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世界著名战役:历史上单日伤亡最大的博罗季诺战役

世界著名战役:历史上单日伤亡最大的博罗季诺战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1646 更新时间:2024/1/17 6:37:06

在1812年,由于俄罗斯违反了大陆封锁令,仍在英国人做生意,拿破仑决定出兵俄罗斯,来惩罚俄罗斯的行为。在1812年的6月24日,拿破仑的大军进入了俄罗斯。拿破仑的军队一共有60万人,其中有24万法军。拿破仑在北部的波罗的海派了麦克唐纳率领3.4万人掩护拿破仑的左翼,在南部也派了一些军队,自己则率领着38万大军从中央的明斯克-斯摩棱斯克-莫斯科一线直捣莫斯科。

这个时候的俄军西线主力一共有三个集团军,他们分散在俄国边境线,其中第三集团军由于沼泽地的阻挡无法北上与第一第二集团军会合。在得知法军进攻的消息后,俄军西线第一集团军司令,同时也是俄国战争大臣的巴克莱·德·托利决定撤退,这样可以拉长法军的补给线让法军补给不便,而且会使法军的兵力分散,同时还可以给他自己和巴格拉季昂的第二集团军会合创造条件。巴克莱·德·托利这个人是个出生在俄罗斯的苏格兰人,在1810年出任战争大臣之后主持了俄军的改革,改革了俄军的指挥体系。

由于俄军的巧妙后退,拿破仑在初期歼灭俄军主力的想法落空了。在斯摩棱斯克附近,两支集团军成功会合,并继续后退。这个时候巴克莱·德·托利撤退的做法引起了俄军中许多人的不满,于是俄军将司令换为了库图佐夫。库图佐夫在勘察地形后决定在博罗季诺村附近进行会战。

俄军在这一区域修建了防御工事,但是他们在舍瓦尔季诺的棱堡被法军占领了。在8月26日,会战正式爆发。布局如下:

这次战役,法军有13万5千人,而俄军有15万人。俄军打算打一场积极防御战,消耗法军兵力,为以后的战局创造条件。而法军打算用这个机会一举歼灭俄军主力。法军计划如下:由于俄军主力都在自己的右翼,也就是新的斯摩棱斯克大道一线,因为他们认为法军可能会通过这条路直通莫斯科。而他们的左翼也就是巴格拉季昂的第二集团军附近兵力薄弱,于是拿破仑决定以俄军的左翼为突破点,将俄军逼至莫斯科河沿岸并一举歼灭。

拿破仑命令博尔内将军率领2万法军佯攻俄军右翼附近的博罗季诺村,吸引俄军的注意力。同时将主力部队派到右翼。早上博阿尔内的军队率先对博罗季诺村发起进攻。俄军被击退了,但不久博罗季诺村又被夺了回来。后来俄军收到了撤回自己主阵地的命令,于是撤离了博罗季诺村。博阿尔内开始进攻拉耶夫斯基棱堡。这时是9点30分。

与此同时,达武元帅巴格拉季昂元帅的三个凸角堡发动进攻,但是俄军凭借着地利用自己的大炮给法军造成了很大的伤亡,达武元帅的坐骑被打死,自己也受伤了。两军最后进入了肉搏战,法军一度占领了阵地,但是巴格拉季昂把战线最左翼的图奇科夫的一部分军队调来了,夺回了阵地。这个时候大约是8点30分。

这个时候库图佐夫意识到自己左翼的兵力严重不足,于是把巴戈武特的第二军调来增援。这个时候法军再次对凸角堡发动了进攻,占领了两个,但是在进攻第三个时受挫。凸角堡的争夺战又持续了两个小时,最后巴格拉季昂亲的腿被榴弹碎片击中,两周后死去。这个时候俄军第二集团军就集体后撤了。

在俄军的最左翼,由于一部分军队已经被调走了,拿破仑手下的波兰军队在这一地区的进攻比较顺利。但是当这里非重要的乌季察高地即将失守的时候,巴戈武特的第二军到达了,阻止了法军的进一步进攻。但是图奇科夫却阵亡了。

视线再次回到拉耶夫斯基炮台,这个炮台的炮火给了进攻的法军很大的伤亡,但是最后俄军弹药用完了,法军占领了炮台,但是不久后在俄军将领叶尔莫洛夫的带领下俄军的增援部队用白刃战夺回了炮台。棱堡周围的战斗异常激烈,俄军仍然坚守着炮台。当拿破仑准备再次下达进攻炮台的命令时,俄军骑兵从法军未设防的法军左翼发动了一次突袭,打乱了法军对拉耶夫斯基炮台的进攻。

这个时候,拿破仑又发动了一次进攻,他集合了缪拉,内伊和达武的军队,向拉耶夫斯基炮台和凸角堡之间的俄军左翼的中间区域发动了进攻。俄军拼死抵抗,但是这一重要的区域慢慢落入了法军手中,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内伊和缪拉建议拿破仑马上投入近卫军这一预备队,突破俄军防线,这样就可以赢得这一战役。但是拿破仑在迟疑后拒绝了,

这个时候已经到了下午,俄军最靠前的阵地就是拉耶夫斯基炮台,这里的炮火给法军造成的麻烦不小,于是法军决定进攻这个炮台。法军利用自己上一次进攻对这个炮台形成的半包围态势对这个炮台进行交叉火力射击,在两个小时的激战之后拉耶夫斯基炮台被法军占领了。

又过了两个小时,到了下午五点,两军都已经精疲力竭。有人建议拿破仑投入预备队给俄军最后一击,但是拿破仑拒绝了,大部分将领也支持休战,因为法军实在打不动了。博罗季诺会战结束了。在第二天的凌晨,库图佐夫在得知己方军队的伤亡情况后撤走了。

这次会战中,法军损失了2.8万人,俄军损失4.4万人(也有说法军3.5万人,俄军损失3.6万人的,但是这个是子给的数据,不可信。)。这场战役和埃劳战役有一点像。这次会战和埃劳一样都是拿破仑打毛子,都是毛子占据阵地防守法军进攻,结果都是双方损失惨重但是法军更接近胜利。那为什么结局会如此不一样?为什么一个是几个月后拿皇依靠弗里德兰战役粉碎第四次反法同盟,另一次却是大军团的毁灭?我个人是这样理解的。在埃劳之后,法军在波兰的土地上,而波兰人民由于拿破仑支持波兰独立都拥法军,所以法军恢复实力更容易。而博罗季诺之后法军还是在俄国的土地上,再加上后来莫斯科被焚毁,法军无法恢复自己的实力,再加上法军在后面还遇到了严寒和游击队的不断袭击损失惨重,最后失败也不足为奇了。

标签: 博罗季诺战役法国俄国

更多文章

  • 近代有哪些宗藩关系?分别是哪些国家(宗主国)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宗主国,清朝

    通过商品交换进行剥削,是宗主国剥削殖民地和仆从国的最一般的基础。这就是处在有利条件下的宗主国,以较少的劳动交换殖民地和仆从国较多的劳动。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宗主国以高于价值的价格出售工业制品给殖民地和仆从国,以低于价值的价格向殖民地和仆从国购买初级产品,并极力扩大这两种价格的差距;要殖民地和仆从国实

  • 为什么说万里草原丝路是以契丹为唯一宗主国?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丝路,契丹,宗主国

    在中国历史上,辽代(时称大契丹国)在东南西北都开有榷场,和各个国家民族进行贸易,特别是由西向东,这种榷场分布在上万里的草原丝绸之路的各个站点上,造成了陆路丝绸之路的最为繁荣的时代。而且,辽代第一次将榷场开进了阿拉伯地区,并且使这个名为“大食”的地区臣属与自己,尽管是名义上的臣属,也是重大的历史突破。

  • 东芝事件是怎么回事?苏联为什么要买东芝的精密机床?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东芝事件,日本,美国

    “东芝事件”说的直白一点,就是在冷战时期日本违背“巴统条约”,以狸猫换太子的方式向前苏联出口了一批“巴统条约”明令禁止的数控机床设备,后来又被人揭发的事件。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当时由美国发起,其它16个成员国组成的“输出管制统筹委员会”在巴黎成立,由于总部设在巴黎所以该组织又被成为“巴黎统筹委员会”

  • 东芝事件为何会发生?影响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东芝事件,日本,美国

    1987年5月27日,日本警视厅逮捕了日本东芝机械公司铸造部部长林隆二和机床事业部部长谷村弘明。东芝机械公司曾与挪威康士堡公司合谋,非法向前苏联出口大型铣床等高技术产品,林隆二和谷村弘明被指控在这起高科技走私案中负有直接责任。此案引起国际舆论一片哗然,这就是冷战期间对西方国家安全危害最大的军用敏感高

  • 东芝事件什么时候发生的?背景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东芝事件,日本,美国

    1987年5月27日,日本警视厅逮捕了日本东芝机械公司铸造部部长林隆二和机床事业部部长谷村弘明。东芝机械公司曾与挪威康士堡公司合谋,非法向前苏联出口大型铣床等高技术产品,林隆二和谷村弘明被指控在这起高科技走私案中负有直接责任。此案引起国际舆论一片哗然,这就是冷战期间对西方国家安全危害最大的军用敏感高

  • 阮朝为什么会成为法国在亚洲的殖民地?建立时已埋下祸根(殖民主义)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阮朝,越南,殖民主义

    为何法国会选择越南作为自己亚洲侵略对象呢?之所以要入侵越南,大致可分四个因素。第一、经济、土地之侵掠。越南土产丰富,使法国欲在此进行经济掠夺,以及明命时开始的封闭政策,不许法人来贸易,使法人损失了一个财源。且法皇拿破仑三世(1852-1873)行海外扩张政策,为了夺取市场及膏腴之地,便须对越用兵。第

  • 西班牙帝国:世界上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帝国和殖民帝国之一(殖民主义)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西班牙帝国,殖民,殖民主义

    西班牙帝国(西班牙语:Imperio Espa?ol)或西班牙殖民帝国(西班牙语:Imperio colonial espa?ol)是世界上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帝国和殖民帝国之一,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帝国之一,被认为是第一个日不落帝国。16世纪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欧洲环球探险和殖民扩张的先驱,并在

  • 屯门海战:中国第一次抗击西方殖民主义者的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屯门海战,明朝,葡萄牙,殖民主义

    古老的中国对西方列强的第一战,并不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也不是1633年郑芝龙火烧荷兰舰队。真正的第一战是距离鸦片战争300年前,明嘉靖年间,针对葡萄牙殖民者的驱除战役“屯门海战”。明朝时期一般称呼那些西方来的海上贸易者为番夷,1493年(明弘治六年),一批番夷侵扰广东东莞,东莞领兵千户袁光率兵围

  • “房谋杜断”的真实来历,唐太宗李世民用人高明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房谋杜断”

    房玄龄和杜如晦是李世民的谋臣,同时也是他的左右手,李对他们极为重视。在李还是秦王时,杜如晦经房玄龄推荐进去了秦王府做了参军,后来因为李世民屡次建功立业,声名在外,太子就特别的嫉妒,于是就唆使高祖皇帝将他的部下们都调到了别的地方,杜如晦被调到了陕州做长史。当时王府的幕僚很多都被迫调到了别的地方当官,李

  • 房谋杜断:为何两位唐朝名相会被冠以这样的称谓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李世民,房玄龄,杜如晦,房谋杜断

    古称玄龄善谋,如晦善断。盖谋与断当兼备而不可一缺者。予于事,多有见之极明,而持之不武,以此致误。常悔之恨之。故禅门贵悲智双足,而谋与断,俱智所摄。谋而乏断,正能见而不能持也,此终是智浅而不深,偏而不全耳。大宜勉旃。译文古人称,房玄龄精通谋略,杜如晦善能决断,其实谋略与决断应当同时具备,缺一不可。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