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孙中山竟然只是备选!1912年民国大总统4位候选人,谁才是众望所归

孙中山竟然只是备选!1912年民国大总统4位候选人,谁才是众望所归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1385 更新时间:2023/12/14 8:44:32

人们普遍知道,

孙中山

是中华民国首任临时大总统。而后

袁世凯

玩弄权术,使得孙中山等革命派被迫向他交权,窃取了辛亥革命成果,就任临时大总统。但却少有人知道,在孙中山之前,革命政府其实已经选举了一位

“大元帅”——黎元洪

。另外,拨开历史迷雾,袁世凯真的自始至终都那么不堪吗?

孙中山

1孙中山并非革命党属意的临时大总统第一人选

1911年11月13日

,武昌起义成功后,江苏都督程德全代表本省及浙江都督汤寿潜、上海都督陈其美通电各省,请派代表赴上海开会:

每省各派代表二人,商讨组织临时政府,以便统一指挥。到了

11月15日

,各地区代表抵达上海,开了第一次会议——

“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

沪方各省代表在江、浙两省都督及各方代表怂恿之下,于12月4日在沪票选黄兴为革命军“大元帅”,黎元洪为副帅。黎元洪闻讯立刻表示反对,

黄兴同样不愿就任

。直到汉、沪两方代表陆续抵达南京后,

12月15日

在南京重新选举,

推举黎元洪为“大元帅”,黄兴为副,但黄兴仍然不愿就任。

黎元洪

正是由于这来来回回拖延的一个多月,使得远在美国的孙中山有足够时间回国。

当时孙中山认识了不少华侨巨富,在孙中山回国时,中外各报盛传他将携

巨款

回国主持革命,社会各界一片欢腾,人心振奋。然而等到

12月25日

孙中山出现在上海码头,面对各界人士关于

革命巨款

的询问,孙中山答日:

“我没有一文钱,我带回来的只是革命的精神!”

由于黎元洪、黄兴态度矛盾,革命阵营的统一又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孙中山当选民国临时大总统也就成为必然了。整个选举中,孙中山可谓是一匹

“黑马”

黄兴

2众望所归的袁世凯

2.1革命党的态度

从现有资料看,最先

主张袁世凯出山

收拾武昌起义后局面并有具体行动的

正是革命派

。还在袁世凯于河南老家“垂钓”之际,川籍同盟会员朱芾煌就赶至彰德,

“劝袁世凯乘机把清朝政府的军政权力夺取过来,然后投效革命,那么革命方面一定会推袁出来统一中国……”

袁世凯

而对于孙中山,革命党的态度却并不是非常理想。

章太炎曾说:“革命军起,革命党消。”吴玉章说:“同盟会自广州起义失败以后,即已趋于涣散,而至武昌起义以后,几乎陷于瓦解状态。”

革命党中颇具声望和实力的首领如黄兴、宋教仁、谭人凤、陈其美等都

认为孙中山“倾于理想…‘一切政见不易见诸施行…‘中山先生既束手无策,国家更濒于

阽危

,而中华民国总统应由有“新思想、旧方法”的人来担任。

《神州日报》

是革命党人在上海掌握的报纸,但从1911年10月28日到11月10日,却先后发表多篇鼓吹

争取袁世凯做第一任大总统

的言论。

神州日报

当时革命派中有观点认为,袁世凯并非和清廷一条心,革命党不能逼袁世凯走曾国藩胡林翼这条路。袁的问题只是条件问题,不是原则问题,利用袁可以事半功倍。

2.2民众的态度

我们知道,由于历史原因,满汉对立的民族情绪在当时的汉人中非常普遍。而袁世凯是靠着自己的才能一步步当上朝廷高官的汉人,却因满清贵族的猜忌被贬,这种经历极大地

引发了民众的同理心

。此外,作为清臣袁世凯没有做过逼宫之类的事。在当时的环境下,“忠君”还是很有市场的。袁世凯不但没有逼宫,还为小皇帝“孤儿寡母”极力争取了民国政府的“优待”,尽到了“臣子”的本分。所以

在当时民众眼里,袁世凯是一个传统的“忠臣”,汉人的“英雄”。

袁世凯任命状

相比而言,孙中山先生的

“三民主义”

虽然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但因

理论性太强

,而且西方色彩浓厚,不免有些

水土不服

。正如《阿Q正传》里所描述的,

底层的农民向往革命,可又有多少人能理解“民主共和”?

阳春白雪注定只是少数人的游戏,民众对孙中山和袁世凯的态度就不难理解了。

结语

1912年2月14日,临时大总统选举会召开。南京参议院的十七省代表投票,每省一票,袁世凯以全票当选。

可见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的结果,是辛亥革命前后社会各界人士期盼的,众望所归——至少在当时的情况下确实如此。

标签:历史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她活了25岁,死后却有30万人为其送葬,当天还有7人随她而去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1935年3月14日,整个上海都处于悲伤中,这一天,有30万人为一个女人送葬,让人惊叹的是为其捧棺的12人也皆是社会名流,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报刊还特意报道了这场葬礼,将之称为”近代国际上最大葬礼“这位葬礼的主角,就是被誉为“默片皇后”的阮玲玉,她当年25岁。1910年,阮玲玉出生在上海的一个贫困家庭

  • 抗美援朝珍贵文物重出江湖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记者在现场看到,该套《抗美援朝战争画史》原稿作品共有出兵朝鲜、第一至五次战役、最后一战,共六章,590幅绝版手绘原稿,描绘了整个抗美援朝战争的全过程。全部采用写实的手法表现历史的真实人物和事件,其艺术创新大胆,内容丰富,图画精彩,功力深厚,服装武器细致精湛,领袖人物栩栩如生,鸿篇巨制波澜壮阔,前所未

  • “清末怪杰”辜鸿铭,是个顽固的知识分子?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喜欢民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西方曾经流传一句话,那便是“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而说到辜鸿铭这个人,其实在电视剧《觉醒民代》中阐述得很清楚,在民国时期中他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才子。辜鸿铭不仅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西亚等9中语言,还获得了13个博士学位,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

  • 山海关之战有多惨烈?李自成手下18万精兵几近死绝,大将折损15人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1644年,山海关之战以李自成战败而告终。李自成看着不断被打败的士兵。路上到处都是农民士兵的尸体。很难相信,就在前一天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还处于优势地位。那个时候,李自成信心满满。谁知仅仅一天之后,战局就发生了逆转。明将吴三桂残部的顽强抵抗被击溃,满清摄政王多尔衮率领的清军骑兵直冲而来。仅仅一天的时间

  • 巴士底狱被攻陷,为什么路易十六却在日记里写“今日无事”?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在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中,有一座特殊的建筑非常出名,在当时有着特别深厚的政治含义,那就是巴士底狱,它曾是巴黎人民畏惧的王朝的象征,很多年以来,法国百姓都像痛恨封建制度一样痛恨这座巴士底狱,而说起它的毁灭,就要从路易十六召开三级会议说起。法王路易十六执政时期,法国频繁遭遇了旱灾、雪灾等自然灾害,致使法

  • 外交奇才顾维钧:舌战巴黎的青年外交家,感情犯桃花,却是条好汉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泰戈尔说,人在历史中奋斗着才能露出头角,但人在他的历史中无法表现出他自己。“外交奇才”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舌战群儒,慷慨陈词为中国的主权利益据理力争,展现了中国青年的铮铮铁骨好汉形象。哪怕他一生中感情犯桃花,几经周折,四遇佳人陪伴他不同的生命旅程,但他为中国外交事业所作的贡献不可磨灭,他的奋斗史是中国

  • 邺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打开历史画卷 展示文化遗韵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于近期公布,邺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列其中。邺城曾是古代中国北方重要城市,金戈铁马之后是千年的沉睡。经过多年的考古工作,历史画卷得以慢慢打开。自曹魏时期起影响深远的中轴对称都城规划、十六国时期建筑技术、东魏北齐时期的佛教艺术等,都将在这个遗址公园得以重现。我们特约考古工作者介

  • “觉醒之门 英雄之地”!文史“大咖”云集东莞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文史论坛”在东莞举行来自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以及省内外文史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展开了一场关于海洋文化的“思想风暴”自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文史论坛举办以来,该论坛已经成为国内文史专家们交流思想、汇聚真知灼见、传播大湾区文化的重要平台。这样一个高规格的文史论坛,为何今年选择

  • 话说杨浦丨同济大学史上最早的门楼老照片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同济大学历史悠久,从1907年建校至今几易校名,先后在上海白克路(今凤阳路)、法华路(后曾更名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城淞路(今同济路)、其美路(今四平路)及浙江金华、江西赣州、广西八步、云南昆明、四川李庄多地办学,留下了多处办学遗址包括校门(门楼)。其中一张门楼老照片,是同济大学所藏的最早的大学校

  • 《松江人文大辞典》精选 | 洞泾镇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洞泾镇以镇内洞泾港命名。位于松江区北部,东临新桥镇,南与中山街道、广富林街道相接,西连佘山镇,北与泗泾镇毗邻。唐天宝十载(751年)属华亭县。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析华亭县置娄县,属娄县集贤乡、华亭乡。1912年,华亭县、娄县合并为华亭县,1914年改松江县,属松江县泗泾区、东外区。1949年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