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满清300万八旗子弟,统治了3亿汉人276年,汉人为何不敢反抗

满清300万八旗子弟,统治了3亿汉人276年,汉人为何不敢反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2042 更新时间:2024/1/15 12:05:22

中国历史上只有元、清两朝是真正完整意义上的少数民族统治政权的朝,而元朝存在的时间不足百年,对比起来,清王朝的历史就显得格外悠久了。

满族当政一共是276年,很多人会疑惑,同样是少数民族当政,为何满族就可以一直统治近三百年?这期间,汉人还是占大多数,为什么一直没有人推翻满清政权?

为什么300万满清八旗可以统治3亿汉人整整276年。

利民举措,安定边疆

我们一想到清朝就是亡国和闭关锁国,殊不知,早期,满族为了能够稳固江山,也是颁布了不少安国利民的制度,推进了许多值得学习的措施。

由于西南边疆长期处于混战,百姓流离失所,土地被荒废,不仅仅是农业,还有商业等多个领域都出现发展停滞,甚至倒退的现象。为了能够平衡农事和军事,清朝政府提出了民屯和兵屯。

所谓民屯,就是召唤组织流民来开垦荒废的农田或官田,然后按比例向政府纳粮。其实这项政策,早在汉朝就有统治者实施过,清朝政府能够向前朝借鉴汉人制度也是一种智慧。

民屯既保为无田地的流民提供了傍身之所,又为政府保证了官粮的稳定性,可以说是一个两全之策。百姓有了田地可耕,自然就不会时刻想着推翻当朝政府了。

兵屯则是让士兵兼顾农事和军事,一方面士兵“出则为兵”,保障边疆荒地的社会稳定,有效管理当地社会秩序,让一切都井井有条。另一方面士兵“入则为民”,在内带领农民共同进行垦殖工作,为农耕事业出力。

清政府一经建立就颁布了多项法典,以保障民生安定,法制健全。如:颁布了《大清律》、《大清会典》等法律法规,从百姓婚姻到军政大事都做了详细规定,加强对社会治安的管理和维护,使社会秩序相对稳定。

鼓励汉化,文化认同

满清政府虽然是少数民族,也残忍地实施过剃头令,让不少有骨气的汉人“留头不留人”,做出了种种侮辱汉人的事情。但是清朝统治者为了更好的稳固江山,还是推崇汉文化。

顺治帝从小就研习汉文化,认真学习汉字,康熙乾隆年间,更是宣称要尊重汉族文化,以此来获得人民的支持。当然,入朝为官的汉人同样也需要学习满族语言。

除了提升文化认同外,清政府更是为汉人提供改变身份的途径。比如,允许汉人加入八旗军,将他们划分为八旗汉军,以此显示这类汉人的尊贵。

虽然清朝有规定过满族和汉族不能通婚,但实际上并没有严令禁止,随着时间的推移满汉通婚已经是很平常的事情了。

而通常满族人会选择将女儿嫁给八旗汉军的人,可见入编八旗的汉人在满族人眼里还是很受认可的。

清朝时期,政府鼓励科举制度,并且规定满族人不能进入前三,这给了平民百姓家的汉族孩子莫大的精神支柱,也带给了他们改变命运的希望。

入士为官是改变身份的重要一步,清朝政府在制约汉人的同时,有把握住汉族读书人的命运,有才干的年轻人为了能够出人头地一定会奋发读书,并效忠于政府,使得自己的才学第一发挥。

其实这期间也有白莲教等民间组织试图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但是汉人官员为了维护自己发挥才干的环境,就会主动捍卫清政府地位,这些起义组织也大多是被汉族官员剿灭的。

文化交融的另一个体现就是食物的融合,满族人并不排斥汉族食物,相反他们热衷于将两类食物共同发扬光大,这也演变为后来世人皆知的“满汉全席”。

兵力雄厚,军队稳固

明清之际,整个治安都很混乱,四处交战,有蒙古军主力部队进攻汉军,也有起义军进攻政府军,在连年不断的战事中,人们居无定所,疫病四起。

正是这个时候,李自成起义军入关,随之带来的也是传染性极强的鼠疫。百姓们本就无法安心农耕,这个时候,不仅没有粮食供给,还染上鼠疫,大家都没有心情和力气去保家卫国了。

在这种情况下,明政府仍然无力组织有效隔离,导致大量百姓因疫病丧命,活下来的人也大多体弱多病。明政府也不能积极研制对症的药剂,只能让百姓自行建立群体免疫,简直可笑至极。

这个时候,生长于蛮夷之地的满族人就有了先天的优势,他们身体健壮,又看着蒙古人和汉人互相消耗,准备坐收渔翁之利。满族人有八旗军,并且擅长骑射,军队力量卓绝。

其次,清军还收编了不少汉人,充作绿林军,吴三桂就是被收编的明朝将领,帮助清军一路顺利入关。最初吴三桂是在前线英勇杀敌的,但是此时明朝后方已经乱作一团。

崇祯皇帝不仅不积极建设坚持的战事后盾,还将自己所有子女赐死,并教导他们下一世不要再生在帝王之家。

自己则跑去山上自缢生亡,虽然确实很无奈,但也真是让人可怜不起来,这不是一个帝王该有的做派。

眼看着明朝君主怯懦,王朝不保,吴三桂自然也没了奋勇杀敌的心情,在多方考虑下,他接受了清军的邀请,为他们引路,帮助清军顺利入关。与此同时,不少汉人文官也纷纷改变站队风向,为清军效劳。

八旗军不断壮大,兵力雄厚,入关后也是为汉人臣民提供便利和官职。在当时明朝整个萧条的大背景下,清军可以给予政权稳固,又保证汉官的职位,自然很快便能掌权。

一旦掌权,再配合制度完善、政权打压、文化融合等多条腿走路,清政府发展愈发稳固。

八股文书,迫害思想

八股文,文字狱这些词大家一定耳熟能详,并且首先就会想到他们实施的朝代:清朝。清政府为了能够更好的统治自己的政权,实施毁灭人性的文字狱。

“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这一句随口吟出的诗句竟被人恶意高发,说“清风”指的是清朝政府,这句诗表达的是对清政府的不满,嘲笑清政府当局野蛮没有文化,治理制度一塌糊涂,并将作这首诗的人杀害。

无独有偶,清朝有个富商叫庄庭珑,想写一本明史,用来记录明朝的历史,尤其是完善明末崇祯的事迹。他得知有人有朱国祯的《列朝诸臣传》手稿,于是重金购得,并写上自己的名字。

这本是一件平平无奇的事情,但是有小人告发,说他仇清思明,有复明思想,于是就变成了一件十分恶劣的政治时间。为此牵扯出的人接近百人,这几十人皆因莫须有的罪名,含冤而死。

可见文字狱是有多么愚昧可怕,泯灭人性。这种类似的事件层出不穷,为了能够安稳度日,许多文人明哲保身,不敢有过多的思想。

每天都是苦读四书五经,练习八股文,所有人的文字都像是一个模板中刻出来的,缺少了个性和发散力。也是这个时候,清朝的文学造诣出现了断崖式的后退。

在这种暴政下,为了能够生存,避免迫害,汉人们纷纷选择缄口不言,言论自由被彻底剥夺,失去的最有力量的号召文字,又有谁能够站出来传播观点,高举推翻清政权的旗帜呢?

我们可以看到,清朝统治汉人不是一味的打压和迫害,也会给予汉人发挥才干的机会,属于是恩威并施,这也是清朝政府的智慧所在。

清朝刚开始统治的时候,实施剃头令,将大部分有骨气有勇气的汉族人给杀害,就这一个小小的举措为清朝的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让剩下的汉人感受到了清朝满族的威严和残酷。

在定下这样一个大基调后,清朝的当权统治措施就能顺理成章的展开了。清朝借助民屯兵屯的措施,稳固了边疆国土,又安置了流民,恢复了荒地,让整个社会正常运转起来。

他们颁布自己的法律,并让举国上下都遵守,使得几百年来,人们理所应当的顺从这样的规定,并将这样的规定奉行为准则。但是满族人又不是单纯的宣扬自己的地位。

清政府很聪明的沿用汉族之前的所有礼法,让汉人们能够很好的适应新的政权,又能够快速学习优质的汉文化,这让从蛮夷之地来的满人,以最快的速度实现文明的进步,成为一个先进的民族。

纵观整个清朝历史,可以看到清政府不仅在文化上进行融合,在军事上也是给予汉人一定的参与度。

从最开始的明朝将领集合而成的绿林军队,到后来允许汉人参加的八旗汉军,都可以看到清政府的巧思。

清朝当局希望汉人在军队中有一定的参与度,这样可以加强他们对自己的认同感,同时又不给他们主要的军权,使汉人在军队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最大程度掌握军事实力。

如果汉人想要反清复明,就一定要有足够强大的军队,而主力军队是八旗满军,身体素质过硬的汉人也被满军收编,剩下的汉人很难在军事上,战胜清军了。

另外,从通婚的优越性上来看,我们也能得出在当时社会加入八旗汉军的汉人是更受优待,社会地位更高的。

总结

这样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下,我们结合清朝对科举制度的推崇来综合分析,就可以进一步得出为什么3亿汉人能被统治276年不进行反抗了。

所有优质的资源都在清朝政府手上,所有好的条件也尽数被满族人占领,剩下的汉人,只有足够优异才能竞争到资源。

他们通过多年努力好不容易抢到的资源,自然会好好珍惜,并将自己的热情倾注其中。

为了保证自己多年努力没有白费,这部分汉人会自愿做起清政府的“护城河”和“守卫者”。

显而易见,剩下那部分想要反清的汉族人民既没有足够的聪明才智,有没有十足的军事力量,自然就没有办法起义成功了。

如果你是当时的汉人官员,你又会怎么做呢?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他是末代帝师,润笔费高达白银一百两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说起清末状元、宣统皇帝溥仪的老师陆润庠,书法界可以说是无人不知,他的题墨笔力劲峭、水墨淋漓,在清末民初即被视为珍品,北京故宫、安徽逍遥津公园、扬州徐园、泉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蔡氏古建筑群、湖州南浔文园文昌阁、天台山上方广寺、镇江南郊风景区的林公泉、苏州的问泉亭都有他的题墨;北京师范大学的“会贤

  • 此人危害不亚于吴三桂,南明最好的翻盘机会被他断送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南明政权似乎一直在不断溃败,最后被完全覆灭。不过,事实上南明其实也有过足以翻盘的机会。其中在南明永历政权时期,南明军队曾收复了南方大部分地区,屡次战胜清军,逼死了清朝定南王孔有德,击杀了敬谨亲王爱新觉罗·尼堪。可谓革命形势一片大好。但就在此时,南明内部却因一个野心家的阴谋篡位,最终

  • 孝庄不愿与皇太极合葬,不是因为多尔衮,而是因为她姐姐海兰珠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熟悉清史的朋友应该对孝庄文皇后都不陌生,毕竟她一生历经三朝,在顺治和康熙两朝是掌握了话语权的人物,以贤后著称。不过小编在年少的时候,是看了电视剧《孝庄秘史》才知道里面的人物的,毕竟宁静的孝庄太好看了,又被她和多尔衮爱情所感动。历史上,顺治和康熙非常尊重她,特别是康熙,对孝庄非常孝顺,而康熙能成为一代

  • 千古云谋一帝汉武大帝安排其身后最好的千古广告 是汉语成语“穷兵黩武”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汉武帝对司马迁处以宫刑,此乃千古悲剧。负责在宫中编纂史书,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官至太史令,司马迁祖上出过很多历史学家。司马迁从小阅读了大量典籍名著。司马迁年轻时喜欢到处旅游,“游子之意”却不在于游山玩水,在于收集资料,开阔眼界。以其才学,司马迁还曾跟着汉武帝到各地巡游,算是汉武帝的“随行记者”。司马谈

  • 民间故事:木匠故意在棺材底部留个洞,红衣女鬼找上门:多谢恩公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故事发生在明朝时期,永淳县有个叫卜耀帘的恶霸,他仗着家中有权有势,经常欺压百姓,人们都不敢招惹他。那一年春天,卜耀帘上街闲逛,意外遇到一个美貌少女,那女子名叫春红,年方十六,生得肤白貌美,如花似玉。卜耀帘喜爱春红的美貌,当即吩咐几个手下将春红抢回家中,春红的母亲想要阻拦,却被卜耀帘的手下打成重伤。春

  • 当五十年的农民,晚年因妻子重病女儿说漏了嘴,他真实身份曝光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位抗战老兵故事。1950年,年纪轻轻的他选择参军,报效国家,战争爆发后,他跟随军队去了朝鲜。3年后回国,成为一名武警,因表现出色还成为领导的警卫。后来为了效应号召,他回家当起了农民,而根据部队的要求,他是不能透露自己曾经担任过警卫工作的。所以他在大山中当了五十年的农民,对外人守口如瓶

  • 八路军科长被俘,假意娶汉奸之女,晚上试探出了姑娘的隐情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1943年4月的一天,冀南军区司令员陈再道打算动用一个团,前往敌人据点,营救被捕的一名八路军干部。“部队集合完毕,请司令员讲话!”团长大声说。政委宋任穷刚要发表讲话,政治部主任朱光匆匆赶来,在他耳边说了一句话。这时候,又有一个年轻姑娘跑了过来,气喘吁吁拿出一封信,交给宋政委。宋任穷看信后,对团长低声

  • 爷爷是大总统,父亲是昆曲大师,夫人是原子弹之母,他却默默无闻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提到袁家骝这个名字,也许大家并不熟悉。但是小编要是为大家细数数他的家人,各位读者肯定知道了。袁家骝的爷爷是民国大总统袁世凯,袁家骝本人也是一位可以和杨振宁齐名的物理学家。袁家骝的父亲袁克文是民国第一公子,也是我国著名的昆曲大师。提到她夫人则更厉害了,是被誉为“原子弹之母”的吴健雄。反倒是袁家骝,在如

  • 【左海清风】严复:学贯中西 变法图强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左海清风】严复:学贯中西变法图强2023-05-1119:3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孝、廉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沉淀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榕城大地文化厚重、人杰辈出,哺育出众多孝廉人物。为进一步弘扬孝廉文化,培育和涵养崇孝尚廉的良好家风政风,

  • 1942年,这一年前后还发生了什么?陈独秀为何会中毒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陈独秀是有些书生气的。他的第一任妻子是安庆副将高登科的长女,叫高晓岚。这是个传统而保守的封建女性,信奉三从四德那一套,熟读《烈女传》,遵循德言工容的古训,陈独秀觉得很受用,夫妻二人琴瑟和鸣,一时传为佳话。19世纪末,康梁维新思想盛行,陈独秀深以为然,但妻子却只知道相夫教子,这让他很不满。19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