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张润娥悲剧的一生,成全了丈夫的锦绣前程

张润娥悲剧的一生,成全了丈夫的锦绣前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4612 更新时间:2023/12/29 22:53:44

中国著名外交家顾维钧一生结过四次婚,第一次婚姻是包办婚姻,他与妻子离婚后,妻子就出家当尼姑了。说起来,这位妻子真是不幸,她父亲为她指定了有大贵之相的顾维钧当丈夫,并资助顾维钧留学,可是她却被顾维钧抛弃,白白当了人家的楼梯。

顾维钧的父亲顾晴川曾经是上海道尹袁观澜的师爷。当时袁观澜幕府还有个师爷名叫衡山。张衡山特别擅长看相。

这时袁观澜的儿子袁履登和顾维钧一起在在育才读书,两人是好朋友,课后一起在衙门里玩。张衡山就给两个孩子看了看相,觉得袁履登虽然富贵,将来行路不正,难得善终,而顾维钧是罕见的大贵之相,将来必定一生发达。

张衡山有一个女儿,名叫张润娥,生得秀外慧中、娴静温柔,袁观澜就为儿子提亲,想让儿子袁履登娶张润娥为妻,没想到张衡山竟然婉言拒绝了。张衡山心里早有东床快婿,就是顾维钧。

(注,张衡山和袁道尹(袁观澜)是亲戚,张衡山是袁道尹的姨表兄。袁道尹想亲上加亲,才不嫌弃张衡山只是一个师爷,门不当户不对。)

这看起来是不是很奇怪?张衡山不想女儿嫁给上海道尹的少爷,却想把女儿嫁给一个衙门师爷的儿子,这是为什么?

这就因为张衡山对自己看相特别有自信,他认定顾维钧将来会发达,非池中物,不是一个富贵少爷可以比的。于是张衡山顾维钧的父亲顾晴川提亲,想把女儿张润娥嫁给顾维钧。顾晴川欣然同意。

顾晴川认为,张衡山是袁道尹的姨表兄,这亲戚关系有助于儿子将来的发展。

可是顾家清贫,顾维钧在育才中学毕业后无钱升学,顾晴川想让儿子学习商业,并且已经向一家钱庄讲妥了。张衡山却极力反对,他认定顾维钧进钱庄没有发展前途,于是他出资助顾维钧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深造。

上海圣约翰大学是一所贵族学校,学费很贵,张衡山为了未来的女婿出了血本。后来顾维钧在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张衡山又卖掉一部分祖产,供给顾维钧赴美留学。

顾维钧能上大学,能出国留学全凭未来的岳父张衡山出钱资助,可是他对未婚妻张润娥不满意,有一次顾维钧到张家拜访,想见见未婚妻。可是张润娥是旧式闺秀,羞答答地躲在房内不肯出来。顾维钧很失望,后来又听到张润娥还裹着一对三寸金莲,就更不满意这门婚事了。

顾维钧是在1904年8月留学美国的,读到大学三年级的时候,他的父亲顾晴川来信了,让他回国结婚。顾维钧不同意,说他要完成学业再结婚。顾晴川明白儿子是想赖婚,旧式的人讲诚信,他说什么也要逼儿子回来结婚。

万般无奈之下,顾维钧只得回家结婚。可是顾维钧在举行婚礼之后,不肯和新娘子圆房,他不入洞房,在他母亲的卧室里过了两个晚上。后来他父母逼他入洞房。他就睡在椅子上。

新娘子张润娥看到这个情景,又心酸又尴尬,她柔声说道:“你睡床上吧,我睡椅子。”

结婚没几天,顾维钧想要回美国念书,他想以此离开这个令自己心烦的新娘子,可是他父亲顾晴川猜中他的心思,对他说:“你回美国念书可以,必须带着媳妇儿一起去。如果你不带媳妇儿走,你就没回美国了。

顾维钧没办法,只能带着新婚妻子张润娥去了美国,一路无话。到了美国之后,顾维钧将妻子张润娥安顿在费城一个朋友介绍的家庭里,让张润娥在那里学习英语,进学校读书,自己只身回到纽约。

此后顾维钧也曾回到费城探望张润娥几次,冷淡淡地如同照顾陌生的同乡。1909年,顾维钧向张润娥提出了离婚问题,张润娥内心是不愿意的,而且她是旧式妇女,离婚一事还需要父母的同意。

离婚之事拖延了两年,到了1911年,张润娥看到郎心似铁,只能同意离婚,结束了这名存实存的婚姻。

张衡山得到顾维钧抛弃他的女儿,很是难过,叹息道:“我只会看相,不会看人。”不久之后,他就抑郁而终。而张润娥万念俱焚,在陆家观音堂落发为尼。

1933年,顾维钧当了外长,在上海听说张润娥生活清苦,就派人把一笔5万元的款子送到张润娥修行的陆家观音堂。张润娥却把5万元的款子原封退还。她一个世外之人,不需要世俗人的钱。

这次婚姻到底是谁的错?实在是很难说。站在张家的立场上,应该指责顾维钧忘恩负义,用了岳父家的钱,受了岳父的栽培,却不愿娶人家的女儿,结婚也是名义夫妻,最后还抛弃了人家女儿。可是站在顾维钧这方面来说,他一个新式人物为什么要接受包办婚姻娶一个自己不爱的女人?

其实张衡山真是不明智,花钱栽培未来的女婿,却不花钱栽培自己的女儿。你想一个受的新式教育的人怎么会愿意娶一个旧式妇女?

总之,张润娥一生是悲剧,成全了丈夫的锦绣前程。

标签: 张润娥民国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后唐和南唐,跟历史上的唐朝有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古代,唐朝,历史解密

    后唐建立者李存勖虽然信李,但他不是李唐宗室。甚至于连汉人都不是,他是沙陀人。这个沙陀族乃是突厥人的分支,所以又被称为沙陀突厥。沙陀部本属吐蕃,安史之乱后,唐朝对各地掌控力减低,外族多有侵扰,归附的少数民族多有叛乱。唐宪宗时吐蕃与回纥争夺甘州、凉州,调沙陀部北上参战。朱邪执宜认为沙陀部世为唐臣,不愿反

  • 明末大鼠疫的危害到底有多恐怖 首都几乎死去四分之一人口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明末,鼠疫,历史解密

    提到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帝朱由检,人们往往会评价他道:“有道无福”,他虽然继位后勤勉图治,但在位十八年,旱九年、涝九年,严重的天灾使得朝廷束手无策。百姓忍无可忍,终于在李自成的带领下起兵反明,崇祯帝落得个吊死煤山的结局。在各种各样的天灾中,崇祯帝继位之初的鼠疫可谓骇人。那么,明末大鼠疫的危害有多

  • 宋朝开国功臣赵普,在宋太祖太宗之间游刃有余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赵普,宋朝,宋朝,历史解密

    喜欢读宋史的人,对于宋初的刀光血影一定很熟悉,而这其中有一个开国功臣非常引人注目,不但被宋太祖重视,就连宋太宗也非常重视他,更更重要的是,他作为开国功臣,得以善终,这才是众多开国功臣羡慕嫉妒恨的地方,很多朋友可能已经猜出来是谁,这个人就是赵普。如果真的按照感情论,赵普也算是太祖和太宗感情上的兄弟,因

  • 大明朝灭亡后,他为何能是唯一堂而皇之地保留汉民族衣冠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明朝,历史解密

    朱之瑜是“明末中国五大学者”之一,在当世与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颜元齐名。明亡后,“五大学者”为了“全节之志”,或隐居,或出家,或被迫剃发,而朱之瑜却是唯一堂而皇之地保留汉民族衣冠的人。朱之瑜为什么能够做到“留发也留头”?因为他走上了流亡之路,他选择的流亡国家就是日本。对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自

  • 张山雷:名寿颐,江苏嘉定人,清末至民国时期医家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张山雷,清朝医学家,历史解密

    张山雷,名寿颐,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人,生卒于1872年-1934年间,清末至民国时期医家。因母病开始学医,先后随当地老中医俞德琈、侯春林及吴门黄醴泉诸先生学习内科,后又随朱阆仙学习外科。曾自出家资,筹设中医学校于黄墙村家塾。后又应浙江兰溪中医专门学校聘请,担任教务主任,为中医人才培养作出了贡献。

  • 李广人称飞将军,与匈奴打仗总是运气不佳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李广,汉朝,历史解密

    汉代时期的李广被匈奴称为“飞将军”,一生与匈奴作战无数,然而谁也想不到,正是这样一位身经百战的神将,却最终留下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遗憾。李广究竟为何会“难封”?今天小编就来为您揭秘。(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汉代

  • 祁奚“外举不避仇”的故事是怎样的?被百姓传为美谈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祁奚,春秋,历史解密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这个典故常被我们用来形容某人处事公正无私,不过这个看似普通的典故在流传过程中却在七部书中出现了九个不同的版本。那么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又是怎么逐渐失实的呢?我们可以从各份史料中逐一分析。一、《左传》据《左传》记载,这个典故的主角叫祁奚,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祁奚在晋景公时代就

  • 文子:道家始祖老子的弟子、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文子,范蠡,历史解密

    文子,姓辛氏,号计然。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思想家。生卒年不详,是道家祖师,与孔子同时,是《文子》一书作者,文子思想尚阳。常游于海泽,越大夫范蠡尊之为师,授范蠡七计。范佐越王勾践,用其五而灭吴。《汉书·艺文志》道家类著录《文子》九篇,班固在其条文下注明:“老子弟子,与孔子同时。”文子

  • 程千帆有着怎样的治学方式?关于他的评价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程千帆,文学家,历史解密

    程先生的格言话很短,只有十二个字:以学心听,以公心辨,以仁心说。听“听”指的是学习和吸收,这个阶段强调一个“学”字,就是要虚心和谦逊,要老老实实听取和接受前人和别人的东西,只有虚心,才能听得多,接受得充分;辨其次是“辨”的阶段,从别人那里得到了许多东西,你还得用自己的脑子去分辨、取舍,哪些东西有道理

  • 三国演义当中最让人费解的一场战争,谁可以给出合理的解释?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三国,历史解密

    小说三国演义不但为人们呈现了很多最让人赞叹不已的谋略,还描绘了诸多精彩纷呈的作战情景,例如虎牢关前三英战吕布、关羽千里走单骑和关平潼关战三国曹操等,但是这场作战网编却迷惑不解,如果说张飞当阳桥吓跑三国曹操千万兵这一战。赵云在长坂坡杀了个七进七出,总算解救了刘备的儿子阿斗,但已成人困马乏,乏力决战。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