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刺客系列:刺杀费祎的是失街亭的马谡?!是一段三国历史的历史,街亭已经失守,蜀国正是用人之际,诸葛亮为何还要将马谡斩首呢?导语:诸葛亮主政蜀汉政权时期,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之时,街亭之战,错用马谡,让他去防守关系战争全局成败的街亭,结果遭到惨败,发生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一...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不是导致蜀国失败的重要原因?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源于马谡拒谏失街亭。不管是挥泪斩马谡还是马谡失街亭都不能说是蜀汉失败的重要原因。马谡失街亭是发生在诸葛亮第一次
十六年岁首大会,魏降人郭循在坐。祎欢饮沉醉,为循手刃所害。《三国志·费祎传》
译文:
延熙十六年(253年)岁首大会,魏国的降将郭循也在坐。费祎欢饮沉醉,不及戒备,被郭循亲手持刃所杀。
一
在正史上,这是一起很普通的刺杀事件。
细究之下,这起刺杀事件却是疑点重重,缺乏逻辑。
表面看,多处记载的这起刺杀事件,刺客的名字不尽相同,似乎给人以写作不认真的观感。
或许,这正是史家用故意的疏漏,暗示刺杀事件的惊天真相。
二
先简述一下正史的记载。
姜维出兵凉州,俘虏了一个名叫郭循的魏国人,这个郭循归顺蜀国之后,逐渐获得蜀国君臣的信任。
在一次春节聚会中,郭循暴起,刺杀了喝高了的费祎。费祎时任蜀国大将军、尚书令。
得手之后,郭循也被卫士当场格杀。
一命换一命。
消息传到魏国,魏国皇帝曹芳下诏,追封郭循为长乐乡侯,赐谥号为“威”,以示纪念。
就这么简单。
三
这么简单的情节,陈寿居然把人家名字都搞错了。
《三国志·蜀书·费祎传》里写的是“郭循”。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里写的是“郭脩”
《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写的是“郭脩”
《三国志·蜀书·张嶷传》写的是“郭修”。
四处记载,三个名字。
如果说“修”、“脩”只是写法不同,那么“循”又是怎么回事?
陈寿的错误有点低级啊!
四
一起简单的刺杀事件,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史学家裴松之在注解《三国志》的时候,就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当然,不单单是名字写错的疑问。
裴松之认为
首先,郭脩只是一介平民,要是想表忠心,完全可以在被俘的时候,拒绝投降,或者假意投降后,再找机会逃回魏国。
其次,当时魏国和蜀国虽然一直处于战争状态,但实在是没有什么太深的仇恨,你降我、我降你,原本就是很平常的事情,犯不着用舍身刺杀的手段。
再次,就算想刺杀成名,那也不应该刺杀资质平庸的费祎,诸葛亮也说了,费祎也就是个“拾遗补缺”的人物,那么,就算刺杀不到刘禅,刺杀姜维的实际效果也要大得多。
看上去,郭循在下一盘很大的棋,而处心积虑的最终目标就是费祎,那么,费祎和他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仇恨呢?
刺杀事件中到底隐藏了什么真相呢?
五
将刺杀事件后推1750年,一个名叫马伯庸的作家,写了一篇名为《三国配角演义》的小说。
小说基于史实,脑洞开得很大,却精辟又很有逻辑,让人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马伯庸对郭循刺杀事件的解读揭示了隐藏的真相,这个真相就是
郭循不是别人,正是失街亭的马谡马幼常。
因为是小说,自然没有史料支持,但是有理有趣,不管大家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正如作者所说“从一段史实出发,中间是最狂野的想象,但最终又可以落到另一个史实上,让首尾彼此应和。”
六
将刺杀事件前推25年,公元228年,街亭之战。
史载,马谡率军“不守汲水之道,依阻南山,不下拒城”,终被魏军大将张郃所败。
但实际上,马谡上山之前就勘察了水源,共发现两明一暗三条水源,并且命令王平带兵守卫其中一条暗水源,但王平面对张郃的试探性进攻,主动放弃保命的水源,才导致了最后的溃败。
马谡逃回蜀军大营后,被暂时关押,主持调查工作的正是费祎费文伟。
费祎和马谡同属青年俊杰,但始终被马谡压制,由妒生恨,而王平作为一个老兵痞,早就威逼利诱自己的属下,串通好了假口供。
王平为了脱罪,费祎为了出头,制造了一个对付马谡的局。
七
费祎故意暗示马谡逃跑,制造一个畏罪潜逃的假象,接着又设下埋伏,擒获逃亡中的马谡。
因为逃亡,马谡错过了面见诸葛亮为自己辩护的机会,又因为逃亡,马谡感染了风寒。
当马谡意识到这是费祎的一个局之后,气怒交加,感染了天花。
因为天花的传染性,马谡的“尸体”被草草检查后做了处理。
两位不肯和王平串供的将领张休、李盛也被费祎陷害处决。
《三国志·蜀书·王平传》记载“丞相亮既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夺将军黄袭等兵,平特见崇显,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
费祎也终于成了文官中的头角人物,仅次于杨仪、蒋琬。
但是,马谡没有死。
八
马谡侥幸逃脱生天,又因为天花毁了容,他秘密调查了失街亭前后的种种,对费祎和王平恨之入骨。
很多年以后,马谡找到了姜维。
姜维一直想继承诸葛亮北伐的遗志,但一直被掌握兵权的费祎压制。费祎的战略思想和姜维不同,姜维想战争,费祎却希望能有更多的时间用来休养生息。
于是,马谡成了郭循。
按照马谡对蜀国官场的了解,郭循很快融入,并获得了费祎的青睐。
于是,在酒宴上,马谡走近费祎,一边耳语:“我就是马谡!”一边将匕首刺进费祎的胸膛。
九
很有可能,蜀国查到了真相,却无法公布。
退一步说,蜀国可能查出了刺客和姜维有关,因为费祎的死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姜维,但面对费祎死后,姜维执掌兵权的局面,也无法深入调查。
陈寿或许知道一些内幕,却无法在史书上如实记述,于是故意留下写错的名字,让人产生疑惑,从而去寻根究底。
但这一切只是猜测和想象。
十
从一句微不足道的史料记载出发,把散碎的历史片段连缀成完整的链条,推演出一个逻辑可信的故事。
这样的历史小说,有意思。
关于“刺客系列:刺杀费祎的是失街亭的马谡?!”的问题
街亭已经失守,蜀国正是用人之际,诸葛亮为何还要将马谡斩首呢?
导语:诸葛亮主政蜀汉政权时期,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之时,街亭之战,错用马谡,让他去防守关系战争全局成败的街亭,结果遭到惨败,发生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一...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不是导致蜀国失败的重要原因?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源于马谡拒谏失街亭。不管是挥泪斩马谡还是马谡失街亭都不能说是蜀汉失败的重要原因。马谡失街亭是发生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的过程中的。
风起陇西——诸葛亮的五次北伐你知道多少?
感谢邀请!诸葛亮五次北伐各有特点,但由于共同的地方,那就是诸葛亮不再如之前那样意气风发,每次北伐都有悲剧色彩,直到星陨五丈原!◆第一次北伐。公元226...寿。
马谡失街亭到底是谁的错,至少有三人可以守住街亭,诸葛亮为何不用?
街亭之败因为演义将“挥泪斩马谡”一事放大,所以有了后世诸多的议论,而街亭之失按照诸葛亮自己的阐述来讲,错在于他自己,但这只是三军统帅的勇于承担责任,我...
真读三国,不看演义:街亭一战,诸葛亮为马谡镀金,真的有私心?
诸葛一生唯谨慎,不能因为一个马谡就否定诸葛亮的用人能力,相反,你看诸葛亮提拔的人才,如蒋琬、费祎、姜维等,都算的上一等一的人才。马谡这个人是蜀汉政权...刘。
以街亭的实际地理情况,马谡丢失街亭时,采取对敌措施有什么不当?
第一次北伐是诸葛亮胜算最大的一次北伐,当时曹魏自刘备死后,对蜀汉已经放弃了进攻政策,甚至连防守都慢慢地空虚,而诸葛亮出兵又具有突然性,所以蜀汉大军一出...
三国演义之蜀汉传奇中都有哪些人?
蜀国君主:刘备、刘婵。蜀国武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魏延、马岱、关平、王平、姜维、刘封、严颜、吴兰、雷铜、张翼、张嶷、诸葛尚、周仓、陈到、。
诸葛亮几次出祁山几次伐中原?
诸葛亮为了复兴汉室,统一中原,从公元228年春到公元234年冬,先后从汉中出兵,五次北伐曹魏,也有说六次用兵的。但六次中,有一次是魏军主动进攻,蜀汉防守,...第。
刘备总兵力?
是15万兵力刘备最强盛的时候有15万兵马。在正史中,刘备真正的兵力并不足五万。在后世的一些史料中记载,公元263年时期,蜀国全国一共不到三十万户,也就是不到。
三国演义中蜀国所有的文臣武将
诸葛亮、庞统、法正、许靖、刘巴、蒋琬、费祎、董允、费诗、马良、杨仪、董和、郭攸之、秦宓、糜竺、诸葛均。武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