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一日三餐到底是什么样的 古人都吃些什么

古代一日三餐到底是什么样的 古人都吃些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4179 更新时间:2023/12/30 4:18:59

还不知道:古人一日三餐吃的啥的读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引导语:我们看电视剧的时候,总看到古人随随便便就整出一大桌子美味佳肴,事实真的如此吗?孔夫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只能说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因为他本身出生不低,又有很多徒弟,自然吃喝不愁。

普通人哪有这么容易?除了皇帝没有食物材料的限制,其他人都不能随心所欲地吃东西。古时候不同阶级的吃食有着天壤之别,一般的人家根本就吃不起,甚至是不能吃山珍海味。

一、古代想要吃肉并非易事

古时候,周朝建立礼乐制度,什么人该吃什么东西,用什么东西吃,怎么吃东西都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周公规定除了天子外,其他人只能根据自己的的身份吃相应食材的食物,否则就是僭越。

比如牛肉,那时候牛地位不凡,是特别珍贵的劳动力。甚至有专门保护牛的法律制度,吃牛肉是一般人想都不敢想的事。

羊肉虽然比不上牛肉珍贵,但是它主要在草原民族比较流行,中原地区比较稀少,甚至到了我们现代,也是价格不菲,更别提一穷二白的古代农民。

猪肉倒是比较亲民,是寻百姓餐桌上难得的肉食,但起初也不为很多人接受,因为人们并没有掌握它的正确做法,直到苏轼被贬,研究出美味的“东坡肉”,人们才爱上猪肉的味道,养猪技术盛行,猪肉也成为普通人家餐桌上不可缺少的荤食。

二、以前的人们吃些什么

《尔雅·释天》中记载道:“果不熟为荒,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肉之难得自不必提,粮食果菜才是普通人的果腹之物。有幸生在盛世避免饥馑的古人,又能吃到什么?

由于种植技术的限制,人们也很难吃上谷类,要是运气不好碰到荒年,更别想吃上一口热饭,所以最常吃的还是野菜。

其实《诗经》中记载的草本植物有很多蕨类都是可以吃的,可能是古人饿到饥不择食,把所有草都吃了个遍,才知道哪些能吃,哪些最好吃,后人才不至于饿死。

我们生活中,在路边看见那些野花野草,还有一些蕨类植物,很少有人摘来食用。殊不知那对于生活在饥荒年代的古代人来说是难得的美味,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比填饱肚子更重要了。由此可以想象,那时候的人是靠着多坚强的意志,才能在那种时候艰难地活下来,这也体现了当时封建社会的凄凉景象。

战国到秦汉时期流行吃萝卜,统治者为了抵御荒年来袭,鼓动百姓大力种萝卜。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是,那时候的人根本就沾不到油盐,长期吃野菜,萝卜,还有其他粗粮,体制就会降低,再加上医疗卫生方面不行,所以那时候人民寿命不长。

先秦时期,人们研制出一种新的食物—羹。其实很简单,就是把食物炖熟煮烂,这很节约食材,在普通人家是最理想的家常便饭了,至少能混个水饱。只有贵族才能吃到肉羹,普通人顶多炖煮些野菜,算不上好吃,毕竟能吃饱就不错了。

魏晋到唐,人们终于能吃点有味道的东西了。茄子、黄瓜(那时候叫“胡瓜”)、菠菜、莴笋传入中国,受到百姓们的喜爱。然后开始大量种植,也流行出多种烹饪方式。

大航海时代,辣椒、西红柿传入,张骞出了趟西域又把胡萝卜、香菜、蚕豆、大葱黄瓜等农作物带到了人们的菜谱上。

新航路开辟后,百姓的餐桌上已经很丰富了,然后玉米和白薯也流传进了国内。由于得到很好的技术指导,玉米和白薯的产量非常高,老百姓基本上不怕饿着了。

到了唐朝,大米种植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百姓开始广泛种植,实现了“吃米自由”,那时,大家也终于能吃上羊肉了。于是用羊肉代替了鸡鸭鱼狗。这个时期还可以吃到菠菜,然后玄奘取经回来带回了一个芒果,从此水果的种类丰富起来了。

随着小麦研磨技术的进步,面食已经很常见了烧饼。但口感还是粗糙的很,所以人们会搭配豆子和野菜吃。

而《水浒传》中,好汉大快朵颐得吃肉的行为主要是映射他们豪爽刚正,光明磊落,与当时官僚阴险虚伪形成鲜明对比,现实可能连肚子都填不饱。

所以,我们真应该庆幸生在了物资丰富的现代,更应该珍惜一粥一饭,毕竟这放古代,多少人做梦都想吃上一口热饭。我想知道真相后的你,再也不会想穿越了。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温僖贵妃是怎么死的?温僖贵妃的死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在中国历史上,康熙皇帝的后宫中有许多美丽的女子,其中一位名叫温僖贵妃的女子备受瞩目。然而,她的离世却充满了神秘和谜团。那么,温僖贵妃究竟是怎么死的呢?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个谜团。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温僖贵妃的生活背景。据史料记载,她的父亲是满洲正白旗人,母亲则是汉族人。这种跨族婚姻在当时并不被康熙所接受,

  • 五子登科是什么寓意?有着什么样的历史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五子登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寓意,它代表着五种不同的人才在科举考试中都能够成功地获得功名。这个寓意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下面将详细介绍五子登科的寓意和历史背景。一、五子登科的寓意五子登科是指五个儿子同时考中进士的故事。相传明朝时期,一位名叫张九龄的官员有五个儿子,他们都十分聪明才

  • 关羽败走麦城的时候,马超为何不救关羽?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关羽败走麦城的时候,马超为何不救关羽?接下来听听历史故事网小编讲一讲他的一些故事。关羽败走麦城的时候,马超会不救关羽吗?不可能的,先不说关羽对蜀汉的重要性,就凭他和刘备“恩同兄弟”的关系来说,马超也不会不救他。马超之所以不救关羽,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没办法救。而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就必须要从一个叫临

  • 慕尼黑协定签订后,造成的后果有多大?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慕尼黑协定是二战前,英法美三国在德国领袖希特勒的压力下达成的一项协议。该协定导致了德国领土的缩小、军备的限制以及对犹太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迫害。这项协议给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其后果: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慕尼黑协定的签署为希特勒提供了一个借口,他认为这是英国和法国对他的威胁。于是,希特勒开始准

  • 进士相当于第几名?和现代考试相比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在中国的古代科举制度中,进士是最高学位和最高的官员选拔标准。那么,进士相当于现代考试中的第几名呢?本文将为您介绍。一、进士的选拔标准进士的选拔标准非常严格,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才干。首先,考生需要参加三级考试,分别是乡试、会试和殿试。其中,乡试是在县城进行的初试,会试是在省城进行的复试,殿试

  • 韩信功成名就后,为何不杀了当初羞辱他的屠夫?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韩信,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被刘邦评价为麾下三位人杰之一,后世以此称之“汉初三杰”,古代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后人奉为“兵仙”。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韩信早年在家乡淮阴的时候,被淮阴的一个屠夫给羞辱了。屠夫指着他说,虽然他韩信生得高大,而且喜好佩剑,但他韩

  • 明清时期的改土归流是什么意思?为何要推行这一政策?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明清政府推行的“改土归流”政策对中国农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改土归流”是指将土地从封建地主手中收回,重新分配给农民的一种政策。在明清时期,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土地被少数地主垄断,而广大农民则无法获

  • 高适的诗如何创作的?艺术风格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高适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下面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高适的诗作。一、《高适的生平经历》高适于唐德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出生于陕西长安,其祖父高适之曾任唐玄宗的宰相,父亲高适之则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高适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文学和历

  • 夷陵之战的经过如何?陆逊为何能战胜刘备?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夸大了刘备在夷陵之战中的兵力。据小说中描述,关羽被杀后,刘备兴兵讨伐东吴,调集了70多万大军,而东吴则只投入了20万大军。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夷陵之战被描绘成一场规模庞大的百万人大战,结果却是陆逊以少胜多,击败了拥有70多万兵力的刘备。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许多人将夷陵

  • 明朝灭亡的真正原因是明朝宗室人数太多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有一种戏谑的说法:谁是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答案是明朝肥头大耳的王爷们。王爷们没啥事干,天天生孩子,明朝败局已定的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宗室竟有33.28万人……明朝宗室人数如此众多,这和他们优厚的生活待遇是分开的。朱元璋坚定地认为子孙开枝散叶,就能巩固他的朱家天下。不但儿子们都分封外藩,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