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8000多年前的江苏人吃什么

8000多年前的江苏人吃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2213 更新时间:2023/12/12 9:41:46

这里有中国最早的水稻田遗迹、最早的陶灶、淮河下游同时期最大的环壕……早在8000多年前,顺山集人已在宿迁大地上开垦、种植、建屋、垒灶、烧饭,顺山集化被誉为“江苏文明之根”。

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泗洪顺山集遗址》日前在央视播出,顺山集文化再次引起关注。作为江苏境内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顺山集遗址距今约8500年至8000年,它的发现,将江苏文明史至少前推进了1500年,遗址中出土的稻谷标本,是江苏被誉为“鱼米之乡”最早的实物见证。那么,8000多年前顺山集先民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呢?

吃什么?

有稻米、薏苡,还有鱼、猪等肉食

梅花镇是距宿迁泗洪县城15公里左右的一个小镇。顺山集遗址就位于该镇大新庄西南约500米处,重岗山北麓坡地之上,面积约17.5万平方米。

远古时代的祖先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填饱肚子,那么,顺山集先民平时吃什么呢?

国家博物馆考古院副院长、研究馆员庄丽娜惊叹于古人生活的“先进”:“在顺山集遗址韩井遗址(距顺山集遗址4公里)中,都发现了炭化稻颗粒,经美国Beta实验室、北京大学系统测年确认,距今8000多年。当时的水稻已有明显人工驯化迹象,一份检测报告显示,驯化稻所占比例约在20%左右。”

在韩井遗址,考古学家们找到一处水稻田遗迹,土壤内发现炭化稻米和驯化型的水稻小穗轴、水稻植硅体。在面积不足100平方米、被分割成不同形状的遗址内,考古学家发现了人工开挖的水坑、水沟和水口,说明那时先民已懂得引水灌溉,淮河流域的人们已开始有意识地培育稻种。

顺山集遗址还出土了部分特征明显的石器工具,如石斧,圆形的石磨盘和石磨球组合,以及一种类似石锤的长柱状石器。石斧刃端发现丰富的植物淀粉粒,表明该工具在当时除了用于砍斫,可能还被用来加工食物;有学者曾利用模拟实验的方法进行分析,磨盘和磨球组合起来,可以把稻子的皮磨去,碾磨成粉,认为其可能是一种谷类脱壳工具。

“韩井遗址发现了目前国内最早的水稻田遗迹,为研究东亚地区稻作农业起源提供了珍贵样本,对研究新石器时代中期淮河流域的生业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庄丽娜告诉记者。

不过,由于驯化水平较低,水稻在当时的利用程度并不高。

“通过分析,顺山集遗址中获得的植物遗存主要有水稻、粟米草、菊科等植物种子,石器和陶器上的植物颗粒主要是禾本科薏苡、水稻、葫芦科栝楼根、小麦族等,以薏苡和栝楼根数量最多,出现频率最高,可能是顺山集先民们主要的食物来源。”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吴文婉博士说。

考古显示,顺山集先民的“食谱”中并不全是“素食”,肉食占了重要的一部分。

遗址中出土的一些陶网坠,说明先民已开始捕鱼打猎,渔网挂上陶网坠,可以使撒出去的渔网快速下沉,捕到更多的鱼,这也证实了江苏是中国最早的“鱼米之乡”之一。

顺山集聚落附近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先民很容易通过捕猎野生动物来获取肉食资源,同时,他们开始有意识地驯养动物。从顺山集遗址出土动物骨骼的动物种类和数量看,猪和鹿科动物是顺山集遗址先民的主要肉食来源。考古学家研究发现,近40%的猪在1.5岁至2岁间死亡,这时候它们的体形和肉量已达到最大,应该是经过人工饲养,然后宰杀。“不过,当时还处于家猪驯养的早期阶段,而在房屋周边发现了狗的遗骸,说明狗也是最早被驯化成功的动物之一。”吴文婉说。

怎么吃?

中国最早陶灶,体现先人的智慧

考古帮我们还原顺山集先民的生活习惯:每天早上,人们从保存火种的地坑、土灶或陶灶中取火烧煮食物,为新的一天补充能量。在房址附近发现了古人生火做饭的灶类遗迹,包括残存的陶支脚、灶釜的残片以及因火烤而形成的烧结面等。

陶支脚,就是在烧饭时支在釜、锅等一类炊器底下的三个分开的物体,其作用是为了在炊器下面形成一定的空间以便于烧火。最早的支脚可能是采用天然的石头,后来采用陶支脚。

聪明的顺山集先民发明了陶支脚,几个可移动的陶支脚与陶釜、陶罐等可以自由组合,无论在室内室外烧煮都很方便。

但这些陶支脚因受热面不均匀,加之在烧制时泥料水分比例和火候把控不好,经损坏或易破碎。为了克服陶支脚的缺陷,顺山集先民发明了移动式陶灶,并逐渐形成相对固定的釜灶式组合,中国最早的陶灶出现了!

据田长浒主编《中国铸造发展史(第一卷)》记载:“灶,造也,创造食物也。灶是生火做饭的基础,是饮食加工的基本器具。”灶诞生于人类的童年,陪伴人类走过了漫长的历史进程。

在顺山集遗址出土文物中,有一件陶器经过修补拼接后发现是一个陶灶,高约24厘米,宽30厘米,呈半圆形。“这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用的土灶相类似,是一个可移动的灶釜组合。”顺山集考古现场负责人、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甘恢元对古人的智慧表示极大敬佩。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林留根考证它是中国迄今为止最早的陶灶,中国考古界泰斗、北京大学文博学院教授伯谦则表示,这样完整的陶灶在考古史上是第一次见到。

在哪儿吃?

同时期最大环壕让人惊叹

早期顺山集先民并没有专用的厨房,烧饭大都在壕沟的居室内,将陶釜、陶罐等陶器架在灶台或灶坑上烧煮食物。在空气流通不畅的时候,为了避免呛人的炊烟,有时也到室外露天烧煮。

什么是壕沟呢?先民们为了区分不同的部落,各个部落驻地之间往往会通过自然界限(如河道、山脉等)区分,或通过设置人工界限以示区别(如环壕、土围等),顺山集先民就是通过开挖环壕的形式设置部落界限,考古学家将其称为环壕聚落。

顺山集遗址中,壕沟的跨度东西宽约230米、南北长约350米。周长近1000米,内侧面积近7.5万平方米。

“环壕有抵御自然风险和部落进攻的双重功能,相当于后来的护城河。”林留根告诉记者,“迄今所知东亚大陆最早的环壕聚落,见于浙江义乌桥头遗址的上山文化遗存,公元前7000年前后。但顺山集的环壕在同时期聚落环境中是围拢面积最大的,也是整个淮河下游流域发现时代最早的环壕。”

环壕内发现了古人居住的房址,这些房址有浅地穴式和平面起建式两种。最大的将近30平方米,最小的10平方米左右。

房址内有几十个柱洞,大大小小的柱洞围成圆形或椭圆形,中间洞大,应该是顶梁柱的位置,四周也用柱子支撑。可以想象,那时候人们住的房子多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窝棚。盖房时会先竖起木桩,在木桩间编织树枝或芦苇,抹上泥,然后用火把墙体烧成红色,起到坚固防潮的作用。

那么这个7.5万平方米的环壕内当时住了多少人呢?李伯谦表示,环壕比较大,但目前考古发掘还不知道有多少个房子,房子是多长时间形成的。但根据一个房子大概四五个人推断,环壕内大概有几百人。这个时期的聚落有没有出现聚落分化,要随着考古挖掘的进一步开展才能明白。

对于环壕聚落的发现,李伯谦觉得意义特别重大。“8000多年前,这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村落,而是一个环壕聚落,现在的城市是由有城墙的聚落逐渐发展而来的。在那个时候就有这样的壕沟,说明当时淮河流域在文化上是领先的,这个聚落地位非常崇高,生产力非常发达,创造的文化也非常灿烂。”

标签:历史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金岳霖有多爱林徽因?晚年颤颤巍巍说出5个字,道尽一生痴情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这是1955年4月3日,在林徽因的追悼会上,金岳霖满心悲痛写下的挽联。提起金岳霖很多人想到的不是逻辑学泰斗、中国哲学第一人,而是一代情痴,他当年是“一遇林徽因误终身”,从此开启了“逐林而居”的生活,在佳人香消玉殒后他依然痴心不改,在他晚年提起林徽因时,颤颤巍巍说出了

  • 第一部雷锋电影,为什么选中他扮演雷锋?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1964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雷锋》讲述的是雷锋童年的悲惨遭遇和他成长为一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英雄事迹。毛泽东接见话剧《雷锋》剧组,左一为张玉敏1963年3月,随着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发表,全国掀起了新一轮学习雷锋的热潮,沈阳军区抗敌文工团话剧团率先将雷锋的故事改编成话剧,由张玉敏饰演

  • 明广德进士张礼闻生平考略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张礼闻,明朝广德首名进士,嘉靖《广德州志》载:“国朝张礼闻,二十五都人,胡清榜,任户科给事中,改杭州教授,升代府纪善[1]。”其生平信息,历代方志记载不仅简略,而且错讹较多。笔者寻找史料多年,收获不多,今据已掌握的零星资料试作补阙。张礼闻,字来学,广德县长乐乡二十五都(今新杭镇人民政府所在地附近)人

  • 1981年宋庆龄在京病危,将其遗产赠一女演员,女演员说:妈妈太太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1981年5月29日20点18分,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在北京逝世。人们沉浸在哀痛的同时,也开始着手她的后事。这时,她生前先后留下的多份遗嘱,被呈现出来。随着遗嘱的执行,其中得到金钱赠予最多的一对姐妹,引起了人们的遐想。李家炽先生,是“执行宋庆龄同志遗嘱”八人临时小组成员之一。据他回忆,其中一份遗嘱是关

  • 参与杀害杨虎城的周养浩,改造25年后被特赦,晚年:要感谢毛主席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解放后,大量国民党高级将领被关进战犯管理所,他们的表现呈现两极分化的状态,既有沈醉这样积极改造的军统高官,也有黄维这种坚决抗拒改造的国军要员。当然,沈醉积极改造是因为他在进战犯管理所之前就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所以被关进去之后努力改造。后来国家通过调查,还承认了他起义将领的身份,他这种情况属于思想

  • 司马光成宰相后,为何翻出17年案件,一定要处死这个乡下女人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才能把司马光提起来。许多人对多年前春晚和小学课本上的“砸缸”印象还很深刻。想必大家都听说过司马光的才华。他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在童年时期就表现出来了。出于超人的智慧和机智,他在20岁步入仕途,但司马光的仕途却十分坎坷。北宋多年来战乱不断,身为臣子的司马光也忧心忡忡。67岁的司马光终于如愿当上

  • 未来可体验 “河姆渡人的一天”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今年,是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1973年春夏之交,余姚罗江公社河姆渡村新建排涝站,偶然从地下翻出了大量的动物碎骨和黑陶片。经过两次发掘,一个惊艳世界的考古发现横空出世,它有力地证明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双鸟朝阳的纹饰、刻有家畜图案的陶器、象牙雕刻、炭化稻谷、干栏式建筑……一

  • 为何我国古代不喜欢扩张?为什么容许朝鲜和越南的离去呢?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炎黄两位老祖宗的部落活动区域仅限长江和黄河之间那块地方,还不是全流域。也就是说除了这块地,其他的都是我们用文明的办法说服当地人加入大汉联邦。今天的越南并不是古籍上的越南或南越,而是安南,古籍上的越是一个非常广袤的地区,包括今天的中南半岛,缅甸,两广,云南,贵州,湖南和江西一部分,号百越之地。先辈们用

  • 《燃情岁月》:激荡的燃情岁月,动人的家园情怀!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20世纪80年代,美国新自由主义盛行,无数的人开始呼唤“自由、野性”,在此情况下,《燃情岁月》应运而生,以壮阔、传奇的姿态展现了整个时代。《燃情岁月》是一部极具史诗感的影片,这份史诗感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讲背景设置了一个激荡的时代,战争、西部、禁酒令等都有展现。另一方面,影片以小见大,通过一个家

  • 常府街“倭缎堂”,一处鲜为人知的江宁织造工场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南京的常府街因明初开平王常遇春(1330-1369)的府邸曾坐落于此而得名。相传,当年的“常府”富丽堂皇,今杨公井东原来有个地名叫花牌楼,就是因常府的西牌楼而得名(南京红学家严中认为此花牌楼为“大观园”牌坊的原型)。现常府街北侧公交车站后面有个小区,里面隐藏着一座青砖小瓦、翘角飞檐的清代花厅,即常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