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白居易的长恨歌到底是为谁而做?他都有哪些感情经历?

白居易的长恨歌到底是为谁而做?他都有哪些感情经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3658 更新时间:2024/1/18 22:52:49

长安城的天空,漂着灰暗,也漂着理想,它从不缺故事,更不缺人。“安史之乱”后的中唐:官吏贪婪、百姓贫苦、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盛唐繁华不再,唐诗江湖里的高手也早已作古。

762年,李白离开了,770年,杜甫离开了,后人再也看不到“诗仙”李白手拿酒杯高喊“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的狂傲。也看不到“诗圣”杜甫满怀悲哀地仰天长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怆身影。“田园派”掌门王维孟浩然,“边塞派”宗师高适王昌龄,也都化作一抔黄土,湮没在传说里。

唐诗江湖,一片昏暗和沉寂。772年,白居易来到这个世界。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的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白居易出生之后不久,家乡便发生了战争。藩镇割据,战火烧得民不聊生。白居易二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紧接他的祖母又病故。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为躲避徐州战乱,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离安居。

在这里,白居易遇到了一个让他心系一生、情牵一生的女子。白居易的母亲陈氏,15岁嫁给了自己41岁的舅舅,老夫少妻本来就有隔膜,白父又常年在外做官,聚少离多,

压抑的婚姻让陈氏扭曲变形,她把所有希望都寄托了早慧的白居易上,严厉监控着儿子的一举一动。在母亲的教导下,他开始和兄弟们一同发奋读书。

母亲很严格,不让少年和村子里的小孩玩,只准他读书。她对少年说,你是官吏子弟,总有一天要去考科举、当大官,不可以和那些低贱的孩子混在一块!他很听话,认认真真去读书,白天学诗词歌赋、晚上背儒家经典,昼夜不懈,到了后来,他的舌头都生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子。

他老老实实走上母亲为他安排的路,不敢有半点违背。书斋苦闷,又有严母在侧,白居易终日郁郁寡欢。邻家姑娘湘灵,走进了白居易的世界。两个少年,在中秋灯会上一见倾心,

“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姮娥旱地莲”。她是农家之女,身材姣好,清新如莲。因为贫贱,她侥幸逃过名教束缚,保存了一派天真烂漫。白居易善谱曲,而她的歌喉又让人着迷。

一个谱曲,一个唱和,才子佳人很快就坠入爱河。少年连梦里都是湘灵,“还有少年春气味,时时暂到梦中来。”不见湘灵,就害上相思病。“抱枕无言语,空房独悄然。谁知尽日卧,非病亦非眠。”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白居易母亲得知儿子恋情后,坚决反对这门亲事,原因是门不当,户不对。开放的大唐,却是个极为看重门第的朝代。

婚姻从来都是人生最重要的砝码,但从来只有大家闺秀下嫁风流才子,哪有名门之后娶村妇为妻的道理!她相当恼火:“我白家是贵胄之后,三代为官,书香门第岂是你一个农妇能想入非非的!”

为了把这段感情掐死在摇篮里,陈氏就把白居易送到南方的叔叔家去,再后来,白居易就去了长安游历。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是白居易16岁时写的,这首诗惊艳了盛唐,惊呆了顾况。顾况何许人也?唐人将其视作李杜的衣钵传人,是天下学子争相拜谒的文坛巨擘。

少年白居易,也曾带着自己的诗来长安去拜谒顾况。顾况初看到白居易的名字,调侃道:“长安米贵,白居可不容易。”

但看到“离离原上草”,他就惊叹:有才如此,居天下不难!白居易的诗名,很快就传遍了京城,

据说,他曾因为这首诗,在酷夏的长安,免费得到了一筐只有贵族才用得起的冰消暑。但就在天下人把这个少年捧上天的时候,他却选择离开京师这个名利场,回到故乡符离,去找寻湘灵。

回到家乡,白居易直奔湘灵家去。但湘灵一家早不见踪影。再见面已是几年后,这次见面,他们的感情急剧升温,

他们偷尝了禁果,享尽云雨之欢。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如朝云无觅处。”

这段感情很快被白居易的母亲发现。

烂俗的情节再一次出现,母亲认为,白居易总有一天要踏上仕途,娶的必须得是高贵门第的女子,所以,她果断棒打鸳鸯,绝不认可身为村姑的湘灵。

贞元九年(公元794年),白居易的父亲迁任襄阳别驾,此时国家的局势也大体安定了,母亲决议带着一家人前去襄阳。

如此,离别终究是来了,无可阻挡。

走的那天,这对恋人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他经常给她写诗,每当那时候,湘灵就支起下巴静静地听,目光里满是崇拜,而今天这首《留别》,很有可能是他给湘灵写的最后的诗了。

秋凉卷朝簟,春暖撤夜衾。

虽是无情物,欲别尚沉吟。

况与有情别,别随情浅深。

二年欢笑意,一旦东西心。

独留诚可念,同行力不任。

前事讵能料,后期谅难寻。

唯有潺湲泪,不惜共沾襟。

到了襄阳后半年,白父就因病辞世了。按风俗,白居易要扶老父灵柩回符离。一路颠簸坎坷,终于回到家乡,

但湘灵一家又不知所终了。他走之后,流言四起,湘灵一家在符离也待不住了,只好远走。白居易失望至极。

但自父亲去世后,失去靠山的白家,已经要靠着举债度日。为了白家,也为了湘灵,白居易只能忍住悲痛,发奋科考。唐朝的进士难度极高,白居易参加的那年,3000多人只取17个,但他当然位列其中,还成了最年轻的一个。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白居易意气风发,自比李杜,立志成为唐兴两百多年来第一人。

他骑着高头大马,吹吹打打回到家乡,白府大红灯笼,人流如织,喜气洋洋。但邻家却孤灯一盏,隐约还传来几声啜泣。是湘灵回来了,他鼓起勇气,恳求母亲让自己把湘灵娶回家。

“当年你是布衣学子,她尚且配不上。如今你是天子门生,她就更是连给你提鞋都不配了!”

抗争了十几年依旧是这样的结果,湘灵终于绝望了。没过多久,白居易就要回京赴吏部的选拔了。

临别的渡口,白居易肝肠寸断,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29岁时,白居易来到长安担任校书郎,有一次,他与朋友在仙游寺散步,众人不知怎么,就聊起了当年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朋友说:乐天,你文采这么好,不如你以此为题,作一首诗怎么样?

白居易欣然应允,挥毫泼墨,就开始写。其实他朋友的本意,是想让他批判一下唐明皇因耽于美色而误国的事儿,一开头他也确实是按照这个思路去写的。

可写着写着,一个模糊的少女身影就忽然浮现在他的脑海,他的笔锋,在潜移默化间,变了: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名垂千古的《长恨歌》应运而生,收获了百代读者的赞叹,人人都以为,白居易写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

唯有他自己明白。

808年任左拾遗,白居易终于结婚了。这一年,他三十七岁。

拾遗虽然是小官,但供奉讽谏,天下发生任何不恰当的事情,都该由拾遗提出来,或是上书,或是廷诤。高官们顾虑身份地位不敢说的话,只好由拾遗这样的小官来说。为了证明自己所言不虚,他写了《新乐府》五十篇,“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他拿着放大镜努力找到了国朝每一个地方的问题:《卖炭翁》写官市欺压小民,《阴山道》写贪官,《杏为梁》写居住的奢侈,《紫毫笔》写失职,《官牛》写自私的丞相……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815年,白居易触怒了皇帝,又被小人中伤:母亲看花而坠井去世,白居易却著有“赏花”及“新井”诗,有害名教。被贬到江州担任司马,如果你记性够好,应该就能知道也正是在这一年,白居易在浔阳江头写就了《琵琶行》。白居易在被贬途中,遇到了一位故人。

正是湘灵。

这一年,白居易四十四岁,湘灵也四十岁了,

白居易在被贬谪九江期间,仕途不顺、心情沉郁,有一次,在庭院晾衣服的时候,忽然见到了一双鞋子。

正是当年离别之时,湘灵赠给他的那一双。

白居易凝视这双已经老旧的不成样子的布鞋,发了好一阵子呆,然后,写下了一首长诗。

中庭晒服玩,忽见故乡履。

昔赠我者谁,东邻婵娟子。

因思赠时语,特用结终始。

永愿如履綦,双行复双止。

自吾谪江郡,漂荡三千里。

为感长情人,提携同到此。

今朝一惆怅,反覆看未已。

人只履犹双,何曾得相似。

可嗟复可惜,锦表绣为里。

况经梅雨来,色黯花草死。

长庆四年,五十三岁的白居易在杭州刺史职上任满,回京述职,他特意去了符离一趟,想去看看湘灵。

伊人却已杳无音讯。

这就是历史给这段感情的最后一则记载。

在这之后的白居易开始学会放荡,经常流连忘返于青楼花馆,还公然在家里蓄妓,他说:不得当年有,犹胜到老无。

白居易因为年老体衰,为了助兴,居然还开始嗑药,他说:钟乳三千两,金钗十二行。

什么叫钟乳?

就是唐代的一种春药。

白居易蓄妓,就爱找那些十五六岁的小姑娘,三年一换,老了就遣散:十听春啼变莺舌,三嫌老丑换蛾眉。

以上种种荒唐事,数不胜数。

爱过知情重,醉过知酒浓。正是有着刻骨铭心的感同身受,白居易才能将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思念,刻画的那么缠绵悱恻,细腻感人。可以说,没有白居易的伤心断肠,即使李杨的爱情再动人,也催生不出千古不朽的《长恨歌》。

晚年,已过花甲的白居易,不顾年迈体弱再次跑去符离寻踪。面对乡远人渺的故地,想到痴缠了一生的苦情虐恋,换来的终是镜花水月,苍髯银发的白居易禁不住老泪纵横,赋诗抒怀:“半生忆念消磨尽,昨夜因何入梦来?”

后来,《长恨歌》传到了日本,

上至天皇,下至黎庶,

全国无不顶礼膜拜,

他被日本人奉为文殊菩萨

影响力远超李杜。

再后来,人们称他为长恨歌主,

一曲长恨有幽情,

江州司马最伤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唐朝白居易

更多文章

  • 萧何杀了韩信后,为何一点愧疚之心都没有呢?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汉朝,萧何

    “抱王霸之大略,蓄英雄之壮图,志吞六合,气盖万夫”,这是苏轼对韩信的评价。韩信是西汉的开国功臣,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军事家,所以历史上一直以来对于韩信的评价都是非常高的。而一代枭雄最后却死于吕后之手,这也是千百年来人们觉得非常惋惜的地方了。不过对于韩信的死,大家都有着自己不同的见解,有人认为韩信死的太冤

  • 清朝王爷是没有封地的 他们靠什么养活一家人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清朝,王爷

    你真的了解清朝王爷吗?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相比中国历史上其他朝代,清朝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优点,那就是从来都没有过宗藩之祸。不信大家可以去数,汉朝的时候有七王之乱,明朝的时候有靖难之役。但是清朝,基本上没发生过任何宗室威胁到皇帝的事情。这主要是因为,清朝的王爵制度,和其他朝代都不一样

  • 贾诩被任命为曹魏的太尉后,为什么会被孙权嘲笑?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贾诩,曹魏

    说到贾诩,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此人的历史事迹。黄初元年(220年),曹丕取代东汉登基为帝,正式建立曹魏政权。在曹丕击败兄弟继承曹操事业和代汉自立的过程中,老牌重臣贾诩立了大功。因此曹丕登基之后便拜贾诩为三公之一的太尉,位极人臣。从资历和才干来说,贾诩拜为三公之一的太尉

  • 清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清朝为什么会走向衰败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清朝,溥仪

    对清朝灭亡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大家都知道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1636年清兵入关到1912年清代末位皇帝溥仪退位,一共268年。这期间一共有12个皇帝,出现了康乾盛世,清朝当时和欧洲发达国家差距不是很大,那么为何清朝自嘉庆过后一直走向衰败到其最后

  • 清朝都亡了一百多年时间了 清史为何还没有修编完成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清朝,历史

    你真的了解清史修编吗?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北洋政府曾修缮过清史稿,但是后期经费减少,国民政府对清史稿的部分存疑导致清史稿一直没有完成。1914年清史稿开始修编公元1636年成立,1912年陨落的清朝,是华夏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一共有12个皇帝,而统治者是满洲的爱新觉罗氏。清朝

  • 隋末群雄之一,王世充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王世充,隋朝

    隋唐天下二号反王王世充。原先可并不是。造反的主,他是对大隋朝杨广忠心耿耿,更是杨广用来平叛的得力干将。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在遇到第一反王李密的之前,王思聪在平叛的路上可谓百战百胜,刘元进、朱燮、孟让全部败在王世充手里。出身王世充的出身非常特别,他并不是中原人,而是胡人,原本也不

  • 揭秘:历史上的武则天真的杀了自己的女儿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武则天,唐朝

    武则天是古代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而我们都知道,古代女子的地位向来都是不高的,所以要想干一番大事业,甚至当皇帝这样的事业,是需要极大的魄力和狠劲的。当皇帝的人,大部分都是狠人,忍受不了常人的痛苦,是无法攀登人生巅峰的。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就像宣太后曾经告诫秦昭襄王:三横一竖为王,

  • 袁绍为什么没能完成统一?如何正确评价袁绍?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袁绍,东汉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和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袁绍的故事。很多人都觉得袁绍没有治理天下的大才,所以才会输给曹操。实际上,多数人都不了解真正的袁绍,他从出身就披着“四世三公”的外壳,其实袁绍也只是袁家的家奴。想要了解袁绍,就必须从他在袁家开始说起,袁氏

  • 元朝作为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政权 元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元朝,明朝

    对元朝灭亡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元朝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这个短命的王朝仅仅存在了不到100年的时间就灭亡了。纵观整个元朝,他们的皇帝大部分时间都在征战四方,元朝把我国的领土面积达到了最大。蒙古起兵骁勇善战,可惜的是元朝末年的江山依然大乱。经过对元朝的分析就可

  • 朱元璋曾经想要起兵攻打日本,刘伯温是如何劝他的?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刘伯温,明朝

    刘伯温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朱元璋能够成为皇帝的经历,可也算得上是一段传奇故事了,原本只是一介平民的他,借助元朝末年的农民起义,一步一步从一个不起眼的农民,坐到了最终的至尊之位。明朝建立之后,他曾经因为日本对待明朝的态度问题,想要起兵攻打日本,然而都被刘伯温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