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朝为什么实行三教并行是一段唐朝历史的历史,儒道并行的朝代?应该是唐朝。唐朝,当时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史通》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史学评论著作。二十卷。唐代闻名史学家刘知几撰,成书于中宗景龙四年(710)。为什么有的唐朝人起名字喜欢用玄、道、逸等字眼?唐朝三教并行,尊道礼佛崇儒。更是把道教立为国教,太宗李世民更是认其为祖宗。玄道逸等词都是道家字眼,自然不足为奇了。唐朝三教并行,尊道礼佛崇儒。更。儒道释三合一是怎么回
唐代是一个宗教盛行、多元并包的社会,佛教、道教及各种外来宗教都获得巨大发展,相互之间也在影响、交融。
在这一时期,发生了玄奘西天取经,却又出现了会昌灭佛;道教取得了类似于国教的地位,却始终不及佛教深入人心。在相互竞争又相互渗透的各种宗教之上,则是笼罩一切的皇权。武则天利用佛教的经义为其登上皇位进行合法性的论证,而玄宗、武宗、宣宗则都接受了道教大师的授箓。至于那些居于儒家价值观高地的士大夫们,则一方面力图在公共领域对宗教加以限制,另一方面却在私人生活中与僧、道人士过从甚密。
儒释道辩难。武德七年(624年)二月的一个清晨,唐都长安的国学里,一场隆重的释奠礼仪正在举行,唐高祖李渊亲自出席,陪同高祖前来听讲的,还有秦王李世民与满朝文武,气氛显得庄严肃穆。
释奠本来是国家祭祀先圣孔子的大典,但这次仪式却显得与众不同,因为参加讲论的,不仅有一代大儒,还有来自佛教、道教的代表性人物。代表儒家出场的,是国子博士徐文远与太学博士陆德明;代表佛教出场的,是长安圣光寺沙门慧乘(亦作惠乘)、普光寺沙门道岳;道教方面,则由清虚观道士刘进喜、李仲卿出马。
这几位均为一时名流,为朝野夙所钦重者。比如,陆德明是著名的《经典释文》的作者,道岳则曾是玄奘西行求法之前的授业恩师。
由于唐高祖以老子后裔自居,以道教为本宗,故辩论中的席次以道士居首,儒家居中,而以沙门殿后。刘进喜、徐文远、慧乘三人相继升座讲经,之后相互辩难,气氛极为热烈。不过,这次讲论本因儒家释奠礼仪而起,而代表儒家出的徐文远、陆德明皆一代儒宗,尤其是陆德明不仅学问渊博,且极富词辩,善说名理,对于三教经义,均能遍析其要,故特别受到高祖的赞赏。
在这次释奠之前发布的诏书中,高祖定下了“三教虽异,善归一揆”的原则与基调,这也是后来三教关系发展的主旋律。
三教讲论的目的,是使其相互观摩,商量意旨,而参与各方为了攻击对方,树立本教威望,莫不广引对方经典以资辩驳,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三教之间的相互了解,许多人开始兼明三教,否则无从在论战中取胜。
唐代佛教的中国化。唐代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也是佛教中国化的定型时期,除了天台宗创立于隋代之外,其他如唯识宗、三论宗、华严宗、禅宗、律宗、净土宗、密宗等中国化佛教宗派,都是在唐代真正定型的。
禅宗作为一个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它是以“内在超越”为特征的。佛教本有其弘扬教义的经典、仪式、戒律和礼拜的对象,但慧能以后的中国禅宗把这一切都抛弃了,既不要念经,也不要举行仪式,更不要崇拜偶像,而认为要成佛达到涅槃境界,只能靠自己一心的觉悟,这深刻影响了宋明理学,特别是陆王心学的思想。
道教的极盛。与印度来的佛教相比,中国本土发展起来的道教在唐代得到了朝廷更多的支持。这首先是因为,在大唐开国的过程中,不断有道教徒附会李氏为老子后裔的神话,以强调李唐建国的合法性与正当性。对于李唐皇室而言,这的确是一种方便的宣传策略,以天命所归的神话,来争取更多民众的支持。对于道教而言,则带来了一个巨大的发展机遇。
与此同时,道教的组织形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六朝时期的“靖”“治”等团体被宫观体系取代,道士本身也开始从在家向出家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唐王朝在对道教给予极大支持的同时,对道团组织的控制也日渐增强。
与佛教更多介入民众个人信仰生活不同,唐代道教却力图影响国家的礼仪制度。在唐玄宗时期,这种努力到达了顶峰。
不过,唐玄宗虽然是位狂热崇道的皇帝,但作为一位掌握帝国命运的统治者,他还是希望得到更多人的支持,面对当时各种宗教与意识形态,他还是采取了平衡的手段。
唐玄宗遍注三教。《孝经》《金刚经》《道德经》,这三部经典篇幅都不大,但对于儒、释、道三教而言,却都是根本性的经典。唐玄宗遍注三教,具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这说明,他的宗教政策是尊儒、崇道、不抑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三教齐一的政策。
在唐玄宗三教齐一的政策下,开元、天宝时期的三教讲论更多呈现出一种调和、融合的意味。例如,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八月初五,是纪念唐玄宗生日的千秋节,为此特举行了一次三教讲论活动。在这次讲论中,玄宗明确提出了“会三归一”的主张,当时的宰相张九龄也提出了“万殊一贯,三教同归”的说法,恰好是玄宗“会三归一”的注脚。这种看法,也是与玄宗遍注三教的做法是一致的。
唐玄宗时青城山道士刘知古的家庭。他的兄长学儒家经典,弟弟则奉佛,出家于武担山静乱寺,法号履彻。据当时宰相张说的记载,刘知古曾在成都太清观的静思院画了老子、孔子与释迦牟尼,张说评论说:“三圣同在此堂,焕乎有意哉!达观之一致也。”
在唐代,同一家庭内部的不同成员可以分别信奉佛、道,这既是宗教信仰多元化的反映,也是唐宋之际三教合一的基础。
在唐代社会,各种宗教多元并存,除了佛教、道教之外,其他宗教如景教(基督教的一支)、摩尼教和祆教也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传播。在相互辩论与竞争中,也相互了解与融合。从宫廷到乡村,从高高在上的帝王,到村舍小民,无不浸染在各种宗教的影响之下。对于民众而言,多种宗教的存在,慰藉了他们的心灵,使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当强调内在超越的禅宗在唐代“一花五叶”,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并深刻影响宋明理学的思想;当玄宗以九五之尊,遍注《孝经》《老子》与《金刚经》,并提出“会三归一”的宗旨时,唐代宗教就已经使得中国的社会思想从此不同。
关于“唐朝为什么实行三教并行”的问题
儒道并行的朝代?
应该是唐朝。唐朝,当时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史通》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史学评论著作。二十卷。唐代闻名史学家刘知几撰,成书于中宗景龙四年(710)。
为什么有的唐朝人起名字喜欢用玄、道、逸等字眼?
唐朝三教并行,尊道礼佛崇儒。更是把道教立为国教,太宗李世民更是认其为祖宗。玄道逸等词都是道家字眼,自然不足为奇了。唐朝三教并行,尊道礼佛崇儒。更。
儒道释三合一是怎么回事?在中国历史上有何重要意义?
三教合一是指儒教、释教、道教三个教派的融合,其中有儒家立场的三教融合、道家立场的三教融合和佛教立场的三教融合三种类型。对于此种现象,学者多以三教合一统。
唐宋以后的中国文化,主要是以“儒、释、道”三家为主,为何?分别包括哪些内容?
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也十分的庞大,关于这方面的著作和文章也很多,其实想要理解简单的梳理一下“儒、释、道”的发展过程就明白了。儒家的曲折发展儒家和儒。
唐以道教为国教,为何还开龙门石窟?
而佛门因为门槛很低,作为大众信仰获得广泛发展,对稳定社会有积极作用。2、唐朝皇室李氏,具有北方鲜卑族血统,为了证明自己是正统的华夏宗支,定下道。
为什么儒家文化能汲取道家和佛家文化并主导华夏文明?
至于您现在为什么认为儒家文化占据了中国的主导地位,那是因为您离儒家文化最僵硬也最盛行的清朝不过100余...也就是说,儒家主导了华夏文明的时代主要是汉朝、宋。
历史:“三教”指什么?三教中哪一种是外来的?它对中国文化有...
所谓三教,指的是儒、佛、道三家。其中佛教是外来的。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在中国的流传,当然毒害了人民的思想,消耗了社会的财富,从而阻碍了。
唐朝时有关婚姻的法律是如何照顾女性的,在唐朝女人离婚还能再嫁吗?
唐朝俩人儿离婚跟今天一样,平常的很!尤其是大唐的婚姻法允许女人提出离婚,也就是“和离”。这还不算,为了更好地保护女性,唐代婚姻制度规定:如果丈夫出去“...4。
中国古代说的三教九流是什么?
三教三教指三大传统宗教——儒教、佛教(释教)、道教。儒教儒教又称“孔教”“圣教”(儒教不等于儒学)。以“仁”为最高信仰,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一,。
中国传统文化开始遭受冲击的时间原因?
中国传统文化开始遭受冲击是在魏晋隋唐时期,遭受冲击的原因主要是佛教和道教的兴起。那时候中国社会动荡,人民经历战乱之苦,儒家思想无法给人民以精神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