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一位将军打仗抗命,3次拒绝电令,却打出靠山屯大捷改变东北战局

一位将军打仗抗命,3次拒绝电令,却打出靠山屯大捷改变东北战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1468 更新时间:2023/12/19 6:50:39

众所周知,林彪作为我国近代杰出的军事统帅,其人治军严格,令行禁止。

凡是他所下达的作战命令,下属必须忠实执行,否则就会严惩。

可是,在1947年3月的靠山屯战役中,却有一位将军违抗命令,非但没有听从林彪的指挥,反而过调转头来指挥林彪协助作战。

可奇怪的是,林彪非但没有将他军法从事,反而乖乖听从了他的指挥,事后也没有追究他的责任,而是大大的嘉奖了一番。

那这人是谁?为什么连林彪都愿意听从他的指挥?

东北局势

1945年8月,日本人挨了原子弹后败相已露。

当时国共两党的有识之士都知道,日本人离投降已经差不太远了。

对于日本撤退后留下来的东北权力真空,双方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对于抢占东北这件事情,我党一开始是信心十足的。

当时,蒋介石的主力部队都龟缩在大西南,离东北隔着十万八千里,而我党的冀热辽根据地,就在东北的家门口。

此外,我党在山东半岛的根据地,距离东北地区的旅顺、大连也只有一海之隔。

更重要的是,当时负责歼灭日本关东军的是苏联红军。

而跟随着苏联红军一起反攻东北的,还有一支隶属于我党的东北抗联剩余部队。

再加上我党跟苏联之间,还是同一个意识形态阵营的革命兄弟,天时地利人和都站在我们这一边。

然而,当我军开始进入东北的时候,才发现我们把情况想得太乐观了。

首先是当时从东北回来的同志,犯了“浮夸风”的错误。

他们给党中央报告说:东北满地都是枪支,日本人留下的弹药库满满当当。

结果我们信以为真,从山东和冀热辽前往东北的同志,把宝贵的枪支留给了根据地。

可等到东北一看,立刻就傻眼了,哪里有满地的枪支啊,军火库都被苏联人看得死死的,轻易不给我们用。

其次就是东北的部队成分太过于复杂,有本土的抗日武装力量、有东北抗联余部、有原东北军旧部,甚至还有一些土匪也混入革命队伍骗吃骗喝。

再加上从内地调过去的八路军,隶属于不同的根据地,双方之间缺乏协调与磨合。

所以当时我党在东北的军队,看着人多势众,实际上一盘散沙。

再加上蒋介石为了争取美苏两国的支持,签订了两个卖国条约。

美国出动飞机、军舰,帮助国民党把大军快速从西南运送到了东北。

而苏联那边也突然变脸,不让我军进入大城市,军火库也不让碰,说是要等国军来交接。

杜聿明

就在这时,国民党的大军在杜聿明的带领下,开始登陆东北门户山海关,一路杀沈阳。

与我军龙情况不同,杜聿明率领的国民党军前身是中国远征军,是国民党最精锐的主力部队,很多都是清一色的美械牌师。

看到国军强势降临,原本就看我党不爽的那些土匪们开始纷纷叛变。

东北民主联军一时间内忧外患,岌岌可危。林彪只好一路往北满地区撤退,甚至一度有了到苏联避难的想法。

这时候,是刘少奇出了一条妙计,挽救了我军的颓势。

这个办法叫做“让开大路,占领两厢”。

东北的地形基本上是四面山地,围绕着一个大平原。平原中间由中长铁路穿行而过,把各大城市联系在一起。

让开大路的意思就是铁路沿线的大城市,我们都不要争夺了,让部队往远离铁路的乡村和山地开辟根据地。

因为借助铁路的优势,国民党的机械化部队可以在各大城市之间来去自如。

我党就算强行占领这些地方,也根本守不住。

相反,乡村和山地是国民党军事力量辐射不到的地方,可以为我党提供生存的空间。

到了1946年年末,“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格局彻底形成。

国民党占领了东北最为富庶的平原,而我党则占领了北满地区和南满地区的山地乡村。

这就好比一块夹心饼干,国民党就是被我们南满和北满夹住那块肥美的馅料。

当时国军的东北保安司令杜聿明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提出了北守南攻的策略。

他主张对于北满地区的林彪主力部队,采取防守状态,集中全力去灭掉占据长白山地区的南满根据地。

杜聿明

因为南满根据地实力相对较弱,再加上离东北的中心城市沈阳比较近,军队运输物资、物资补给都比较方便。

于是,东北格局开始进入第二阶段:三下江南,四保临江。

临江是南满地区的一个枢纽性门户,只要守住这里,就可以保证南满根据地不会沦丧。

而所谓的江南,指的是松花江以南,当时我军已经被逼到了松花江以北的北满地区。

三下江南的目的,就是为了牵制国民党的主力部队,为南满根据地争取喘息时间。

决战靠山屯

交代完背景,我们再来说一下当时国军的兵力配置。

当时东北最主要的军事命脉,就是中长铁路。中长铁路由北到南串联的大城市,依次为哈尔滨、德惠、长春、四平和沈阳。

当时哈尔滨已经被我党占领,所以两军交战的前线是德惠。

德惠在松花江以南,左右有两个据点,犹如一个大螃蟹伸出的两只钳子,右边是大房身,左边是靠山屯。此外,还有城子街等规模稍小一些的卫星城。

这套防御体系的最大作用,就是当我军南下时,用这个大螃蟹牵制住我军北满部队。

只要我们南下被它给缠住了,那么德惠后面的长春就可以迅速调兵,沿着中长铁路过来增援。然后,我军就只能撤退。

在这种配置下,杜聿明只需要有一支偏师镇守北方,就足以牵制住北满部队,而他可以带着主力攻打南满。

这样一来,北满地区想要牵制杜聿明主力部队,救援南满的战略目的,就达不到了。

一下江南和二下江南时,我们都在这方面吃过大亏。

这次靠山屯战役,发生在三下江南的时候,但事情的起因还得从二下江南时说起。

二下江南时,我们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只占领德惠外围的一个子城市——城子街,甚至两个螃蟹钳一个都没有崩掉。

然后杜聿明就开始调长春的部队北上救援,总共有五个师。

并且派人挖开了松花江上游的水库,试图截断我军归路。

杜聿明此举乃是企图在松花江以南、德惠以北,跟我军形成决战态势。

当时林彪手下有三个独立师和三个纵队,每个纵队辖下又有三个师,一共加起来有12个师。

按理说,收拾杜聿明五个师应该不成问题。

可如果一旦形成相持状态,那么杜聿明就可以通过中长铁路,源源不断的把东北的主力部队调过来,再加上我军的松花江后路被截断,到时候肯定凶多吉少。

思索再三,林彪决定好汉不吃眼前亏,撤回到松花江以北。

随着我军后撤,国军得寸进尺,居然尾随着一路杀过来。

其中71军的88师,还杀过了松花江以北。

过江后88师也发现自己犯了轻敌冒进的兵家大忌,于是开始不顾一切的夺路狂奔,退过松花江。

恰好此时,我方也想给国民党军一点教训,顺势就兵分三路杀了过去。

当时我方配置是这样的:西路是第二纵队加独立第二师,中路是101亲自率领的第一纵队加独立第一师,东路是第六纵队加独立第三师,这就是三下江南。

当时林彪制定的作战目的,是三路大军扫清残敌后,集中全部兵力崩掉大房身这只钳子。

因为靠山屯有四个团,大房身只有两个,相对更好打一些。

当时西路军正在一路追赶88师226团,路上还吃掉了一个营。

恰好此时靠山屯的另外四个团受到惊吓,想要把钳子收回德惠里头去,靠山屯里只有手下败将262团跑得慢,只好依靠坚固的工事,准备负隅顽抗。

这个千载难逢的战机,被第二纵队第五师的师长钟伟捕捉到了,他决定不去和林彪会师,先打下靠山屯再说。

与此同时,林彪率领的第一纵队和独立第一师正在猛攻大房身,可这块硬骨头迟迟没有松动的迹象。

有鉴于此,林彪赶忙命令钟伟带着他的部队过来增援,一起拿下大房身。

钟伟

看到林彪的电报后,钟伟并没有执行,他不顾林彪的命令,继续对靠山屯发动猛攻。

林彪迟迟不见他的身影,又连续发了两通电报,催促他赶紧前来会师。

可钟伟总是说:等吃下这股敌人,我再走。

林彪怒火中烧,恨不得把他军法从事。

但是一个转机的出现,却让林彪转怒为喜,甚至一反常态的表示支持钟伟的作战计划。

这个转机,就是林彪未来最大的对手陈明仁。

陈明仁

88师是陈明仁的心头肉,看到老部队被共军包围,陈明仁焦急万分。在杜聿明的大部队到来之前,他让87师和88师的剩余部队,一起去救援靠山屯。

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集中兵力围点打援的好机会。

如果是杜聿明的主力部队来救援,我们的12个师未必能吃得下。

但是现在只有陈明仁区区两个师,而且其中的88师还已经被打残了一半,集中全力吃掉这股敌人,对我军来说绰绰有余。

此时,陈明仁还打算让226团坚守靠山屯拖住我军,然后等待87师和88师来援,一举吞并第五师。

可他万万没有想到,林彪早就已经放弃了大房身,把所有的主力部队都调集到靠山屯附近布下天罗地网,就等他过来自投罗网。

87师和88师两支部队的长官毫无察觉,一头扎进林彪给他们设置的包围圈。

经过一番激战后,这两支部队的主力被彻底打残,只有少许残兵败将得以逃脱,但已经成不了任气候。

一战扭乾坤

靠山战役的胜利结束,也意味着我军在东北战局第二阶段,一味被动挨打的局面到此结束,而杜聿明北守南攻的战略也彻底宣告破产。

以前我们在东北攻打他的城镇,最多就是吃掉一个团一个营,可是现在连续两个师被吞并掉,这就迫使杜聿明,不得不调集更多的力量防守北满。

而且,与此同时发生的四保临江战役中,国民党出动20个团的兵力,但是由于大意轻敌,孤军冒进,遭到了我军的伏击,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从此以后,东北局面开始攻守易形,变成了我攻敌守。

怎么会这样呢?国军在东北不是有百万大军吗?不是精锐部队吗?怎么损失了一两个师和几个团攻守就易形了呢?

不要看国民党军队人数多,但是他的盘子也很大,需要防守各大城市,还需要分兵把守中长铁路,以及各个交通要道。

这样分摊下来,其实百万大军剩不了多少机动兵力。

当时国军在东北的机动兵力,总共也就是六个师左右。

这六个师在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战役中屡屡遭到损失,再加上此次靠山屯的重创,已经剩不了多少了。

反观我军则不然,我军的根据地大多建立在山地跟乡村。

这些地方不需要太多的兵力用来防守,所以我军的机动兵力其实多于国军,要不是对方依托坚城,并且还有精锐部队把守,换作在野外机动作战,国军早就败了。

明白了这一点,就不难知道,后世评价钟伟的靠山屯战役是东北战局的转折点,这句话一点都不夸张。

得益于此,屡次违抗命令的钟伟,在战后非但没有被追究责任,反而被全军通告嘉奖。

不久之后,他又被提拔为12纵队的司令员。

反观老对手杜聿明就悲剧了,由于东北局势转入守势,他开始变得无所作为。

蒋介石对他大为不满,用陈诚把他给换了下去,结果陈诚来到之后,东北局势兵败如山倒。

虽然陈明仁后来在四平保卫战中挽回一点面子,但是总体局势已经不可挽救。

标签:历史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叛逆者》为何陈默群选林楠笙,而不是左秋明?4点理由很现实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刚开始看《叛逆者》,非常不理解,为何陈默群对林楠笙比较偏爱,明明左秋明的综合成绩第一,反应能力很快,军事成绩很棒,而林楠笙比起左秋明,根本没法比,可陈默群后来选了林楠笙,而不是左秋明?再次刷的时候,才发现,4个细节很重要。为什么要挑一个陌生的面孔呢?陈默群终于再次从共党手中撬开了一些资料,凌晨4点,

  • 历史上的“大嫂”们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狂飙》火了。剧中的大嫂陈书婷更是火到一塌糊涂。初见风情万种曳动心弦,再见时大厦将倾时却处变不惊,纵然京海大哥高企强站在她的身旁,也遮不住她自身所散发出的万丈光芒。这样的女人,的确容易被人迷恋——不过要是现实之中,这样的大嫂却往往只可远观,不能靠近,若是靠得近了,只怕身家性命都有危险。在中国的历史上

  • 王永吉丨《史記》校札十則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史記》校札十則王永吉摘要:文章對中華書局點校本《史記》修訂本提出修訂意見十條,涉及《殷本紀》《周本紀》《秦本紀》《秦始皇本紀》《高祖本紀》《吕太后本紀》六篇中正文及三家注的文字及標點問題。關鍵詞:《史記》三家注校勘標點中華書局點校本《史記》通行已久,嘉惠學林。2013年點校本《史記》修訂本出版,訂

  • 1989年,79岁陕西老农看《血战台儿庄》,落泪说:那是我打下的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1989年,《血战台儿庄》86版在陕西泾阳上映。看电影时,一位老人在电影中看到中国军人与日军白刃战,生死存亡。老者顿时激动起来,轻声道:“我做到了。”周围的人都认识这个叫吴德厚的老人,他是全村最穷的人。听到他的话,众人都用异样的目光看着他,不过他并不在意,还以为他只是在吹牛。然而,2005年在家观看

  • 古代中国一个神秘组织,历经5个朝代七百年不衰,一直被官府严打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那么悠久,经历的朝代也非常的多,有夏朝、商朝、西周、秦朝再到后来的北宋、南宋和辽朝。我国经历了很多的朝代变迁,但核心仍然不变,还是君主专政国家。一直到中华民国才有了改变。那么,朝代不停的变化,但却诞生了一个最牛的组织,他们专门为造反而生,历经1000多年,熬死了5个王朝。这个组织究竟是什么来

  • 《末代皇帝》:第一部被允许在紫禁城拍摄的影片,获得9项奥斯卡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末代皇帝》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近日离世,享年77岁。让笔者不禁再次翻阅他多年前在中国拍摄的这部《末代皇帝》。这部电影讲述了中国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傅义的传奇一生,他的传奇和其他传奇不同的地方是,别人的传奇是由落寞到辉煌,而他的传奇是由辉煌到平凡。影片讲述了他由登基成为中国皇帝,随着历史沉浮60年

  • 三国男性身材高于现代?我国古代人身高和现代人比,高了还是低了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三国时期家喻户晓的历史名人,他们的身高用今天的尺度来衡量到底是多高呢?小编以三国时期历史名人为例,来详细说下武圣关羽、吕布、张飞、诸葛亮、刘备等人的身高。然后再看看各个朝代的一尺到底是多少。武圣关羽是我们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也是民间的武财神。东汉初平元年,十八路诸侯共同征讨董卓的时候,诸侯们派

  • 《契丹驸马》史上最传奇的双面间谍,他身陷囹圄一人更改两国命运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杨家将作为北宋代著名将领,“杨家名将”保家卫国的故事在北宋中叶就已迅速流传于天下,民间流传的故事经过演绎、改编成了杂剧、小说,如今又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杨门虎将》、《杨门女将之军令如山》等电视剧,把复杂的故事演绎地让观众更容易理解,观众也被七郎八虎的不同经历和曲折命运所感动,然而现在却没有电视剧

  • 大变局——大唐帝国的后半生 NO.446 军阀遍地走,皇帝不如狗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NO.446那么,朱温何以要对自己的恩人李克用痛下杀手呢?有人说,是因为李克用性情太过粗豪,席间说话太过傲慢,惹恼了朱温;也有人说,是因为野心勃勃的朱温知道李克用是他将来争夺天下的最大对手,想借机偷袭,以绝后患……究竟哪种说法更符合事实,相信各位自有判断。事后,朱温主动写信解释,说那都是杨彦洪背着他

  • 《清平乐》收官,官家是个好皇帝,但不是个好角色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朕竭尽全力能给朝堂的只是平衡而能给百姓的不过平宁而已这是官家(王凯饰演)对自己一生的总结,虽然没能建立开疆拓土这样的丰功伟绩,却让百姓过上了安乐祥和的太平盛世。《宋史》评价其“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官家是个好皇帝,心系天下百姓,不痴迷于权力游戏,拥有的只是对自己欲望的克制,自己对朝堂,对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