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周武王死后为什么是周公旦摄政?

周武王死后为什么是周公旦摄政?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4758 更新时间:2023/12/27 8:45:56

牧野之战后,西周建立,周武王封邦建国,将古国之后、殷商遗民、宗室子弟以及开国功臣都封了土地建立小国,紧紧的围绕在周王室周围,以保周王室国祚绵长。但是周武王自己却在周朝建立不久就去世了,而太子姬诵尚且年幼,能不能让天下的诸侯国都臣服还是个未知数,因此周武王给姬诵留了四个辅政大臣,这就是著名的“周初四圣”。

周初四圣即为周公旦、太公望、召公奭以及太史佚,根据《史佚书》的记载:

承者,承天子之遗忘者也,常立于后,是史佚也。与周公为道,大公为充,召公为弼,同列而总谓之四圣。

《大戴礼记·保傅》中的记载和《史佚书》是相同的,不过在毕姓起源中的记载,则没有太史佚,而有毕公高。因此实际上这五个人都是周武王留给儿子姬诵的。

周公旦站在周成王的前面引路,太公望和召公奭一左一右护卫着周成王,而太史佚和毕公高站在周成王的后面负责提醒周成王遗忘的事情,这几个人帮助周成王稳定天下。在这些人中,周公旦居于主导地位,即是领导。

这种领导地位既是他卓越的才能所致,也是他文王之子、武王之弟的身份所致。我们知道西周时期开始设立宗法制,其核心就是嫡长子继承制,而这个是父系社会下以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族制度。而太公望也就是姜太公是武王的岳父、成王的外公,说到底只能算是外戚,召公也是周王室的宗族,毕公是周公旦的弟弟,只有太史佚是真正的外族。

在这些辅政大臣中,周公旦地位最高,太公望次之,论才能,两人可能不相上下,但是论血缘,周公旦是真正的周王室子弟,而姜太公只是外戚,自然不可能居于领导地位。我们简单打个比方,在一个大家族中,如果家主去世,留下的继承人年幼,那么幼主的叔叔们就会在大事上给侄子拿主意,而幼主的外公则只能给点建议,到底是外人,不可能真正插手外孙家的事情。

所以周公旦为主是理所当然的一件事,但是周公旦摄政也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周武王虽然将国家大事都交给了周公旦,但也只是让他辅政,而不是摄政,因此在周公旦决定“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的时候还是遇到了阻力。

这个阻力最开始来源于周公旦的三哥和五弟。周武王封邦建国的时候,将帝辛的儿子武庚也进行了分封,在殷商原来的地方划了三分之一给武庚,另三分之二给了三弟管叔和五弟蔡叔,管叔和蔡叔的任务就是监视武庚,但是这三个人却在成王继位后勾结在一起了。原因就是管叔作为哥哥不满周公旦摄政,他散布谣言说周公旦想要取代成王。

谣言一出,同为辅政大臣的召公奭很是不满,周公旦为了说服召公奭是颇费了一些心思的,首先作了一篇《君奭》来表明自己的心迹,不过召公奭依旧觉得不妥,周公旦只好拿出过去历史上出现的事迹来,说:

“汤时有伊尹,假于皇天;在太戊时,则有若伊陟、臣扈,假于上帝,巫咸治王家;在祖乙时,则有若巫贤;在武丁时,则有若甘般:率维兹有陈,保乂有殷”。

意在表明自己只是为了国家的安稳,之后是会归政的,召公奭这才答应了下来。之后周公旦又向姜太公等人解释,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同意后,周公旦正式摄政,然后迎来了“三监之乱”。即管叔、蔡叔和武庚联合起来作乱,这个叛乱对西周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一旦平定不下来,那么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大部分诸侯都会兴兵作乱,周王朝就会面临瓦解,好在周公旦辅佐成王平定了叛乱,也向天下诸侯展示了周王室的力量,既解决了三监之乱,又安定了天下诸侯之心。

之后,周公旦和召公奭“划陕而治”: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

经过周公旦七年的努力,西周的发展已经步上正轨,各项典章制度也已经制定出来,而成王已经到了亲政的年纪,周公旦“反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成就了一段佳话。

周公旦是西周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可以说西周赖以生存的各项典章礼仪都是在周公的主持下制订出来的,而他不贪恋权势、果断还政的事迹更是传唱不衰。周公旦的干脆利落为他赢得了几千年的好名声,周公吐哺而天下归心。

但在几百年之后的鲁国,即周公旦儿子伯禽的封国,同样有一人想效仿周公旦摄政,即鲁隐公。鲁隐公只是鲁惠公的庶长子,鲁惠公的嫡子年幼,因此有鲁隐公暂时做鲁国的国君,等到公子允长大后归政。但是随着公子允的长大,鲁隐公迟迟没有归政的意思,在公子挥的挑拨下,公子允杀死了鲁隐公而登基,是为鲁桓公。

标签: 周公旦周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雍正与胤禩矛盾不和,为何称帝四年后才打击他?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雍正,清朝,历史解密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雍正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雍正和八阿哥胤禩的矛盾早就有了。照一般的情况,雍正上台后,就应该打击胤禩等人的。为什么却在雍正上台第四年后,才对胤禩革职削爵开除宗籍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先来看看康熙年间九子夺嫡的情况。康熙四十

  • 唐朝的“斜封官”是什么官职?主要是干什么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唐朝,历史解密

    唐中宗时政府中官员分为两种,一种是中书、门下两省封的,一种是皇帝自己封的。皇帝封的官又叫做斜封官,同堂论坐,斜封官总是低人一等,处处被人看不起。《诗经·北山》中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许多现代人的世界观中,封建时代整个天下都是皇帝私产,百姓都是皇帝臣子,政府是皇帝权力的延伸,哪

  • 黄马褂在清朝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 为何后面成为烂大街的存在呢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黄马褂,清朝,历史解密

    透过很多影视剧中对黄马褂的普及,让我们对黄马褂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周星驰电影《九品芝麻官》中,在包龙星最后要对常威上刑的关键时刻,李莲英从慈禧太后那里给常威带来了黄马褂。据说这份黄马褂有很多特殊的功效,类似免死金牌的特效。剧情发展到了这里,包龙星的母亲祭出了前朝的尚方宝剑,颇有一种“

  • 刘伯温为何反对朱元璋远征日本呢 反对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刘伯温,朱元璋,朱元璋,历史解密

    朱元璋登基之后,为了得到日本的承认,曾派遣使者前往日本,主要就是通知一下日本,元朝已经灭亡,让日本改变外交对象。而这一次派出的使者却没有成功抵达日本,而是在五岛附近“遇贼遭害”,使者所携带的诏书也被“毁溺”。按照朱元璋的强硬手段,一定会大发雷霆,.刘伯温作为皇帝身边的重臣,对出兵日本提出了异议。这里

  • 帽子在古代是什么样的存在?古代身份的象征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帽子,清朝,历史解密

    “帽”不惊人,它可是古代身份的象征,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今天小编想和您说说帽子。戴帽子在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礼仪,戴帽子在过去是社会身份的象征。最初的帽子并不是为了保暖、防晒,主要是起装饰作用,为少数人所专用。在西方,女帽和男帽出现的时间几乎相同

  • 战国最厉害的奸臣,四大名将被他害了俩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郭开,春秋战国,历史解密

    在战国时代,由于战争的原因,所以那个时代特别盛产名将,例如像我们心目中熟知的大人物白起,同时也有和白起并列四大名将之称的另外三大高手,这些人物在长时间的战争对弈之中,掌握到了战争的基本规律,他们每一个人都非常的厉害,可以说若是只凭战场上的决斗,他们完全能够打遍天下毫不虚弱,不过我们也要意识到一个问题

  • 清朝历史前期与后期有什么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清朝,乾隆,历史解密

    清朝历史前期与后期区别,光从女子发型就能看出,很有讲究和说法。电视中每天都播放着各种各样的清宫剧,无论是几年以前的甄嬛传,还是去年暑假热播的延禧攻略,都有着很高的收视率。这些电视剧的主线也都是围绕着一个历史中的后宫女子来展开描述的。除了她们与皇帝之间的种种之外,最热闹的莫过于后宫女人们之间激烈的宫斗

  • 杨贵妃的生理缺陷连宫女都受不了 为什么唐玄宗会对此痴迷呢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杨贵妃,唐玄宗,历史解密

    杨贵妃的生理缺陷为什么杨唐玄宗会痴迷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我们今天要说的杨贵妃,她的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为唐代宫廷音乐家舞蹈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妃子中都是非常少见的,被后世誉为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而闭月羞花,沉鱼落雁中的羞花,就是指杨贵妃。而

  • 朱棣有能力,朱元璋为什么放弃了他?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朱棣,明朝,朱元璋,历史解密

    朱元璋的一生可以说是非常的精彩,他凭借自己的个人能力从一个贫苦人家,带领劳苦大众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并且在有生之年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这样一个凭借赤手空拳就能打下万里江山的人物却因为选错了继承了,最终导致叔侄之间的战争,并且靖难之役的爆发让百姓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为什么说朱元璋选错了继承人呢?洪武元年,

  • 三国时期和曹冲一般的神童,聪明反倒被聪明?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三国,历史解密

    周不疑有异才,这一异才,很最该反复推敲。三国志上说他所著“文论四首”,看上去好像是相关文学类阐述的诗作。但要是他是1个寻章摘句的腐儒,好似荆州的王粲之流,要来三国曹操絕對不容易对其这般避讳。但在征柳城时,周不疑进献十计,很将会有李左车那么的“异智”,并且刘先又以前为其择师不可。周不疑是荆州人,总角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