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商隐长于用典,用典不着痕迹且余味无穷

李商隐长于用典,用典不着痕迹且余味无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2159 更新时间:2023/12/12 4:05:51

李商隐是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自祖父起,迁居郑州荥阳。自称与皇室同宗,但高、曾祖以下几代都只做到县令县尉、州郡僚佐一类下级官员。所谓“宗绪衰微,簪缨殆歇”、“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这类自述真实地反映了他比较寒微的处境。

李商隐一生经历,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文宗开成二年(837年)以前,是他的青少年时期。16岁著有《才论》、《圣论》,以古文为士大夫所知。文宗大和三年(829年),受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召聘入幕。大和六年(832年),令狐楚调任河东节度使、北都留守,李商隐随至太原。以后曾有短时期在兖海观察使崔戎幕府逗留。开成二年(837年)登进士第。这个阶段存留的诗作不多,但已形成重要的开端。其中有一部分直接反映社会政治的诗篇,如《隋师东》、《有感二首》、《重有感》、《寿安公主出降》、《行次西郊作一百韵》等,指事陈情,激切感人,显示了青年诗人关怀国家命运的抱负和器识。另一些作品以比兴寄托的手法抒写作者的凌云壮志和渴求用世的心愿,如《初食笋呈座中》和《无题》“八岁偷照镜”,笔意宛转,风格清新。此外,也有少量应酬诗和艳体诗。第二阶段,从开成三年(838年)到武宗会昌六年(846年),是李商隐踏上仕途和开始卷入党争旋涡的中年时期。这一阶段坎坷不平的人生历程,促使诗人的创作向纵深发展。题材比前期宽广,包括感时、抒怀、言情、赠答、行旅、田园、咏史、咏物许多方面。诗中感情更为沉郁,表达愈加婉曲,艺术上达到成熟的境界,代表作如《安定城楼》、《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归京》。另一方面,消极颓废的思想和绮靡俗艳的诗作也有所发展,如《镜槛》、

《曲池》、

《县中恼饮席》、《花下醉》。第三阶段,宣宗大中元年(847年)以后,是李商隐三入幕府、天涯漂泊的后期。宣宗即位后,一反武宗朝的政治措施,会昌年间得势的李德裕党纷遭贬逐,诗人受到进一步压抑。他在京没有出路,只好到远方幕府去安身。大中十二年(858年),罢职回郑州闲居。大约就在这一年年底病逝。漂泊无定的生涯,使诗人后期的诗风变化更为多样,诗境也日趋老成。所写的诗更加发人深思,令人叹惋。

李商隐喜欢用典,也善于用典,尤其他独创的《无题》诗用典巧妙,意象朦胧,含蓄婉转,隐晦迷离,寄寓不便言明的政治寄托与有意隐讳的爱情追求,将这一技巧运用得淋漓尽致,形成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用典,来自于现实世界的无可奈何。“在唐代著名诗人中,他是居幕时间最长,诗文创作与幕府生活最密切的大家”,他在茫然不知所措中陷入一个扑朔迷离梦幻的世界,再加上敏锐而内向、多愁而善感的性格气质,更使他选取了一系列来自神话传奇的非现实色彩的典故意象:神女、碧城、紫府、灵风、梦雨、珠泪、玉烟、青鸟、彩凤、蓬山、瑶台、秦楼,等等,构筑他那虚无缥缈的仙境。

恰如其分,不着痕迹

用典的最高境界就是将典故完全溶于诗歌中,如同撮盐入水,饮水乃知盐味。李商隐是此中高手,“寄寓痕迹似有若无”,不着痕迹却又恰如其分。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无题》作为李商隐的代表诗作广为传诵,不仅因其文采优美,更因其用典洒脱自然,不着痕迹。它的寄意若有若无,更引起后人的众说纷纭,有主爱情说,有主寄托说,但无论是哪种说法,都一致认同其高超的用典技巧。“东风”、“百花”、“春蚕”、“蜡炬”都是实物,似乎平淡无奇,但是直至引出最后一联的“蓬山”和“青鸟”,顿时令人恍然大悟。“青鸟”是传说中三足的神鸟,是西母的使者,“蓬山”是传说中的海外仙山。李商隐借助“蓬山”和“青鸟”,仿佛是绝望的悲哀痛苦中透露出坚韧执著,既悲观又坚定,既痛苦又执著,无不对应着现实遭遇与情感。

李商隐

灵活流畅,余味无穷

巧妙地运用典故可以产生非同寻常的效果,袁行霈指出,“一切文学艺术都是诉诸感情的,它们总是借助具体的形象反映生活,通过艺术的感染力量和美感作用影响读者。”李商隐灵活地运用典故以情驭典,融典入景,使诗文收放自如,寓意空灵,跳跃多变,而又余味无穷。如《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诗中运用了较为明显的典故“庄周梦蝶”和“杜鹃啼血”。庄周在虚渺的梦境中,忽而梦为蝴蝶,忽而醒来自己又是庄周,于是他不知自己到底是蝴蝶还是庄周,表现了梦境破灭后的迷惘。望帝蜀王号杜宇,国破死后化身为杜鹃,每年暮春啼鸣求偶,声哀情苦,表达了朦胧世界里的悲戚与怨愤。所用典故与“沧海月明珠有泪”和“蓝田日暖玉生烟”两句融合,展现了一幅触不可及的梦幻般迷茫的画面,表达出清寥寂寞、哀怨凄苦、迷惘变幻、虚渺飘忽的心声,留给读者的是一个开放性无边无际的想象空间。

李商隐的一生虽然与牛李党争相始终,奔走南北,寄人篱下,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但是他又不甘沉沦,一心追求生活的“真善美”。“香草美人”源于屈原、宋玉,纯是一种原始意象,而在李商隐笔下,就显得更加现实化,更容易被接受,也更容易使人联想其本身,王国维就认为无题之诗“非无题也,诗词中之意,不能以题尽之也”。这种用典技巧,使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相互映照,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意境。如《无题》(飒飒东南细雨来):“飒飒东南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蝉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李商隐

诗人把四个典故化实为虚,虽然内容上并不相连,但在诗人的笔下片断式地把情感链接起来,造成物象、意象的非逻辑、跳跃组合,出神入化。温馨的追忆,深情的期待,坚韧的追求,炽烈的燃烧和燃尽后绝望的悲哀,令人想到,现实残酷,世事难料,不管爱情多么美好,也许到最后只换来深深的失落。诗人承袭了楚骚的传统,以香草美人喻心目中所指的人物,借爱情的得失影射政治的得失,而“香草美人”则为他提供了精神的慰藉与心灵的抚慰。

李商隐的一生本身就是一个寓意深刻的典故,他出身寒微,一生寄人篱下,辗转于牛李党争两派之间,爱情之路更多坎坷与艰辛。诗歌创作中典故的运用,不仅使诗歌整体明畅隽永,内涵丰富,更使读者能感受到作者那种复杂微妙的情感,深化诗歌主体。李商隐的诗歌用典可谓是体验深刻,感情浓烈,意境曲折,寓意深远,成就了开创先河的诗歌体例,使其在唐代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标签:历史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渤海国曾参与契丹反对武周的战争,直到灭亡一直奉中原为正朔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渤海国首任君主大祚荣所部的靺鞨曾经在唐高宗时期被唐朝征服,迁居营州(辽宁辽阳),参加了契丹李尽忠反对武周政权的军事行动,被武周军队击败逃亡靺鞨的故地。开元元年(713年),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在中国东北地区建立政权,民族主要以靺鞨和高丽人组成,主要控制区域在中国东北、朝鲜半岛东北和现在俄罗斯领土的一部

  • 汉末胡人内迁埋下“五胡乱华”伏笔,五胡乱华时各族人均深受压迫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五胡乱华,其之所以乱,一个是认识上的乱,就是理不清楚;另一个是现实中的暴,就是杀伐太重。从汉人的角度说,是至暗时刻;但从胡人的角度说,也绝非高光时刻。在这段时间里,普通百姓,无论胡人还是汉人,都要经历乱世痛苦。乱世的恶魔一旦被放出,就只能问恶魔能够饶过谁了,但它谁也饶不过。所以,被乱世乱死的胡人,也

  • 明朝的封闭催生了走私,而倭寇中也有大量明朝人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为啥明朝倭寇最多?要了解这个问题,必须要先了解一下倭寇的组成部分。所谓“倭”,其实就是古代人对日本人的简称。所谓“寇”,这就很明显了,也就是盗贼、匪徒的统称。现在就能搞明白,为啥明朝的倭寇最多了。倭寇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日本人,一部分则是贼人。其中贼人可就不仅限于日本人了,还有很多明朝人在里面

  •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趁十三世纪封建帝国衰落而以铁蹄踏破亚欧大陆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成吉思汗父亲为其乞颜部酋长也速该。传说成吉思汗出生时,手中正拿着一血块,寓意天降将掌生杀大权。据《元史·太祖本纪》记载:“初,烈祖征塔塔尔部,获其部长铁木真。宣懿太后月伦适生帝,手握凝血如赤石。烈祖异之,因以所获铁木真名之,志武功也。”成吉思汗是蒙古开国君主,著名军事统帅。名铁木真,姓孛儿只斤,乞颜

  • 中国有一大姓,人口近一亿,但是历史上却连一位皇帝都没出过!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有很多的姓氏,每个姓氏都有一大批的人在传承。历史上有不少的姓氏都有过辉煌的历史,或者出了文学大家,或者成为一代帝王。但是,有个姓氏却很奇怪。人口接近一亿,堪称中国第一大姓。可是,上千年来,这个姓居然没有出过一个皇帝!这个姓就是王姓。根据2014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我国王姓人口(中国大陆)达到

  • 朱元璋正要跪下向龙椅磕头,刘伯温一脚踢出个千古一帝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明朝是一个不亚于汉唐的大一统王朝,而开国皇帝出身却十分卑微,家境贫寒,小时候曾为地主放牛,后来还当过和尚。年纪轻轻的他却有着远大的志向,立志要推翻压迫,摆脱困苦的生活。之后他一直在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机缘巧合之下,他参了军,正是迈出的这一步,让他从此走上了人生的巅峰,成为了天下在最尊贵的人,他就是朱

  • 导致皇帝被俘的奸臣王振,明英宗复位后为何没有记恨反而先祭奠他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提起王振,首先想到的便是他干涉朝政,盲目地怂恿明英宗亲征瓦剌。并在战争中多次决策失误,导致明军全军覆没、朝中大臣死伤无数,英宗被俘,酿成"土木之变"之事。可是为什么明英宗复位以后,还要祭奠王振呢?王振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在我看来,王振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奸臣,他的专权导致了王朝衰亡。让我们先来看看,王振

  • 古代没有银行转账,官员却遍布全国各地,他们是如何领工资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打工人每个月最快乐的一刻莫过于听到手机短信一声脆响,打开一看显示工资已到账,顿时喜上眉梢。接下来的几天就可以呼朋唤友,小酒局小烧烤走起来了。科技给我们带来了无与伦比的支付体验,转账、扫码、刷脸、指纹支付都慢慢渗透到现代人生活的每一个场景。大街小巷,餐馆商场,很难再见到纸币,取而代之的都是"支付宝到账

  • 他曾是京汉铁路管理局局长,亲手制造二七惨案,却遭儿子出卖被枪决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下文中介绍的这个人堪称是一个大刽子手,大家想必知道著名的二七惨案吧?二七惨案也被称为是,时间发生在高潮中罢工斗争的顶峰。结果却是遭到了军阀吴佩孚的武力镇压,并开枪打死工人40余人,打伤200多人,被捕入狱60余人,被开除千余人。而这一切的真正罪魁祸首就是本文的主角赵继贤,赵继贤是山东历城人,生于18

  • 古代有个国王非常讨厌洗澡,76年只洗7次澡,累死皇后与情妇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被称为法国“史上最伟大君王”的路易十四,在位期间巩固了纷乱的法国内政外交,使得法国成为欧洲列强,但他有个癖好,在他长达76年的生命里,却有个让亲近的人十分烦恼的癖好,那就是他“不爱洗澡”,他有多厌恶洗澡这件事呢?那就是他一生只洗过7次澡。▲路易十四认为洗澡会亵渎上帝及感染黑死病,因此76年只洗过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