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鉴真东渡对日本佛教的影响:奠定日本佛教的基础

鉴真东渡对日本佛教的影响:奠定日本佛教的基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4915 更新时间:2024/1/21 21:29:21

鉴真的生平行迹

鉴真(688-763),日语又称鉴真(がんじん),唐扬州江阳人。他是律宗南山宗传人,日本佛教律宗的开山祖师。在日10年期间,受到日本人民的深切爱戴,被称之为“天平之甍”,意思是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时代化的屋脊。

鉴真生活在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高峰的唐朝,当时中国先进的文明对日本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日本天皇授命留学僧普照、荣睿到扬州大明寺拜谒鉴真,赴日传法。为了传律授戒,弘扬佛法,鉴真毅然率弟子跨海东渡,不辞辛苦,以酬宏愿。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依旧矢志不改,历经11年,先后6次东渡日本,终于在754年平安抵日。

鉴真到达日本后,进行一系列的佛教活动,为日本佛教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鉴真在东大寺设立戒坛,此为日本正规受戒之始。天皇任命鉴真为大僧都,成为日本律宗始祖。鉴真携带不少佛经、佛像、佛具等到日本,用嗅觉鉴定草药,协助校订佛经的讹误。在日本的10年期间,完成了传律弘法的伟大誓愿,同时也使日本佛教走上了严格、正规的戒律之途。

对日本佛教文化的深远影响

改变日本僧侣的无序状态,建立了统一规范的“三师七证”制度

鉴真到日本之前,佛教已经在日本存在了200年,但一直没有统一、规范的授戒制度。鉴真抵日后,日本天平胜宝六年(公元754年)的4月初在奈良的东大寺设立戒坛,成为日本佛教史上正规授戒的开始。前已叙及,这种制度在鉴真东渡前是没有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奈良佛教界不能组成授戒必须的“三师”、“七证”(即三位高师授戒,七名高师在场作证)以及佛教界对戒律知识的贫乏,从未举行过正式的授戒仪式。鉴真大师的到来,为建立“三师”、“七证”的授戒制度创造了直接条件。

之后,鉴真在东大寺建立戒坛院,成为日本全国的中心戒坛,与后建的西部观世音寺戒坛和东部药师寺戒坛被后人称之为“天下三戒坛”。鉴真的戒律思想是主张僧侣必须严格遵循戒条和提倡发僧侣的内在自觉,使两者融会贯通。这样的戒律思想既避免了小乘戒统而活的不足,又防止了不注重内心自觉的大乘导致放任自流的弊端。

携带戒律著作,奠定日本律宗的理论基础

佛教经典的传入受到日本统治者的高度重视,鉴真东渡成功后不久就派专人抄录记载。根据《唐大和上东征传》记载,鉴真从中国带到日本的共有48部佛书经典,其中大多属于戒律著作。这些戒律著作对于鉴真在日本传经授律,弘扬佛法至关重要。鉴真东渡之后,立即将自己及弟子所带来的经书无私地交付东大寺的写经所,以供他们转抄。据记载其中被抄写的经典大致包括:《大集经》、《四分律》、《四分疏》、《菩萨戒疏》、《明了论》、《戒本疏》、《大品经》、《华严经》、《遗教经论》、《禅门》、《音训》、《梵网经疏》、《补释宗义论》、《大庄严论》、《分别功德论》、《行事钞》等。鉴真及其弟子曾先后在唐招提寺大力讲解这些章疏,这为之后日本佛教天台宗的创立播下了种子,奠定理论基础。

不仅如此,鉴真大师还对日本原有的佛经进行了整理和校订。由于当时日本的佛经大多是由百济僧侣口传得来,其中错漏满篇,即使用别本进行比较,也难以定夺。日本政府将校订佛经的艰巨任务交给鉴真。鉴真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凭借他深厚的学识,惊人的记忆力和烂熟于胸的经文,为日本的佛经纠错补漏,最终圆满完成任务。

传播佛学思想,促成日本佛教的整肃

这一点也是鉴真东渡对日本佛教最显著、最重要的影响。鉴真东渡以后,弘扬佛法、传律授戒便成为他的第一要务。抵日2个月后鉴真在东大寺大佛殿前登坛主持,为日本太上皇圣武天皇、孝谦天皇以及沙弥等400人授戒。“从此以来,日本律仪,渐渐严整,师师相传,遍于寰宇。”之后鉴真得到日本天皇的高度重视,被授予“大僧都”的职务,成为“传戒律之始祖”。759年集聚唐朝庄严风格的唐招提寺落成,掀开了日本佛教史上崭新的一页。唐招提寺在短短几年时间之内便成为日本的大总寺,是日本众僧侣的往之地。鉴真在中国时就对天台宗有过相当程度的研究,这些对天台宗在日本的传播起了很大作用。鉴真和其弟子所开创的日本律宗也成为南都六宗之一,流传至今。鉴真东渡使日本佛教走上正轨之路,促使日本政府对佛教施以更有力的控制,同时也杜绝了那些由于疏于管理造成的种种不足,从而使佛教被确定为日本的国家宗教。

鉴真被天皇任命为首席大僧都后,自然对僧侣的管理和整肃负有重要职责。鉴真与其他僧侣管理者协力合作,统一意志,共同加强戒律思想的宣传和建立健全的授戒制度。鉴真担任大僧都的数年期间,协助朝廷采取了几次大举措,对整肃佛教产生了重要作用。其中第一次举措是756年在孝谦天皇的号召下,派遣62僧侣的宣讲团,向奈良城各寺院以及各国各地寺院宣讲《梵网经》,声势之浩大实属罕见。后来由于年事已高,鉴真渐渐退出了僧官职位。但是,鉴真的思想已深入日本佛教界,加强戒律,整肃纲纪,维护佛教界的纯洁,已成为日本僧侣的共识。760年,当时的大僧都的良辨和其他僧侣受鉴真思想的启示,联名向朝廷呈递了一项改革建议书,提出“开化众生”,“劝勉三乘”的主张。这条建议获得了日本统治者的批准,自此以后奈良佛教界就完成了整肃任务,各宗僧尼克服浮躁,遵循戒规,修道禅行,呈现出佛教传入日本以来从未曾有的繁荣局面。

行文至此,我们可以对鉴真大师对日本佛教的影响有了更深程度的了解。他的到来,改变了日本僧侣的无序状态,建立了严格的“三师七证”授戒制度;他和弟子所携带的戒律典籍,为日本律宗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十年佛学思想的传播,促成日本佛教界的整肃。现在大师的跫音已远,但他的精神和意志却透过历史的帷幕,长久地拨动着我们的心弦。当代的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整理大师的过往,学习大师的伟大思想,让精神之花永开。

参考文献

[1]郭天祥.鉴真对日本佛教文化的影响[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1996(4).

[2]寅生.论鉴真东渡后唐代佛教对日本佛教的影响[J].贵州文史从刊,2001(3).

[3]曾文.唐鉴真大和尚东渡和日本律宗[J].扬州大学学报,2011(3).

[4]楼晓洁.日本佛教发展之研究[J].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02(2).

[5]中村顺昭著,葛继勇译.鉴真东渡及影响[J].唐都学刊,2007(6).

[6]西山明彦.东渡扶桑的鉴真和上[J].扬州大学学报,2011(2).

[7]沈呈章.鉴真大师的佛学思想[J].扬州职业学院学报,2007(4).

标签: 鉴真东渡日本鉴真东渡

更多文章

  • 鉴真和尚双目失明了吗?鉴真东渡日本时瞎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鉴真,东渡,日本,,鉴真东渡

    鉴真和尚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使者,他历经千辛万苦,六次东度日本,把中国的佛教、建筑、雕塑和医药学等知识介绍到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著名诗人郭沫若为表达对他的敬仰之情,曾写下了这样一首诗:“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大海。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从此诗中可见,鉴真和尚是失明了,史

  • 乾隆将准噶尔部灭族 铸就“十全武功”之首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乾隆,十全武功

    乾隆时期经济问题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因此民间的疾苦仍然很多,民变动乱时有发生,老百姓活不下去,自然就要反抗,要抗争。这中间既有小规模的抗税抗粮的事件,也有大规模的宗教种族反抗。他们一反抗,税收不上,粮征不来,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要闹独立,乾隆无法接受,所以乾隆采取强有力的镇压手段。乾隆时期的乾隆发动了十

  • 自称十全老人的乾隆十全武功揭秘 毁誉参半的历史人物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乾隆,十全武功

    提起乾隆,大家都比较熟悉,因为早期清宫剧中,塑造了乾隆的许多形象。但在历史中乾隆是一个毁誉参半的历史人物,对其过失最大的指摘就是:使中国错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造成中国近代史百年耻辱。乾隆自称十全老人最因为他自夸十全武功,当中包括:乾隆14年(公元1749年) 平大小金川;乾隆20年(公元1755年)

  • 乾隆皇帝为什么自称“十全老人” 自夸十全武功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乾隆皇帝为什么自称“十全老人”,十全武功

    乾隆皇帝为什么自称“十全老人”,乾隆是清王朝初期贤明的皇帝之一,而乾隆非常有名的一件事就是称自己为十全老人,那么乾隆为什么称自己为十全老人呢,其实他是因为自己所创造的十大功绩而自称自己为十全老人,那么乾隆到底创造了哪十大功绩呢,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乾隆皇帝为什么自称“十全老人”。网络配图乾隆自称

  • 隋末农民起义的过程 隋末农民起义的结局(隋末唐初割据政权)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隋末农民起义,隋末唐初割据政权

    隋朝末年,一场大起义运动为隋朝的统治画上了句号。这场农民起义为何会爆发呢?和许多起义的原因大同小异,隋炀帝的暴政,繁重的徭役,兵役,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所以,农民纷纷奋起反抗,这场起义究竟发生了什么。隋末农民起义的过程究竟具体是什么呢?农民起义配图隋朝末年,隋炀帝发动战争,大兴土木,给百姓造成巨

  • 资治通鉴记载的惊人真相:隋末混战死了一半人口(隋末唐初割据政权)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资治通鉴,李世民,贞观之治,隋末唐初割据政权

    隋帝国时代已经为他们准备了足足100年的粮食。史家通过这段记载,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秘密:“贞观之治”与李世民没太大关系,任何人,都会在如此稀少的人口基础之上,坐享“之治”的社会福利。“贞观之治”,是令中国人永世怀想的一个伟大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人民安居乐业,歌舞升平,皇帝温良慈善,百官恪尽职守,米缸里

  • 刘黑阀简介 隋末唐初割据势力之刘黑阀生平介绍(隋末唐初割据政权)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刘黑阀,隋唐,简介,隋末唐初割据政权

    刘黑阀简介:刘黑闼(?-623年),贝州漳南县(今山东武城漳南镇)人,隋末唐初割据势力。少时与窦建德为知己好友。隋末从郝孝德参加瓦岗军,李密败后,为王世充俘虏。后逃回河北,依附窦建德,封汉东郡公,以骁勇多谋著称。窦建德死后,刘黑闼召集窦建德旧部起兵,后自称汉东王,建元天造,都于洺州。与唐朝多次交战,

  • 解析冉闵血腥的“杀胡令”背后值得深思的问题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冉闵,杀胡令

    提起中国历史上屠尽五胡的北魏皇帝冉闵,很多人都称其为“汉家英魂”,的确,在五胡乱华的百年战乱下,冉闵堪称拯救中原百姓于水深火热的救世主,他无疑是汉人的骄傲。冉闵和父亲冉良都是汉族人,同时也是十六国中后赵的国君羯人石虎的部下将领。冉良在咸和三年,石虎与前赵刘曜部队的交战中被刘曜大军杀害於新绛,因而严格

  • 两晋时期杀胡令杀了多少的胡人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杀胡令

    杀胡令杀了多少胡人在我国古代的两晋时期,由于朝廷内乱,统治者残暴,导致国家衰败,因此,胡人祸乱中原,称汉人为畜生,他们手段非常残忍,不仅对汉人大肆杀戮,有的胡人更将汉人活生生的烧烤着然后吃掉,令汉人听到“胡人”二字就闻风丧胆。后来汉人就颁布了杀胡令,那么这个杀胡令杀了多少胡人呢?杀胡令的颁布者冉闵画

  • 冉闵与杀胡令 武悼天王冉闵为什么要杀胡人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冉闵,杀胡令

    冉闵与杀胡令:公元316年,司马氏篡夺曹魏建立的西晋王朝在经历八王之乱后,国力损失惨重,虚弱不堪,最终被匈奴人灭国,北方和西域各胡族势力趁天下大乱之机入侵中原,大肆的屠虐汉民,视汉人不如犬狗,史书上记载“北地沧凉,衣冠南迁,胡狄遍地,汉家子弟几欲被数屠殆尽。入塞胡族中,羯、白匈奴、丁零、铁弗、卢水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