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穆尔滕之战的详细过程介绍,最后结果如何?

穆尔滕之战的详细过程介绍,最后结果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2270 更新时间:2024/1/22 8:38:33

格拉松战役之后,勃艮第公爵查理开始重组了他的新式军队。当务之急是改进自己的炮兵,让他们能够很好的在瞬息万变的会战中支援步兵作战。于是查理给他的炮兵采用了一种可以升降的炮架,这样火炮不论装弹还是瞄准的时间都大大缩短了。此外大炮的重量也被限制减轻了很多,以便能够在行军中跟上部队,迅速部署。为了对付瑞士人牢不可破的密集阵,他效仿英格兰以前对付苏格兰的做法,使用长弓。

大胆的查理当然不会就此善摆干休。他在这一年的下时间里,不断招募和操练军队。还下令工程师改进传统的中世纪火炮,以便在野战环境下更快更准的进行射击。当然,他也没有忘记,继续从自己珍藏的古书战例中,寻找破敌的灵感。

1476年5月,查理觉得已经到了复仇的时候了,便重新组织的20000多人的部队开始瑞士联邦西部的主要成员之一的伯尔尼进发。查理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拱卫伯尔尼的重镇穆尔滕。

勃艮第大军在6月9日抵达了穆尔滕城下,次日就完成了对此城的包围。他的炮兵用上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野战火炮。这种勃艮第大炮是今天大部分火炮的直系祖先,采用了一种可以升降的炮架。这样火炮不论装弹还是瞄准的时间比起之前的中世纪大炮都大大缩短。此外大炮的口径也被严格限制,使得大炮本身的重量和炮弹重量都减轻了很多,以便能够在行军中更快跟上部队、迅速部署提供更可靠的野战火力。

但欲速则不达的公爵,没有带上多少攻城炮。于是,前一年还能迅速破城的他们,现在只能进行围攻。

不过,查理依然信心十足,因为他自觉是那个时代,全欧洲帝将相中,研究古代军事策略最深入的一个。除了罗马帝国时代就留下的军事手册《兵法简述》,公爵还能读到拜占庭人编写的《战略》和《战术》。不满足于枯燥理论的他,更让人为自己定制了精准版的《亚历山大远征记》和凯撒的名著《高卢战记》。

他自己经以古代的亚历山大大帝为模仿对象,并在前一年的格拉松战役中,亲自带骑兵冲锋。结果很不巧的被瑞士步兵打下马,差点死在当场。现在,根据眼前的情况,他又将自己身临其境的置身于凯撒当年的成名之战--莱西亚战役。

穆尔滕本身的位置处于穆尔滕湖的东边,城市的北面和东面又是大片森林茂密的山地,西南面又是一座森林密集的小山丘,完全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地形。只有在城市的南面是一块平地,进入相对容易些。公爵的军队除了开挖围城工事,还在瑞士援军可能增援的方向,大兴土木。先是朝着东北方向延伸,然后就转向朝着东南方向挖到东面的山坡一带。

熟读《高卢战记》并已经将自己幻想成凯撒的查理,又在围城期间,继续让军队挖掘更多防御外围的土木工事。随后,大部分军队就进入了这些工事,原地待命。只有当夜幕降临,大部分士兵才会回到两条工事之间的营地休息。

如果瑞士人真的如期而至,那么查理同样对于这种情况做出了非常详细的部署:

由弗兰德斯的长枪兵与勃艮第的火枪手、意大利弩手组成的混合方阵将防御中央阵地。

英格兰和低地地区的长弓手则分别布置在左右两翼,掩护的中路的数个方阵。

炮兵阵地位于东北方向的小山上。前有土木工事保护,背后有山林与莫尔滕湖的拱卫,不害怕敌人从背面袭击。

查理本人将和骑兵一起,部署在东南面的小山上,成为全军的最光荣的右翼主攻力量。

而来自意大利强邦米兰的雇佣军,继续围困莫尔滕城中的守军。

这样部署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全军在土木工事的保护下将交叉火力的优势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让习惯冲锋近战的瑞士方阵士兵,在各类远射武器的洗礼下崩溃。那些中路的混合方阵,以古代马其顿方军队为样板,每1000人为一个方阵。但部队称号,却是罗马式的军团。两翼的长弓射手,则与英法百年战争中的前辈们,处于相同的位置。

查理挖空心思,模仿无数名将前辈们所做的努力,很快因为一次意外而土崩瓦解。他臆想中,再临人间的阿莱西亚战役,始终都没能成功上演。

6月21日,已经在勃艮第侦察兵范围外驻扎的25000瑞士联邦军,制定了一个非常细致缜密的进攻计划,力图在莫尔滕全歼勃艮第人:

伯尔尼人组成的部队加上施维茨地区出动的5000人作为尖兵,从正面攻打勃艮第人阵地。

盟友洛林公爵的1800名骑兵加上瑞士人自己的少量骑兵,部署在了这些散兵的左面用来对付勃艮第人的骑兵。

以苏黎世人为首的12000主力军团,成的梯次队形,从防御薄弱处突击。

后卫部队约7000人,迂回到勃艮第营地的南面,尝试切断敌人撤退的路线。

最后一支小部队,则位于勃艮第人阵地的东北方,防止敌人从这里逃跑。

瑞士人的大量火枪手与弩手,则以散兵线的形式,部署在各军的方阵之间。

6月22日,依旧是个雨天。大部分勃艮第士兵回到自己的营地内躲雨,他们的侦察兵也没有进行大范围排查。所以,全军都不知道瑞士人已经准备拍马杀到。

瑞士人的一些轻步兵,突然出现在了勃艮第人防线的东面。他们在洛林和瑞士骑兵的支援下,猛攻查理精心布置的防线。此时,漫长的工事内,仅有2000名火枪兵与长弓手。工事的内侧,还有1200名各类骑兵负责支援,大部分都是轻装的骑射手。好在,大雨在瑞士人进攻开始后,突然停止。工事内的勃艮第人,以箭矢、火枪和大炮的猛烈火力,很快便结果了500瑞士先头部队。似乎一场突袭,就这么被查理的部署给遏制了。

不过机智的瑞士人的并没有就此放弃。他们的火枪手迅速绕过了土木工事的正面,从弱侧发起第二波攻击。而主力长枪方阵则开始准备他们的纵队冲锋。千人级别的方阵布置成楔形冲锋阵型---野猪头,依靠这股异常强悍的冲击力,瞬间突破了由壕沟和栅栏组成的守军工事。

这时的勃艮第公爵已经没有时间组织他的军队进行反击了。放眼望去,整条防线的周围都是漫山遍野的瑞士人。使用4米长枪的他们,已经势如破竹。如同刀子刺薄饼一般深深捅破了勃艮第人的防线。大量勃艮第士兵惊慌失措的向后撤退,公爵根本无法阻止他们。虽然有一些营地内的士兵在听到动静后也陆陆续续的返回阵地,但是丝毫没有办法去阻止瑞士人的强劲冲锋。更要命的是他们发现无论在哪个方向上,都会遭遇前来攻击的瑞士人。也就是说,他们已经被敌军彻底包围了。

无计可施的公爵只好命令和自己部署在一起的骑兵赶去支援。但和在格拉松一样,勇敢冲锋的勃艮第骑士,再一次被瑞士人严密的方阵给挡住了。更为糟糕的是,瑞士人负责迂回南面的后卫部队这时候也完成了包围机动,杀入战场。将近7000多人的他们,穿越密林,迂回了整个战场,尽然未被发现,其纪律严明可见一斑!

查理这才意识到这场战役已经无可挽回。当他的各个分队还在不停崩溃的同时,瑞士人留在莫尔滕城内的援军也趁机杀出,将留守的米兰雇佣军部队击败。这就意味着,勃艮第人如果要向着北面撤退,也几乎不可能了。大量溃败的勃艮第士兵被四面合围的瑞士人逐渐赶向了莫尔滕湖的边上,成批的人淹死在湖里,或者爬上树后被瑞士士兵射杀。

一些从英格兰来的长弓手,逃回营地之后也做了最后一搏。他们依托营地继续顽强抵抗。无奈面对四面而来的众多瑞士人,这一点最后的抵抗也很快被捏碎了。

至于公爵本人,也只能再次在左右人的护卫下,仓皇的逃离现场。20000多精锐部队中,最只有米兰人从东方翻山越湖,才避免被全歼的厄运。至此,查理的军队主力被瑞士联邦全歼,他也在这个山地小城边,完成了自己最拙劣的表演。

今天的我们,回看这段历史,一定会有一个惊讶的察觉。作为胜利者的瑞士人,居然找不到一个留下赫赫威名的将领。或许在瑞士人中,也不乏熟读古代战记与兵书的长官或乡绅。但他们的胜利,根本不依靠查理那样的钻研与强行模仿。

可以说,瑞士人的底子远胜于查理麾下的军队。整个联邦的大小组成部分,都按照一代代人留下的优良习惯法,维系自身的权利与武力。瑞士人当然是以雇佣军而闻名欧洲。但在国内,他们是自主参加军事训练,并以保持强大基层武力风尚为荣的普通平民。这点恰恰与当年,不停崛起的罗马共和国公民类似。

查理知道以重金供养精锐职业军的道理。但凯撒当年的职业军,兵源基础都是从类似瑞士人这样遵从尚武习惯法的公民中招募为主。凯撒的士兵之所以强悍,还在于以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长期战斗在一起所换来的集体认同感与职业素养。

反观查理的兵源,虽然不乏经验丰富的佣兵队长和众志成城的封建效忠者。但军队士兵彼此其实并无多少认同和荣誉感。他们更多的是,拿多少钱就出多少力的打工仔。期望在一段不错的职业生涯后,另谋去处。每次成军仅仅1年不到,便被打乱了原有编制,送上屠宰场。这样的军队,焉能同真正的强军抗衡?

至于查理公爵自己。无论多么满腹经纶,谋略在胸,都不可能依靠一人之力来弥补两支军队的本质差距。尽管懂得革新武器,但依靠沉沦过往的方式来大搞军事改革,终究只是吃春药式的健身。

当对手的军队,不仅有昔日高卢人的勇猛,也有当年罗马人的素质与魂魄。你自己一个人模仿凯撒一举一动,再细致入微,又有什么意义呢?

标签: 穆尔滕之战法国

更多文章

  • 穆尔滕之战什么时候发生的?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穆尔滕之战,法国

    格拉松战役之后,勃艮第公爵查理开始重组了他的新式军队。当务之急是改进自己的炮兵,让他们能够很好的在瞬息万变的会战中支援步兵作战。于是查理给他的炮兵采用了一种可以升降的炮架,这样火炮不论装弹还是瞄准的时间都大大缩短了。此外大炮的重量也被限制和减轻了很多,以便能够在行军中跟上部队,迅速部署。为了对付瑞士

  • 最后一个独立的勃艮第公爵——大胆的查理(穆尔滕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大胆的查理,勃艮第公爵,穆尔滕之战

    大胆的查理是最后一个独立的勃艮第公爵(1467~1477)。以他的才华本来可以在神圣罗马帝国和法兰西王国中间创造一个强大的国家,但因为不走运而失去了一切。勃艮第公爵是好人菲利普三世与葡萄牙的伊莎贝拉之子,生于第戎。大胆的查理是计划统一法兰西的国王路易十一最危险的敌人。他们小时候作为玩伴一起生活了五年

  • 车臣战争战地照,让人心酸不已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车臣战争,世界

    1999年,为了对付气焰日益嚣张的车臣叛军,俄罗斯决定再次出兵车臣,第二次车臣战争爆发。在时任俄罗斯总理普京的指挥下,俄军最后取得胜利,大股车臣叛军被歼灭,但俄军亦付出了惨重的伤亡代价。这次战争中,俄军阵亡2837人、伤13270人、失踪337人、被俘432人;损失飞机5架,作战直升机8架,坦克、装

  • 车臣战争的背景是什么?发生过几次车臣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车臣战争,世界

    苏联解体之后,当时所有的加盟国都纷纷独立出去,当时俄罗斯属于苏联地图上占比最大的国家,当时苏联大多的武器和军事要地都建立在俄罗斯境内,所以俄罗斯当时继承了苏联所有的军事力量,但是刚刚独立出来的俄罗斯经济也遇到了危机。俄罗斯经济上的危机大多都是苏联历史留下来的问题,而且适逢刚独立出来的俄罗斯,国家内部

  • 阮朝与中国的关系怎么样?阮朝有着怎样的文化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阮朝,越南

    外交方面,阮朝恢复与中国清朝的宗藩关系,与法国从交好到交恶,在印度支那半岛则积极增加影响力。嘉隆帝立国之始,便派使到清,求封为“南越国王”,清朝嘉庆帝不认同“南越”二字,改封阮福映为“越南国王”,于是开始以“越南”为国名。对于法国,因嘉隆帝曾在开国战争中求助于法人,故此阮朝初年优待朝中的法籍人士,并

  • 阮朝是如何建立的?最后又是怎么灭亡的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阮朝,越南

    王朝前身广南国(Qu?ng Nam Qu?c,公元1558年至公元1777年)是阮朝的前身,公元1777年一度被西山朝灭亡。广南国君主虽然是后黎朝属下的异姓王,但黎皇对之毫无影响力。广南国成为一个实质上的独立王国。公元1558年,阮潢借守顺化之机,奠定了阮氏广南国的基础。阮主政权并没有将国号定为“广

  • 阮朝:越南历史上最后的朝代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阮朝,越南

    阮朝(越南语:Nhà Nguy?n/家阮)是越南历史上最后的朝代,1802年至1839年使用国号越南(越南语:Vi?t Nam/越南,1804年废除原大越国号),1839年,明命帝阮福晈改国号为大南(越南语:??i Nam/大南)。其割据广南的时期为1558年至1777年,统一越南后的时期为1802

  • 宸濠之乱由明王朝朱姓皇族内部积压已久的仇恨爆发(平宸濠之乱)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建文帝,明朝,朱宸濠,朱厚照,平宸濠之乱

    明朝的历史中,从建文帝之时就开辟了藩王夺权的先河,这样一个开头导致而后的明朝历程中各地封王作乱的事件屡见不鲜。而我们今天要介绍的地方封王作乱事件为宸濠之乱,这是一个大部分读者十分熟悉却又比较陌生的明朝动乱事件。让我们通过史料,走进历史,再一次还原这次事件的真相历程。开头提到这是一个读者熟悉的动乱事件

  • 明朝宸濠之乱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平宸濠之乱)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宸濠之乱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平宸濠之乱

    宁王之乱又称为宸濠之乱,是1519年由明朝当时的宁王朱宸濠发动的叛乱,是当时统治阶级内部发生的对皇权的争斗,宁王是世袭的王位,宁王这一王位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朱权的后裔,之所以会发生宁王之乱是因为宁王一支长期以来与皇权的真正拥有者有着很大的矛盾,是双方矛盾日积月累的结果,下面介绍一下宁王之乱背景。宁王

  • 宁王朱宸濠叛乱被平之谜:王阳明用兵真如神(平宸濠之乱)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王阳明,朱宸濠,正德,平宸濠之乱

    动心为耻明弘治元年(1488年),江西布政使参议诸养和的千金小姐出嫁。拜堂之时,却四处寻不见新郎。第二天早上,找到旌阳真君的铁柱宫,发现新郎如泥胎一般,和一位道长学习打坐。这位新郎就是王阳明,自幼读书,常静坐凝思,问塾师:“何为第一等事?”老师说:“读书登第。”王阳明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