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土木堡之变:明朝首席太监王振的高调“作死”操作是一段明朝历史的历史,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真的是太监王振?真实情况又是怎样的?把责任推到王振或者文官集团阴谋论的,都是瞎扯淡的,这么大的事怎么可能是个专权的太监或者瞎编出来的所谓“文官集团”能搞定的?明朝太监权利是大,但是和唐朝。王振在土木堡之变中起了多大作用?我是雪上长留马行处,见字如同见面。王振是明朝初年的宦官,本为落第秀才,略通经书,传闻他是自阉进宫的。由于他有些才学,为人又善解人意,很是受明宣宗喜爱...没
在中国古代史里,太监扮演的角色大多臭名昭著。信手拈来,诸如魏忠贤、刘瑾等,均可“响当当”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相比之下,本文的主角王振同志,名头似乎要黯淡不少。可当我们翻来他在太监这个“朋友圈”里留下的“辉煌事迹”时,即会禁不住惊叹:原来,“不作死就不会死”这至理名言,这哥们竟演绎得如此生动!而他的倾情演绎,更几乎将大明帝国直接踹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事件的原委,我们慢慢道来。
这个王振,大概受宠于明朝英宗年间。我们的明英宗,对于王振,可以用四个字归纳:言听计从。以前三国时期,孙策曾给孙权一个锦囊,“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而我们的明英宗将其改良,成了“诸事不决,皆问王振”。可是,即便有了话语权,王振的权监之路,却遇到了一个绕不开的障碍。原来,明太祖朱元璋打下江山,总结前朝破落经验,发现一条共性:阉党弄权。因此,留下了一条祖训:太监不得干政,违者斩。
太祖的祖训,如何破?王振拜见了英宗,摆出一副兼爱天下的姿态,意味深长道,我朝国泰人和,正值用人之际,正所谓能臣不论出处,可太祖偏有遗训,太监不得干政,其实,太监之中,却有能人,岂不误了国事。言毕,王振有意无意摸摸自己的鼻子。
刚才说了,英宗对王振言听计从。王振这一“提点”,英宗顺着脑筋一转,对哟,当时太祖曾爷爷为何立下此法?原因很简单,是因为他没有遇见大智慧的王振。转过脑筋的英宗,对着王振微微一笑,道,就按你的意思办吧。
有了皇帝的首肯,王振自然更加有恃无恐,索性将明太祖挂在宫门上那块铁牌摘下,然后一脸虔诚地供放到“回收站”。少了头上的“紧箍咒”,王振接下来要做的,京城内大兴土木,为自己修建府邸(明朝后来如魏忠贤、刘瑾等权监,都应该好好感谢一下王振,正是这位祖师爷巧妙地破了悬在太监头顶的“尚方宝剑”,才有了他们这些后辈在朝堂内外如鱼得水的欢腾。因此,称呼王振同志为明朝首席太监绝不为过)。
当然,权倾朝野的王振,巴结者自然甚众。甚至当时官场有了不成文的规矩,但凡王振家中有喜,人人定要红包相送,若有“不合拍”者,惩戒肯定是逃不开的。如此官场氛围下,拍马之风自然盛行,各宗把式也是层出不穷。譬如,有位叫王佑的官员,就可堪称阿谀逢迎真人版教科书。为和大红人王振有“共同语言”,王佑索性接了一个剃须刀的“代言”,每日必将嘴边刮得一尘不染。值得一提的是,古代男人没胡子,是相当丢人的,就犹如今日伪娘一般(譬如,古代还曾专门设一个刑法,叫做髡刑,即官员犯法,剃胡子以示羞辱)。
某日,朝上王振注意到了王佑,打趣地问道,王佑,你为何没有胡子?这下,该王佑展露拍马才华的时候啦。只见他满脸堆笑道:老爷你没胡子,我做儿子怎么敢有。你瞧,这马屁拍的,直接就认了干爹,还把男人的尊严,笑笑地扔在脚下。当然,讨得了干爹欢心,好处自然不会落下,不日,即提拔为工部侍郎。打趣一句,还好王振不算调皮,若在其裆下轻轻一拍,然后意味深长一笑。恐怕王佑改日定将挥刀自宫,以和干爹同步。
本来,王振同志吃吃鲍鱼赏赏月,开开玛莎拉蒂买买包,顺便强占几亩良田,再叫干儿子们的送个IPHONE6什么,日子过得也算惬意。可是,人到了一定高度,就容易“作”,总要给自己折腾点什么事来。恰在此时,蒙古族有个瓦剌部落,因为进贡的事情没有谈拢,发兵边境。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是蒙古族向大明朝进贡(我们南宋、晚清故事看太多了,难免有了受虐的玻璃心,但凡提到进贡,总认为咱们该是出钱被欺负的主)。
鞑子要打架,那就打呗。问题在,怎么打?区区蛮人鞑子,竟敢冒犯堂堂大明帝国!王振怒了。我看这仗,得御驾亲征,好让那些鞑子见识见识我们大明天子的厉害。王振心里算盘其实也简单,太监领军打战史无前例,如今大明、瓦剌军力悬殊,以强凌弱,胜券在握,恐怕自己定能在史书里留下重重的一笔。当然,他给英宗的建议是,当年太祖皇帝睥睨天下扫荡四方,如今陛下英明神武,当可效仿,以取不世之功。青史留名,谁人不想。英宗想了想,又见王振胸有成竹模样。这国家大事,就定了。
既然是御驾亲征,这场面一定要大。于是,朝廷七拼八凑地在两天之内整了二十万大军,并号召兵部尚书、户部尚书等百名文武官员一并督军。当然,说是督军,实则花瓶,无非是做个看客,要的是见识一下皇帝和王振大人如何神武。可这皇帝,长于深宫,打仗之事,当然狗屁不通。实际的总指挥,自然落在了同样狗屁不通的王振头上。如是,胡乱配些粮草和武器,大部队匆匆出发了。
可惜的是,打战可不是玩电动游戏,没有NG,也没有作弊器。明军才到前线,王振却怂了。因为,他发现眼前的对手,来无影去无踪,只在空气里,依稀能闻到了血腥的味道。看来,鞑子远比想象中可怕。怂了的王振,怂恿英宗撤兵。英宗一瞧架势,也觉得这打战不太好玩。于是大手一挥,下令退兵回京。本来,这劳师动众远征,军队里早有怨言,未想敌人面还未见到,却要退兵,士兵心里,更是装满了“吐槽”的心声。
而如何退兵,又成了一个问题。此时,王振“作”的心思,又开始澎湃了。他给了一个主意,既然集结了二十万的大场面,加之皇帝压阵,不如把这大部队,拉到家乡溜达一圈,好歹也让祖上荣光一把。看来,王振把打仗当旅游了。
可是,王振老家却不在行军路线上,需绕道折行。也就是说,王振此番“探亲”,不是顺路,而是专程。可就当皇家“旅行团”浩浩荡荡朝着王振老家进发的时候。王振的“作”病,又犯了,而这次,直接把大部队带入了死胡同。原来,他忽然想到一个问题,这大队人马经过老家,定会踏坏家乡的田园庄稼。于是,颇具有环保意识的王振,又改变主意,传令改道按原路折行回京。
行军作战,兵贵神速。可大明军却在作战区间,胜似闲庭信步,作为敌人,鞑子军自然不会放过这千载难逢机会。接下来的事件,就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土木堡之变”了。英宗被俘,百官阵亡,二十万人马全军覆灭,至于始“作”俑者王振,在阵中当场被哗变军士锤杀。至此,大明朝元气大伤,再无辉煌。
关于“土木堡之变:明朝首席太监王振的高调“作死”操作”的问题
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真的是太监王振?真实情况又是怎样的?
把责任推到王振或者文官集团阴谋论的,都是瞎扯淡的,这么大的事怎么可能是个专权的太监或者瞎编出来的所谓“文官集团”能搞定的?明朝太监权利是大,但是和唐朝。
王振在土木堡之变中起了多大作用?
我是雪上长留马行处,见字如同见面。王振是明朝初年的宦官,本为落第秀才,略通经书,传闻他是自阉进宫的。由于他有些才学,为人又善解人意,很是受明宣宗喜爱...没。
大明风华杀王振的是谁?
樊忠。皇帝出征,王振想让皇帝去他的家乡,朱祁镇欣然答应,命大军改道。大军改道行进缓慢,樊忠得知原因去见皇上,却被王振拦下。也先听闻明军情况,当即下令...
明代土木堡之变是谁造成的?
明朝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在今河北旮怀来县的土木堡,曾发生过一场明朝军队同瓦剌军队的大战.战斗的结果,明朝的皇帝成为瓦剌的阶下囚,50万明军。
土木堡之变反应出明朝哪些致命的问题?
土木堡之变发生于明朝正统14年(1449)年,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事件,毕竟没有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在其前期遇到过皇帝亲征北方游牧民族被俘的事情。要...
为什么有人说土木堡之变明朝由盛转衰?
因为,土木堡之变前,明朝的国势还是出于上升阶段,对北方蒙古势力,也出于攻势。但土木堡之败,数十万大军被消灭,皇帝被俘,都城一度沦为战场,直接让大明王朝...搞笑。
明朝有哪些比较出名的宦官?
太监为朱棣篡位立下战功,太监至朱棣时期开始便受到重用,一直到崇祯时期,太监都在大明王朝政坛之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明朝也被称为“最大的太监...太皇太后张氏。
明朝宦官是如何一步一步实现全面专政的?
宦官是我国历史上极为特殊的存在,而宦官之名在历史上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记号。在看宦官专政之前我们要首先明白一点,其实明朝的这些宦官并没有史书上记载的权力。
有人说土木堡之变是明朝文官的阴谋,你认同这种说法吗?
土木堡之变那么大的战役,说成是文官的阴谋真是脑洞太大了。文官集团又不是铁板一块,如果真有制定一个那么大的阴谋,把皇帝坑到土木堡战场的巨大能力和严密组织。
土木堡之变明朝精锐为何不堪一击?
土木堡之变亦称土木之祸,正统十四年六月,瓦剌太师也先侵犯他人领地,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劝阻,把年仅两岁的皇子朱见深立为皇太子,令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