都能致人伤亡,现如今可能自己去买点药都能治,这也是古代伤亡率高的原因之一。不少过去的药物在现在依旧有很多人用,当然大部分都已经消失不见,例如云南白药发明至今已超过百年的历史,现在仍然很流行。风靡古代的金创药却已经消失不见,经常

  • 古代女性为何宁伤也不愿被流放?除了环境艰苦之外,还与男人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在我们的历史当中,皇权可谓是一个朝代的最高权力了,如果说有大臣犯了重罪,严重的话会被满门抄斩,甚至诛灭九族,如果按从宽处理的话,也是会被流放边远的地方苟且的过完这一生,当然古代人通常会将岭南地区,鄂西北地区,西北边疆地区等作为被流放的地区,因环境的恶劣,就算是男性被流放的话,其性命也难保,更别说是女

  • 古代皇帝皇后出巡时的解手程序繁琐,一般人不同意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皇帝是一个地方的最高统治者,而皇后则承担着母仪天下的作用,因此,无论是皇帝还是皇后,发生在其身上的每一件事都算的上大事、国事,很多都会被记录到相关档案里。当然了,皇帝皇后虽然是最高统治者,但其日常生活也得严格的按着皇家礼仪来,即使是解手这样的小事,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序。平日在皇宫里时,皇帝皇后都被身边

  • 靖康之难唯一幸免的公主……活了86岁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吕公主是宋仁宗的十女。她出生于公元1047年。,可以说她见证了北宋的盛衰。据《宋徽瑶集》记载,她于公元1067年与钱景祯结婚。靖康之难爆发后,金兵将京城的皇贵妃、宗贵妃、家妃带走了大部分,连一岁以上的也不放过。可那时候的鲁王妃已经七十多岁了,金兵对她毫无兴趣,才得以逃脱。北宋灭亡后,宋高宗定都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