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孔子问一7岁小孩:天上的星星有几颗?小孩回答后,孔子拜他为师

孔子问一7岁小孩:天上的星星有几颗?小孩回答后,孔子拜他为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2269 更新时间:2023/12/5 8:37:22

一个七岁的孩子能当孔子的师傅,确有此事还是子虚乌有?

再者,一个七岁的孩童就被圣人拜为师,对其日后发展又真的好吗?该子最后的结局又是如何呢?

一日孔子携弟子驱车驶往莒国今(山东省莒县),途经一处村镇小道,见一七岁稚子立于道中央见马车驶来也丝毫没有退让之意,出于好奇下车查看。

孔子问:“你这顽童,见到马车为何不绕道?”

孩童答:“自古只有车马绕道城池的道理,哪有听过拆了城池让道车马的。”

孔子又问:“城池在哪里?”

孩童指着地上刚用石头堆砌完整的堡垒说道:“偌大的城池你看不见吗?”

孔子又问:“那城池总该有让马车经过的大门吧?”

孩童仿佛恍然大悟道:“我竟忘了小人走小门,大人应有大门才能通行。”

遂在虚空画了一个大门,恭敬的对孔子说:“先生请。”

一:神童项橐智怼孔子

这个让孔子都不得不刮目相看的孩子相传是西楚霸王项羽祖上的第三代子孙项橐,项羽是第十一代。

一向恃才傲物的孔子也是被项橐煞有介事的“骚操作”给整懵了,

一时玩心大起,于是自觉的走进了项橐的“城门”,

笑眯着眼睛说道:“老夫见你这稚子有点意思,不如我们来比试一番?”

岂料项橐却不干了:“小子修筑城墙甚是忙碌,就不陪先生玩闹了。”

这可把一向被众星捧月的孔子给整郁闷了,

于是再问道:“你可知我是谁?”

项橐却不慌不忙答道:“你是谁关我何事?”

孔子继续问:“怎样你才愿意和我比试?”

项橐环顾四周略感无趣,于是说道:“既是比试,赢了可有糖吃?”

这乡村小道哪里有集市,倒是孔子见这稚子如此有趣,不禁生出收徒的心思。

于是稍作思量后孔子说:“我们各自提问作答,输了的就认对方做师父如何。”

项橐一听,自己还没收过徒弟,于是便应允。

可能是看着这顽童甚是狂妄,于是孔子也没有手下留情,问道:

“人存于世,皆因天上星辰地上五谷,那我且问你,天上有星辰几许,地上有五谷几颗?”

本以为项橐会乖乖认怂拜孔子为师,哪料项橐只是眉间微皱,

瞬间答道:

“你这老头,难道不知‘天高不可丈量,地广不能尺度,一天一夜星辰,一年一茬五谷’的道理?那我且问你,你可知道自己眼睛上方的眉毛有多少根?”

这一问倒是将孔子问的有些语塞。

此时孔子的弟子有些看不下去,走下马车指着田边耕地的农人问项橐道:

“你看这农人每天都在用锄头耕地,他可知道自己一天用这锄头锄了多少次地?”

项橐白了一眼孔子的学生道:

“先生每日乘坐马车行驶,可知这马蹄子一天上下落了多少次地?”

弟子也语塞了,本欲继续发问找回点面子,奈何一时却想不出可问之题。

二:项橐之问难倒孔子

此时项橐却灵机一动问向孔子道:

“先生可知鹅和鸭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鸿雁为什么能鸣叫,松柏为什么能冬夏常青。”

孔子一听,这个简单,不假思索就答道:

“鹅和鸭的脚掌是方的,所以能浮在水面上;

鸿雁是因为有长颈,所以能鸣叫,松柏内心坚定,所以能冬夏常青。”

项橐听完后假装惋惜的直摇头,

“先生您答错了,先生您要拜我为师了。”

孔子一听也是一愣,十分好奇的问道,“错在何处?”

项橐正襟危坐故作沉着学着孔子的样子说道:

“鱼鳖的脚掌不是方形的,却能浮在水面上;

蛤蟆亦能鸣叫,却没有大雁那般的长颈;

空心的竹子也是冬夏常青,难道它也是因为内心坚定吗?”

是啊,竹子连心都没有,何谈内心坚定呢?

正在此时却见一路白衣送葬的人家担着口黑色大棺,吹着喇叭唱着歌谣经此走过。

但见披麻戴孝的儿女只是一路唱着歌谣却未曾见其落泪嚎哭。

一向仁义孝道至上的孔子十分气愤,正欲上前教导,项橐却将孔子拦下,问道:

“先生为何动怒?”

孔子愤愤答道:

“父母新丧还能如此从容歌唱,是为不孝。”

项橐却质问孔子道:

“先生可听清他们吟唱的歌谣作何解?”

孔子一听更怒了:

“难道世上还有什么歌谣比得上父母离世更重要?”

项橐此时不禁有些鄙夷这位所谓的“圣人”,

于是有些不悦的说道:

“先生枉为人师,连事情的真相都未曾听清,就不分青红皂白准备斥责别人。

他们歌谣的内容唱的是‘肥猪出了圈,野马上了羁,金银入了柜’。”

孔子询问项橐可知其中意。

项橐答道:

“肥猪出圈就是女儿嫁人了,野马上羁就是儿子娶亲了,金银入柜就是老人老有所依安度晚年后欣然逝去了。”

此时孔子对眼前这个七岁稚子更多了些许惊讶,于是伸手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项橐不急不慢的说:

“对于一个老人而言,儿女各自有了归宿,自己也老有所依无疾而终。

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啊。儿女为什么要大哭大闹的让父母走得都不安生呢?”

项橐继续说道:

“有一些子女生前百般虐待父母,死后却嚎啕大哭以欺世人更欺自己。

反倒是生前对父母孝顺体贴的子女,父母走后他们心里也是难过的,但一个人真正的哀伤是没有办法表达的,他们难过但却问心无愧,更没有必要哭给世人看。”

孔子本以外项橐只是善于“诡辩”的黄口小儿,却不料其在看透人心,人情,人性,以及洞察时势通晓世故方面也有如此见地。

能在此地遇见这样一位聪慧无比的孩童,孔子心生感叹的说出了那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此时的孔子内心深处是十分认可这个叫项橐的孩童的,他自认为自己七岁的时候是不如项橐的。

所以孔子郑重的拜了项橐为师。

才有了后来《三字经》中“昔仲尼,师项橐”的典故。

三:项橐的夭折

孔子走后,孔子拜少年神童项橐为师的事情很快就传到了列国君主耳里。

于是先后有几个君主都派侍者来邀请项橐到其国家。

一来想亲眼目睹什么样的少年可以让大儒孔子都甘拜其为师,二来也是希望得此神童为自己国家所用。

但项橐皆以自己年幼,且不愿离开故国去到别国为由拒绝了。

其中吴国的君主属于比较心胸狭隘之辈,数次邀请项橐未果后,他担心项橐日后为其母国效力成为自己国家的一大“祸害”,于是想在项橐还未成长起来时,就先将其扼杀。

在项橐年满13岁时遂派武士将项橐引致荒郊野外乱刀砍死弃尸荒野。

也有一说是孔子随行的弟子因嫉妒项橐的聪慧将其毒害。

也许孔子也不曾想到,自己的一时兴起会害了这个天赋秉异的孩童。

古人有个说法叫:“早慧必伤”。

意思是孩童时期就很聪明的人多半活不长久,比如秦国12岁就拜相的甘罗曹操13岁就病死的幺子曹冲

而在当时那个列侯争夺战乱四起的年代,早早就名声在外的项橐的早夭却是看似偶然中的必然。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普通百姓家里有点家传宝物尚且谨慎藏匿,何况是一个“兴许能改变一国国运的”神童。

四:故事背后的谜团

不知道大家看完这个故事后是否有一些感悟,毕竟时隔千年,不管这个故事究竟是为了弘扬孔圣人的“不耻下学”而杜撰,还是真的曾经有过那么一个叫项橐的神童,姑且就当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三件事却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1.世人对拜师的态度究竟是什么。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任何人都不是全知全能的,哪怕是圣人孔子也是人,遇到一个能够在某些方面对其有教育意义并且孔子也很虚心的拜其为师诚心受教的人,不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吗。

何故满城风雨甚至招至杀生之祸。

2.我不杀伯人伯仁却因我而死。

在那个战乱频发,自身都朝不保夕的年代,项橐稚子年幼不懂世道艰险,孔子见过的那些“慧极必伤”英年早逝的神童应该不少吧。

既然如此欣赏项橐,为何不教其“藏拙”,或者至少应该告诉知情人不要将此事再度扩散,待到项橐顺利长大有自我保护能力的时候再当个故事流传吧。

3.项橐悲剧的根源究竟是什么

有人说项橐的悲剧在于见到了孔子并因此一举成名。

可是如项橐这般的才华横溢且锋芒毕露,即便不遇见孔子,任何一个有学识的人都迟早会发现项橐的“聪颖过人”吧。

有人说项橐如果不拒绝吴国国君就不会招来杀生之祸。

一个孩童不为自己所用都可以一击杀之的君王,试想如果项橐真的投奔了他,又真的能有好的结局吗。

人贵在中庸,凡能成大事者皆不喜风头过胜,谁人不想被万人敬仰受八方来朝。

但人性有一个很低劣的本性:凡人有我无时,便心生妒意。

这是天性,圣人也只能是压抑天性而做不到抹除天性。

既然无法控制别人的“私欲”,便只能掩藏自身的“锋芒”。

杀死项橐的是“人性”而非某一个人某一件事。

正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人性遍布这个世道,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

项橐通达世事却唯独忘记了透彻自身,聪明的人大都把眼光放在别人身上。

善于自查自省自悔的人也许并不是最聪明的,但却是最能适应这个世界的。聪明是别人天生的无法求来,谦虚却是可以后天学习和借鉴的。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赵云劫夺阿斗时,为何孙尚香敢对其口出狂言,对张飞却不敢?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三国演义中,有很多命运悲惨的女人,比如说小乔和大乔,很早就当了寡妇,后来还成为了曹操的囊中之物,貂蝉虽然嫁给了吕布,可是吕布死后,却不见踪影,孙权之妹孙尚香嫁给了刘备,两任年龄差距太大,根本不是他心目中的盖世英雄。刘备在赤壁之战中虽然大获全胜,可是却也遭遇了人生中一件不幸的事情,这件事情就是他的甘夫

  • 身处汉末三国你如何选择?他建“独立王国”护佑一方百姓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身处汉末三国这样的乱世,你会如何选择呢?有的选择起兵割据自立,逐鹿中原,如袁绍;有的选择明主辅佐,以图建功立业,安定天下,如荀彧。但也有人选择坚守自己的信念,归隐山林,躬耕以养父母,护宗族,田畴就是这样一个奇人。田畴,在汉末三国并不是一个出名的人,但是也会有细心的人看见这个名字会想起曹操远征乌桓时的

  • 蔡文姬真的愿意回来吗?曹操强行花钱赎她回来,结果让她半生坎坷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曹操年轻的时候也是个好学的人,要不文化水平不会那么高,举手投足间便能横槊赋诗。一杯杜康酒下肚,便能下笔千言。那这么大学问是从哪儿学来的呢?除了没事儿在家啃书外,曹操还有一位不错的老师,便是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蔡邕。蔡老爷子本来不出名,但是他的女儿过分优秀,迫使他也跟着出名了。曹操没事儿就跑蔡邕家努力学

  • 进宫苦等一年,只被临幸一次,诞下龙子,为汉朝延续400年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朝代当属汉朝,汉朝也是对中国影响最深的一个朝代,我们现在都称自己为汉人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汉高祖刘邦建立了大汉王朝,但大汉王朝步入了历史的轨道,开启了文景盛世,汉朝文化持续了两千年之久却是因为刘邦的一个意外的可怜之情。在一个夜晚,曹参奉命讨伐魏王,俘虏了魏王豹一家,薄姬便

  • 诸葛亮死后一计,骗了世人近两千年,就连刘伯温也被算计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在历史上有能力的人很多,他们都有自己的传奇,有很多人一直备受后世之人敬佩,而诸葛亮和刘伯温可以说是最受人们传颂的。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刘伯温和诸葛亮都是历史上智慧的化身。我们先说诸葛亮在还没有出山就熟知天下事。后来被刘备三顾茅庐而感动出山,并协助他问鼎天下。途中可以说是用计如神,打败很

  • 赤壁之战前,曹操都做了哪些准备?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赤壁之战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战,经过几十年的割据混战,曹、孙、刘三方英杰汇聚在一起进行了一场关乎历史走向的大决战。最终孙刘联军取得胜利,曹操大败而回,从此天下三分鼎立局面形成。赤壁之战是曹操为了统一天下做的最后的努力,曹操肯定非常重视,那么在南征之前,曹操都做了哪些准备呢?我们先来看看当时天下的形势

  • 霍光全家谋反,依旧位列麒麟阁功臣之首,汉宣帝到底在忌惮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不得不说汉武帝眼光独到,能够看到霍光身上的闪光点。而且他认为霍光绝对忠诚,不可能篡汉,所以将霍光列为辅政大臣之一。霍光也没有辜负汉武帝的信任,辅佐三位大汉君王,始终没有篡汉的行为,不愧为麒麟阁功臣之首。霍光辅佐汉昭帝,功劳天下可知。作为汉武帝钦定的辅政大臣,霍光并不是唯一的一个。不过他通过自己的努力

  • 诸葛亮“背叛”刘备,如果不重用此人,刘禅可能会统一三国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相信看过三国这部电视剧的人,一定记着诸葛亮这个人吧,毕竟在里面他非常的厉害,而且还擅长占卜,他在跟随刘备之后更是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为该国做出了很多的贡献,可以这么说,刘备能够建立蜀国就有他一半的努力。而且诸葛亮对刘备还非常的忠心,刘备在死之前希望他可以好好的辅助刘婵,而他确实也做到了这一点,即使在

  • 陆逊的叔叔偷了袁术的橘子,却获得孝子的名声,这是为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三国时期的陆逊这个人非常出名,是东吴四英杰之一,他的叔叔陆绩就比他逊色多了,不过陆绩这个人上了《二十四孝》,就是因为他偷了袁术的橘子。一次偷盗案成全了一个孝子的名声,其实不过是小孩子机智,能随机应变。陆绩是汉末庐江太守陆康的小儿子,从小就很聪明。有一天,袁术举办亲子宴会,陆康就带着小儿子陆绩来赴宴。

  • 诸葛亮墓几千年无人敢盗,只因坟上大树很神秘,让人觉得诡异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春秋时代的"礼坏乐崩",意思就是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今礼坏乐崩,朕甚闵焉。"世界上称中国是"礼仪之邦"。这话没错儿,但说得更准确点儿,应该说中国是"礼乐之邦"。因为,礼乐一直都被用象征中国古代文化所以那时"礼坏乐崩"这个厚葬之风鼓起,自然盗墓也随之流行,特别是汉代末年,出现了“十墓九空”的征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