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世民墓在哪:“昭陵六骏”的前世今生

李世民墓在哪:“昭陵六骏”的前世今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1867 更新时间:2024/2/16 7:23:28

导读: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是我国帝王陵园中面积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也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人们或许只知道他在临死之前曾摒却众人,单独把太子李治留下,让李治把自己珍爱的王羲之的兰亭真迹带入自己的墓中,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曾遗命雕刻6匹骏马来装饰自己的陵墓。我们来看下昭陵六骏指的是那六匹马?昭陵的六匹骏马分别是白蹄乌、特勒骠、飒露紫、青骓、什伐赤、拳毛缠。白蹄乌是一匹有四只白蹄的纯黑色战马。在薛仁杲军受重创的情况下,唐太宗没有听从舅父窦轨的再三阻拦,决计一鼓作气,全歼薛军。于是他催动白蹄乌,身先士卒,衔尾直追,一昼夜奔驰了200多里,包围了折侄城,迫使薛仁杲率残部投降。在黄土高原上,白蹄乌昂首怒目,四蹄腾空,鬃鬣迎风,后因长途疾驰力竭而死。特勒骠为毛色黄里透白的战马。

公元619年,在与宋金刚作战中,唐太宗乘骑特勒骠猛插敌后,迫使宋军阵营大乱,溃不成军,向北逃窜而去,唐军收复了太原及山西大片土地。飒露紫为纯紫色。在与王世充的军队对阵之际,为了刺探敌阵的虚实,唐太宗骑着飒露紫,率领10余名精锐骑兵,出敌不意地猛冲敌阵,杀开了一条通道,直出敌后。飒露紫飞奔如燕,轻捷矫健,气吞三川,威凌八阵,不幸中箭身亡。

青骓是一匹苍白色杂毛马。在与窦建德虎牢关作战时,唐太宗乘骑青骓,飞箭似地冲入窦军阵地,经过四五回合的交战,终于在敌方的阵营里竖起了唐军的旗帜。在冲锋陷阵的过程中,青骓身中5箭。

什伐赤是一匹纯赤色马,是唐太宗在洛阳和虎牢关与王世充、窦建德作战乘骑的另外一匹战马。这匹骏马凌空飞驰,身上中了5箭。

拳毛缠虽毛黄嘴黑,又有旋毛,但是矫捷善走,在唐太宗与刘黑闼作战时身中9箭。唐太宗之所以要用6匹骏马来装饰自己的陵墓,是由于这6匹骏马是他生前所爱,并为唐朝一统天下立下过汗马功劳。这6匹骏马体型粗旷,雄健有力,神态生动,成为唐太宗爱马成癖的真实写照。

唐太宗不仅爱马成癖,还有一套识别良马的本领。在虎牢关战役中,窦建德军中有一个叫王琬的,骑着隋炀帝的御马出来挑战。唐太宗一看,赞不绝口,认为这是一匹真正的良马,命令将士们冲入敌阵,将王琬连同骏马一并擒获归来。唐太宗给这匹马取名黄骠骢,晚年还带着它远征,不幸中途死亡。

唐太宗非常哀伤,命乐工创作了《黄骢叠曲》,来慰藉自己的情怀。公元647年,突厥骨利棍派遣使者向唐朝贡献了百匹良马。其中10匹尤其矫骏,唐太宗称它们为“十骥”,给他们起了“腾白云”、“皎雪骢”、“凝露白”、“发电赤”等富有诗意的名字,而且还对他们作了一番精彩的评论。

唐太宗承继帝位后,就在宫中修建马苑,专门驯养自己心爱的良马。一次,唐太宗特别喜欢的一匹骏马突然死亡。唐太宗对养马人的失职非常震怒,准备把他处死。幸亏长孙皇后用春秋时期齐国晏婴劝谏齐景公不要因为马死了,就把养马人杀死的历史典故提醒他,才使唐太宗饶了这位养马人。

唐太宗统治的中后期,随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他开始派遣使者远出万里去索寻良马。群臣加以劝阻,唐太宗不以为然,还把良马赏赐给大臣。由于对马的挚爱,唐太宗还留下了一些咏马的诗篇。其《咏饮马》云:“验骨饮长泾,奔流洒络缨。细纹连喷聚,乱荇绕蹄萦。水光鞍上侧,马影溜中横。翻似天池里,腾波龙种生。”对马饮水的各种姿态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写。

唐太宗生长在边地,不仅好马如狂,而且喜弓善射。晋阳起兵后,他东征西讨,出生入死,弓箭常伴身旁。他使用的箭,比通常用的箭大一倍,命中率高,威力大得可洞穿门阖。公元619年,唐太宗与宋金刚对峙于柏壁,有一次,唐军被包围,他就用大羽箭射杀了宋金刚的骁将,使宋军惊退。统一全国的战事结束后,唐太宗骑射围猎的豪兴不减当年。每天有数百人参加,射中的就赏赐弓箭和布帛。由于唐太宗喜欢游猎骑射,大臣虞世南、魏征等都加以谏阻,一是为他的安全考虑,二是为他的扰民担忧。在大臣们的提醒下,唐太宗克制自己,不妨农事,但围猎之事仍然不绝。在他看来,围猎是为了布阵练兵,不忘武备。

喜马必爱,爱马必养。其实,唐太宗用六匹骏马装饰自己的陵墓,不仅仅只是由于自己嗜马如狂,最重要的是还与他的爱好骑射有关,唐太宗是想通过骑射不忘武备。

标签: 昭陵六骏李世民

更多文章

  • 李世民墓昭陵六骏是哪六匹马?昭陵六骏的传说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李世民,昭陵六骏,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人们只知道他在临死之前曾摒却众人,单独把太子李治留下,让李治一定要把自己珍爱的王羲之的兰亭真迹带入自己的墓中,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曾遗命雕刻6匹骏马来装饰自己的陵墓。昭陵的6匹骏马分别是白蹄乌、特勒骠、飒露紫、青骓、什伐赤、拳毛纏。白蹄乌是一匹有四只白蹄的纯黑色战马。在薛仁杲

  • 大汶口文化分为几个时期?每个时期有什么特点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大汶口文化,新石器时代

    大汶口文化是分布于中国黄河下游和江淮地区的一种原始文化。1959年在山东泰安、宁阳两县(今为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与宁阳县)交界的大汶口、堡头遗址,发掘了成百座墓葬,出土了大批独具风格的文物。以后同一类型文化的遗址和墓葬在山东和苏北的广大区域也不断发现,这就是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

  • 大汶口文化有什么特征?建筑风格又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大汶口文化,新石器时代

    大汶口文化以一群特点鲜明的陶器为主要特征。以夹砂陶和泥质红陶为主,也有灰陶、黑陶,并有少量硬质白陶。泥质陶器上常饰镂孔、划纹,有彩陶和简单的朱绘陶。沙质陶器上少数饰附加有堆纹和篮纹。三足器、圆足器发达,也有平底器、圜底器和袋足器。典型器物为觚形器、釜形器、钵形器、罐形器、镂孔圈足豆、双鼻壶、背壶、宽

  • 揭秘朝鲜史上的甲申政变:只维持了三天?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甲申政变,朝鲜

    1864年,朝鲜宪宗李昪去世,由于没有子嗣,他的侄子李熙(宪宗弟弟之子)继承王位。由于李熙年幼,他的父亲以大院君的身份摄政,但他是一个守旧大臣,屡次杀害传教士,反对与外国通商。十年后,李熙开始亲政,不过其妻闵妃(明成皇后)逐渐掌握权力。明成皇后较为开明,主张仿效日本的明治维新,进行改革,而大院君反对

  • 甲申政变发生于什么时候?当时的背景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甲申政变,朝鲜

    甲申政变是指1884年12月4日(农历甲申年十月十七日)朝鲜发生的一次流血政变。这次政变由以金玉均为首的开化党主导,并有日本协助。政变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脱离中国独立,二是改革朝鲜内政。开化党暗杀了7名守旧派大臣后,发布了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政纲,因此甲申政变也是朝鲜第一次资产阶级改革的尝试。12月6日

  • 三星堆文化遗址:竟是至今无解的千古谜团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三星堆,三星堆文化

    在中国灿若繁星的古代文化遗址中,几乎找不出三星堆和金沙遗址更加神秘、更加“超自然”和更能够引起广泛关注的了。三星堆和兵马俑,就是中国考古在国际上的两个代表性符号。谜团一 文化的起源三星堆的发现将古蜀国的历史推前到5000年前。然而这里数量庞大的青铜人像、动物不归属于中原青铜器的任何一类。青铜器上没有

  • 良渚文化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每个地方的文化有什么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

    地理分布良渚古城的南面和北面都是天目山脉的支脉,南北与山的距离大致相等,东苕溪和良渚港分别由城的南北两侧向东流过,凤山和雉山两个自然的小山,分别被利用到城墙的西南角和东北角,因此,专家推断,古人在建城时显然对地理位置经过精心勘察和规划。良渚文化的分布主要在太湖流域和钱塘江流域,包括余杭良渚,还有嘉兴

  • 良渚文化分为几个时期?每个时期有什么特征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

    良渚文化是环钱塘江分布的以黑陶和磨光玉器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1936年首先发现于良渚而命名,距今5300—4000年。中国文明的曙光是从良渚升起的,良渚是中华民族和东方文明的圣地,国家文物局已正式将良渚遗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预备清单。良渚文化是分布于钱塘江地区一支著名的史前考古学文化

  • 良渚文化:虞朝子民聚居的地方,年代为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

    良渚文化代表遗址为良渚遗址,距今5300-4500年左右。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而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则在钱塘江流域的东北部、东部。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冠形器、玉镯、柱形玉器等诸多器型。此外,良渚陶器也相当细致。良渚文化遗址中心位

  • 爱奥尼亚起义与拉西第蒙西征相比性质有什么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爱奥尼亚起义

    在公元前498年,雅典人曾经全心全意地支持爱奥尼亚起义,他们的军队也参与了焚毁萨尔迪斯之役他们此后的撤回,无论其理由如何,却反映了政策的一个急剧转变。公元前496前495年的名年执政官是希帕尔库斯;他可能和庇西特拉代家族有联系,而这些人当时正在大流士宫廷中受到礼遇,因此他的当选可能是在一种想讨好波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