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6年,邵飘萍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南市街道紫溪村。原名新城,学名西康。后改名景卿、真卿,字飘萍。应该是专门给律师住的宿舍),家境不错。邵飘萍从小就聪明伶俐。14岁(有说13岁)考进士。
邵飘萍早年深受革命者的影响。
1904年,邵飘萍结识了民主革命家张恭,并在金华读到了张恭的第一份报纸,《萃新报》。一接触和了解报业,我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06年,邵飘萍考入浙江中学,学制三年。在此期间,邵飘萍能够阅读《民报》、《新世纪》、《清议报》、《新民丛报》等各种报纸,开始为上海本地通讯《申报》撰写文章。
1907年秋瑾、徐锡麟发动皖浙起义,失败。殉难前,秋瑾给邵飘萍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想象,读完这封信后,邵飘萍的内心世界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世界的动荡,秋瑾不怕死的冷静,甚至影响了邵飘萍的一生。
值得一提的是,张恭还对起义做出了回应。起义失败后,张恭流亡日本,随后准备再次策动武装起义。事件被泄露,他被捕了。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后,张恭出狱,但身体已疲惫不堪。1912年因病英年早逝,年仅35岁。
杭鑫斋也是一个对邵飘萍影响很深的人。
和他的前任杭信斋一样,邵飘萍也是监狱的常客,多次被通缉。
摘自邵飘萍《北京特别通信》
邵飘萍是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布尔什维克”、“苏维埃政权”理论的开拓者之一。
1920年,邵飘萍主编《综合研究各国社会思潮》,从此,《京报》成为宣传马列主义的阵地。
此时,李大钊、邓中夏等人也在北京大学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邵飘萍不仅是研究会的一员,还大力支持研究会,捐资成立了一个名为“康木一斋”的小型图书馆,让大家读书更方便。李大钊和邵飘萍有着相同的理想。有趣的是,邵飘萍的座右铭是“铁肩上手烫手”,而李大钊曾写过一副对联:“铁肩担德行,巧手写文章”。
但同样尴尬的是,李大钊和邵飘萍也有类似的结局。
早在1924年,张作霖的得力将领、张学良的教官郭松龄就因与参谋长杨玉亭意见不合,秘密联络冯玉祥,企图推翻张作霖,而这个联络人据说就是邵飘萍。
如果邵飘萍不离开东交民巷的六国饭店,张作霖的手下是抓不到他的。我们应该做什么?
还是老办法:买。
这次他们以“造币厂长加2万元”的价格买下了邵飘萍的朋友,《大陆报》的总裁张汉举。张汉举跑来告诉邵飘萍,张作霖怕国际干涉,不敢杀他,还说已经给张学良整理好了,张学良答应不追究了,《京报》可以拍照,ETC。
标签: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