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内阁、司礼监鹬蚌相争皇帝渔翁得利,大明亡国和这些有关吗?

内阁、司礼监鹬蚌相争皇帝渔翁得利,大明亡国和这些有关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1877 更新时间:2024/1/31 9:15:58

明代诸帝除了朱元璋朱棣等少数几个有为君主外,大多昏庸无能、荒于政务。但吊诡的是,明代的皇权又是高度集中的,任何时候皇帝的权威也都是至高无上。太阿之所以没有倒持,主要得益于明代的政治体制,皇帝利用内阁和司礼监的分权,达到了牵制作用。

一,明初内阁制的形成

洪武十三年(1380年),太祖朱元璋以“擅权枉法”的罪名兴起大案,诛杀了丞相胡惟庸。随后又取消了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废除丞相制度不仅是明代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一个划时代的重大事件。它表明中国封建社会中君权与相权长期矛盾斗争,至此画上句号。

丞相制度废除以后,朱元璋提高六部的权重,但少了丞相从中周旋,所有政务都压在了皇帝一人之身。即便是以勤政著称的朱元璋也认为难以应付,他不得不承认:“朕尝思之,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

为了缓解这一压力,朱元璋与废除丞相当年,便设置了“四辅官”,让他们协助办理政务。尽管这个制度后来也宣告流产,但这正是明代内阁制度发展的一个雏形。

明成祖即位后,为了更好地强化皇权,同时又为了减轻政务负担,开始设立内阁“始开内阁于东角门”,挑选了7名翰林官入职文渊阁参预机务。因为文渊阁在内廷,所以便有了“内阁”这个称呼。

内阁成员俗称阁成,也叫殿阁大学士,或简称大学士。这个由7人组成的内阁队伍便是明代的第一批阁臣。关于内阁,《明史·职官制》中如此描述:“殿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奉陈规悔,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

可以看出,“票拟”是内阁的最主要的权力,所谓的票拟就是先对各部奏章先提出初步意见,然后交给皇帝“批红”再付诸实施。不过票拟这个权力在明成祖时期尚未出现,直到明宣宗时期,内阁因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权势重大,才获得了票拟的权力。

而且,作为离皇帝最近的权力机构,内阁还可以允许和皇帝一起议事。同时内阁成员还有一个特权,那就是可以向皇帝“密揭”。按照明代制度,六部九卿上疏言事,必须通过通政司转呈,然后由宦官转给内廷才能到皇帝手中。只有内阁成员才能直接上上达天听,以至“外廷千言,不如禁密片语”。

然而,明成祖虽然信任内阁,但是阁臣们的品级却不高,仅仅是正五品。这就导致了内阁在处理很多重大政务时,六部高官掣肘的现象。有鉴于此,仁宣时期阁臣的地位迅速抬升,原来正五品的内阁学士,转而跻身公侯尚书之列,内阁的势力也因此超过六部。

二,首辅制度的确立

随着内阁权势的提高和阁臣品级的尊崇,内阁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原来阁臣在名义上地位是不分尊卑的,但到了明中叶以后,开始出现了“首辅”制度,首辅往往是根据入阁的先后、资历的深浅,以及皇帝的旨意,在阁臣中挑选一人担任。首辅之下为“次辅”,其余内阁大学士作为他的助手,权力较首辅要小很多。

自首辅制度形成后,实际上又恢复了丞相的很大部分权力,因此内阁首辅号称是“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但即便如此,首辅与丞相还是有着本质区别。

首先,丞相具有裁决机宜的执行权,遇事可以上奏执行,甚至可以先斩后奏;而内阁首辅却没有宰相的实权,事无巨细都要向皇帝汇报,请旨定夺。衡量首辅权力大小,主要取决于皇帝对他们信任程度,因此,明代的首辅权力轻重一直处于飘忽不定的状态中。

其次,丞相是最高的行政长官,有自己的相府以及诸多属官。而内阁则不同,它不是法定的最高行政机构,首辅亦非最高行政长官,六部也不是它法定的下属,有时,阁臣的品级甚至还不如六部尚书。

最后,丞相只有位极人臣者才能跻身相位,但阁臣却未必。明初时只有正五品,到了后来入阁之人往往也是先被任命为礼部侍郎或尚书,再以兼任大学士的身份入阁参预机务。

三,内阁和司礼监分权

票拟是内阁最大的权力,但是否批准则取决于皇帝的“朱批”。换句话说,票拟只是提出初步意见,而朱批则是皇帝的最后拍板。不难看出,实际权力仍然掌握在皇帝手中。正因为如此,即使向嘉靖、万历那样几十年不上朝的皇帝,仍然可以“张弛操纵,威柄不移”。

前面说过,明代皇帝勤政者少数,大多厌倦政务。事实上,真正拥有批红大权的不是皇帝本人,而是司礼监掌大太监。“口含天宪”的司礼监秉笔太监根据皇帝的旨意批答臣僚的奏章,传谕诏书,在一等程度上成了皇帝的代笔人和代言人。正因如此,宦官借着皇权操纵朝政成了明代的一大特色。

明中后期,皇帝往往深居内宫,而将宦官视为心腹,故而几度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这样一来,内阁和司礼监便成了皇帝左右手,形成了内阁和司礼监相互制约的政治体制。

内阁和司礼监的争斗一直是此消彼长,互有胜负。很多时候,司礼监抓住“批红”的特权,将权力延伸到了外廷,影响了内阁的职权范围,甚至是操纵内阁,将自己凌驾于内阁之上。清人赵翼就为此评论:“明代首辅权力虽重,而司礼监权力又在首辅之上。”

因此,内阁为了保权保官,就必须要和司礼监搞好关系。如嘉靖朝严嵩和万历朝张居正,都是因为擅于搞好同司礼监的关系而权倾朝野的。原本相互牵制的两方合穿一条裤子,皇帝就势必会被蒙蔽,皇权也势必会受到威胁。

但更多的时候,内阁和司礼监都是处于对立中。随着明朝后期政治的日益腐败,皇权和阁权出现了矛盾,冲突日益尖锐,官宦的权力也急剧膨胀。内阁与司礼监之间的争斗,皇帝也往往更加偏袒后者。

嘉靖时期的内阁具有鲜明的代表性,一个内廷太监曾形象的说:“昔张先生(张璁)进朝,我们要打躬;后夏先生(夏言),我们平眼看他;今严先生(严嵩),与我们拱手始进去。”

从嘉靖朝三人首辅对宦官的态度中变化中,不难看出宦官势力的上升和阁臣势力的衰微。隆庆至万历初年,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人先后辅政,当时虽说是阁权较重的时期,但徐阶因得罪宦官而被放逐。张居正因为秘密结好冯保才得以取代高拱,成为内阁首辅。

至于明末时魏忠贤专权时期,内阁就形同虚设,很多阁臣不惜卖身投靠。当时,魏忠贤被称为九千岁,凡是内阁补用的大臣都要看他的脸色。朱元璋在《大明律》中曾明确规定:“若在朝官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者,皆斩,妻子为奴,财产入官;凡诸衙门官吏,若与内官及近侍人员交结,泄露机密者,皆斩,妻子流放三千里安置。”

显然,朱元璋对朋党和内外勾结的打击十分严厉,但我们发现,明代的党争激烈程度远远超过历朝历代。党争的双方拉帮结派,纷争不断,互相倾轧,欲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

客观上讲,这种纷争对于皇帝来说是有利的。但随着争斗程度的逐渐加深,阁臣之间,内阁和宦官之间的党同伐异,进而形成了后来的门户之争。晚明时期,这种争斗更是搅的国无宁日,而皇帝又多无能,不能掌控局面,最终导致了国势日衰。因此,晚明思想家黄宗羲认为:“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这话说的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标签: 明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李元昊没藏皇后的侄女 西夏毅宗李谅祚的第一任皇后没藏皇后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西夏,没藏讹庞,历史解密

    没藏氏(?---1061年9月),西夏毅宗李谅祚的第一任皇后。西夏景宗李元昊没藏皇后的侄女,父亲是权臣没藏讹庞。没藏氏的亲嫂子梁氏与夏毅宗私通,1061年夏毅宗族灭没藏全族,没藏皇后亦被废黜并赐死,时年仅十余岁。生平事迹没藏氏,西夏景宗李元昊没藏皇后的侄女,父亲是权臣没藏讹庞。天授礼法延祚十一年(1

  • 袁绍为什么会在官渡之战中败给曹操?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曹操,三国,袁绍,曹操,官渡之战,历史解密

    在乱世三国当中,群雄四起,为了地盘和利益你争我夺,上演了无数的大小战役。而其中最著名的有三大战役,分别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官渡之战是曹操和袁绍之间争天下的决定战役,一代枭雄曹操最终创造奇迹,打出了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为其统一中国北方奠定了基础。曹操为了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他先是联合刘备

  • 和珅贪污大量的财产,为何能得到乾隆的默许?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乾隆,清朝,乾隆,和珅,历史解密

    康乾盛世是一个非常繁荣的时代,而在这个时代之中出现了最有名的三个皇帝,这三个皇帝分别是康熙,乾隆和雍正,而在这三个皇帝之中,其实乾隆才是坐享其成的那个人。并不是说乾隆一点能力都没有,但是实际上乾隆的生活开销也确实是10分的大,乾隆是一个国家的君主,还处于盛世之中,他所要的东西都是最好的,而当时清朝的

  • 最后是谁收拾安史之乱残局的?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李俶,唐朝,历史解密

    唐代宗——李俶,他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孙子,他是唐后期的中兴之主,是唐朝的第九位皇帝,他自小聪明伶俐,性格温和,洞查事世,李隆基后期在杨国忠等人的蛊惑下,听信谗言,杀死了自己的多个儿子,只因传说他们有谋反之心,无任何证据,当时的太子李亨也受到了波及,多亏镇守边关的李俶快马加鞭及时回京,才让李亨一家躲过一

  • 徽州朝奉主要是从事什么的?为什么要叫他们朝奉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徽州朝奉,徽商,历史解密

    徽州人的经商,是“其货无所不居,其地无所不至,其时无所不鹜,其算无所不精,其利无所不专,其权无所不握。”徽州朝奉的称谓,就随着徽人经商的足迹而传播开去,逐渐地为各个行业、各个地区的人们所知道,而成为各地对徽州商人的称呼。徽州人什么生意都做,但最拿手的还是开典当。在这门行业中甚至有“无典不徽”的说法,

  • 禅让真的像历史所描述的那样美好吗?其实背后的血腥不为人所知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禅让,皇帝,历史解密

    禅让,即传说中的部落联盟推举首领的制度。相传尧为部落联盟首领的时候,四岳(四方部落首领)推举舜为继承人,尧对舜进行3年考核后,让他辅助自己办事。尧死了以后,舜继位。舜也同样用推举的方法,经过治水考验,以禹作为自己的继承人。禹继位后,又举皋陶为继承人,皋陶早死,又以伯益为继承人。但是,历史上是否真的存

  • 古代通关文牒和西游记中的区别在哪里 两者之间是一样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通关文牒,唐朝,历史解密

    通关文牒为中国古代护照,它是古代通过关戍时拿的通行证,曾被称为符、节、传、过所、公验、度牒、路证等,每到一国需加盖该国印玺方可。古代通关文牒通关文牒为是古代通过关戍时拿的通行证,现代称为出国护照,每到一国需加盖该国印玺方可。玄奘的通关文牒的内容:牒云: 南赡部洲大唐国奉天承运唐天子牒行:切惟朕以凉德

  • 占城和明朝的关系怎么样?占城和明朝有着怎样的来往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占城,真腊,历史解密

    《明史》记载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经过:永乐三年六月,命郑和及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明史》的这段记载突出了占城在此次航行的重要

  • 李隆基对付韦后的时候,为什么一定要得到太平公主的支持?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李隆基,唐朝,历史解密

    在中宗朝的时候,李隆基的权力其实不大。他是李旦的儿子,而李旦已经被强势的母亲吓破了胆子,即使中宗继位,他们摆脱了来自母亲的阴影,却也不想再参与任何政事。所以当时李隆基在朝堂上能够凭借的只有自己的能力,以及皇族的身份。而太平公主却不一样。作为武则天最小的女儿,在她的哥哥们提心吊胆的时候,她却享受着父母

  • 王莽“疑似穿越者”,前卫的思想为什么改革却失败了?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汉朝,王莽,历史解密

    王莽“疑似穿越者”,前卫的思想为什么改革却失败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王莽改制是新朝皇帝王莽为缓和西汉末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而采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包括土地改革、币制改革、商业改革和官名县名改革,其主要内容有六:(1)更名天下田曰“王田”,私人不得买卖,用恢复井田制的办法来解决土地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