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身为"汉初三杰"之一,为何张良的评价那么高呢?

身为"汉初三杰"之一,为何张良的评价那么高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2292 更新时间:2023/12/11 9:17:06

张良,相信没有人不知道的,身为“汉初三杰”之一,高祖刘邦对其更是称赞有加,被誉为“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张良,韩国人,出生于宦官世家。先辈在韩国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祖父连任三朝宰相,父亲也是连任两朝宰相。独独到张良这一辈时,韩国国力衰弱,最终,在秦国的征讨下灭亡了。国破家亡后,张良后游走于各地,但他却并未被现实打倒,反而成长为一代名臣、流芳百世。

一次机遇之中,张良得遇“圯上老人”、也就是隐居的黄石公,凭借良好的心性与态度,张良得黄石公看重、授书(著名的《太公兵法》)。得到这本兵书的张良如获至宝,日夜研习下,将书中大道化为己有,后期的张良可谓是文武兼备了。

都说了,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胸有丘壑的张良,自然得寻个有前途的“主儿”,而这个人选谁?大家都知道的,他就是大汉王朝的开创者——刘邦!在跟随刘邦打江山的旅程中,张良又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

刘邦、项羽关中王之争相信都不陌生吧!楚怀王下令谁能先一步进入关中,谁就是关中王。刘邦占据颍川后,与张良顺利会师,其后,兵不血刃的拿下宛城、过峣关,顺利进入咸阳。如果说,刘邦此人最大的优点是知人善用,那么他的缺点就当属好色贪财。

作为一代君王的宫殿,秦宫内的奢华是可想而知的,财宝美女数以千计。初入秦宫的刘邦也是被眼前的奢华晃花了眼、勾的走不动了道,就想着在此长住,连樊哙上前劝说都没用。紧要时刻,张良出马进行劝说:

秦为无道,所以,沛公您此时才会出现在这里。如今,您刚入秦宫,就想安于享受,这跟“助纣为虐”有什么两样!千万不要被眼前利益所蒙蔽。一番劝说下,刘邦终是醒悟过来,同时,在张良的建议之下,下令安抚秦朝百姓、全军忌骄奢,取得民心。

刘邦这边是举军欢庆,项羽此时却是火冒三丈。原因便是:项羽率军抵达函谷关时遭到了阻挡,而函谷关城门紧闭正是刘邦下的命令,为的就是拖住项羽入关的步伐。大军迟迟不能入关,又有来报称刘邦已经攻占秦宫,项羽怎能不气,于是决定与其决一死战。

在这关中之争中,刘邦虽是占了先机,可是,那也是用了巧计,要真的硬对上项羽,可以说是毫无胜算。但是,因其与项伯的私交,张良提前得知消息,且没有听从项伯建议独自逃走,而是与刘邦一同面对。在刘邦与张良的一番周旋下,项伯最终同意为其向项羽周旋求情。

结果,大战虽没有在这个时候爆发,却有了历史中著名的“鸿门宴”!

在这场夺命宴会中,张良将其大智大勇发挥的淋漓尽致。项伯走后连夜为刘邦分析项羽此人性情,决定宴会之时如何解释应付。宴会中,面对不利情形,知道樊哙这种“性情中人”更能取信于项羽,当机立断将其召入,以打断项羽谋士范增杀刘邦的计划。

见项羽犹豫不定之时,立即让樊哙护送刘邦“尿遁”,自己则留下“善后”。这一连串的决定,成功助刘邦逃过一劫,同时,还离间了项羽的核心成员、埋下君臣相隙的祸根。既然刘邦示弱,项羽也就没有必要遵守先入关者为王的约定,自立为“西楚霸王”,同时,“计功割地”,将刘邦分封到巴、蜀之地,为汉中王。

巴蜀向来荒凉偏僻,刘邦自然心有不满想着反攻,最终,被张良等谋士劝阻,但是,要能争取更多的利益自然是好的。于是,张良再一次贿赂拉拢项伯,让其成功劝说服项羽、为刘邦加封汉中地区,至此,刘邦占据巴、蜀、汉中三郡。

刘邦率军去往封地的途中经过裹中,此地沿途都是悬崖峭壁,只能靠凌空的栈道度人。张良见此便献计,让刘邦一行人过后就将栈道烧毁,以示汉军再无东顾之意,打消项羽的猜忌,还能防备敌人袭击,以休养生息。

入汉中后,刘邦励精图治,休整军队,而后暗度陈仓定三秦,占据汉中。

到公元前205年,刘邦的势力发展到足以支撑他与项羽一战。张良也因项羽杀了韩王成、自己相韩无望而逃出彭城,彻底归顺刘邦。这一年,项羽率军攻打田荣,忽略了后方阵营,刘邦则趁机攻占楚都彭城,可惜被胜利冲昏头的刘邦,未能及时进行部署,彭城又被项羽抢回去了,汉军被迫逃至下邑。

面对这样的局势,刘邦深感无计可施,于是,问计张良:若以关东为“彩头”,谁能成为自己的联盟、共同反楚?张良此时提出三人:

一为九江王黥布,他虽为楚国猛将,却与项羽有嫌隙,在彭城之战中项羽让其相助,他却选择隔岸观火;

二为彭越,他早就因未受到分封而对项羽不满,田荣反楚就曾联络过他;而汉军之中,唯有韩信尚可独当一面。

以关东为利,这三人组成内外联盟,拿下楚国就不成问题了。虽反楚之战中有些意外,比如,韩信夺齐地自立为王,刘邦还不得不在张良的劝说下,派人前去授予齐王印;再比如,离胜利只差“临门一脚”时,韩信、彭越却因刘邦没有明确赐予他们封地而不派兵,逼得刘邦战前就得先赐予其封地。但是,总的来说,刘邦还是取得了最终的胜利,项羽于垓下自刎。

公元前202年,汉朝始建,刘邦称帝,而后,张良在权衡利弊后劝说刘邦定都关中。至此,我们看到的都是张良的足智多谋、运筹帷幄。

其实,张良最终能够功成身退、名留青史,还离不开他的进退有度。

刘邦宠爱戚夫人是众所周知的,后来,甚至产生废太子,重立戚夫人之子赵王为东宫的想法。重立太子对朝堂来说是何等大事,这个想法一提出,大臣自然是诸多争议,迟迟未定。眼看太子之位危矣,吕后想起留候张良,于是,派遣吕泽前去问计。

面对这个问题,张良最初的回答却是模棱两可的,总之一句话,如今天下大定,高祖若是铁了心按自己的喜好来定太子,就算群臣上谏也是没用的。听了这回答吕泽哪敢就这么回去啊,于是,再加追问,最终,张良道:此难以口舌争之(就是光劝说高帝是没用的,得直接行动)。

最终,张良给出一计:让太子去请高帝都敦聘不至的“商山四皓”出山。

“商山四皓”是秦朝末年四位信奉黄老之学的博士: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里先生周术。他们是秦始皇时七十名博士官中的四位,分别职掌:通古今;辨然否;典教职。后来,他们隐居于商山,后人则用“商山四皓”来泛指有名望的隐士。

高帝见太子有这四隐士相助,觉得太子羽翼已丰,自然就不会再提易太子一事,结果,果然如其所料。在这件事中、张良最初是摆出旁观者的态度,就算后来给出良计,自己也未曾参与其中,更别说是像从前一样劝说高帝了。

同当初推让齐地三万食邑一样,这就是张良另一个聪慧之处——看得清局势,不会枉自称大、当退则退。从“帝者师”到“帝者宾”,位极人臣、实现人生目标的张良,更像是看透了人生,从而推崇起“虚无主义”!

《留候世家》中记载道:“家世相韩,及韩灭……封万户,位列候,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就如文章开篇写道,张良往上几代皆为韩国宰相,韩被灭,张良走上向秦复仇之路。而后,凭借才智在刘邦身边某得一席之地,成为帝师。被封万户食邑,位列诸侯,对变为平民布衣的张良来说已是莫大荣耀,余生目标完成,足矣。

最后,他决定放弃一切,辞封归隐,与赤松子一同专心修道,之后,更是学辟谷(也就是绝粒),以轻身成仙。再后来,刘邦去世,最终,由吕后掌控朝政大权。经过废太子一事,张良对吕后也算有恩,吕后听说张良辟谷一事后,就曾多次劝说他,让他“勿自苦”。一番思索下,张良也觉得人就匆匆一世,自己又何必苦行到此!于是,又恢复了正常进食。

相传,张良助刘邦平定天下后,即寻其师黄石公居住的通城县张师山。张良在张师山相距约50公里处访得一风景宜人的黄袍山隐居下来,张良并修建了“良山道观”,在道观不远处创办了“伐桂书院”,以授当地孩子文字。伐桂书院遗址位于湖北省通城县黄袍山大埚山谷中,伐桂书院古石碑仍存。黄袍山后人为了纪念张良,为其修建了圮桥和石墓。

无论张良是真的一心向道,还是单纯的归隐避世,他的才智、谋略,他的生平事迹,都跟他的传奇故事一样,为后世人们津津乐道。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朱棣死后为什么秘不发丧 朱棣尸臭味又是怎么掩盖的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对朱棣死后,为啥要秘不发丧?尸臭味如何掩盖的?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说起朱棣,都知道他是永乐大帝,名垂千古。但说起他死后秘不发丧的事情,知道的人估计不多。历史上最著名的秘不发丧的皇帝是秦始皇。原因是胡亥和赵高想要谋权篡位,那朱棣密不发桑又是什么原因?赵高用臭鲍鱼

  • 为什么崇祯要杀掉袁崇焕?袁崇焕勾结满人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为什么崇祯要杀掉袁崇焕?袁崇焕勾结满人了吗?其实袁崇焕的罪名并不是勾结满人,据《明史》记载,朝中官员为袁崇焕议罪,罪名有“擅主和议”、“专戮大帅”两件。从这些罪名可以看出,明朝并没有判袁崇焕“卖国罪”:如果勾结满人、投降满人了,还“擅主和议”干什么?“和议”是敌我双方的事,难道还能自己跟自己“和议”

  • 汉献帝被迫退位后,为何没去找刘备呢?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东汉末年分三国,其实真正分三国,还是要从曹丕逼汉献帝退位开始算起。那个时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三国。有一点叫人奇怪的是,刘备一生都打着兴复汉室的口号抗曹,那么在曹丕逼汉献帝退位之后,他为什么不去找他的刘皇叔刘备呢?真实原因道尽了这个帝王的无奈。蜀汉的人不管什么时候提起曹操,就骂人家曹操是汉贼。因为当时汉

  • 崖山海战是什么结局?十万南宋军民为何选择跳海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1279年,南宋最后的抵抗被金军完全覆灭,一场崖山海战为南北两宋的历史画上句号,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崖山海战,宋朝十万军民蹈海而死。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这是一个让人闻之心情激荡的历史事件。她激励着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的儿女们百折不挠,誓死保家卫国。这种精神力量是强大的,其悲壮事

  • 古代武将战斗力如何 古人真的能够以一敌百吗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古代猛将真能以一敌百吗,真实的古代武将战斗力究竟如何?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一看。提到古代的武将,我们头脑中往往第一时间就会想起那些影视剧中身披重甲,手持利刃,杀入敌阵而后大杀四杀收割人头的形象,那么真实的古代武将是这样的吗?他们真的有类似“万人

  • 崇祯为了筹钱为何哀求大臣?最后结果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崇祯皇帝从登基开始,就接手了一个烂摊子,当时明朝内忧外患,尤其是李自成造反最为要紧,当时天灾人祸不断,国库空虚,就在国家危难之际,崇祯皇帝为了筹集军饷,竟然苦苦哀求大臣们,把家里的钱拿出来,帮助朝廷渡过难关。根据史料的记载,当时崇祯皇帝请求百官捐钱,并非直接强取豪夺,而是以"借"的名义把钱筹集,日后

  • 后秦是一个什么样的政权?东晋是如何消灭它的?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后秦与东晋同时的十六国之一。羌族姚苌建立的政权。对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后秦是十六国时期的政权之一,在淝水之战后兴起,与前秦争霸。最后后秦消灭前秦,占据关中,与后燕并立为北方霸主。后来后燕被北魏打击走向衰落,被北燕取代。后秦则被赫连夏打击,走向衰落,为东晋消灭

  • 孙权晚年的时候,为何东吴会出现"二宫之争"呢?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三国当中孙权无疑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了,起初他一直以一个明君的形象示人,东吴也在他的治理下井井有条,可惜晚年的孙权喜怒无常,有些昏君的味道,而且还爆发了二宫之争,这是怎么回事呢?赤乌四年五月,孙权长子太子孙登病逝。孙登死后,太子之位空悬。当时,孙权诸子中最年长者,是第三子孙和,孙和幼时天资聪慧,他的生母

  • 邹忌:齐国美男子,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具有两面性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邹忌(约前385年—前319年),尊称“驺子”,战国时期齐国人,齐国相。事田齐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讽喻善谏见称。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我们初中的时候,应该学过一篇文章叫作《邹忌讽齐王纳谏》,其中给我们留下最深印象的就应该是邹忌对齐王所说的那一番话,使得齐国广开言

  • 清朝为什么要闭关锁国 主要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清朝闭关锁国的原因主要有哪些?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大清闭关锁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古代注重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统治者重农抑商,对外开放主要是商贸来往,其实对外开放不仅是商贸流通,更关键的是文化交流与科技的革新,清廷也正因为忽略最关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