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土木堡之变的败因不在朱祁镇,而在仁宣之治二帝

土木堡之变的败因不在朱祁镇,而在仁宣之治二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274 更新时间:2023/12/10 21:34:34

关于明英宗时期土木堡之变战败的原因,在历史上有着各种不同的说法。绝大多数将朱祁镇御驾亲征的失败,归咎于他和王振肆意妄为的结果,因此他们两人也被钉到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可是从史料上分析朱祁镇御驾亲征的全过程,却发现事情并不如此简单。虽然他们对于事情发展到最坏的结果,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但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并非都是他们所造成的。实际上在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时期,这种苗头就已经出现了。只是当时的瓦剌蒙古还不够强大,也先还没成太师,无法对明朝形成威胁罢了。

世人将土木堡之变的失败归咎于朱祁镇,是因为他直接导致了这场大战的失败,让明朝陷入了衰败之中。可是深究其中的原因,可以看到他的祖父和父亲在国家政治上给他挖了一个深不见底的大坑。这个大坑让他在率领大军御驾亲征时处处碰壁,最终在土木堡兵败被俘。

朱高炽和朱瞻基是两位明朝评价较高的皇帝,也被士大夫阶层推崇备至。后世的明朝大臣劝说皇帝,往往不会选用功绩更大的朱元璋朱棣,而多以朱高炽和朱瞻基为例子。因此这两人在历史上评价极高,他们执政时期被称为仁宣之治,也是明朝国力最为强大之时。

可是从土木堡之变的败因倒推,却发现仁宣之治并非完美无缺,而是留下了极大的隐患。仁宣之治的最大功绩便是完善了朱棣建立的内阁制度,建立了文官政治体系为主的朝廷格局。这个体系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对明朝的历史和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而当时的以杨士奇等人为首的三杨内阁,一度被认为是内阁大臣的模范,被后世很多内阁大臣所效仿。可以说从明朝国力发展到巅峰的情况看,三杨内阁是功不可没的。可是三杨内阁却有着他的局限性,这个局限性最终为明军土木堡溃败埋下隐患。

三杨内阁最大的局限性就是士大夫阶层的短视,他们只注重中原和眼前的利益,对边境的安全和偏远地区的发展处于漠视状态,最终在北方边境酿成大患。从明朝历史看,在明成祖朱棣五次远征大漠后,北元蒙古的势力便已经崩溃了,并分裂成为瓦剌、鞑靼和兀良哈三个较大的部族。此时蒙古人的势力衰弱到了极点,这本来是明朝安定北方边境的良机。然而在三杨内阁的建议下,朱高炽和朱瞻基却暂时放缓了对北方边境的控制,转而把执政重点放在了国家内部。以至于后来彻底地放纵的边防建设,为瓦剌的崛起创造了机会。

朱高炽和朱瞻基执政的十来年时间里,明朝加强了文官政治的建设,逐步形成了文贵武贱的政治风气。这个政治风气是朝廷控制国家的需要,也是为了限制掌握国家军事大权的勋贵集团。可是在这个风气的主导下,明朝对北方逐渐崛起的瓦剌部族不闻不问,甚至采用缩边的策略向长城沿线靠拢,这留给了瓦剌部族巨大的生存空间。于是瓦剌在也先的带领下,一面以恭顺的态度朝贡,麻痹了朝廷文官们的思想,另一面却开始派人对明朝渗透。土木堡之变中明军连战连败,实际上就是这种情况所造成的结果。

在土木堡战败中,明军遭遇第一个失败便是情报战的失败。由于明朝采用了缩边的策略,使得蒙古人纷纷南下放牧,在长城周边驻扎下来。这些蒙古人中藏着大量的瓦剌奸细,他们利用贸易、朝贡等机会向着长城内渗透,甚至收买明朝文武官吏,获取了明朝大量的情报。除了文官集团咒骂的大同镇守太监郭敬向瓦剌出售武器,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振收取也先的贿赂外。还有大量的文武官员与瓦剌派出的使者有深交,各种利益关联非常密切。因此明朝朝廷的一举一动,也先都非常清楚,占尽了战争的先机,为胜利奠定了基础。

由于缩边的结果,使得本来长期派往草原和大漠搜集情报的夜不收和锦衣卫被缩减裁撤,这使得开战之初明军对瓦剌大军的动向一无所知。由于长期没有与蒙古人作战,对于蒙古地形变迁也缺乏详实的情报。这给朱祁镇大军的出动带来极大的困难,直接导致了后勤补给准备失误。朱祁镇按照朱棣时代的地形条件设计出兵路线,最终导致了战略战术出现重大失误。这两大失误使得明军在战争中进退维谷,一处失败便是处处失败,只能被也先的四路大军的战略牵着鼻子走,被逼走上了土木堡的绝路。

除了情报战的胜利外,也先派到明朝的奸细也提供了大量基础战力。他们组织起来破坏明军的后勤补给线,使得明军行动困难,给瓦剌的主力部队创造了良好的战机。尤其是御马监少监跛儿干被瓦剌大军所收买,在土木堡诱出朱祁镇主力后反戈一击,成为了明军崩溃的最后一根稻草。

跛儿干本来是投降的蒙古人,结果当了明朝宫廷御马监的少监。御马监是宫廷二十四监中地位仅次于司礼监的存在,掌控着宫廷方位的军事大权。御马监的掌印太监一般由皇帝的心腹担任,少监也是从深受信任的太监中选拔。跛儿干作为少监,本来是负责包围朱祁镇的,却成了反戈一击的凶手。

在对边境军事制度的管理上,仁宣两朝几乎忽略了这方面的重要性。以三杨内阁为首的文官集团,把政治方向都放到了朝廷的内斗上,却对边境的腐败问题不闻不问。很多边境将领与瓦剌军队暗中交易,使得边军中贪腐非常严重,战斗力直接下降。很多明军面对瓦剌大军毫无斗志,甚至与对方勾结在一起,向朝廷骗取军功和军费。这样的情况造成了明军在长城一线眼中准备部族,面对南下的也先四路大军接连败退,丢掉了大批的战略要点。尤其是宣府镇守将军杨洪之子杨俊丢失了包括怀来在内的战略要地,使瓦剌大军对明军完成了大包围。

一国之政治包含了各个方面,可是以三杨内阁为首的文官集团更看中眼前利益和他们所代表的士大夫阶层,而站在政治对立面的勋贵阶层就成为敌对势力。在仁宣二朝的政治改革中,文官集团把持朝政,打压勋贵阶层,限制勋贵阶层对国家事务的参与。可是他们在关注朝廷时,却完全忽略了勋贵阶层利益的根本,便是九边明军驻扎的边镇要地。这些地方对于士大夫阶层来讲没有任何利益,因为士大夫阶层代表的是江南的财阀、北方的大地主,而勋贵阶层的利益不在其中。所以勋贵阶层在边境的腐败就被文官集团忽略了,为后来明军崩溃埋下隐患。

对于蒙古瓦剌各部族的判断,三杨集团也是存在问题的。他们更注重已经到手的利益,对于边境外的利益和边境居民的利益非常漠视。在他们看来为了国家安全而增加投入,实际上是给勋贵集团增加筹码。为了打压勋贵集团,用各种理由拖欠北方军费,这边给了瓦剌太师也先很好的机会。也先利用明朝文武的矛盾大量的拉拢边境的将领和军队,将朱元璋和朱棣时建立的防线渗透得千疮百孔。而文官集团只顾粉饰太平,对于这些危机视而不见。就连蒙古人的俘虏多次告警,他们都把信息压下,使得瓦剌大军南下占尽了先机。

可以说土木堡惨败的真实原因完全是在仁宣二朝的文官政治改革的中形成的,只是在朱祁镇时期爆发出来而已。以三杨内阁为首的文官集团,把稳固国家政权的政治改革,变成了垄断国家政权的文武党争。文官集团取得了胜利,控制了朝廷的大权,却为国家埋下大患。当国家面临外族入侵时,却没有合格的军队抵抗,这是在政治上最大的失败。如果这种情况长期延续,那等到瓦剌大军的势力完全成形,那得到的不仅仅是土木堡之变这样的惨败,很可能丧失中原,甚至断送整个国家的命脉。

实际上土木堡之变只是明朝文官集团重蹈北宋文官集团的覆辙而已,他们没有吸取宋朝的教训,沉浸在虚假繁荣和醉生梦死之中,对于敌人的崛起一无所知。等到对手打上门来了,他们才仓促应战,岂有不败之理。只是北宋没有于谦这样的名臣,未能挽救靖康之耻。而明朝有于谦坐镇北京保卫战,才不至于陷入南迁的被动局面。这样的事情在清末也一再出现,只能靠着几个裱糊匠瞎胡闹。可以说历史的教训非常深刻,只是没有人重视,危机出现时悔之已晚。孟子曰: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古人诚不我欺!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朱祁钰欲废除皇太子朱见深,为何遭到强烈反对?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北京保卫战之后,也先率领瓦剌大军退却,明朝的国难危机终于解除了。朱祁钰在于谦的支持下坐稳了皇帝的宝座,于是开始了自己的小心思。当初拥立他当皇帝时,孙太后立了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此时朱祁钰不愿意自己的皇位传到侄子朱见深手里,便开始谋求废除朱见深的皇太子,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皇太子。可让他意想

  • 大唐复兴还是突厥入主?沙陀人李存勖和他的后唐帝国|文史宴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火与冰:后唐庄宗李存勖》LiCunxuandtheFoundingoftheLaterTang在汉族传统文化占据话语权的中国古代社会,“天命所归”“名正言顺”可谓是每位开国君主需要跨过的大山之一。他们往往作为“叛将”甚至“乱臣贼子”推翻前朝,然而在武力、军事之外,如何让自己的统治具有合法性、在舆论

  • 施耐庵和罗贯中脱离张士诚后,为何不投靠朱元璋,而是隐居著书?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明太祖朱元璋在元末农民战争中揭竿而起,完成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大业,被认为是自汉高祖刘邦后得国最正的皇帝。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过程中,有两个强大对手,一个是陈友谅,一个是张士诚。其中张士诚与朱元璋几乎同时在吴地崛起,又都自封为吴王,互相缠斗十数年,可以说是一生之敌。在农民战争初期,张士诚的财富和威望都

  • 中国最厉害的父亲,一生9个子女,全是国家精英人才,让人敬佩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梁启超被公认为是清末优秀的学者,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后仍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他的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显著。正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梁启超如此的优秀,想必他的子女们同样也

  • 父亲是国家元首,弟弟是总司令,她却嫁给了纨绔子弟晚景凄凉!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张作霖和张学良父子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对风云人物,一个从绿林好汉壮大为陆海军大元帅,国家统治者,一个从民国美男子成长为抗日爱国将领,名震中外。而作为张家的女儿,却不像张氏父子二人那样风光,甚至晚景凄凉。张首芳是张作霖的长女,也是张学良同父同母的姐姐,如此高贵的出身,却被作为政治牺牲品嫁给了纨绔子弟,甚至

  • 此人是大清名将,鸦片战争时期让英军闻风丧胆,最终壮烈捐躯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此人是大清名将,鸦片战争时期让英军闻风丧胆,最终壮烈捐躯。王锡朋是我国清朝时期的一名大将,他亲自率领士兵抗击英国侵略者。在鸦片战争中,他身上所体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感染了所有的人。他将祖国和人民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所以这让他充满了力量,令英军闻风丧胆。英军为了报复他,竟然派出大量军队围困他,最后

  • 一代枭雄郭威为什么无后,他是如何上演原版“黄袍加身”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在五代末期,有一位英雄人物,虽出身官家,却生逢乱世,父母早亡,由姨母韩氏提携抚育,长大成人,他就是后周太祖皇帝郭威。郭威自小就非常皮实顽皮,在姨母身边长到18岁时,正赶上泽潞节度使李继韬招募士兵。在家不消停的郭威,得知这个消息后,跑去应招,李继韬见他身强力壮,便收他在身边作了“牙兵”(即亲兵)。由于

  • 美国独立战争的时候,大清朝乾隆正在干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美国独立战争发生在公元1775年—1783年,这一时期,我国正处在清朝的乾隆帝时期。值得一提的是,在公元1776年的时候,这一年发生了很多事。瓦特的蒸汽机成功运行,英国进入工业革命时代,最为主要的是美国的独立战争而且宣布独立。那么独立战争爆发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776年,这一年乾隆帝在干什么呢?

  • 此人的死,让明朝更快的覆灭,生前皇太极都不敢惹他!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在明朝的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将领,有一些将领还在一些重要的战役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就比如在抗倭斗争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戚继光,而在明朝的晚期,即使拥有一些很出名的将领,明朝也无法避免被历史淘汰的结局,今天要说的这位将军,在明朝抗击清军入关的战斗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他的死却让无数人觉得惋惜,有些人

  • 萨尔浒之战:一场决定明朝生死存亡的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战争的战役,以及之后的黄金的争夺辽东关键战役了。在这场战斗中,军队集中兵力的作战指挥使用金后,破坏了一个办法,内三元裂缝明军五天,消灭了大约50000人的明军,并缴获了大量军用物资的数量,成为战争的焦点一个伟大的战斗兵力各个击破。金生活在长白山地区的政权后,建州女真部制定明。北宋,女真金湾燕等单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