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们古代史官从独立走向依附皇权的过程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们古代史官从独立走向依附皇权的过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4002 更新时间:2023/12/21 14:13:01

经常听到一句话,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所谓成王败寇,厚厚的《二十四史》之中,有多少历史的真相被按照统治者的意愿所篡改,是后世的人们所不能了解的。

因为古代历史被刻在竹简上,所以叫“青史”

但作为打扮“历史这个小姑娘”的化妆师,我们古代史官们,也不是没有不惧生伤,秉笔直书的先例。那么究竟是什么,促使原本相对独立的记录真实历史的古代史官,逐渐走向依附皇权,任凭当权者篡改历史的道路上的呢?

一、上古时期,由于知识的匮乏,以及史官这种工作所需要的体系性的知识储备,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史官群体相对独立于政权,能够秉笔直书的社会基础

西周以前的奴隶制历史之中,史官并非一个单独的职位,往往由朝廷之中负责管理祭祀和礼仪的官员兼任。我们古代职业化的史官,应该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的。随着诸子百家争鸣,中华文化迎来一个思想上的高峰。

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先辈们,也许是出于延续文明的被动意识,也许是出于给后人借鉴,以稳固统治的政治目的,不约而同的重视起了对于本国历史的记载和传承,史官制度在这样的基础之上产生了。

这种对于历史的重视,随着封建时代的来临,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形成了我们古代历史上特有的史官制度。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被修饰过的历史

从此之后,历时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历史之中,各种思想层出不穷,基本上秉承了一种每五百年,就出现一次思想文化的大变革的进程。如果说还有什么东西,是历经王朝更迭依然不改其初衷的话,那么对于历史的尊重和重视,应该就在其中。

记录春秋时期历史的《左传·崔杼弑其君》中说:

“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伤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尽伤,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齐国的崔杼杀了他的君主,被当时的史官记录在了历史书上,催柕因此杀了史官,想让继任史官改动记载,但接任的史官是上一任史官的弟弟与儿子,依然坚持真实的记录历史,崔柕一看史官根本不害怕被害,只好束手无措的被他给放了。当时的其他史官们知道这件事情后,都跑去齐国等着崔柕杀了史官之后接任史官的位置,直到知道崔柕没有再害人,才返回。

一个连君王都可以杀的人,却屈从于史官们前赴后继的“赴伤”上,每每读此,让人感佩莫名。我们古代史官们秉笔直书,宁愿父子俱伤,也要坚持把历史的真相告诉给后人,其气节可见一斑。

但是从这段记载之中,也能看出一点为何在春秋战国时期,史官们能够秉笔直书的原因所在,那就是史官相对于政权的独立性。

古代起居注

史官从名义上来说,也是地方的官员,按理来说官员的任命应该是由最高统治者负责的,但上古时代,由于历史记载所需要的体系性的知识,促使一般人无法担任这个职位,史官的继承,只能是在家族传承的基础之上,自成体系。

这就导致了君主除了杀史官之外,不能任命听从与自己的史官,或者更准确的说就算任命了,也不会被史官这个独特的圈子所接受。

相对独立性,是上古时期史官能够秉笔直书的制度性保障。

二、古代封建王朝2023集权的加强和知识的下沉,促使史官们同时失去了相对独立性和“技术壁垒”,只能依附于皇权

而随着历史继续往前演进,古代封建社会的2023集权逐渐加强,2023集权加强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皇权逐渐走向至高无上。

这个时候,负责记录历史的史官在日渐加深的皇帝威权之下,就失去了其独立性,变成了政权的附庸,从而使史官能够秉笔直书的制度性保障没有了。

历史上能宽容史官的皇帝李世民

用唯物论的哲学思想去解释,就是物质决定基础。不畏生伤的秉笔直书固然是一种值得敬佩的十架精神,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以这样的精神或者,喜生惧伤,也是人作为一种生物的本能。

一旦失去了制度性的保障,那么史官的秉笔直书所面对的,就不是那一位比较残酷的皇帝,而是所有的当权者,其压力自然是不用说的。

另一个层面来看,春秋乃至以前的历史之中,史官之所以能够保障其独立性,是历史记载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在一个本来就知识匮乏的年代,史官以其独特的工作性质,可以说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技术壁垒。

换句最直白的话来解释,就是不是随便一个人都可以当史官的。在这种前提下,君王可以害伤一个史官,却无法杀绝整个史官群体,因此才能保障史官的相对独立性。

而唐宋以后,随着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展,人口的迅速增加,读书人的数量迅速的增多了,其中可以做史官这个位置的人才,也慢慢多了起来。

近代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格曾说: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宋代以后随着科举制的完善,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的技术的发展,促使知识下沉,这时候其实史官这个工种的技术壁垒就不在了,皇帝都不需要再去杀史官,只要在不符合心意的时候换一个人来做史官,就能达到自己的想要的结果。

随意更改起居注的明嘉靖皇帝

所以说,一切抛开历史背景谈论历史事情的行为,都是耍流氓。并非史官一代不如一代,而是塑造史官的制度,不允许史官再去秉笔直书。

三、史官们丧失独立性,成为皇权附庸,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不以史官或者是皇帝的个人节操为转移

反过来,从君王或者是当权者的角度去看,既然史官没有变新,难道是君主们一代不如一代了吗?

当然也不是,儒家被称之为亚圣之一的荀子,曾经在《荀子·天论》中说过一句话:

“天行有常,不为存,不为亡。”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天地万物自有其道理,不会因为皇帝是像尧舜禹那样的贤明君主,或者是夏桀商纣王那样的昏庸君主而做出改变。

人自然也是天地万物之一,其内心道德的高低,与时间的前进没有任何因果联系,决定一个人教养,节操,道德水准的,只能是他受到的教育,和生长的环境。

奴隶制社会的西州时期,也有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封建社会的明清时期,也有贤明宽容的君主。

之所以在后世就算是贤明的君主之下,对史官们的控制也要强于古代,则是因为统治的需要决定的。

随着秦始皇一统六国,我们古代两千年的封建历史就开始了,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之中,生产力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可是生产联系的模式却一直维持在封建联系之上。所谓生产力决定生产联系,既然生产力进步了,生产联系却为什么没有改变呢?

宣武门之变

这是因为古代的帝王们,用专制的封建2023集权,强行的把生产联系固定在了封建时代。从秦汉时代皇帝与宰相的分庭抗礼,到明朝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采取厂卫等特务政治维护统治。

皇权不断加深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在生产力逐渐进步的背景之下,封建王朝想要稳固自己的统治,就必须不断的加强对于臣民的控制,也就是2023集权的过程。

而这种加强控制的统治思想,反应到精神领域,就是以三纲五常等封建礼教,来施行对于臣民的精神控制。这个时候,如果再放任史官们如实的记录皇帝的言行,很可能就会损害到皇帝形象,从而危及的统治秩序的稳固。

时间越往后,生产力发展对生产联系的反噬就越严重,而皇帝们为了稳固统治所需要的文化专制,也就越强烈。

所以说,从这个角度来看,之所以后代的皇帝们要加强对于史官的控制,使史官失去了秉笔直书的机会,变成一个个“曲笔事权的幸臣”,实际上是出于稳固统治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与大势所趋。

四、结语

时势造英雄,个人的力量在浩荡的历史潮流面前,终究是渺小的。我们古代史官们从最初的秉笔直书,到后来的不得不看皇帝的脸色行事,从本质上讲,既不能将之归咎于史官节操的缺失,也不能一概的归咎于皇帝。

实际上,从唐宋以后知识的下沉以后,史官独立性开始丧失以来,史官依附于权利几乎就成了必然。在没有制度保障的前提下,苛责史官坚持秉笔直书的品格,不是史官们做不到,是现实情况不允许。

反过来也是一样,在生产力和生产联系发生错位,后代皇帝们不得不通过不断的加强2023集权,控制臣民思想来维护统治的背景下,要求他们以自身的道德,去放开对于史官的约束,也是不现实的。

古代史官制度从一定意义上也可以看做是一种特殊的监察体系,与现在的舆论监督是一样的,在社会制度法律不够完善的时候,要求纯粹的自由,不是法治,是犯罪。

正如国外思想家卢梭所说:

人们生来自由,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标签:历史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沈家往事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我们徐家与宁波沈曼卿一家的交往历史,要追溯到上世纪四十年代。1940年,我爷爷徐允亨和奶奶李阿香,在宁波东门口开办了一家“同震银楼”。银楼贴隔壁是沈曼卿的四明药房。两家店紧挨在一起,店内有通道可以互相走动。那时候,沈曼卿已是宁波城里颇有影响力的商界人士,曾担任过宁波西药业同业公会理事长、市工商会理事

  • 14岁公主结婚第3天自尽,宫女掀开她裙子发现大秘密,难以置信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了解过古代历史的小伙伴应该也都知道,古代真的是一个思想特别封建的社会,就是因为这样封建的一面也麻痹了很多人,让很多人都受到了伤害,古代史提倡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所以在那个时候女人的地位都非常的低,她们连说话的权利都没有。哪像现在的女生一样生活得这么无忧无虑,古代虽然都是女生,但差距是不同的,平民百姓

  • 胡善祥:10岁被朱棣选中,24岁当皇后,无过错却为何还要被废?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在古代皇后的册立是非常郑重的,当然一旦当上皇后也不会轻易被废除,除非是有重大过错。然而有这么一位皇后并没有什么过错,却被废了,她就是胡善祥,明朝第5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的第一位皇后。没错,她就是电视剧《大明风华》中邓家佳饰演的角色,当然电视剧肯定是经过了改编,并非完全的历史事实。但是也是有很多朋友正是

  • 秦始皇:暴君or千古一帝,你怎么看?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泱泱华夏,君王万千。众多皇帝中选出一个争议最大皇帝,莫过于秦始皇!关于始皇,有人说他是暴君,有人说他是千古一帝!那么了解他之后,你怎么看呢?秦始皇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十三岁继承王位,三十九岁称皇帝,在位三十七年。在位的三十七年中,前八年,因为年纪小,未掌握大权。所以权力都在太后、嫪毐和吕不韦手中。直

  • 这个皇帝究竟做错了什么?只登基了27天居然就被大臣们赶下来了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在我们古代的封建社会时期,皇帝就是作为天下的最高统治者。俗话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正常情况下,皇帝就是掌握着天下每一个人的生杀大权。为什么要说是正常情况下呢,因为世事并不是绝对的。比如就是汉末时期,作为汉代最后一个皇帝,刘协,不要说去干涉政事,就算是自己的身家性命都掌握在别人的手里

  • “皇室贵族、金枝玉叶”,清朝的公主们为何活得如此贫穷?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咸丰皇帝在给内务府的折子批示时,明确表示“公主家用不饶,朕所深知”。也就是说,清朝公主经济困难,咸丰皇帝早就知道。根据对有关资料的统计,咸丰时期的和敬公主府,每年收入约为八千九百余两白银,然而实际花销却达到了每年约用一万四千余两白银,清朝的公主府居然出现了入不敷出的局面,

  • 洪秀全选妃有多挑剔?不仅要求长得漂亮,还有一要求让女性难接受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洪秀全是清朝末期农民起义的领袖,彼时一度成为人人口中的“天王”,他带领百姓建立起太平天国,却在享受到高官厚禄之后,忘记了自己曾经的誓言,不仅荒废政务,还整天沉迷美色。为充实自己的后宫,洪秀全在晚年四处搜罗女子,不仅色心大起,还在选妃方面,条件十分挑剔。他不仅要求妃子们肤白貌美,还有一个极其特殊的要求

  • 二战时,跟着英女王跑进后勤的还有丘吉尔这个女儿,工作狠着呢!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1940年,当伦敦遭到德国人无情的轰炸时,英国的国王和王后会不厌其烦地照顾那些受到轰炸影响的人,拜访被轰炸的地区和平民、毁坏的工厂和武装部队成员。因为战争,英国女王才有了开阔眼界的机会。这句话听起来,好像挺残忍的,但是当时的英国贵族生活真的不够“社会”。女王的母亲,伊丽莎白王太后是那种非常愿意接触社

  • 溥仪当年被赶出皇宫,将此物缝在衣服里26年,如今成为顶级国宝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在清廷灭亡后被赶出皇宫,将一件物品缝在衣服当中,直到一九五零年七月,经过几番考虑将此物上交给地方。这个物品便是他的贴身宝贝——田黄三联玺。田皇三联玺是当年乾隆皇帝的私人印章,乾隆让位嘉庆时所铸造,后来乾隆伤后,此物便被清廷当做“圣物”保存下来。田黄三联玺所用的材料为田黄,而田黄

  • 袁崇焕被杀那一刻开始,曾经的关宁铁骑便再也回不到从前的模样了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除了狙击钱谦益之外,在周温二人的发迹历史中,还有一件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就是冤杀袁崇焕,并借此收拾了钱龙锡等在朝中既有威望又有实力的对手。在这一役中周温二人和昏君朱由检联手做下了大明朝最大的也是最著名的一次冤狱。怨杀袁崇焕一案对后世的影响直逼秦侩杀岳飞,而这同样也是明朝末年的最大遗憾。杀掉袁崇焕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