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南京大屠杀暴行再添铁证!他带来98件文物史料

南京大屠杀暴行再添铁证!他带来98件文物史料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2751 更新时间:2023/12/6 19:32:23

4月26日上午,美籍华人鲁照宁来到纪念馆,将他收集的日军军人手牒、美国《纽约时报》等98件(套)海外物史料捐赠给纪念馆。

一本军人手牒:

来自加害者的罪证

军人手牒是军人的身份证明。此次捐赠的这本手牒,其持有者为侵华日军第六师团步兵第四十五联队步兵炮队伍长福岛正久。该手牒详细记载了他从1937年1月10日应征入伍到1941年1月9日退伍的履历。

期间,他先后参加过侵占保定、石家庄、上海、南京、广德、芜湖、武汉、宜昌等地的作战。他于1937年11月19日在上海登陆;11月19日-12月14日参加侵占南京的战斗;12月15日-21日,在南京附近警备。

据史料记载,日军步兵第四十五联队隶属于谷寿夫为师团长的日军第六师团,该师团是侵占南京并实施大屠杀的日军主要部队之一。

根据纪念馆所藏的日军《步兵第四十五联队史》记载,1937年12月10日之后,该联队参与了侵占水西门的战斗,同时还参与了在南京城南地区的屠杀。

江苏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卫星指出,日军步兵第四十五联队是进攻南京、参与南京大屠杀的部队之一,这本手牒见证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展陈价值。

三位外国记者:

他们最早揭露了南京大屠杀真相

1937年,有五位勇敢的西方记者,放弃了最后的撤离机会,义无反顾地成为南京城内的战地记者,他们是美国《芝加哥每日新闻报》记者阿契包德·斯蒂尔、美国《纽约时报》记者弗兰克·德丁、美国派拉蒙新闻电影社记者阿瑟·孟肯、美联社记者查尔斯·麦克丹尼尔、英国路透社记者莱斯利·史密斯,他们冒险留在南京亲眼目睹了南京大屠杀惨案,并最早世界报道了南京大屠杀暴行真相。

此次捐赠的文物史料中,一份1937年10月10日在上海发行的英文报纸《大陆报》(TheChinaPress)刊登了内容为“记录日本轰炸南京的外国摄影师”的图片,这些摄影师正在南京城墙上用照相机、摄影机拍摄日机轰炸南京的影像。

图片说明清楚地注明了美国派拉蒙新闻电影社记者阿瑟·孟肯参与了拍摄。据史料记载,孟肯曾在美军炮舰“瓦胡”号上发出了有关南京大屠杀暴行的报道,并刊登在1937年12月16日的《西雅图每日时报》上。

《大陆报》同版面另一张照片中也有美国《纽约时报》记者弗兰克·德丁、美联社记者查尔斯·麦克丹尼尔的图片。

据史料记载,德丁在1937年12月18日美国《纽约时报》上的报道中描述说,“大规模抢劫、侵犯妇女、杀害平民、把中国人从他们的家中赶出来、大规模处决战俘以及搜查体格健全的男子,将南京变成了一座恐怖之城”“日军看上去想让恐怖保持尽可能长的时间,以便给中国人留下深刻印象,即抵抗日本会产生可怕后果”。

麦克丹尼尔的日记也曾刊登在1937年12月17日的《西雅图每日时报》上,“12月14日,看到日本人在全城抢劫……12月15日……我对南京的最后记忆是死了的中国人、死了的中国人、死了的中国人。”

王卫星指出,随着多年来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史料搜集与研究,这些记者的个人信息,尤其是他们在南京的正义行动越来越多地为世人所了解,此次发现他们的照片,进一步丰富了他们在南京的影像资料。

七张录音光盘:

历史记忆在国际上传播

1997年,张纯如出版了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著作《南京浩劫:二战中被遗忘的大屠杀》。此书一经面世,便迅速在美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连续3个月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

鲁照宁先生此次带来了一套七张光盘,正是该书的音频版本,由美国黑石影像公司发行,每张光盘里有20段左右的音频,是专为不便阅读者尤其是视觉障碍人士制作的语音电子书。

鲁照宁表示,这套光盘进一步证明了张纯如女士的著作在国际社会的广泛影响力,也通过这种形式更广泛传播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

江苏省行政学院教授夏鸣曾陪同张纯如在南京走访幸存者,杨夏鸣表示,《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音频版本让更多视觉障碍人士了解南京大屠杀真相,很有意义。

数份西方报刊:

揭露日军在中国犯下的侵略暴行

此次鲁照宁先生捐赠了多本英文书籍和多份画报、报纸。其中,1938年1月25日美国发行的《纽约时报》尤为重要。其头版刊登了有关日军占领南京后的报道,题目为《混乱在南京持续》。

报道称,“日军占领下的南京依然毫无秩序可言。除外交官外,仍不允许一般外国人进入南京城。虽然日本方面已经承诺,要把施暴的部队调离南京,但强暴妇女以及其它的罪行仍在继续发生”。

杨夏鸣表示,《纽约时报》是西方报道日军南京暴行最多的报纸,其中1937年12月18日、1938年1月9日和1月25日是刊登在头版。

以前《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翻译的《纽约时报》是根据旧报纸资料库检索的PDF版本,这次收集的1月25日《纽约时报》是原件,对纪念馆而言,有着非重要的文物价值和展陈价值。

鲁照宁先生还捐赠了在上海发行的4张英文报纸《大美晚报》,发行时间分别为1937年10月16日、10月20日、10月23日、10月26日,刊登了众多淞沪会战中日军进攻上海造成房屋损毁、人员伤亡的惨景,以及双方激战的照片。

捐赠史料中还有2份法国《战争图解》画报,发行时间分别是1937年9月11日和1939年7月29日,记载了日本飞机轰炸上海南京路、中国警察在废墟中搜寻尸体等情形。

捐赠仪式上,鲁照宁表示:“南京大屠杀这段惨痛的历史虽然已经成为过去,但我们中国人永远不能忘记!我出生在南京,我的根在这里,我有责任为自己的祖国、为自己的家乡做点事情。为了这段不能忘却的历史记忆,我还要不断征集和捐赠史料,在我这里,捐赠没有终点。”

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纪念馆馆长周峰表示:“南京大屠杀是人类最惨痛的历史。众多国际友人和华人华侨为了共同守护这段历史记忆,常年在海外辗转奔波,为纪念馆搜集了大量文物史料。出生于南京的鲁照宁先生,更是把这项工作当作责任,虽然身在海外,但他20年如一日,自2004年开始一直帮助纪念馆在海外搜寻有关文物史料,迄今已达2300件(套)。纪念馆感谢鲁先生第16次来馆捐赠,并将妥善保管、充分利用这些珍贵的文物史料。”

鲁照宁向纪念馆捐赠文物史料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历史重演,美国出现的“新情况”,竟然和100多年前的中国相似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历史是时光的缩影,只有以史为鉴,才能够不忘初心。世间万物都在不断转变,但好像冥冥之中都有着一些联系。如今的中国已经国力强盛,不再是任人欺凌宰割的国家,但回顾历史,100多年前的中国,却十分屈辱。当时的中国经历了“闭关锁国”,不学习进步,再加上清政府的无能,导致了国力的衰弱,但100年前的中国,实力究

  • 以史为鉴,清朝如何一步步收复湾湾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以史为鉴,清朝如何一步步收复的?各位大人,您看与当今局势有几分相似?(明清战争“湾湾”专题共8篇,此为第7篇,关注书瑶,我们一起从古论今。)(一)首次交锋:见证历史的时刻在康熙22年(公元1683年)的一个六月午后,清军统帅施琅正站在战船上,为即将发动的攻击做着最后的准备。此时,晴空万里,夏日的阳光

  • 东北海军的缔造者,他从青岛撤退之前,炸毁20多家日商工厂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陆军抗日的事迹,大多数被世人熟知,就连空军也涌现出了高志航这样家喻户晓的空军英雄,唯独中国海军的抗日事迹,一直鲜为人知,海军抗日英雄更是寂寂无名。其实在中国海军有不少抗日英雄,也有不少抗日烈士,在这些英雄中沈鸿烈是比较突出的一位,他也是中国东北海军的缔造者,是张作霖和张学良父子的心腹骨干,官至东

  • 史铁生:相逢何必曾相识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相逢何必曾相识文丨史铁生等有一天我们这伙人真都老了,七十,八十,甚至九十岁,白发苍苍还拄了拐棍儿,世界归根结底不是我们的了,我们已经是(夏令时)傍晚七八点钟的太阳,即便到那时候,如果陌路相逢我们仍会因为都是“老三届”而“相逢何必曾相识”。那么不管在哪儿,咱们找一块不碍事的地方坐下——再说那地方也清静

  • 吕思勉:历史的定义和价值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历史是怎样一种学问?究竟有什么用处?从前的人,常说历史是“前车之鉴”,以为“不知来,视诸往”。前人所做的事情而得,我可奉以为法;所做的事情而失,我可引以为戒。这话粗听似乎有理,细想却就不然。世界是进化的,后来的事情,决不能和已前的事情一样。病情已变而仍服陈方,岂惟无效,更恐不免加重。我们初和西洋人接

  • 韩国10000年历史,到底怎么算出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我们知道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可以说这就是代表历史最悠久的了。唯一延续的中华文明也才5000年文明史,可是韩国史书还有电视节目,专家,都宣称韩国有10000年历史,是中国的两倍,简直让人瞠目结舌!那么韩国万年历史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呢?“一本神话书”韩国之所以宣称自己有10000年历史,完全在于一本书,

  • “最后一片净土”夏尔西里,1998年才回归祖国,是如何被收回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说起夏尔西里,国内很多人都会很陌生,甚至连它所处的地区新疆省内知道的人也不多。正是由于人们的陌生,更加显示出它的神秘,此地像一块“世外桃源”,被誉为“中国最后的净地和不可多得的天然基因库”。回看历史,夏尔西里1998年才被我国收回,当时是如何失而复得的呢?众人皆醉我独醒——左宗棠如今无论从地理位置的

  • 三次被俘的国军兵团司令,拒绝悔改,晚年病死在战犯管理所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常言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可是有人却选择一条道走到黑,至死不知悔改,在被俘的国民党将领里面,绝大多数都能悔改认错,积极配合改造,可却有一个人拒绝悔改。此人就是刘嘉树,他是湖南益阳人,黄埔一期的学生,最高官至国民党第17兵团司令,在黄埔一期学生之中,他还算混得不错,尽管他的名气不大,却丝毫不影响他

  • 让中国觉得耻辱醒悟的,不是火烧圆明园,而是这件事!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说起我国的近代史,很多人都会在近代史的前面加上“耻辱”两字,确实,由于明清统治者的闭关锁国,致使在清末期间,我国饱尝帝国主义列强的欺辱,从一二次鸦片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再到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无一不是以惨败而告终,割了一块又一块的土地,付了一笔又一笔的赔款,正如李中堂所说的那样:我国正处三千年未有之变

  • 他是罕见的五重间谍,和杜月笙平起平坐,死后葬在八宝山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经常看谍战剧的朋友都知道,有些间谍的身份很复杂,同时为多种势力服务,这样的人我们称之为双重间谍或者三重间谍。但历史上却有一位罕见的五重间谍,他的名字叫袁殊。袁殊除了是我党情报系统的工作人员之外,还同时有着中统、军统、侵华日军以及青红帮的四重身份。1911年4月袁殊出生在湖北蕲春一户没落的官宦人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