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揭秘:为什么刘伯温的下场比诸葛亮要悲剧很多?

揭秘:为什么刘伯温的下场比诸葛亮要悲剧很多?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3162 更新时间:2024/2/11 18:03:00

.刘伯温故里——南田,又称天下第六福地。刘伯温是历史上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他辅佐朱元璋完成统一大业,建立大明王朝,被后人称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伟人。

可以说,在古代的谋士中,老百姓最喜欢的就是诸葛亮和刘伯温。他们不仅智商高,还有一个很特殊天赋——能掐会算。也可以说,正是这项能力赋予了他们二人神话色彩。民间更有谚语说道:“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节军事诸葛亮,后世军事刘伯温。”

这两人的境遇如出一辙:一个是昭烈帝麾下的首席谋臣,被昭烈帝委以重任;一个是洪武帝手下的第一军师,帮助明朝奠定了数百年的基业。两人的结局都很凄凉: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死在战场上,刘伯温莫名其妙地死在了病榻上。

相比之下,笔者认为:刘伯温的下场比诸葛亮要悲剧得多。

朱元璋稳定政权后,开始对手下的功臣展开清算,随着早年一起征战沙场的老兄弟越来越少,刘伯温心灰意冷告老还乡。刘伯温隐居青田县后,深居简出十分低调。青田县令听说刘伯温辞官回家,想要拜见这位开国元勋,几次寻访不成便乔装打扮成老百姓,敲开了刘伯温的家门。

两人见面后,县令随即表露了身份,谁知,刘伯温竟如惊弓之鸟,一口一个“小民”、“青天大老爷”,然后,将县令送出家门。从这以后,刘伯温更加低调,很少接见陌生人。

刘伯温主动退出政坛,只求颐养天年,那么,为何他仍未逃过凄惨的结局呢?

朱元璋曾经向刘伯温请教官场现下的情况,刘伯温说道:“杨宪虽然有做丞相的才能,但是,却没有做丞相的肚量。身为一国之相,必须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一碗水端平,把‘义理’作为权衡利弊的准则,考虑问题时不能掺杂主观意见,这一点,杨宪根本做不到。”

朱元璋又问刘伯温,汪广洋这个大臣是否堪当一用?刘伯温说道:“他的肚量尚不如杨宪。”紧接着,太祖又提出胡惟庸,刘伯温回答道:“若将国家比喻成马车,那么,丞相就是拉车的马,如果,由胡惟庸来担任丞相,我害怕他会将马车带翻。”

朱元璋思来想去,实在想不到更好的人选,便说道:“看来,我朝的丞相非先生你莫属了。”

刘伯温却推辞道:“我也不是最好的人选,因为我太嫉恶如仇,又不喜欢繁缛的政事。如果圣上一定要让我当丞相,恐怕会辜负圣上的美意。我朝疆域广阔,普天之下何愁没有相才,只要圣上多留心,肯定能找到合适的人选。不过,刚才臣提到的几位大臣的确有缺点,不适合担任丞相一职。”

时间验证了刘伯温的观点,几年后杨宪、汪广洋先后因事获罪。朱元璋本来就对刘伯温能掐会算的能力心怀忌惮,想到早年与刘伯温的谈话更增加了朱元璋的疑心。

朱元璋想要除掉李善长,但是,又不想亲自动手,便找到刘伯温,请他做屠夫,刘伯温拒绝了朱元璋的命令。后来,朱元璋罗织罪名想要加害李善长,刘伯温劝谏道:“李善长虽然有罪,但他一生为我朝立下汗马功劳,在朝廷的声望如日中天,如果圣上杀掉李善长,恐怕诸将不会心服。”

朱元璋说道:“李善长曾多次排挤你,如今你还为他说好话?我除掉了李善长,便会任你为丞相。”刘伯温跪下来对着朱元璋磕了几个头,说道:“此事万万不可!丞相是国之栋梁,更换丞相就是更换国家的梁柱,必须用结实耐用的粗木,若用细木恐无法支撑国家。”

从二人的对话来看,刘伯温非常有自知之明。在一个疑心病极强的君主面前,有自知之明是好事,为何会成了害死刘伯温的原因呢?笔者认为:刘伯温虽有自知之明,但是,他屡次抗命不遵,让朱元璋觉得受到了轻视,这才让朱元璋起了杀心。

刘伯温虽然是个儒雅随和的文士,但是,他却有一身傲骨。刘伯温的性格极其刚烈,嫉恶如仇,与一般的读书人截然不同。从史料中刘伯温“貌修伟,慨然有大节,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来看,这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与梁山好汉无异。

刘伯温善恶分明的处事原则,让他在朝廷里得罪了不少官员,前文中我们提到,刘伯温曾多次遭到丞相李善长的排挤,完全是刘伯温的性格所致。最终,刘伯温在服用了胡惟庸送来的药后,病情逐日加重,一命呜呼。

但却因为朱元璋有借刀杀人的先例,所以,我们不得不怀疑刘伯温之死与朱元璋有关。胡惟庸涉案惨遭灭门后,朱元璋为了斩草除根,处死了刘伯温仅有的两个儿子,这就是最好的证据。

明世宗嘉靖十年,刘伯温的同乡、刑部郎中李瑜向明世宗朱厚熜上疏说:“基宜侑享高庙,封世爵如中山王(徐)达”,朝廷再度讨论刘基的功绩,并决议刘伯温应该和徐达等开国功臣一样,配享太庙。 在这一年,刘伯温的九世孙处州卫指挥刘瑜袭封为伯爵。

标签: 刘伯温明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河姆渡文化:长江流域下游以南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河姆渡文化,半坡人,历史解密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以南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即距今约7000年前)。黑陶是河姆渡陶器的一大特色;在建筑方面,遗址中发现大量"干栏式房屋"的遗迹。1973年,第一次发现于浙江宁波余姚的河姆渡镇,因而命名。它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经科学的方法进行测定,它的年代为公

  • 江国的遗址在哪里?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江国,春秋战国,历史解密

    据史料记载和专家考证,古代江国位于正阳境内,领土疆域在淮河流域一带,其都城遗址在而今的大林乡涂店村,东西长2公里,南北宽1.2公里。在古城遗址内,曾出土有商、周时代生活用陶器残片。公元前623年,楚国灭掉江国,江国子孙纷纷外逃,流落外地,以国为姓,始有江姓。在最近几年的寻根认祖活动中,国内外的一些江

  • 揭秘:古代皇帝是怎么给官员发工资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古代,唐朝,历史解密

    从秦始皇到末代皇帝溥仪退位,时间大约经过了3000来年,然而这期间,诞生了无数的王朝和皇帝,根据统计,历史上能够记载有名的皇帝就500多位。这些皇帝有昏君有明君,更有千古一帝。古代距离我们时间久远,想要了解古人的生活可是非常不易的,只能通过史书记载或者文物来了解古时候。对于古代,我们有一个疑问,就是

  • 清史上立下汗马功劳的多尔衮当,真是被孝庄皇后母子所害死?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清朝,历史解密

    多尔乃是清朝初期的摄政王,也是清朝入关的第一个大功臣。身为当时清朝时期的统治者,多尔衮的死因是简单不过了,那就是出去游玩狩猎的时候不小心因坠马而伤势很严重最后不治而亡,去世的时候才39岁。在那时候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被孝庄和顺治帝母子用阴谋陷害而死。那么下面我就来说一下到底是怎么回事。多尔衮是顺治帝时期

  • 古代太后一般都做什么事情 他们一般都做什么事情打发时间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古代,太后,历史解密

    古代太后都干什么,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我们知道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当然也是有母亲的。皇帝的母亲我们知道是太后,但是皇帝的目前分为真实的母亲和名誉上的母亲。有时候这两者并不一定是同一个人。比如皇帝去世后太子即位,皇后就变成太后了,但是太子未

  • 古代历史上世家大族颇多,为什么陇西李氏能名列前茅?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陇西李氏,唐朝,历史解密

    在历史的发展中,慢慢形成了一种家族文化,这种文化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而是经历了一个很长久的过程。在古时候,每个家庭生的娃都比较多,一代一代积累传承下去,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每个家族在无形中都会形成自己的文化,自己的习俗,以及定制家族的规章制度。在每一个朝代的历史进程中,家族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并

  • 明朝最悲哀的皇帝:隆武帝朱聿键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隆武帝,明朝,历史解密

    1644年,北京城陷落的消息传到南京后,明朝的一些大臣拥立朱明宗室重建大明政权,史称“南明”。南明先后有四位皇帝、一位监国,其中有一位皇帝的经历非常悲惨,甚至可以说整个明朝历史上最可悲的。此人胸怀大志,洞悉社会的种种问题,可就是没有机会一展抱负,最后落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下场。此人就是南明的隆

  • 华夏民族有着哪些传说?是怎么演变成后来的汉族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民族,汉族,历史解密

    居住在黄河流域的是远古华夏部落,先后出现了燧人氏、有巢氏等部落首领。约公元前5000年,发大洪水,人口大减,中原的幸存者伏羲-女娲部落流转到关中(即后来的华族),另一部分幸存者流转到秦岭以北(即后来的夏族)。洪水退后,原居住在东部的东夷族西进,南方的三苗部落北进占据了中原到海滨的广大地区。华夏族东迁

  • 徐州之战是在哪一年发生的 徐州之战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曹操,刘备,历史解密

    徐州之战,讲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之战初期,司空曹操亲自征讨初据徐州(治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的前豫州刺史刘备的作战。此战,曹操迅速击溃刘备,避免了在官渡之战中两面作战的局面。典故建安四年年十二月,正当曹操部署对冀州牧袁绍作战之时,原依附曹操的刘备袭斩徐州刺史车胄,又击败曹操派去讨伐的

  • 湘军的战术方式是什么样的 他们是如何消灭陈玉成的精锐兵力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陈玉成,太平天国,历史解密

    5月20日,陈玉成率部抵达桐城,与洪仁,林绍璋等共商救援安庆方略,随后联合再次进军。5月23日,陈玉成与洪仁,林绍璋等联军3万余人,自桐城挂车河至棋盘岭,列队筑垒,大举反攻。多隆阿当即派出马队,分路设伏。24日,陈玉成在左,洪仁居中,林绍璋在右,分三路直趋安庆。多隆阿督全军分兵五路迎战,以马队为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