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商鞅变法后秦国真的战无不胜吗 这两次战役被迫割地求和

商鞅变法后秦国真的战无不胜吗 这两次战役被迫割地求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1823 更新时间:2023/12/16 22:21:07

很多人都不了解商鞅变法后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在战国七雄中,秦国一开始是比较弱小的诸侯国,特别是在秦献公即位之前,秦国在和魏国的交战中屡战屡败,乃至于彻底丢掉了河西之地,甚至有被魏国一举消灭的风险。

不过,正是因为战国初期的弱小,促使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变法图强,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商鞅变法。经过商鞅变法后的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诸侯国。特别是在战国中期和后期,秦国因为强大的军事实力,所以在对外用兵上胜多败少,促使山东六国为之恐惧。不过,对于商鞅变法后的秦国,也不是百战百胜的。在商鞅变法后,秦国在两次战役中的结果可谓非常屈辱,乃至于需要被迫割地求和。

首先,对于这两次战役,都发生在合纵攻秦之战中。合纵攻秦之战是指周慎靓王三年至秦王政六年(公元前318—前241年),楚、赵、魏、韩、燕、齐等国先后组成各种联军,进攻秦国(今陕西、河南、山西一带)的一次作战。大致有5次。其中,在第二次和第三次合纵攻秦之战中,秦国两次都被迫割地求和。一方面,就第二次合纵攻秦之战来说。秦惠文王这位君主在位时,在公元前316年发起了秦灭巴蜀之战。此战,秦国消灭巴、蜀及苴等各国(均在今四川境),占领秦岭外广大地区,达到了进一步“富国”、“广地”、“强兵”目的,战略上还形成对楚的侧翼包围,为尔后南进创造了有利态势。

秦灭巴蜀,为进一步灭楚和一统六国准备了条件。

此后,秦惠文王即将兵锋再度转向中原,不断向魏、韩、楚、赵等国进攻,攻占武遂(今山西桓曲东南)、穰城(今河南邓州)、蒲阪、晋阳、封陵(均在今山西)、襄城等城邑,将领域扩展至中原。到了周赧王十七年(前298年),秦攻楚,战于析(今河南西峡),歼楚军5万,并占城邑十余座。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秦国的对外扩张,自然引起了山东六国的紧张和担忧,这成为山东六国合纵攻秦之战的重要原因。在秦国攻打楚国之后,齐国、韩国、魏国这三国担心秦国继续对外扩张,也即早晚会向自己发起进攻,所以乘秦军久战疲惫,于当年联合攻秦。自公元前298年开始,齐国、韩国、魏国这三国的大军,在函谷关一带和秦军展开了三年的苦战。最终,三国联军击败了秦军,攻入了函谷关,迫使秦归还韩之武遂及魏之封陵等地。在秦国割地求和之后,三国联军也从秦国函谷关撤退。对于第二次合纵攻秦之战,也被称之为第二次函谷关之战,这场战役是由齐国名将匡章所指挥的,也是匡章一生的巅峰之战。

对此,在笔者看来,在第二次合纵攻秦之战中,秦国割地求和,看似非常屈辱,不过,因为齐国、韩国、魏国三国没有趁胜追击,也即没能继续重创秦国,所以秦国实际上受到的损失,不是非常大。换而言之,虽然秦国一度割地求和,但是,这并没有从根本上遏制秦国的对外扩张趋势。而这,无疑为之后多次合纵攻秦之战的爆发埋下了伏笔。正是因为秦国在不久之后继续进攻山东六国,所以引起了第三次合纵攻秦之战。

另一方面,在割地求和之后,秦国为了争取时间修整大军,并且孤立韩国、魏国,选择暂时停止出击,并主动与楚结好。齐为集中力量灭宋,亦与秦通好。公元前294年,秦乘楚无力、齐无暇过问中原之际,大举进攻韩、魏。次年,白起在伊阙(今河南洛阳龙门)歼灭韩魏联军24万人。对于白起指挥的伊阙之战,无疑重创了韩国和魏国这两个诸侯国。数年之后,秦国继续攻占魏国和韩国的疆域,促使这两个诸侯国持续走向衰落。

到了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不满于称王而在宜阳自称“西帝”,尊齐湣王为“东帝”。中原各国恐两强联合,陷于被夹击的局面。魏与赵合谋,派李兑联络各国共同反秦。著名合纵鼓吹者苏秦,亦为燕国利益入齐游说,劝齐湣王取消帝号,共同反秦,使天下“爱齐而憎秦”(《战国策·齐策四》),以便乘机兼并宋国。于是,第三次合纵攻秦之战,得以在苏秦等人的策略下形成。

最后,公元前287年,齐、赵、魏、韩、燕五国联军攻秦。五国目的不同,各有打算,进至荥阳、成皋(今河南荥阳境),即互相观望,不肯首攻。彼时,面对强大的秦国,五国联军虽然在整体实力上保持领先,但是,谁都不愿意第一个进攻秦国,这无疑会带来自身实力上的严重消耗,从而让其他诸侯国坐收渔翁之利。当然,五国联军在函谷关之外虎视眈眈,还是给了秦昭襄王非常大的压力。在此背景下,秦国为了破坏五国联盟,主动取消帝号,将前占之温、轵、高平归还魏国,将王公、符逾归还赵国,以此向五国联军求和。在秦国割地求和之后,五国联军相继撤走,这意味着第三次合纵攻秦之战,还没有真正交手就解散了。

不过,从结果上来看,秦国依然是比较屈辱的,也即为了平息山东六国的怒火,从而再一次割地求和。当然,这也是秦昭襄王的理智选择,也即放低姿态,拿出之前攻占的部分疆域,就免去了一场大战的风险,实际上是比较划算。况且,这也让秦昭襄王看清了山东六国貌合神离的一面,促使他在之后采取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从而对山东六国进行分化瓦解,进而实现了各个击破的效果。总的来说,在商鞅变法之后,第二次和第三次合纵攻秦之战,可以说是秦国最屈辱的两次战役,也即秦国都被迫割地求和。但是,这两次战役都没能从本质上重创秦国,也即没有阻止秦国一统天下的势头。对此,你怎么看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商鞅变法秦国

更多文章

  • 乾隆皇帝微服私巡问鸡蛋多少银子,小贩一句话震动朝野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乾隆,清朝

    在历史长河中,乾隆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吗?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历史上喜欢微服私巡的皇帝为数不多,可是在很多野史中,却有几位皇帝非常喜欢微服私巡,清朝的乾隆皇帝就是其中一位。乾隆在微服私巡的野史记载中,发生了非常多有趣和奇妙的事情,有温情的、有仗义的、也有震动朝野导致朝臣人

  • 后期的唐朝和奥斯曼帝国有何相似之处?为何都要将继承人囚禁起来?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唐朝,奥斯曼帝国

    唐朝和奥斯曼帝国到了后期,为什么都把继承人囚禁起来?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下去。在世界历史上,继承制度是五花八门,但是要说继承制度里面列出这么一条的,那估计仅此一家——继承王位的皇子之外所有人皇子统统应该被处死。这条神奇继承法就是奥斯曼帝国前期的继承法,但是到了后期,奥斯曼帝国却把继

  • 三皇五帝中的五帝指的是谁 皇帝既是华夏民族共主也是五帝之首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三皇五帝,古代

    还不知道:三皇五帝的读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说道中国最早的历史恐怕就是三皇五帝时期了,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讲过三皇了,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看看。今天要说的就是这五帝是分别是谁。黄帝(轩辕)黄帝是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也是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

  • 朱棣在造反之前为什么要养五百只鹅 这些鹅是用来做什么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朱棣,鹅

    还不知道:朱棣养鹅的读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驾崩,由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朱允炆当上皇帝后没多久,就听从黄子澄和齐泰的建议削藩。眼看着其他藩王被废,朱棣忧心忡忡,虽然心里萌发了夺权篡位的念头,却一直不能下定决心。有一天,

  • 历史上太上皇的地位最为玄妙 他们究竟有多大的权力和地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古代,太上皇

    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古代太上皇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中国传统除了天子以外另有太上皇。但是太上皇能够说是中国传统最玄妙的地位,数目也是极少。那么中国传统的太上皇究竟领有多大的权柄呢?在传统权柄系统中,最重要的权柄就是皇权。皇权顺然以天子为中间,“干系”与天子越密切的人获取大权

  • 古代皇帝和太监相比 太监为什么比皇帝的寿命还长寿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皇帝,太监

    很多人都不了解皇帝和太监寿命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提起古代的皇帝,相信大家每个人都是充满了羡慕之情的,要知道皇帝可是真正的万人之上,而且拥有巨大的权力和财富。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件事,就是古代的皇帝虽然位高权重,但是基本上都活不久。虽然在古代,一个人能够活到五十岁就已经是高

  • 古代宫女也需要净身吗 宫女净身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古代,宫女

    对古代宫女净身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太监和宫女在古代都是皇宫中不可缺少的服侍主子的人。可是每日和全国最尊贵的人在一起,难免会引起双方的猜忌。所以,无论是太监或是宫女,在古代那个男女有别不可互相接触的年代,在进宫之前都需要净身。一方面是为了遵循当时的严苛的社会舆论

  • 宋朝为什么没有暴君?一个权力被监督最严格的朝代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权力监管,宋朝

    每当一提起赵匡胤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宋代历代皇帝都延续了赵匡胤的重文轻武政策,大宋的士大夫犹如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盖宋之政治,士大夫之政治也。”俨然是士大夫与皇帝“共天下”。同时,士大夫的“膨胀”对于限制皇权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在我国古代社会,士大夫由士而仕,把

  • 刘备真的是皇室中人吗 刘备和汉献帝之间是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汉献帝,刘备

    对汉献帝和刘备关系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三国演义》描述汉献帝刘协第一次遇到刘备时,两人拉呱,汉献帝问:“卿祖何人?”刘备回答说:“臣乃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阁下玄孙,刘雄之孙,刘弘之子也。”汉献帝于是派人找到宗谱查看,负责管理宗族事务的令宗正卿据谱宣读:“孝景

  • 获得朱元璋免死金牌的大臣为何都被杀了 最终的解释权由朱元璋说了算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朱元璋,免死金牌

    很多人都不了解朱元璋免死金牌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朱元璋建国后,大封李善长、徐达等34名功臣。其中6人被赐公爵,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等。汤和、傅友德等28位将军被赐侯爵。除了赐予爵位还有高官厚禄,李善长做中书省左丞相,徐达做右丞相。此外还把近4万个佃农分给他们,供养他们。朱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