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上的乌孙国经历了什么?是怎么消失的?

历史上的乌孙国经历了什么?是怎么消失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2773 更新时间:2024/1/25 13:24:20

在中国的少数民族当中,有一民族,名为“哈萨克”,哈萨克即是乌孙的对音。有学者指出,哈萨克一族,并非十五世纪才有,而是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存在了。虽然如今已经踪影飘渺,远在战国秦汉时期,乌孙就在自河西走廊到新疆这一大片土地的历史舞台上,占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乌孙是西北方的少数民族,其族落过着游牧的生活。据史料记载,乌孙游牧的主要地区前期是在河西走廊,后来逐渐迁往伊犁河流域,乌孙国就是其族游牧后期于此建立。

东晋十六国期间,乌孙国与柔然人开战,但军力不如柔然,终为其所逐,乌孙人从此过起了游荡的生活。为柔然所败后,乌孙人向南迁徙,一直到帕米尔高原,逐渐从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消失。

“乌孙”这个名字,初见于西汉前期,这是张骞出使西域所带回来的不是成果的成果。汉武帝时,为击破匈奴,刘彻遣张骞出使西域联系与匈奴有仇的大月氏,意图对匈奴形成两面夹击,不过张骞运气不太好,被匈奴人抓住,虽未杀他,却也软禁了他十年。张骞利用这十多,探听到了些西域的故土人情。据《史记》的《大宛列传》记载,张骞回到中原后向汉武帝“交报告”的时候是这样写的:臣居匈奴中,闻乌孙王号昆莫,昆莫之父,匈奴西边小国也。

“昆莫”一词,在中原就相当于皇帝,但中原人从来屹立在世界之巅,对这种“边鄙小国”向来是自恃身份,所以决不会有“乌孙皇帝”这种解释,“昆莫”被译为“乌孙王”是可以想见的。“昆莫”后来又被译为“昆弥”,这就像韩语当中的“思密达”一样,理解其含义了,怎么译已经是次要的事情。《史记》、《汉书》等重要史书中常见“乌孙王昆莫”的说法,这就是把“音”和“意”结合了起来,更让人一目了然。

但就切实而言,张骞所言的“昆莫”的确与其音有些距离,人们更容易接受的却是“昆弥”二字了。我们从《十六国春秋辑补》卷十一《后赵石勒》之中可提取出一些史料,对其与乌孙的“昆莫”进行类比,可知乌孙王称号“昆莫”及“昆弥”等可以稍作解释,即“昆人的伯克”。这就是说,乌孙人在改其族名为乌孙之前,是自称为“昆人”的。

考昆人之“昆”,其上古读音约莫为“浑”,即匈奴的“浑邪”,而相对来讲,匈奴的“浑邪王”,有时候又被译成“昆邪王”,如《汉书》中的《金日禅传》中所记,“金日禅字翁叔,本匈奴休屠王太子也。武帝元狩中,票骑将军霍去病将兵击匈奴右地,多斩首,虏获休屠王祭天金人。其夏,票骑复西过居延,攻祁连山,大克获。于是单于怨昆邪、休屠居西方多为汉所破,召其王欲诛之。昆邪、休屠恐,谋降汉。”

现在,乌孙国的由来就清楚了:乌孙本为“昆”,曾于河西走廊游牧,在汉代初期被大月氏所灭,后来得匈奴单于相助得以复国。此后这些人向西迁徙,占领了大月氏原来的属地,取而代之,并在伊犁河流域立国,而剩下的人因为某种原因未能西迁,归附于匈奴。

匈奴单于为了管理这帮人,派出亲信任“昆人王”,汉朝将之译为“昆邪王”,在当时,这“昆”字又与“浑”字相通,于是也作“浑邪王”。此后乌孙与匈奴的关系大不如前,匈奴又螃蟹一样在大地上横冲直撞,乌孙难以承受后果,便开始疏远匈奴。为了与原先归附了匈奴的属民相区别,便改其名,称“乌孙”,因此,在先秦时期是没有乌孙这个说法的,直到汉武帝时,“乌孙”这个名字才因为匈奴和张骞的原因而“发扬光大”。

再朝上追,乌孙的来历就有几分扑朔迷离的意思了,好在还能追得上。据《史记》中《匈奴列传》中的记载,“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属于秦,故陇以西有绵诸、绲戎、翟豲之戎,岐、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其中的“绲戎”又称为“混夷”,就是昆人的前身。

这个族落在当时是非常有发展的,商末周初时,混夷对东邻周族是很大的威胁,甚至能够压周族一头,《诗·大雅·大明》中有云“混夷駾矣,维其喙矣”,这里的“駾”即通“锐”,是难以抵抗的意思。这种强大,不可言喻,但乌孙人的发展,倒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

从《汉书·匈奴传》中,我们可大致看出乌孙败落的始末。公元前175年,大月氏与乌孙冲突后,时为乌孙王的难兜靡被杀,他的儿子却还是个婴儿,被傅父送到匈奴,匈奴冒顿单于怜其遭遇而收养于他。

公元前176年,匈奴出兵击大月氏,月氏不敌自河西走廊退走伊犁河流域。公元177前年,冒顿单于去世,昆莫为老上单于收养。公元前161年,老上单于又过世后,昆莫又被军臣单于收养。昆莫长大后,多次领军作战,站下功劳,开始有了自己的“党羽”。昆莫在大约三十岁的时候,请匈奴军臣单于出兵击走大月氏占下了伊犁河流域,立国乌孙。匈奴于乌孙有保族立国之恩,又兼三代单于对昆莫的收养,所以昆莫是亲向于军臣单于的。

军臣单于去世后,其弟左谷蠡王乱政,迫走军臣单于之子於单,自立为伊稚斜单于,为昆莫所痛恨,并表现在不肯朝会匈奴之上,始与匈奴为敌。此后,乌孙与汉朝交好,武帝接受了张骞的建议,联络乌孙,于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使张骞使于乌孙,匈奴终于被击败。汉朝为笼络乌孙,先后将细君公主、解忧公主等许与乌孙昆莫为妻。

昆莫虽对单于不满,但并不排斥匈奴,在伊稚斜单于败亡后,仍与匈奴有着联系。匈奴人吃一堑长一智,也对笼络乌孙上了心,于是汉朝派出细君公主,匈奴也将公主嫁于昆莫,搞得乌孙昆莫猎骄靡下不来台,只好以细君公主为右夫人,匈奴公主为左夫人。如果者再三,由于汉朝公主所出男丁稀少,乌孙的继承人多为匈奴公主所出,乌孙也就更倾向于匈奴了。此后,乌孙发生动乱,平乱后,乌孙国分为大小两部,各自皆有昆莫。小昆莫有人户四万,大昆莫有人户六万,计十万有余。乌孙小昆莫乌就屠平定动乱,却因畏惧汉朝而自甘小昆莫位,对汉朝已是心怀不满,加之其母为匈奴公主,于是对匈奴更加的亲密。

东汉初年,匈奴内部发生动乱,分为南北匈奴,两部匈奴主张相反,南匈奴与东汉亲密,而北匈奴仍然跟汉朝“拍桌”,乌孙小昆莫仍然与北匈奴相合。公元73年,汉明帝遣大将军窦固出师征伐北匈奴,大胜;公元91年,北匈奴又遭遇东汉大将耿夔,大败,单于几乎失陷,但终究逃到了乌孙地界,苟延残喘。东汉末年,鲜卑人檀石槐横空出世,一统蒙古高原,威名远播,北匈奴难抑其锋芒,于是西逃到乌孙东部,乌孙小昆莫的地盘就被北匈奴给抢了。此后,达魏晋之时,乌孙国地盘西移,动荡不安的时局,使得乌孙国力不从心,江河日下,国力远不如当年。

公元四世纪后期,蒙古高原上,柔然强势崛起,至五世纪,柔然汗国建成,柔然首领社仑雄才大略,击败各方势力,自立为丘豆伐可汗,乌孙国的东部被北匈奴的遗民建成悦般国。乌孙国多次为柔然汗国侵略,难以抵挡,无奈退至帕米尔高原。乌孙国为何向南方退避?自然是因为在那些地方还算有点“群众基础”:氐族、羌族等多与乌孙有旧,再加上乌孙还算强盛之时,国内的一些人已经迁移到此地,甚至更向东也有人去过。

乌孙国对汉朝而言,虽是弹丸小国,但对“无雷”、“休循”、“捐毒”等国来说,还是敬畏得高山仰止,甚至在《西游记》当中出现的“莎车国”都与乌孙国有旧,及乌孙本国内亦有相当部分的“塞种人”,乌孙人自然会向这些有些根基的地方退了。

但乌孙本身已经成为无根的浮萍,虽逃避开了柔然之侵,终究免不了民心离散,逐渐消散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标签: 乌孙国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在清朝及其以前,中国一直位于封建王朝吗?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封建王朝,秦朝,历史解密

    在清朝及其以前,中国一直都是封建王朝吗?实则不然中国历史上,真正的封建朝代,是周朝,这个看法也许出乎大多出人意料,但就是如此。“封建”是古代治理国家的一种政治制度,封建制也叫分封制,它起源于周朝。武王伐纣夺取天下的领导权后,面对胜利的果实周王室由最初的喜悦逐渐陷入了沉思。强大富有的商王朝被周武王振臂

  • 清朝领侍卫内大臣的权力大吗 是几品官呢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清朝,领侍卫内大臣,历史解密

    领侍卫内大臣是清朝的官名。清代制度设“侍卫处”,领侍卫内大臣是皇帝贴身警卫的指挥、调度人,领侍卫内大臣是正一品,建威将军、领侍卫内大臣、掌卫事大臣、八旗都统、各省驻防将军、提督”等均穿戴一品麒麟补服。鳌拜、索额图、明珠、胤祥、傅恒、兆惠、阿桂、和珅、福康安等满洲亲贵都曾任领侍卫内大臣。紫禁城戒备森严

  • 古代死囚的最后一顿饭,碗里会放块生肉的原因是?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古代,唐朝,历史解密

    对于一个人来说最宝贵的是什么,那一定就是生命,平时我们在电视剧上可以看到动不动就会有人被砍头。其实在真实的古代,砍头并不是这么容易的事情,所有要砍头的人员都要上报到皇上,得到皇上的批准才可以执行,所以说在古代一个人被判处死刑,到执行这个决定要经过特别长的时间,在此期间要进行反复的核实,以免误杀的情况

  • 距离成为史上第二个武则天的她,只差一步之遥,却被无奈赐死?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唐朝,历史解密

    太平公主(约670年—713年),唐高宗李治之女,母亲武侧天。唐中宗和唐睿宗的亲妹妹,由于太平公主自小性格开朗、聪明过人,性情极为像武侧天,始终备受爸爸妈妈及哥哥的疼惜。太平公主自小也常常出进妈妈的城堡,耳习目染对国家大事新闻都是拥有不一样的看法。逐渐长大了的她也会私底下给武侧天某些提议,也备受妈妈

  • 后秦皇帝列表简介,它是如何走向灭亡的?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后秦,十六国,历史解密

    后秦 384—417后秦为羌族政权。羌族首领姚弋仲、姚襄父子先在榆糜(今陕西千阳东)、黄落(今陕西境内)等地建立部落政权,后依附于前赵、后赵、东晋。公元383年淝水之战后,姚弋仲子姚苌脱离前秦,于公元384年自称秦王,两年后称帝,建立秦国,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史称后秦。据有今陕西、甘肃、宁夏

  • 巾帼英雄穆桂英却是因杨家将出名,看看真实的穆桂英?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宋朝,巾帼英雄,历史解密

    其实,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人物中,有很多在历史上并没有存在过,而是因为演义而虚构出来的,久而久之的,就成为了我们口口相传的人物了,今天给大家介绍杨门女将里的穆桂英,我们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但是,也是的的确确是杜撰的人物。在我们平常所看的影视作品里面,穆桂英的形象非常的高大,可以说是一个力挽狂澜的人物

  • 严嵩一生为公、鞠躬尽瘁,最后却落得个奸臣的名声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严嵩,明朝,历史解密

    说起严嵩,人们首先就会说他是一个大奸臣。《明史》也将严嵩列为明代六个奸臣之一,说他毫无才华谋略。在人间,严嵩是作恶多端、残害忠良的大奸臣。在中国历史上,历史人物只有两种分法,要么好人,要么坏人。但最容易忽视的就是不偏不倚的中性人,算不上忠臣,也不算是坏人,更说不上是奸臣。严嵩或许就是中性人。相敬如宾

  • 狮心王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他死后遗体为什么会分为三份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英国,理查一世,历史解密

    在位于英国首都伦敦中心的议会大厦门口,有一座非常引人注目的欧洲骑士铜像,那名骑士骑着高头大马,手持宝剑指向天空,在铜像下方的基座上用法语镌刻着这座铜像原型的名字--狮心王理查。理查一世的外号叫做狮心王,关于这一外号的来历也有着十分神秘的记载,传说理查一世在早年曾被俘虏,当时俘虏他的人把他关进了有狮子

  • 崇祯皇帝为什么不南迁?有几点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崇祯皇帝,明朝,历史解密

    崇祯十七年十九日,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城,崇祯帝在前殿敲响了上朝的钟声,却无一人前来上朝。崇祯心里五味杂陈,痛骂奸臣误国,以致大明的江山毁于一旦,随即在在景山歪脖树上自缢身亡,身边只有太监王承恩一人陪同。大明的皇帝落得如此下场,不少人都感到非常痛心,为何崇祯不南迁?一、崇祯帝自身性格缺陷、

  • 元朝汉人60岁必须死是真的吗 这种传闻有没有证据证明吗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元朝,汉人,历史解密

    元朝是蒙古族创建起来的国家,然而它与汉族的关系更像是殖民,也就像是印度与英国的关系。在这个时期汉人的地位非常低下,在元朝是第三等人的存在。元朝有着人种等级制度,一等人是蒙古族,二等人是色母人,三等人是汉人,四等人是南人。如果根据传言,关于这个时期元朝统治下的汉人过的比较凄惨,除了埋葬六十岁的说法。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