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朝人口数量变化

宋朝人口数量变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688 更新时间:2023/12/24 22:23:32

[摘要]:宋朝人口数量变化是一段宋朝历史的历史,大宋朝的人口有多少?大宋朝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全国有6418500户、约达3210万人,若加上未列入主客户统计范围的户数则该年有687万户、近3710万人;至大观四年(1110年)全国有2088。宋元人口?北宋人口峰值最高时过亿,南宋时期最低也达到五千多万据记载从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北宋全国的人口数为3710万,此后经过100多年时间的休养生息,北宋迎来。北宋末年人口?北宋末年的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全国有6418500户、约达3210万人,若加上未列入主客户统计范围的户数则该年有687万户、近3710万人;至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年)全国有20882258户、46734784男丁,学者考虑到宋代户口只统计承担赋役的成年男丁,故认为实际人口达11275万,并提出北宋人口峰值出现在靖康之乱前夕的宣和六年(1124年),全国有2340户、12600万人。

宋金之际因战乱人口大量锐减,靖康之乱前的宣和六年(1124年)南方约有1360万户,到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南宋境内约有1086万户、5650万人,自平定民乱和绍兴和议后南方人口逐步恢复,至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南宋约有1240万户、6450万人;南宋中后期因“人稠地狭”人口增长缓慢,至宋宁宗嘉定十六年(1223年)达到户口峰值,官方统计有12670801户、28320085男丁,学者考虑到隐户问题认为该年应有1550万户、8060万人。

靖康之难后,中国再次出现中原人口大量南徙的现象。这次南迁有两波,第一个高潮是从“靖康之难”到《绍兴和议》,第二个高峰则是在金主完颜亮南侵期间,南方人口因此大量增加,若以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与崇宁元年(1102年)比较,两浙路户口增加26万户、江南西路增加42万户、福建路增加33万户、潼川府路增加24万户,夔州府路增加14万户,宋金之际大约有五百万北方移民迁入南方各地。

在人口分布上,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全国人口总数中南方占56.9%、北方占43.1%,这是唐末五代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和平发展的结果,不过宋代统一后并没有导致北方人口在全国所占比重上升,经过百年的发展到元丰元年(1078年)南方在全国所占人口比重上升至62.6%,而北方则下降至37.4%,到北宋后期的崇宁元年(1102年),南北各占比重已是64.1%及35.9%。

关于“宋朝人口数量变化”的问题

大宋朝的人口有多少?

大宋朝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全国有6418500户、约达3210万人,若加上未列入主客户统计范围的户数则该年有687万户、近3710万人;至大观四年(1110年)全国有2088。

宋元人口?

北宋人口峰值最高时过亿,南宋时期最低也达到五千多万据记载从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北宋全国的人口数为3710万,此后经过100多年时间的休养生息,北宋迎来。

北宋末年人口?

北宋末年的人口9347万,指的徽钦二宗时期,据《续资治通鉴》记载来看,那时全国户数已突破2000万户,打一户4-6人,北宋末年的全国人口突破1亿是很有可能的,人数...北。

中国古代人口最近在电视上看到说:北宋时中国人口破亿;明朝时...

中国古代的统计重视户数不大重视人口数,因为户是政府税收的主体.很多时期的人口数是由户数推算的,推算方式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宋朝:《元丰九域志。

宋朝有多少汉人?

宋朝人口数量:1.26亿(1124年),8060万(1223年)。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宋朝。

中国各个朝代的人口?

战国至两汉时期根据《国语》记载,周宣时中国就已进行过人口调查。但真正详细的人口调查起源于战国时期,但当时的资料并没有保存下来。现存最早的全国性...

宋朝鼎盛时人口?

超过一亿。宋朝鼎盛时期在籍人口已经超过1亿。(注意这只是在籍,古代有很多“黑户口”,所以实际应该更多)宋朝末期,由于战乱在籍人口下降到6000万左右。这里。

宋朝有多大面积有多少人口

北宋时期面积300万平方公里,人口1亿1880万(1120年)。南宋时期面积200平方公里,人口8060万(1218年)。

宋仁宗时期中国有多少人口?

宋仁宗时期宋朝人口发展到顶峰,为1.1亿人左右。宋仁宗时期宋朝人口发展到顶峰,为1.1亿人左右。

宋朝有多大面积有多少人口

北宋时期面积300万平方公里,人口1亿1880万(1120年)。南宋时期面积200平方公里,人口8060万(1218年)。

标签: 人口北宋宋朝

更多文章

  • 历史上最“穷酸”的皇帝,穿双草鞋上殿办公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刘备,宗亲,汉室

    [摘要]:历史上最“穷酸”的皇帝,穿双草鞋上殿办公是一段汉朝历史的历史,五女拜寿电影完整版字幕台词?合:牡丹竞放笑春风,喜满华堂寿烛红。白首齐眉庆偕老,五女争来拜寿翁。俞:白玉如意献岳丈,如意吉祥祝寿长。接手谕/知有告老还乡意,愿奉养/如同孝敬亲。三国时期刘备可能是冒充汉室宗亲吗?答,刘备是冒充汉室

  • 揭秘清朝慈安太后到底是如何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光绪,太后,慈安

    [摘要]:揭秘清朝慈安太后到底是如何死的?是一段清朝历史的历史,慈安太后是被慈禧害死的吗?光绪七年三月初十,与慈禧一起垂帘听政的两宫皇太后之一、“母后皇太后”慈安突然驾崩,年仅四十五岁。她的死震惊了朝野,整个大清上下都议论纷纷,也产生了许多...慈安太后是怎么死的?珍妃是怎么死的?珍妃是怎么死的?晚

  • 唐朝最美仨女人:一个嫁太监,两个跟了皇帝却惨死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唐朝,太监,皇帝

    [摘要]:唐朝最美仨女人:一个嫁太监,两个跟了皇帝却惨死是一段唐朝历史的历史,中唐传奇女子杜秋娘有着怎样的精彩人生?她最终的结局如何?真实的历史远比小说更精彩,这个论断用在唐朝某位女子身上,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作为寒门女子,此人一生中曾留下两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其中第一首让她成为藩帅的宠...李隆基政变

  • 古代教师也讲“升学率”:教师绩效不行要被“罚米”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工资,教师,绩效

    [摘要]:古代教师也讲“升学率”:教师绩效不行要被“罚米”是一段明朝历史的历史,中学教师绩效怎么来的?老师的绩效工资来源于自己工资的一部分“挪出来”当作绩效工资,也就是说这部分绩效工资非但拿不全还要自己贴,变成自己花钱奖励自己的“骚操作”,兜了半天圈子。国家关于教师绩效工资的政策..._教师招聘考试

  • 曹操的特务机构“校事”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孙权,机构,锦衣卫

    [摘要]:曹操的特务机构“校事”是一段汉朝历史的历史,古代通报敌情的系统叫什么?古代有的情报系统有:锦衣卫,西厂,东厂;先秦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情报系统称为“间谍”;到了汉朝,就有了专门负责侦查情报的组织,他们的带头人就叫“候吏”;...校事府是什么?有考证,曹操于建安十八年左右建立的校事府,作为传统

  • 南宋奸臣秦桧生平大事年表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纪传体,谜团

    [摘要]:南宋奸臣秦桧生平大事年表是一段宋朝历史的历史,北宋名人出现的顺序?宋朝名人年表以出生年为排序标准北宋潘美(921——987)赵普(922——992)曹彬(931——999)杨业(?——986...赵开(1066——1141)张浚(1079——1164)。哪个历史人物被越抹黑,越红?如果说中

  • 唐太宗之子李恪简介,李恪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唐朝,太宗,长孙

    [摘要]:唐太宗之子李恪简介,李恪是怎么死的?是一段唐朝历史的历史,唐朝唐太宗之子李恪?李恪(619年—653年),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太宗爱子也。其血统之高贵世间仅有,其曾祖母与外曾祖母都是西魏八柱国之一,大司马卫国公三朝国丈独孤信之女,...唐太宗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三子李恪?唐太宗和长孙皇后有

  • 圣人朱熹爱用重刑:为打击学术对手毒打军妓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汉朝,青楼,风尘

    [摘要]:圣人朱熹爱用重刑:为打击学术对手毒打军妓是一段宋朝历史的历史,风尘女子严蕊的宋词《卜算子·不是爱风尘》怎样赏析?严蕊字幼芳,南宋初天台营妓。洪迈《夷坚志》庚卷第十载:“台州官奴严蕊尤有才思,而通书究达古今。”周密《齐东野语》称她八善琴弈歌舞,丝竹书画色艺冠一时。...汉朝既然有夜宵制度,那

  • 关于沈括的轶事典故及其历史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故事,梦溪笔谈,沈括

    [摘要]:关于沈括的轶事典故及其历史评价是一段宋朝历史的历史,关于沈括,都有什么样的故事?纪昀评价说他在北宋,学问最为博洽,於当代掌故及天文、算法、钟律尤所究心。他是北宋的政治家、科学家,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根据经验我...三年级阅读沈括小时候的故事?沈括小时候的故事沈括小时候有

  • 唐太宗四子李泰简介,李泰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太子,皇后,长孙

    [摘要]:唐太宗四子李泰简介,李泰是怎么死的?是一段唐朝历史的历史,历史上李泰是什么时候死的?1、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谋反,李泰涉嫌谋嫡,唐太宗为了达到目的让李承乾、李泰、李治三个儿子共存,采取隔离政策,改封李泰为顺阳王,徙居均州之郧...1。唐太宗废掉太子李承乾的同时,为何要把魏王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