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宋朝人到衙门打官司需要下跪吗?是一段宋朝历史的历史,宋朝,接圣旨礼仪?按宋代礼制,凡重大的人事任免,如“每命亲王、宰臣、使相、枢密使、西京留守、节度使”,由翰林学士起草制书,然后还有一套隆重的礼仪,叫做“宣麻”。宣麻即。古代低级官员见宰相之类的高官,需要跪拜吗?那要看你指哪个古代了,宋朝和之前的文臣武将膝盖比较硬,一般只在朝会的时候对皇帝跪拜,其他时间都作揖就可以了。后来宋朝被元灭了,蒙古统治阶级发明了下...为什么中国人行礼都喜欢下跪?跪礼
不管是成书于元、明、清的公案小说《包公案》,还是这个时段产生的“包公戏”剧目,抑或是今人创作的古装司法题材影视作品,它们对于宋代审讯场面的讲述,有一个细节是不约而同的:诉讼两造都得跪在公堂上听审。
京剧包公戏《铡美案》剧照
这些文艺作品塑造出来的历史想象,甚至让历史研究者也深信不疑,比如法律史学者潘宇的论文《传统诉讼观念的基本形态与转型——以中国古代民事诉讼观念为样本的研究》就认为:“在(古代)司法实践中,无论是刑事案件,还是民事诉讼的原被告双方都要承受同样的皮肉之苦,以及同样的精神上的威吓。如,涉讼两造(包括其他干连证人等)一旦到官受审,不仅要下跪叩首,而且还要受到‘喝堂威’的惊吓。”潘宇将研究对象笼统地称为“中国古代民事诉讼”,显然应该包括宋代民讼在内。
宋朝笔记中的审案信息
但是,我在阅读宋人笔记时,隐约觉得宋代的诉讼是不需要“下跪叩首”的。这里我且列举几个例子:
沈括《梦溪笔谈》中的《欧阳文忠推挽后学》载,有一书生起诉学生拖欠束脩,勾当镇公事的王向判书生败诉,“书生不直向判,径持牒以见欧公(滁州知州欧阳修)”。既然是“径持牒”,应该不会是“跪禀”。
程颐撰写的《明道行状》载,“(程颢)先生为令,视民如子,欲办事者或不持牒径至庭下,先生从容告语,谆谆不倦。”从“不持牒径至”的语境判断,也应该不是“跪禀”。
朱熹编著的《五朝名臣言行录》也载,“旧制,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府吏坐门,先收状牒,谓之‘牌司’。公(包拯)开正门,径使至前,自言曲直,吏民不敢欺。”诉讼人“径至前,自言曲直”,也不像是“跪禀”的样子。
另外,宋人唐庚的《讯囚》诗写道:“参军坐厅事,据案嚼齿牙;引囚至庭下,囚口争喧哗。参军气益振,声厉语更切。……有囚奋然出,请与参军辩……”这名囚犯“奋然出”,而且与法官当庭对辩,似乎也不可能跪着。
当然,这些材料记录的信息不是很明确,不能作为确凿的历史证词采用。究竟宋人上公庭打官司要不要下跪听审?我打算先通过检索宋代文献来验证这个问题。需要说明的是,我采用的文献主要有两类,一是《名公书判清明集》、《折狱龟鉴》、《洗冤录》等宋代司法文献;一是《作邑自箴》、《州县提纲》、《昼帘绪论》等宋代官箴书。至于加入了后人创作与想象成分的宋元话本小说与元杂剧,一概不纳入考证范围。
文献资料显示:宋人不必跪着听审
检索《名公书判清明集》、《折狱龟鉴》、《洗冤录》,均找不到任何“跪着受审”的记录。唯《折狱龟鉴》“王琪留狱”条这么说:“王琪侍郎,知复州。民有殴佃客死者,吏将论如法,忽梦有人持牒叩庭下,曰:‘某事未可遽以死论也。’琪疑之,因留狱未决。”但这里的“持牒叩庭下”只是出现在梦境中,并非庭审写实。
《洗冤录》“疑难杂说”篇也有一则记载:某甲涉嫌杀人,“就擒讯问,犹不伏”,待检官出示确凿证据后,“左右环视者失声叹服,而杀人者叩首服罪”。这似乎也只说明犯人在伏罪后才需要“叩首”认罪。
《名公书判清明集》收录有法官蔡久轩的一份判词,其中说:“当职入境,……累累道途,诉之不绝,……诉之者皆号呼告冤,啮齿切骨,伏地流涕,谕之不去。”这里的“伏地流涕”,显然是说拦路申冤之人激愤不能自已的举动,并不是指庭审时官方要求的“规定动作”。
《作邑自箴》、《州县提纲》、《昼帘绪论》等宋人撰写的州县从政指南,其中不乏对州县官如何受状、审讼、鞫狱、拟判的详细指导意见,但寻遍这几本宋人的官箴书,就是不见要求讼诉人下跪受审的规定。倒是在《州县提纲》中可以找到两条信息:
——“凡听讼之际,察其愚朴,平昔未尝至官府者,须引近案,和颜而问,仍禁走吏无得诃遏。”
——“引问时,须令主吏远立,仍和言唤囚近案,反复穷诘,必得真情,始可信矣。”
从“引近案”、“唤囚近案”的动作描述,大致可判断诉讼人不大可能是跪着的。
但是,我们对文献的援引,到目前为止,还无法十分肯定地证明“宋人诉讼无须跪着受审”。不要急,让我再引用几条材料:
《折狱龟鉴》“葛源书诉”条载,宋人葛源为吉水县令,“猾吏诱民数百讼庭下”,葛源听讼,“立讼者两庑下,取其状视”。
《折狱龟鉴》“王罕资迁”条载,宋人王罕为潭州知州,“民有与其族人争产者,辩而复诉,前后十余年。罕一日悉召立庭下”。
《名公书判清明集》收录的一则判词称,“本县每遇断决公事,乃有自称进士,招呼十余人列状告罪,若是真有见识士人,岂肯排立公庭,干当闲事?”
从这几起民讼案例不难发现,当法官开庭听讼时,诉讼人是立于庭下的。现在的问题是,“站着听审”到底是个别法官的开恩,还是宋代的一般诉讼情景?
根据官箴书《州县提纲》介绍的州县审讼“标准化”程式,平民到法庭递状起诉是用不着下跪的:“受状之日,引(诉讼人)自西廊,整整而入,至庭下,且令小立,以序拨三四人,相续执状亲付排状之吏,吏略加检视,令过东廊,听唤姓名,当厅而出。”朱熹当地方官时,曾制订了一个“约束榜”,对诉讼程序作出规范,其中一条说:州衙门设有两面木牌,一面是“词讼牌”,一面叫做“屈牌”,凡非紧急的民事诉讼,原告可在词讼牌下投状,由法庭择日开庭;如果是紧张事项需要告官,则到“屈牌”下投状:“具说有实负屈紧急事件之人,仰于此牌下跂立,仰监牌使臣即时收领出头,切待施行”。“跂立”二字也表明,民众到衙门告状无需下跪。
按《州县提纲》,开庭审理的时候,诉讼人也是不用跪下的:“须先引二竞人(诉讼两造),立于庭下。吏置案于几,敛手以退,远立于旁。吾惟阅案有疑,则询二竞人,俟已,判始付吏读示。”朱熹的再传弟子黄震任地方官时,也发布过一道“词讼约束”,其中规定:法庭对已受理的词讼,“当日五更听状,并先立厅前西边点名,听状了则过东边之下”。可见宋代法庭审理民事诉讼案,并未要求诉讼人跪于庭下。
又据另一部官箴书《作邑自箴》,“(法官)逐案承勘,罪人并取状之类,并立于行廊阶下,不得入司房中。暑热雨雪听于廊上立。”在刑事审讯时,受审的“罪人”看来也是立于庭下而不必跪着。
图像史料显示:宋人打官司是站着的
当然最具直观效果的证据还是宋代的图像材料。我们能不能找出一张宋人描绘诉讼场景的图像作品呢?我确实找到了——宋代多位画师都画过《孝经图卷》,而《孝经》中的“五刑章”恰好涉及司法诉讼的内容,因此宋人笔下的《孝经图卷》也画出了法官审讯的场面。
先来看仇英《孝经图卷》中的“五刑章图”:庭上法官正在阅览诉状,而庭下听审的诉讼人是站着的,没有一人下跪。由于“五刑章”所言为刑事审判,故而此图所画,可认定为刑事审讯场面。
仇英临宋人《孝经图卷》局部
也许你会说,仇英不是明代人吗?是的。不过,仇英的《孝经图卷》是临摹品,乃临摹北宋画师王端的《孝经图》而成。王端的原图可能已佚失,不过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有一幅出自北宋李公麟画笔的《孝经图卷》,此卷因年代久远、保护不善,以致墨迹模糊,甚至可能有图文拼接错误之处,但我们还是可以辨看出来,其中有一图,画的正是庭审场景,图中的诉讼人,也是站立听审,并无下跪之姿。
北宋李公麟《孝经图卷》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也收藏了一幅《孝经图卷》,旧题唐代阎立本所绘,但图中文字出现避宋太祖赵匡胤及宋孝宗赵昚字讳,部分人物衣冠也是宋代样式(如下图的法官衣冠),可认定为南宋作品。本图卷的“五刑章图”,同样是法官审讼的画面,画上的诉讼人也是站着的。
南宋《孝经图卷》局部
至此,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宋朝平民如果对簿公庭,涉讼两造到官受审,并无“下跪叩首”之强制(干连证人更不用说了)。文献与图像史料也显示:宋朝人打官司的法庭,并不是我们在古装司法题材影视作品中看到的那样,有一个封闭的空间——“公堂”,而是在一个相对开放的空间——“庭前”或“庭下”审讼。
至于跪于公堂听审的制度,应该是元代之后才出现的。
作者:吴钩
关于“宋朝人到衙门打官司需要下跪吗?”的问题
宋朝,接圣旨礼仪?
按宋代礼制,凡重大的人事任免,如“每命亲王、宰臣、使相、枢密使、西京留守、节度使”,由翰林学士起草制书,然后还有一套隆重的礼仪,叫做“宣麻”。宣麻即。
古代低级官员见宰相之类的高官,需要跪拜吗?
那要看你指哪个古代了,宋朝和之前的文臣武将膝盖比较硬,一般只在朝会的时候对皇帝跪拜,其他时间都作揖就可以了。后来宋朝被元灭了,蒙古统治阶级发明了下...
为什么中国人行礼都喜欢下跪?跪礼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五代人周文矩的画面,应该比南宋画更加符合韩家夜宴的实际情形,因为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而南宋人绘画时,只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加以想象。两幅图像的不同细节...
为什么古代告状的人要有人写状纸才可以告状?
要说西方国家的法律有什么特点?那就是受教义影响很大。那么古代中国律法呢?无疑更多包含了君君臣臣的纲常伦理。中华5000年,古代律法发展的已经很齐备,能够完。
宋朝为何会缺马?
如何看待“汉服爱好者”规定遇到穿龙袍的人必须下跪磕头?
现在的小年轻真的是日子过的太舒服了,舒服到连脑,子都搞没了,毛爷爷就不该让你们吃饱。所谓的汉服爱好者有几个能分清楚到底什么才是汉服?汉朝的?唐朝的?...现。
唐朝以前,面对皇帝要下跪吗?
在上古的时候,中国人是席地而坐的,坐在自己的腿上。这样无论君臣,大家大致上是相当的,无所谓谁给谁跪的道理。到了隋唐,开朝会的时候,皇帝和大臣都坐在椅...
古代大臣上朝,唐朝坐、宋朝站,为何到清朝却跪着?
古代大臣上朝,唐朝坐,宋朝站,清朝跪,这个总结比较有新意,虽然三朝官员都要跪,但跪过之后的坐、站、跪其实表现着一种制度的发展——奴化制度。自秦始皇称帝...古。
宋朝花钱买和平的外交手段到底正不正确?
宋朝花钱买和平,实在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北宋的军队除了太祖时期和太宗初期能打之外,其他时候就是一帮装备精良的仪仗队;而南宋的却又受到骑兵稀少、内部派...
让宋高宗赵构给岳飞跪下,你怎么看?
要让宋高宗给岳飞下跪,要先问问岳飞同意不同意。靖康之变对当时的北宋臣子来说,就是世传为岳飞所作的满江红里的说法,不是靖康之变,而是实实在在的靖康之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