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宰相系列:凿壁偷光的匡衡老了居然这副德行是一段汉朝历史的历史,如何看待凿壁偷光的匡衡读书改变命运,却因贪婪迷失本心?记得小时候读过一篇文章,就是“凿壁偷光”,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匡衡依然坚持自己的学习,可以说这篇故事很大的激励了现代生活条件相当优越的我们。可是当我们...从凿壁偷光到贪污被贬,匡衡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最初小时候大多学习仁义礼智信,有正能量,慢慢长大后,有了追求,在追求的路上,万千坎坷,有过邪念,挣扎纠结,一次,两次让他影响了,从而一发
衡为少傅数年,数上疏陈便宜。建昭三年,代韦玄成为丞相,封乐安侯,食邑六百户。《汉书•张孔马传》
译文:
匡衡在任太子少傅的几年中,多次上疏陈述皇上应该做的事情。建昭三年,接替韦玄成担任丞相,受封乐安侯,享有食邑六百户。
一
有个孩子叫匡衡,很爱读书,但是家里很穷。
白天要干活,没有时间看书,他就想利用晚上的时间看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也买不起蜡烛。
黑暗中,匡衡发现墙壁上缝隙里透过来一线隔壁人家的光亮,他把这道缝隙又凿大了一些,就凑着隔壁穿过来的光线读书。
这个故事记载在《西京杂记》上,原文“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这就是“凿壁偷光”的故事,和“囊萤映雪”一样,都是说的穷孩子克服困难认真读书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凿壁偷光”的匡衡。
二
匡衡“凿壁偷光”看的是什么书呢?
穿越小说?小黄文?呵呵,当然不是。
以匡衡后来在《诗经》方面高深的造诣来看,他花了大量的时间阅读《诗经》。
西汉的时候,廉价的造纸术还没有发明,更不要说活字印刷术了,所以当时书籍的总量很少,看书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除了“凿壁偷光”之外,匡衡还经常去有藏书的人家帮工,不要报酬,只为了换取借书阅读的资格。
苦读之下,在《诗经》研究领域,匡衡成了超级大V。
当时,有这么一句话,叫做“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
讲解《诗经》,能把听众说到心花怒放的程度,绝对可以称得上大师了。
三
“学而优则仕”,但是西汉时,没有科举,没有高考,官员的选拨主要是靠地方推荐。不过,读书人也有跻身公务员行列的途径。
当时,国家会定期组织“六经”考试,所谓的“六经”都是孔子整理出来的,包括《诗经》、《书经》《礼经》、《易经》、《乐经》、《春秋》,再后来《乐经》失传,就变成了“五经”。
按照规定,参加考试的人,可以任选一经,评分为甲等的可以获得“郎中”的官位,职责和文秘类似;评分为乙等的,可以获得“太子舍人”的身份,算是太子的小伙伴;至于评分丙等的,只能在地方上负责做一些基层教育工作。
匡衡有实力,考运却很糟糕,他前前后后参加了九次考试,才勉强得到丙等的评价,被任命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
或许是学习环境有所改善,也或许是可以接触到更多的书籍,在经学界,尤其是《诗经》界,匡衡的名气越来越大。
四
“学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
匡衡在学术界的名头终于得到了中枢人物的关注,太子的老师萧望之代表皇帝对匡衡进行了面对面的考核,萧老头对于匡衡的表现极为满意,认为是难得的人才,向汉宣帝刘询大力推荐。
但是,匡衡又一次悲催了,无他,汉宣帝不喜欢成天之乎者也的酸儒,哪儿来的哪儿去吧!
匡衡进军帝都再次失败。
唯一让人欣慰的是,旁观面试过程的太子对匡衡很有好感。
五
不久,汉宣帝驾崩,太子刘奭即位,是为汉元帝,匡衡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但事实上,匡衡的春天来得并不那么顺利,有点瞎猫撞着死耗子的意思。
当时,朝廷有两股势力,一股是掌握兵权的外戚史高,一股是身为皇帝老师的萧望之,就是当年面试匡衡的那个老头。这两个人都是托孤重臣,但是互相看不顺眼。
萧望之推荐的人才,史高一般都很随意地往某个犄角旮旯一塞了事。有人向史高进言,您是外戚,本来名声就不太好,如果成天压制萧望之一派的推荐,会离心离德,您要主动选拔推荐人才,才能在学术界赢得好口碑。
于是,史高推荐了本该萧望之推荐的匡衡,匡衡懵懵懂懂进了核心政治圈。
六
一开始,匡衡也不过就是个顾问、参谋的角色,他上的奏章无非就是引用《诗经》,说些治国的道理,什么“近忠正,远巧佞”,什么“推广道德教化,弘扬礼让仁和”,奏章花团锦簇,看上去很有道理,其实实效性和针对性都很差。
但是,喜好儒术文辞,尤其喜爱《诗经》的汉元帝就好这口。
于是,匡衡在官场进入了快速上升通道:郎中博士、给事中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御史大夫。
建昭三年,也就是公元前36年,丞相韦玄成生病死了。汉元帝一纸诏书,匡衡当上了丞相,封乐安侯,总理全国政务。
匡衡是只靠一门经书而位极人臣的典范人物,正所谓
熟读《诗经》三百首,丞相帽子戴上头。
七
西汉后期,宦官的势力已经开始膨胀,从前任丞相韦玄成开始,朝政实际掌握在中书令石显的手里,韦玄成尚且不敢说个“不”字,更不要说匡衡这个学者型的总理了。
所以,在大部分时候,匡衡在朝政方面,只有唯唯诺诺的份儿,最多就是讲讲大道理,实际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
不过,当汉成帝刘骜继位、石显倒台的时候,匡衡倒是没有忘记再补上一刀。
匡衡和时任御史大夫联名写了一个报告,罗列了石显的种种罪恶,字里行间表达了极度的愤慨。这也是匡衡所做的唯一一件,同时也是最后一件为汉廷尽忠的事情。
只是,匡衡的这一举动引来了质疑:你知道石显干了这么多坏事,你早干嘛去了?你这个丞相怎么当的?
匡衡十分惶恐,向皇帝提出辞职,好在皇帝没把这当回事,您就继续在丞相的位子上混着吧!
八
一朝天子一朝臣。
很快,匡衡再度遭遇官场危机。
匡衡的儿子匡昌酒后杀人,被抓进大牢,匡昌的下属和弟弟匡咸胆子长毛,密谋劫狱,结果事机不密,阴谋还没实施就被粉碎了。
子不教,父之过。匡衡脱了帽子、光着脚去皇帝面前请罪。
皇帝又一次原谅了这个老学究。
不过,紧接着的一件事终于终结了匡衡的政治生涯。
当年,汉元帝封匡衡为安乐侯的时候,分封了三十一万亩土地给匡衡,但是下面办事的人把地图弄错了,匡衡在知悉内情的情况下,装傻充愣,指使手下将错就错,白白把多出来的四万多亩土地收入囊中。
事发,匡衡从丞相一撸到底,回归老百姓的身份。
九
既然是读书人,就好好读书,不要涉足官场这个深水区。
很多人连渣渣都剩不下,匡衡的命算是好的了。
凿壁偷光的少年老来居然是这副德行。
名利二字,又有多少人可以逃脱?
关于“宰相系列:凿壁偷光的匡衡老了居然这副德行”的问题
如何看待凿壁偷光的匡衡读书改变命运,却因贪婪迷失本心?
记得小时候读过一篇文章,就是“凿壁偷光”,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匡衡依然坚持自己的学习,可以说这篇故事很大的激励了现代生活条件相当优越的我们。可是当我们...
从凿壁偷光到贪污被贬,匡衡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最初小时候大多学习仁义礼智信,有正能量,慢慢长大后,有了追求,在追求的路上,万千坎坷,有过邪念,挣扎纠结,一次,两次让他影响了,从而一发不可收拾。最初小。
凿壁偷光反映了匡衡怎样的品质?
凿壁偷光,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záobìtōuguāng。出自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的故事。见《西京杂记》卷二:“匡。
怎样评价曾以“凿壁偷光”的苦读事迹名世的匡衡?
我认为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谎言,是匡衡及其家人为了包装他,编造出来的一个拙劣的故事,事实根本不是那样。可能就是开个洞想偷窥邻居,然后被发现了,所以找了这...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做了什么?老师为啥不告诉我们后来的事情?
因为没有必要。任何人都有好的地方和不好的地方,不能因为一个人不好的地方否定他好的地方。因为没有必要。任何人都有好的地方和不好的地方,不能因为一个人。
凿壁偷光形容的是谁?
这个成语原指在西汉时期,有一个少年叫匡衡,他特别希望能像学堂里的孩子那样,跟着老师读书。可是,他家里很穷,实在没有钱拿出来供他上学堂。于是,他经常一个。
凿壁偷光的匡衡考取功名之后,为什么就心态改变了?
人都是环境下的产物,成为什么样的人?不是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是要看身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当然也有个别独行特立的,但是那毕竟是少数,比如包拯、海瑞等,...我。
幼时凿壁偷光,勤奋苦学的匡衡为何长大后反而成了一名贪官?
匡衡,字稚圭,东海郡承县(现在的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王庄乡匡谈村)人。是西汉时期的著名儒家学者,也是汉元帝的重臣,位及丞相。提及匡衡的名字,人们对他的...不过。
凿壁偷光这一故事反应了匡衡怎样的品质?-雨露学习互助
反映了匡衡爱好学习,勤奋聪敏,不怕艰苦,志向远大的品质.
匡衡的三个事迹?
1、匡衡打短工借书看.表现了他嗜书如命的品质.2、匡衡挤出时间看书.表现了他爱好读书的品质.3、匡衡凿壁偷光看书.表现了他克服困难读书的品质.匡衡,西汉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