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人取名需要避讳,为什么历史上却有三人就敢用"王"字入名讳?

古人取名需要避讳,为什么历史上却有三人就敢用"王"字入名讳?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2946 更新时间:2023/12/13 23:07:47

众所周知封建礼教等级严苛,古人取名需要避讳,不能带有帝王的名讳以及“皇”、“王”等字眼,但为什么历史上却有三人就敢用“王”字入名讳?他们分别都是谁?

西汉冯野王,入仕受重用到遭罢免终老死家中

冯野王的人生起点很高,他的父亲是西汉官员,冯野王从小在官僚世家中长大,少时就在父亲的关系下任太子中庶子,在这期间积累了深厚的学识。

少年时期的冯野王在家中父辈行事之风的耳濡目染之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处世准则;后来英姿勃发的冯野王毛遂自荐,他主动向汉宣帝请缨,希望能让自己试任长安县令一职。

皇帝惊诧于少年的宏图志向,同时也为自己手下有此少年英武之才而倍感欣慰;后来冯野王先是补任当阳县令,后又被升任砾阳、夏阳等地担任县令职位。

到了汉元帝时期,累计的政绩突出的冯野王升任陇西郡太守;冯野王还治理了一大劣迹斑斑的贪官,整个立案调查、部署逮捕的过程行云流水,十分顺畅。

年纪轻轻的少年在这一事件中表现出了超乎同龄人的果断老练,冯野王通过这一案件威名远扬,整个京城的人提及冯野王之名无不连连称赞,冯野王本人也凭此升官。

冯野王在朝堂之上能力品行皆是上上之选,但却因皇帝为了避免落下重用外戚的口实而无缘三公之位;但即便如此,德高望重的冯野王在朝堂之上仍然深受重用。

不过,身为皇室外戚的身份后来还是拖住了冯野王的政治步伐;即便冯野王确为才能俱佳的国之栋梁,却因外戚的身份屡遭罢免,而几经免职与复官的冯野王整日惶恐,便彻底病倒了。

大将军王凤不听解释,最终罢去了冯野王的官职;冯野王的关内侯爵位是从父亲那里继承而来的,被免官之后不出几年便老死于家中,冯家的爵位由冯野王之子冯座继承。

冯野王的政治生涯高开低走,如此结局不免令人惋惜,但其刚强忠正的优秀品格还有学富五车的文学才能却为后世万代所景仰。

南朝顾野王,因崇拜“偶像”而改名

用现在的时髦语言来形容的话,西汉冯野王是南朝顾野王早年所崇拜的偶像,顾野王仰慕前辈冯野王的文学才华及成就,便照着“偶像”的名讳,将自己的原名顾体伦改成了“顾野王”,以期望自己也能达到偶像文学发展的高度。

与偶像冯野王的身世类似,南朝顾野王也是出身于当地的世家名门,自小天赋异禀的顾野王开蒙时间很早,他早在九岁时便展现出了异于同龄人的卓越文采,他所写下的作品是文人名士看了都惊异的程度。

正因为从小的文学造诣起点之高,所以顾野王从不甘于平庸,而是心怀远大理想,他将在文学和政治上均有很大成就的冯野王视作自己的前进榜样。

顾野王十二岁时随父南下建瓯,并结合当地的人文地理特色,撰写了两篇地理杂记;长到19岁的时候,顾野王拜太学博士,不久便升官为中将。

顾野王曾经在战乱中招募乡间民众支援京城,待到叛乱平定之后任金威将军;后来顾野王又成了国子博士,责太子的教务工作。与此同时,仕途顺利、官运亨通的顾野王也从未停滞创作的脚步。

顾野王不仅擅长于地理图画的绘制,而且在人物画、诗文、书法、丹青等多个方面均有成功的代表作品,他编撰的《玉篇》是我国目前为止至今现存最早的楷书字典。

发展目光长远的顾野王最终也确实做到了追随偶像的步伐,俨然成为了一位学识广博的杂学奇才,他的后代顾炎武也同样在名字当中表达了追慕先辈的寓意。

正因为有顾野王等人如此代代传承,永远以先辈的美好品质与不菲成就的高度严格要求自己,是为中华文化历久弥新,源源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

寒门才子骆宾王,宦海沉浮结局不明

与前两位名字中带王的历史名人相比,寒门学子骆宾王早年的岁月显得格外困苦,他本是县令之子,但其父亲死于任所,早年丧父的骆宾王早年过着颠沛流离的日子,生活屡屡陷入困顿。

但即便现实经济条件匮乏,也难掩骆宾王与生俱来的才华;与顾野王类似,骆宾王也是一位旷世少有的少时便暴露出卓越才华的神童,“骆宾王”之名正是出自他七岁时所作的《咏鹅》一诗。

在唐高宗年间,骆宾王在道王李元庆府中受命,但他心比天高,志不在此;后骆宾王又拜奉礼郎,成为正学士,好景不长,不久又因事遭到了贬谪,长期戍守边疆。

后来去往蜀地的骆宾王成为李义军幕僚,负责撰写平定蛮族叛乱的文檄;在武则天当政期间,义愤填膺的骆宾王多次上书讽刺,即便爱惜人才的武则天想要拉拢收为己用,但固执己见的骆宾王都视而不见,最终获罪狼狈下狱。

经历了一年的牢狱之灾后,骆宾王获赦出狱;但一波刚平一波又起,在武则天临朝称治后,屡屡出言冒犯武则天权威的骆宾王又从长安主部被贬为临海丞。

内心愤懑的骆宾王感慨空有一身才能无用武之地,于是弃官游历。后来武则天废中宗,起兵攻伐的徐敬业兵败,身为徐府文官的骆宾王难辞其咎,在徐敬业被杀后结局不明,有说骆宾王身死的也有说逃匿的,最终真相如何无人可知。

在古代封建社会皇权至高无上的历史时期,古人取名都忌讳一个“王”字,但无独有偶,历史上却有3人敢用,这三人在各自所处的时代中均非泛泛之辈。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明朝历史上的东厂是什么样的?真的无恶不作吗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明朝历史上的东厂是什么样的?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东厂的设立背景:1402年6月,朱棣率“靖难”大军攻入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不久后朱棣正式登基称帝,改年号为永乐。燕王朱棣是通过靖难起事夺取皇位,以武力非法夺取了建文帝政权,社会上流言四起。为此朱棣任用亲信纪纲统领锦衣卫,以加

  • 历史上真的有苏小小这个人吗?她有哪些经历?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上真的有苏小小这个人吗?她有哪些经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往下看。苏小小传奇一生苏小小的故事,最早出现于《玉台新咏》,而《乐府广题》也有相关记载。相传其人为南齐名妓,貌美艳丽,且聪慧多才。历史上一些地方史志和传奇、戏曲将苏小小进一步演绎成个性丰满的形象。其中《西湖拾遗》中的小说

  • 为什么说郭嘉是曹操最喜爱的谋士呢?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三国这段历史,总有说不尽道不完的话题,而在三国时期,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便是魏蜀吴这三方强大的势力。我们都知道,自古以来,想要稳坐江山,拥有自己的一方领土,除了要做一个贤明的君主之外。更加重要的就是手下有很多忠心的良臣武将。而处在三国这样的乱世时期,想要称霸一方,甚至是想要一统天下,那么除了要有强

  • 曹操为什么会放弃富饶的洛阳,而选择许昌来定都?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洛阳繁华又富饶,为什么曹操会放弃洛阳,而选择条件一般般的许昌定都呢?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其中的原因,感兴趣的朋友就接着往下看吧~原因之一,经过几次大战,洛阳已经不再繁华。曾经的东汉威武雄壮,但是正犹如濒临灭亡的东汉一样,曾经非常繁荣富裕的洛阳早已没有了当年的辉煌。东汉末年,天下大乱。

  • 孙思邈医术高明,他有哪些流传后世的著作?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孙思邈医术高明,他有哪些流传后世的著作?孙思邈对医学有精深的研究,其博学多识,总结出了万世流芳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医书各30卷。该书收集记载了800多种药物和5300多个处方,两书合称为《千金方》。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往下看。孙思邈除了提出一方多治或多方治一病的医学

  • 乾隆从张廷玉家里抄出36.2万两现银 乾隆为何还给他配太庙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乾隆抄了张廷玉的家,抄出36.2万两现银,为何却给他配享太庙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历史故事网小编告诉你。清朝时期对于朝廷官员贪污腐败有一个基本的量刑标准:超过一千两以上者即可斩首。圈个有用,乾隆,乾隆在位前期在反贪这件事上抓的尤其严格,几个督抚就因为贪污了几千两银子就被判了斩首之刑。不过并不是任何

  • 孙膑双腿残疾,为何仍能青史留名呢?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在古代的军事家里,孙膑是最特殊的一个。他的,但他最后却实现了人生价值,青史留名。他和孙武一样,被司马迁尊称为“孙子”。还入选了武庙,深受后人崇拜。孙膑承传了《孙子兵法》的思想,著有《孙膑兵法》。从残疾人到著名军事家,孙膑是如何做到的呢?主要离不开这三点。一、身在绝境时,要坚忍孙膑是鬼谷子的学生,专研

  • 宫里的画师为什么要将王昭君故意画丑呢?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宫里的画师为什么要将王昭君故意画丑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往下看。《西京杂记》中有这样一段传说:“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按图召幸之;诸宫人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这段记载其实和很多人印象里的描述差不多,但是笔者认为毛延寿并不是因为王

  • 什么是隆中对?隆中对中最核心的内容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汉末三国时期,刘诶三顾茅庐去隆中拜访诸葛亮时二人谈论一些对话。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文章,欢迎阅读哦~刘备:“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诸葛亮:“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

  • 晋文侯在位期间,都为晋国做了哪些贡献?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要说晋国的真正腾飞,不是在晋献侯时期,也不是在晋穆侯时期,而是在晋文侯时期。晋文侯,晋献侯的孙子,晋穆侯的嫡长子,名叫姬仇,母亲是齐国国君齐文公吕赤的女儿,所以姬仇的身上流着一半齐国公室的血统。这为后来齐、晋两国的世代联姻建立了良好的基础,两个大国正在紧密的靠拢。不过姬仇的日子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