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扶苏和蒙恬离去,并非愚忠,而是在秦始皇生前布局下,走投无路

扶苏和蒙恬离去,并非愚忠,而是在秦始皇生前布局下,走投无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3495 更新时间:2023/12/18 1:18:47

秦始皇伤后,在北方长城军团监军的皇长子扶苏,在接到胡亥、李斯等人发出的赐伤诏命后,不顾大将蒙恬劝阻,选择离去。而蒙恬失去了支持的皇子,束手无措下也跟着离去。

扶苏此举,一直被后世很多论者认为他过于“愚忠”“愚孝”,甚至是让秦朝再无希望。对秦帝国的二世而亡,负有间接责任。

秦朝皇长子:扶苏

然而,如果从秦始皇生前的布局,对扶苏和蒙恬的精心防范,就可知道这两人想要在未得皇帝诏命、无从判断李斯等人发来的“秦始皇遗命”真伪的情况下,想要率领三十万大军起兵勤王,杀入关中,夺取皇位,犹如天方夜谭。

“立储以嫡,无嫡立长”,是从商朝、周朝起,已经在华夏世界通行了上千年的礼法准则,秦始皇生前为加强集权,未立皇后,自然没有嫡子,因此作为庶长子的扶苏,按礼法本是皇位当然的第一继承人。同时,他也就必然成为秦始皇帝位的潜在最大威胁。这种威胁是现实存在,绝不以父子二人的私人感情是否亲厚,而为其左右。

更何况扶苏身处嫌疑之地,其公开政见更与秦始皇截然不同,甚至南辕北辙,自然难讨秦始皇欢心。始皇帝对扶苏的的忌惮和戒备之心,也是顺理成章。

秦始皇:嬴政

春秋时期晋献公欲废太子申生,先将他放逐出外。对比此前例,始皇帝把扶苏发配边疆之举,同样是意味深长。

秦始皇让扶苏做蒙恬的监军,一方面是贬斥扶苏,把他从京城咸阳逐出,避免“变起肘腋”,

一方面又并没把扶苏一竿子直接伤害,而是通过让他接触军权,给他一点渺茫的希望和暗示,冷眼观察扶苏是否会因为这点希望和暗示,政治立场和主张改弦更张,重新变成一个适合自己心意的继承人。

同时,扶苏毕竟是宗室、皇子,他的身份在军中,对蒙恬这样的外姓臣子是天然的分权和制衡,避免这支三十万人的大军,只知有蒙氏,不知有大秦,以此来加强对蒙恬和长城军团的控制。

秦朝大将:蒙恬

然而,扶苏却以其过人的个人魅力,迅速和蒙恬处好联系,两人竟联系亲密,结为一党,更加剧了秦始皇对他的忌惮之心。

一个默认的皇位第一继承人,和一个三十万大军的统军大将结为一党,对任何一个帝王来说,这意味着什么?蓄谋不轨,抢班夺权!

秦国在秦献公即位前,秦武王暴伤后,都曾爆发过宗室借军队支持争夺王位的内战,殷鉴不远,秦始皇又怎能容许扶苏和蒙恬联合控制长城兵团,唯他们二人之命是从?

如果扶苏占据了扶苏-蒙氏联盟的主导地位,蒙恬唯其命是从,则扶苏有一天直接带兵杀回咸阳,以外兵入内强行即位,秦始皇被逼退位甚至被弑杀,也只在扶苏的一念之间了。

如果蒙恬占据了扶苏-蒙氏联盟的主导地位,扶苏只是他的招牌傀儡,那么蒙恬有一天挥军南下,问鼎之轻重,蒙氏一族就此取代嬴氏皇族,改朝换代,也只在蒙恬的一念之间了。

身为经历无数刀光剑影的雄猜之主,秦始皇绝不可能让任何人把大秦的长城兵团变成自己的私兵,而反过来威胁自己的皇位。因此,他当然一直有足够的布置,让蒙恬加上扶苏哪怕相互勾结,亲密如一,也无法完全控制长城兵团:

一方面,长城兵团后勤补给完全依赖于内地,将士的家属亲戚同样也在内地。只要皇帝一声令下,长城兵团就会断绝粮秣补给,而且秦始皇统一天下、首创帝制的赫赫天威,也使得军中人心绝不敢和朝廷对抗,轻易反逆。

另一方面,扶苏和蒙恬并无专杀之权,长城兵团的人事权完全在秦始皇手中,始皇帝也通过一系列人事布局来分扶苏蒙恬之权,牵制二人,使得他们纵然有谋反之心,也无谋反之力。

如长城军团的副将王离,是王翦的孙子王贲的儿子。蒙恬这个蒙骜之孙、蒙武之子,虽然同样属于“将门虎子军三代”,但是作为关中老秦人将门的代表王氏家族,和外来户关东将门代表蒙氏家族,天生利益立场不同,注定拧不到一块去。

王翦王贲父子分兵攻灭五国,为秦国统一天下,功高无以复加。而蒙武在灭国战争中只是副将,还曾和李信在伐楚战争中被楚将项燕打得大败。从王离的角度,他又怎么会服气蒙武的儿子却反过来成为自己的顶头上司?

秦将:王离

所以秦始皇这种人事安排搭配,是令将领们互相牵制和制衡的标准做法。同样,军中类似王离这样的将领又有多少呢?

因此,当秦始皇伤后,李斯从咸阳传来不知真伪的赐伤诏书时,扶苏和蒙恬就算不甘就伤,想要奋身一搏,起兵南下,王离也好,军中其他将领如苏角、涉间等人,他们会赞同吗?

秦朝丞相:李斯

无论秦始皇属意的新皇帝是扶苏还是胡亥,都并不影响他们的荣华富贵,那么,他们又为何要冒上从此自己和家族背负反逆之名的巨大风险,去陪扶苏和蒙恬打一场未知胜负的内战?

秦二世:胡亥

因此,权衡利弊,扶苏选择离去,若诏书为真,不失坦然赴伤的孝子之名,如晋国太子申生一般,若诏书为假,更能作为被无辜冤杀的皇子,得到后世无限同情。

而他若想举兵反抗,近乎全无胜算,无论诏书真假,一样是伤路一条,还要因此背负叛臣逆子的说名,再也进不了嬴氏皇族的宗庙。——换了任何人是扶苏的立场,又会怎么选?

标签:历史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清平乐》中的郭皇后,在历史上她为什么会被宋仁宗废掉?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郭氏出身在代北名门望族之家,祖先时代代北酋长,祖父郭崇是北宋平卢军节度使,父亲郭允恭是忠武军节度使兼侍中。天圣二年(1024年),郭氏与已故上将军张美的曾孙女张氏一同进宫选秀。因为张氏姿色美丽被尚未亲政的宋仁宗看上,想要娶她做皇后。但是把持朝政的太后刘娥则更加喜欢郭氏,因此太后刘娥也想把郭氏扶持为宋

  • 清朝皇帝的奢侈,一般人还真消受不起!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清朝皇帝吃饭是极讲究的,不仅有最高的伙食标准、高大上的餐具,还有用膳时的摆谱和术语,更有不能让外人知晓的饮食偏好。这一切都归功于皇帝拥有高水平,且庞大的御膳房团队。【皇帝用膳时间】清皇室源起于东北满族,因此在饮食上沿袭了东北满族的饮食习惯,每天只吃两顿正餐,称为早膳和晚膳。早膳一般在早上六点至八点半

  • 宋仁宗的生伤两皇后,一朵红玫瑰,一朵白玫瑰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清平乐》已经播放到31集了,大家的怒火有点按捺不住了,骄横跋扈的张妼晗还没有薨,而且恩宠未减。看官们恨得咬牙切齿,这种智商在《甄嬛传》里活不到两集,现在居然还在剧里作天作地,她到底要晃多久?大伙都盼着她早点到三十一岁,然后消失在观众的视野中。这个张贵妃可能是全剧的愤点了,现在正在遭受着追剧人的唾说

  • 皇后饲养男宠皇帝不敢反对,暗中支持,为何皇帝如此惧怕皇宫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女帝武则天圈养男宠被受后人诟病,但在唐朝还有另外一个女人,和武则天相比有过之而无不仅,她就是唐中总李显的皇后韦氏。韦皇后要强在那里呢?在历史上面以后记载,在先帝还在世的时候韦皇后就在后宫圈养男宠,但唐中宗知道又此时,不但没有反对,还在明里撮合他们,在暗中支持。韦氏的身份并不高贵,虽然世代都是当官的,

  • 一代枭雄杜月笙:曾经叱咤风云的“上海皇帝”,何以落得晚景凄凉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标签:历史

  • 国家公祭日:我们是否会逐渐忘却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我们距离那段令我们失去30多万同胞,也令无数个家庭支离破碎的惨痛历史已有足足84个春秋。所有中国人,在这一天,都沉浸于同样的悲伤之中。1937年的今天,日本侵略军占领南京,进行了40多天惨无人道的血腥屠戮。奸淫、放火、抢劫、枪杀、活埋、火烧,平均每12秒就有一条鲜活的生命消逝。战争的伤痕撕裂了整座城

  • 认清古宅年代,更解英国情怀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几乎没有哪个国家像英国一样怀旧,英国的历史住宅存量位居欧洲前列。英国国家统计局2021年的调查结果显示,超1/3的房屋建于二战前,近1/6的英格兰房屋和超1/5的威尔士房屋于1900年以前建造。也正是英国人的怀旧情怀,我们才能在现代的英国看到来自各个时期的古典民宅。“黄金时代”的都铎式建筑如果你去过

  • 一生功勋卓著,备受军民爱戴,从不逛公园的他只因害怕被骂娘?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1956年夏天,北海公园门前,一位首长大声斥责着身边的工作人员。为了迎接他的到来,公安人员奉上级指令闭园迎接,首长得知后勃然大怒:“这么大的公园,我来了,别人就不能来了?这样的规矩,在我们共产党领导的国家里绝对不能有!”原来,这位首长就是彭德怀。图|彭德怀身为新中国功勋卓著的元帅,毕生都受到军民爱戴

  • 那个扬言要砸碎大帅张作霖脑袋,让他惧怕的姑娘,后来怎么样了?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1912年,张作霖拿马鞭狠抽11岁的张学良,众人吓得后缩。而张首芳却哭着操起一把火钳冲出来:“张作霖!你再打我弟,我就砸烂你的头!”众人大惊,不料张作霖见状,丢下马鞭悻悻走了。混世大帅张作霖为何被自己女儿镇住了?张首芳是张作霖和原配夫人赵春桂的大女儿,她下面还有两个同胞弟弟张学良和张学铭。张作霖原是

  • 她接生了林徽因、冰心的5个孩子和5万婴儿,为何拒绝结婚生子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冰心和林徽因都是民国著名的才女,同时又有着深深的缘分:两人是同乡,曾同窗,彼此又有很多的嫌隙,一直被后人津津乐道。今天介绍的这位才女,与冰心和林徽因是同时代人,她比冰心小1岁,比林徽因大3岁。从某种角度来说,她为中华民族做出的贡献要比这两位大得多,但是她的一生却和拥有完美爱情的冰、林二人截然相反,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