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长江下游文明 涵养金陵千年文脉

长江下游文明 涵养金陵千年文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4532 更新时间:2023/12/16 18:25:56

南京是长江中下游的古都、文化重镇,也是江苏唯一一座跨长江发展的城市。近日,南京市博物总馆副馆长吴阗走进南京博物院正在举行的“大江万古流——长江下游文明特展”现场,通过介绍南京地区出土的六朝、明代有代表性的珍贵文物,论述南京作为长江文化之都、世界“文学之都”在长江下游地区历史发展、文明演进、文化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

长江流域成为经济文化中心

要从六朝说起

六朝时期,随着衣冠南渡,北方先进的技术和文化纷纷涌向长江下游地区,以六朝都城建康(今南京)为代表的“江南”开始崭露头角。此后,中国的经济文化重心逐步南移。数百年来,相对稳定的环境使长江下游文明继长增高,金陵的文脉、名士的风流,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长江每一段流域都有自己的地理特色和文化特色,南京作为长江下游文化的代表,当之无愧。”吴阗表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发展脉络不同,长江流域真正成为经济文化中心比较晚,起步要从六朝说起。吴阗认为,在孙权建都金陵之后,才有了明显的南北对峙的概念。在秦汉早期,都是东西对峙,比如当时处在西面的秦国与山东(崤山以东)诸国对峙;汉代的七国之乱,也是位于关中地带的汉政权对峙东面的诸国。而南北对峙的概念,是从三国东吴开始。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几次受到外来的挑战,特别是来自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侵袭,造成中原地区战乱不断,才有了衣冠南渡。衣冠南渡最初指的是西晋末年,晋元帝避乱渡江,在建康建立东晋的事件,当时大批缙绅士大夫及庶民百姓随之南下,史称“衣冠南渡”。

吴阗认为,衣冠南渡不光是人口的迁徙,也将中国经济文化的中心转移到长江流域。从展厅中的一件彩绘陶牛车,可以看出六朝时期魏晋风度。吴阗介绍,在南京出土的许多六朝墓葬中都有牛车。魏晋时期,牛车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逐渐上升,曾一度超过了马车,成为当时主要的交通工具。士人乘车须讲究“乘车之容”和“立车之容”,这在颠簸的马车上很难做到,牛车缓慢、步履稳健,正好符合士人清谈时崇尚的大道至简的自然主义。东晋时的《魏氏春秋》记载,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驾牛车出门,也不知目的地,任由牛恣意行走,走到道路穷尽处牛车停下来,阮籍放声大哭,哭罢又像来时一样慢悠悠回家去了。这恐怕也是魏晋名士们所追求的率真。

管中窥豹

南京成为世界“文学之都”其来有自

宋代以降,江南地区成为中国出版业的中心,国维赞之曰:“自古刊版之盛,未有如吾浙者。”杭州、南京、苏州先后成为印刷业的中心,雕版、活字、套印逐步引领印刷业的发展。典籍的富足促进人才的育成,江南地区进士及第的数量长期居全国之冠,名臣宿儒、文人骚客层出不穷,著作诗赋,斐然成章,引领着各种文化风潮。

“南京从明中期开始,成为当时全国出版业的聚集地,由此可见南京成为世界‘文学之都’其来有自。”吴阗说。此次展览中,有一件《十竹斋彩色饾版画册》。明朝后期,彩色套印法更臻于精美完善的境地,十竹斋创始人胡正言在南京进一步利用“饾版拱花”法,即依色分版、灵活套印的彩色套印法和利用版面凹凸进行压磨使画面拱起的特殊技法,刊印传世杰作《萝轩变古笺谱》《十竹斋书画谱》和《十竹斋笺谱》,主动开掘印刷语言和材质语言的表现力,开拓出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至此,木刻版画一跃而成为具有独立价值的艺术作品。

乾隆年间“江左三大家”之一的袁枚曾长居于金陵随园,他的《随园食单》也是中国古代饮食名著。从山珍海味到农家小菜,从小食甜点到美酒好茶,资深“吃货”袁枚搜罗了326种南北菜肴,涵盖菜名、原料、数量、烹饪的方法等,写下了这本美食宝典。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中有所谓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袁枚的作品影响了一批欧洲作家,卡夫卡便是其中之一。他在给未婚妻菲丽斯的信中至少有四次提到了袁枚。时至今日,南京作为世界“文学之都”依然在开门迎客——以南京为窗口,去传达中华民族的文化,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和南京。

出土文物秀出精工细作

匠心与文心交融享誉于世

自古以来,江南人文艺术荟萃,名家辈出,佳作纷呈。展厅中的青釉瓷莲花尊,是1972年在南京灵山南朝墓出土,同时出土一对,为中国南北朝时期同类器物中最大最精美者。该青釉瓷莲花尊造型端庄宏伟,高达85厘米,以莲花为主要装饰图案,在一件器物上集中了浮雕、模印等装饰手法,将莲花纹恰当地装饰在每个部位,或仰或覆,或高或低,巧妙穿插,上下呼应,创造了完美的艺术造型,堪称“青瓷之王”。

展厅中一组超级奢华的明代金镶宝石首饰,为南京市博物馆收藏的明代嵌红蓝宝石金头面,出土于南京将军山沐斌夫人梅氏墓。此次展出的一套六件头面,是一副完整的明代贵族妇女头饰,包括挑心、掩鬓、顶簪、分心等。分别作如意形、火焰形、花形。其上均镶嵌红宝石、蓝宝石、绿松石等。镶玉嵌宝是明代金银首饰最奢华的一种装饰方法,其特点在于依其自然形状而填嵌,同时用抱爪加以固定。

一件明朝竹刻香筒,周身镂空浅浮雕人物、山水、树和花草及水桥楼阁等,刻有“壬寅七月制奉昧翁词丈六十寿,濮澄”字样。濮澄,南京人,晚明“金陵派”竹刻的创始人。

长江下游文明造就了金陵的千年文脉,是涵养中华文明的重要源泉。今天,这里依然是中国极具魅力、活力和影响力的经济与文化高地。

标签:历史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零差评的6部满分历史剧,最后一部值得细品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NO.6:《康熙王朝》历史剧的厚重感、人物的鲜活、史实的呈现都特别有质量,称它为精品一点都不为过。没有戏说没有穿越就是重温那段跌宕起伏的历史,很多桥段都很让人很动容。康熙,不愧为一代帝王。这部电视剧也算有那么些皇家气韵的。可能是先看过原著,反而比较欣赏伍次友、周培公。NO.5:《雍正王朝》大明王朝之

  • 她是中国第一美女,却被三位帝王陆续占有,其中竟有一对亲兄弟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秀丽,让“历史大农”用简短的语言,为您讲述一段历史辛密。自古以来红颜祸水都是对那些生得漂亮女对历史影响重大的女人的不公评价。孰不知有时这美还不如不美,反而让人生充满了无奈。而今天要说的这位生来就被算命先生说过是命带桃花,波澜一生,后来“母仪天下”的萧皇后。然而她足可担当中国第一

  • 司马家统一了三国,却为何37年就灭亡了?你知道为什么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公元279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这一年,晋武帝司马炎灭了吴国。东汉末年以来持续100多年的乱世终于落下帷幕,混乱的中国走向统一。但这种统一只持续了37年,就再次被混乱所取代。其实,灭亡的种子从金朝建立之初就埋下了。司马炎的皇位是曹家禅让给他的,不是他们司马家一刀一枪创造出来的。这可不是说说而已。国家不

  • 香港放开通关后,为何还是很少人愿意去?背后原因令人无法反驳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众所周知,香港长期以来一直是世界上非常著名的经济区。然而,在早期,香港是归中国的,但是由于清朝时期的战争,香港的管辖权被外国掠夺了,所以清朝以后,香港开始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也正是由于西方的管辖和发展,它有了更好的经济基础,特别是香港的铜锣湾。可以说铜锣湾就是香港的顶梁柱,也是当地最热闹的地区

  • 宋朝被辽国欺负近百年,原因全在宋真宗,他犯了三个大错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凡是了解我国古代历史的人都应该提到宋朝是最憋屈的朝代,但凡是了解历史的人,读宋朝的历史都会很痛苦,让人感慨比清朝的历史还要难受。到了清末,完全是因为自己国家的落后。宋朝的屈辱,几乎完全是因为当时皇帝的错误选择。一些很简单的道理都看不透,最后一步步被逼下去。为什么会这样?宋朝初建之时,异国之民纷至沓来

  • 她是最著名的巾帼英雄之一,一生为人赞叹,老了却这样晚节不保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古代有许许多多的老当益壮的将军,近代更是出了一个老当益壮的女将。如果说起近代著名的老太婆,相信大家一定都会说双枪老太婆。尽管她名声远扬,却是一个十分糊涂的人,今天就来说说她的趣事。双枪老太婆的真名叫赵洪文国,是一个满洲的女贵族。她生在辽宁,本是富足之家,却有着一颗同情心。在还是小女孩的时候,他就目睹

  • 重返历史现场,解读晚清名臣张之洞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作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在实业、教育、军事、文化等领域有着巨大贡献。他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是如今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等校前身。日前,江苏人民出版社推出南京作家王振羽的传记作品《国家重器:张之洞》,以翔实的史料、宏阔的视野和清晰的人物脉络,重新审

  • 8000多年前的江苏人吃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这里有中国最早的水稻田遗迹、最早的陶灶、淮河下游同时期最大的环壕……早在8000多年前,顺山集人已在宿迁大地上开垦、种植、建屋、垒灶、烧饭,顺山集文化被誉为“江苏文明之根”。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泗洪顺山集遗址》日前在央视播出,顺山集文化再次引起关注。作为江苏境内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顺山集遗址距今约

  • 金岳霖有多爱林徽因?晚年颤颤巍巍说出5个字,道尽一生痴情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这是1955年4月3日,在林徽因的追悼会上,金岳霖满心悲痛写下的挽联。提起金岳霖很多人想到的不是逻辑学泰斗、中国哲学第一人,而是一代情痴,他当年是“一遇林徽因误终身”,从此开启了“逐林而居”的生活,在佳人香消玉殒后他依然痴心不改,在他晚年提起林徽因时,颤颤巍巍说出了

  • 第一部雷锋电影,为什么选中他扮演雷锋?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1964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雷锋》讲述的是雷锋童年的悲惨遭遇和他成长为一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英雄事迹。毛泽东接见话剧《雷锋》剧组,左一为张玉敏1963年3月,随着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发表,全国掀起了新一轮学习雷锋的热潮,沈阳军区抗敌文工团话剧团率先将雷锋的故事改编成话剧,由张玉敏饰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