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七大可能改变历史的太子,哪一个最让你惋惜

七大可能改变历史的太子,哪一个最让你惋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1685 更新时间:2024/1/14 9:00:22

众所周知,太子是古代法定的皇位继承人,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地位尊崇。然而,并不是当上了太子就可以高枕无忧,这只是拿到了做皇帝的通行证。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有这么几位太子,有资格和能力登上皇位,最终却与皇位失之交臂,他们若做皇帝,历史可能会是另外一番样子,历史无法改写,所以给我们留下了千古遗憾。

一、唐孝敬太子李弘

李弘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长子,他天性仁孝,深得唐高宗的喜爱。作为太子,在唐高宗李治的大力培养下,李弘的能力还是有的。史书记载李弘为太子期间,上书劝谏高宗废除征兵中的连坐法,为被废黜的萧淑妃女儿求情,关中大旱时赈济百姓,这些都显示出李弘仁德的一面。虽然缺乏帝王手段,李弘表现出了作为一个仁君该有的政治素养。只是李弘体弱多病,年纪轻轻就病逝,野史传李弘是被武则天害死,有待商榷。但是可以确定,他没有早逝的话,或许就不会有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传奇女皇帝了。

二、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

有人说他是史上最完美的太子,天资聪颖,恭俭谦让,仁爱贤明,文才卓越,其主持编著的《昭明文选》对于中国文学有开创性的贡献。萧统有一个开国皇帝的老爹萧衍,萧衍当上皇帝时还是非常有开国之君气派的,革除弊政,励精图治,让梁朝出现了一番新气象。结果萧衍晚年笃信佛教,变得昏庸,梁朝开始变得一团糟,最终导致“侯景之乱”,梁武帝被活活饿死。萧统虽然政治、军事才能不及萧衍,但是以其品性,当皇帝可以成就一代仁君,可惜因为风水事件郁郁而终,英年早逝。

三、元朝真金太子

孛儿只斤·真金是元朝开国皇帝元世祖忽必烈的嫡长子。真金太子自幼学习儒学,仰慕汉族文化,是元朝统治者中汉法派的领导人。如果在历史上找一个模板,真金太子就是和北魏孝文帝元宏一样的人物。元宏可是在推动中国古代民族大融合过程中,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后世对元朝统治阶级的评价中,真金太子是很正面的一个人物。可惜这样一个有汉家仁爱风骨的人物,在忽必烈晚年的禅位风波中忧郁而终,元朝统治阶级也继续武力为尊,拒绝汉化,在暴政中被揭竿而起的农民军赶出了中华大地。

四、隋朝房陵王杨勇

隋朝的灭亡,暴虐无道的隋炀帝杨广难辞其咎。修建大运河,营建洛阳,穷兵黩武,在隋炀帝的暴政之下,建国三十多年,在隋文帝励精图治后逐渐恢复的隋朝,土崩瓦解,灭亡之快,只有同样在暴政之下轰然倒塌的秦帝国能比了。其实,隋朝还是有机会的,杨广继承皇位,是踩在他哥哥杨勇的身上上位的。杨勇是隋文帝长子,自幼好学,个性宽厚,虽有好色奢侈的毛病,做个守成君主还是可以的。唐初名臣李纲对杨勇的评价最恰当:“勇器非上品,性是常人,若得贤明之士辅导之,足堪继嗣皇业。”可惜,杨勇败给了心机深沉的杨广,隋朝的车轮也朝着万劫不复的深渊行去。

五、西汉卫太子刘据

公元前91年,千古一帝汉武帝统治的西汉,出现了一个地震般的政治事件——巫蛊之祸。在这一场风暴一样的政治漩涡中,太子刘据被迫反叛,失败后自杀,皇后卫子夫也自杀身亡。此案牵连40多万人,大量政治上层人物受到株连,动摇了西汉的国本,部分史学家认为这是西汉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刘据是汉武帝寄予厚望的接班人,他宽厚仁慈,谨慎温和,有仁君之潜质。西汉在经历汉武帝的大兴军事,开疆拓土后,国力下降。刘据若能登上地位,以其仁德,必能施行仁政,恢复国力,同时其身边有成熟的执政班底,也能够避免之后霍光专权的动乱局面。

六、明朝懿文太子朱标

公元1392年,雄才伟略的明太祖朱元璋,遭遇他人生中又一个打击,在深爱的结发妻子马皇后去世后,他深爱的长子,太子朱标因病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朱元璋性情大变,才有了他之后杀功臣的人生污点。朱标从小就被朱元璋悉心培养,在册封为太子后,朱元璋为其配置了堪称史上最豪华的文臣武将班底。朱标也很争气,他天性仁慈,在兄弟和朝臣中颇具威望。同时,朱标还富有主见,许多代理国政时的为政举措放在今天都不过时。更关键的是,朱标还能犯言直谏,不怕得罪朱元璋,有帝王之像。朱标若在,明成祖朱棣即使有野心,也不敢露出来吧。

七、秦帝国世子扶苏

扶苏其实没有当过太子,但是作为秦始皇嬴政指定的皇位继承人,他的身份和太子无异。父亲是雄才大略的千古一帝,扶苏耳濡目染,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储君。扶苏反对秦始皇焚书坑儒等严苛措施的行为,在后来证明是很有政治远见的。惜字如金的司马迁,对扶苏有“扶苏为人仁”和“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的两句话评价,可见扶苏的才能是值得肯定的,至少比他那个刻薄寡恩,听信谗言的弟弟胡亥强得多。只是这个各方面杰出的人太迂腐了,一句不知真伪的诏令,就自杀了。手握三十万精锐长城军团,有名将蒙恬蒙毅辅佐,却落得这个局面,间接葬送了秦帝国的基业,扶苏作为史上最令人惋惜的太子,毋庸置疑。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别再被误导了,明朝倭寇元凶就是日本人,华人海盗只是“挡箭牌”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13世纪到16世纪的时候,我国沿海地区由于倭寇泛滥,百姓苦不堪言,直到明朝的时候,加强海防,倭寇才渐渐的被清理。在这个过程中,涌现了一大批名将,他们不惧生死,把国家放在第一位,为了保护沿海的人民而抛头颅洒热血。但是,许多人认为,倭寇大多数是华人海盗,并不相信当时的日本有跨海行军的能力。但是其实大部分

  • 八卦墓隐藏玄机,大文豪胡适居然是李世民的后代,秘密保守了千年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上一节说到胡德谦感到日本人是冲着太子墓来的,连夜召集了村民开会,会议还没有结束,一个后生撞进来,撕心裂肺地叫着:“虎目流血了!”听了那后生的话之后,胡德谦的脸色顿时变了。近千年来,考水村的每一任族长都严守着那个秘密,每当有大事降临,都会派人去村背后的玛瑙峰上去看那块虎形石。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论起考

  • 她15岁被强占,晚年才说出丈夫身份,没人相信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清朝末年有这样一位一表人才长相英俊的人,而他却是抗日期间最大的汉奸之一,他就是汪精卫。据说当年亲王面见汪精卫,汪精卫谈吐不凡,长相又英俊潇洒,这让亲王很是喜欢,甚至想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只可惜历史却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这么一位英俊潇洒的青年俊杰后来却做了日本人的走狗,就算是时过境迁的今天依然遭到中

  • 56岁溥仪携新婚妻子重游故宫,偶遇一老头,却为何脸色大变?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说起溥仪,人们往往总有谈不完的话题,这个人一生极具传奇色彩,尤其是他的前半生,简直大起大落,故而溥仪晚年也写了一部书叫做《我的前半生》,记录了他半辈子的人生轨迹。作为我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溥仪曾三次登基,三次退位,最后以一个普通百姓的身份走完这戏剧性的一生。溥仪一生四次结婚,娶过五个女人,陪他

  • 一旦造反就是不归路,康熙为何要处死耿精忠?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如果耿精忠始终没有参与反叛,最后不但能保住性命,康熙还会给他不错的待遇。但耿精忠的反叛却早有预谋,虽然后来投降了清朝,但投降的时候耿精忠已没有任何本钱,是在穷途末路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选择的投降。如果他投降的时候还有些本钱,或许还能保住一命。之所以刚投降的时候没杀他,是因为当时耿精忠还有些用处,等到1

  • 他是清朝“仿造王”,可惜康熙不用其才,导致中国落后西方200年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悠悠五千年文化,历经各个朝代,逐渐发展,壮大,让世界上各个国家刮目相看,特别是到了唐朝,中国可谓是达到了全盛时期,实力在世界居于领先地位。但一个国家不会永远辉煌,就像太阳不会永远不落下。清朝是中国最后的一个王朝,但清朝的经济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衰落的,前期有“康乾盛世”经济实力也还是很强的。比如康熙

  • 文革这一时期虽然创排出了样板戏,但对于文艺界也是打击不可估量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文革”是一段特殊时期,这一时期对于文艺界来说是一个打击,这一点没有问题,但是也有人说这一时期不是创排出了革命现代戏吗?其实革命现代戏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就开始创排了,并且首先就出现在戏曲界,像我们熟知的有沪剧《芦荡火种》、京剧《白毛女》和《节振国》等等,而到了“文革”时期则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 一代名伶,迷倒5位总统,死后葬入八宝山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在民国时期,有这么一位名伶。这位名伶的前半生充满沉浮,在这些沉浮中,身为弱女子的她,丝毫不逊于男子汉:不论是面对富贵诱惑还是面对强权压制,她都没有屈服。她就是刘喜奎。刘喜奎算是民国初年的名伶。在1913年,中华民国成立第二年的时候,19岁的刘喜奎就已经颇有名气,有一次,刘喜奎去张勋家里唱堂会,张勋被

  • 一个76岁的老人被捕,康熙立马坐不住了,马上下令将他凌迟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四月,一群清兵冲进山东的一个大户人家,将一位正在和东家下棋的老人抓了起来。这位老人已经白发苍苍,毫无反抗之力。清军为什么要抓这个老人呢?这还得从一个让清朝统治者夜不能寐,折磨了他们数十年的名字说起。清朝入关后,对汉族实行高压政策,强迫百姓削发易服,有时为达目的,不惜发动

  • 他自诩为满清皇室,想要居住紫禁城,获得皇室特权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满人入关后,将自己原先手下的军队分为了八旗,也就是我们后来常说的八旗子弟,他们享受有汉族人和其他民族没有得特权,可以说几乎不用劳动,就可以衣食无忧,而且许多人还可以子承父业,进入朝堂,成为朝中大员,这种等级制度也延续了清朝的整个历史。辛亥革命,溥仪被迫退位,民国政府为了·防止这些满清的遗老遗少内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