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西游记里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有什么不同?

西游记里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有什么不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916 更新时间:2024/1/9 15:04:06

在《西游记》第12回“玄奘秉诚建大会观音显像化金蝉”中描写,观音菩萨奉如来佛旨,来到东土大唐,得知唐太宗宣扬善果,选举高僧,开建水陆大会,便化作一僧人,卖袈裟和锡仗。唐太宗计划买下袈裟和锡仗,给正在讲经的玄奘和尚。菩萨说,贫僧有愿在前,果有敬重三宝,见善随喜,皈依我佛,不要钱,愿送于他。今见陛下明德止善,敬我佛门;况又高僧有德有行,宣扬大法,理当奉上。便将锦襕袈裟和九环锡杖送给了太宗皇上。于是唐太宗将袈裟送与玄奘,神采奕奕的玄奘穿上袈裟正讲谈佛法,观音菩萨来到经堂,说道,你那法师讲的是小乘教法,度不得者升天,我有大乘佛法三藏,可以度亡脱苦,寿身无坏。当唐太宗兴奋地问大乘佛法在处时,观音菩萨说道:“在大西天天竺国大雷音寺我佛如来处,能解百冤之结,能消无妄之灾。”然后飞上高台,踏着祥云,直至九霄云上。

在小说里,唐僧是为了唐太宗取得大乘佛教经典,不畏艰辛西行取经的,也成了唐僧所遇到九九八十一难的直接原因。明显反映出作者对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的不同态度。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有什么本质不同?小说借用观音菩萨的话说明大小乘佛教的不同特点,应该说并不十分准确。真正说清大小乘佛教的区别和特点并不是几句话可以说清楚的。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是佛教的两大宗派。严格地说,大乘佛教实际上是北传佛教自己的称谓,南传佛教并不同意这样的说法,因此现在佛教界一般把小乘佛教称之为南传佛教,把大乘佛教称之为北传佛教。大乘佛教是经阿富汗等西域诸国,传到中国、越南、朝鲜和日本的。小乘佛教主要流传在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以及我国南方傣族等少数民族的。

什么是“乘”?所谓“乘”是指古代乘载的车子。如中国战国时期将“千乘之国”称为大国。即:具有一千辆以上战车的国家,这是大国的象征。大乘就是大的车子,是载人多的车子。小乘就是小车子,是载人少的车子。因此,大乘佛教在教义上重视利他(利益大众的行为),小乘佛教着重自我的解脱。注重通过自己的修行,彻底摆脱六道轮回之苦,断除烦恼,灭绝生死。小乘佛教又称声闻乘,这是因为小乘佛教着重在闻佛之教始得开悟的缘故。所谓声闻是指弟子了。大乘佛教特别发扬了菩萨行的人生观,要求修行者抱着广大的志愿,不仅要使自己摆脱六道轮回之苦,还要将一切众生一起从苦恼中救度出来,而得到最终的安乐(自度度他)。同时,大乘佛教在灭谛上进一步强调“无住涅槃”,能够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能在因缘生灭的世界中,永无休止地安处在涅槃的境界。大乘佛教可以运载广大众生到达“涅槃”彼岸。

按照佛教传说,佛陀在“涅槃”前,弟子们都为即将失去导师而悲痛。佛陀教弟子们不放弃努力,依靠自己,以教法为导师。那么什么是教法呢,当然就是佛祖每次给众比丘宣讲的佛法了。

在佛“涅槃”后,佛的弟子集中了五百比丘,对他的教法作了统一的整理。在大迦叶的主持下,在王舍城,对佛的教诲进行了第一次结集。由“执律第一”的优波离诵律,由“多闻第一”的阿难诵经,然后,合诵认可。这就是最初的经藏和律藏。这以后又出现了佛教论师解释“经”的“论”,形成了“论藏”。“三藏”和起来就是佛教经典。在《西游记》中,唐僧为什么经被称作三藏呢,是因为唐玄奘精通经藏、律藏、论藏,因此被称之为三藏法师,简称为三藏。

当初佛在布道的时候,由于佛的弟子来自社会各个阶层,情况不同,化修养不同,佛只能因材施教,相机说法。这就造成了每次说法不一样。弟子们或因佛说法的时机不同而听受的不同,或因个人的根性、专长和学修方法的不同而解悟的不同。这就给教团分裂留下了种子。佛寂灭后,随着形势的变化,僧团内部的矛盾愈演愈烈。到佛寂灭百年时,就有了毗舍离城的第二次结集,造成了佛教的根本分裂。

佛教最初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两大派,这是佛陀逝世后约一百多年的事。直接引起分裂的原因是由于僧众们在戒律问题上的争执。按南传佛教史书记载,一位西方波利族比丘耶舍,游化到东方的毗舍离城,看见东印度跋祗族比丘劝令在家的信徒布施金钱,作僧众购买所需之用。他认为比丘接受金银不合戒律,于是提出异议,受到跋祗族僧众摈斥。

耶舍便往西方各地邀请西印度上座部七百比丘们云集在毗舍离城,对跋祗族提出十条新戒律重新审定,宣布包括“乞受金银”在内的“十事”为非法。以耶舍为首的诸长老是在僧团中有地位的领导阶层,他们组成了佛教“上座部”;坚持改革教义的一派则组成了“大众部”。当然,两派的矛盾除了戒律方面的争论外,两派为学的精神不同也是主导原因。上座部严格持守戒律,致力于修习禅定,注重自己内心的修持。大众部则广学多闻,致力于弘扬教法,注重接引群众。这两种不同的精神,不仅引起了戒律问题的争论,而且促使后来佛教在教理上、学说上的不同发展。

大众部成为以后兴起的大乘佛教的先驱。因此,严格地说,将大乘佛教称之为北传佛教,或大众部佛教;将小乘佛教称之为南传佛教或上座部佛教更为准切。

应该说,佛教经典《阿含经》大体上反映了佛陀言教的原貌,属于原始佛教。大乘佛教的一些理论和观点已经与原始佛教发生了很大变化。

大小乘佛教在精神和实质上主要分歧概括如下:

1、在对待佛的问题上,大乘佛教把佛神化了,建立了法身佛与三世诸方佛的观念。在《华严经》中描写了一个庄严美丽的佛的世界。强调依靠佛的神恩和他力得救,而把佛视为超人的存在。奉其为全智全能的最高人格神,彼岸世界的统治者。十方三世有无量无数的诸佛。佛是各个世界和极乐国土的主宰者。大乘佛教认为,释迦牟尼佛是化身而不是实身,佛陀的实身是积累了极长时期修行而成的;佛陀的色身、寿命和威力都是无边无际的;佛陀永远化度众生无有疲厌。而由上座部分离出的最大的一部——说一切有部则不承认自己是“小乘”,不承认释迦牟尼是化身佛之说,认为释迦牟尼佛是觉着、教主、传教师,是一个普通的觉悟者。认为世界上的佛只有一个,那就是释迦牟尼佛。

2、在追求的目的上,大乘佛教以成佛为目的,致力于一切众生的解脱。以菩提(觉悟、智慧)为目标,指斥原始佛教(小乘)只求个人解脱。而原始佛教(小乘)以追求成就阿罗汉为目标。小乘所追求的积累功德,经过艰苦的努力,最后达到涅槃境界。这种自我解脱,偏重于断除烦恼,灭绝生死。

3、在修行方法上,原始佛教(小乘)认为:人生痛苦的原因在于人生的本质,由于种行为(业)和种种烦恼(惑)而产生的,应当追求断业灭惑,不使其再生。因此主张个人远离社会,想解脱必须出家,过禁欲生活(直到如今,南传佛教国家还有许多青年出家作一年或几年比丘,然后再还俗)。而北传佛教(大乘)则重视主观求道的愿望,而不是单纯讲业报。不仅重视个人修养,而且还注重人际关系。强调菩萨行,也就是利他的实践活动。大乘佛教用菩萨的观点代替了涅槃观点。著名学者季羡林认为:由出家人即不能生产物质产品,也不能生产人。长期以往,社会将无法继续存在,人类也将灭亡。大乘佛教逐渐改变了这个弊端,想解脱——涅槃成佛,不必下这么大力量,你只要膜拜或口颂佛号等等,就可达到目的。

4、在佛教理论上,小乘佛教认为自己是佛教的正统。指责大乘佛教的教义是杜撰的,“大乘非佛说”。小乘佛教只承认人无我,就是没有主宰,没有独立永恒的实体,而不承认宇宙是空的,而是有的(法有),这是所谓的人空法有说。佛所说的语言并不全部都是经教,佛并不是以一切因说一切法。而大乘佛教对佛说有自由解释、发挥的色彩,他们认为不仅人空,宇宙没有独立的永恒的实体,也是空的。佛所说一切言语都是随机说法,佛以一音说一切法。

另外大乘佛教:这是不仅期求自我的完成与救济,而且也广泛地救助他人的自觉觉他的教法,兼顾自利与利他。它的理想就是最后能成为自觉觉他的佛陀。所以大乘又称为菩萨乘或佛乘。而小乘修练得声闻(罗汉)果,大乘修练得菩萨果、佛果也是自此而来的。

大学者季羡林还认为,大乘是从小乘逐渐演变发展起来的。在过渡期间,大乘佛教教义是受社会政治经济影响而形成,这些思想又深入小乘佛教教义中。小乘佛教理论对小国家很适用,而对大国(如阿育王帝国)就显得过于狭隘,不能满足大帝国的需要。大乘佛教强调只要真心佛,虔诚归依,没有个人努力,照样可以成佛作祖。发展到后来,甚至出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信仰。这样的意识形态对大国是再有利不过了。

印度的大乘佛教和多佛土说,在中国和日本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大体上有两条途径,第一是形成统一大佛,第二是以众生的心作为佛。按照这一途径发展的是禅宗。印度大乘佛教经典也含有反对在世间之外另建净土的思想。禅宗最重要的奠基者六祖慧能认为,终生只要做到无妄念,就见到佛境,进到佛地。在慧能看来,佛并不在彼岸世界,也不在身外,就在众生的心中。这实际上是否认了在现实世界之外另有佛国世界的说法。

标签: 佛教小乘佛教

更多文章

  • 继续战争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继续战争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纳粹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芬兰,继续战争

    继续战争(Continuation War),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芬兰和苏联之间的战斗,从1941年6月25日持续到1944年9月19日,芬兰方面称持续战争是为了和冬季战争联系起来,认为是冬季战争的延续,但苏联方面认为只是卫国战争的一部分,是苏联和纳粹德国之间的战斗,芬兰只不过是德国的帮凶。英国在1

  • 继续战争的详细战斗经过?最后结果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继续战争,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芬兰

    6月21日,隐藏在芬兰的德国布雷艇在芬兰湾布置了两大片雷区,阻止苏联的波罗的海舰队进入,德国的轰炸机在列宁格勒的港口和涅瓦河中投下水雷。6月22日芬兰军队进入奥兰群岛,德国军队全面通过挪威北部进入波特萨莫,但芬兰不愿意让德国直接介入芬苏战争,所以德国军队暂时没有和苏联直接交火。在芬苏边境只发生零星战

  • 继续战争的战争背景是怎样的?参战双方都有谁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继续战争,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芬兰

    继续战争(Continuation War),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芬兰和苏联之间的战斗,从1941年6月25日持续到1944年9月19日,芬兰方面称持续战争是为了和冬季战争联系起来,认为是冬季战争的延续,但苏联方面认为只是卫国战争的一部分,是苏联和纳粹德国之间的战斗,芬兰只不过是德国的帮凶。英国在1

  • 范缜写神灭论,惹得萧衍一时大怒,被发配广州(神灭论之争)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南北朝,范缜,神灭论之争

    梁武帝萧衍因不满齐帝萧宝卷的专横统治,在手下的一片呼劝声中,终于在时机成熟之后,在襄阳大揭义竿,举兵讨伐萧宝卷。在兴兵南征路上,萧衍又因德施民心,顺应天势,所以一路上收招了不少人马,队伍日益壮大,更有许多隐士贤良也来投靠萧衍。一日,萧衍领军到了南乡舞阳安营扎寨,与左丞相刘孝绰正在军帐中研究战况,军士

  • 范缜神灭论原文及翻译,范缜神灭论影响(神灭论之争)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神灭论,神灭论之争

    或问予云:“神灭,何以知其灭也?”答曰:“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问曰:“形者无知之称,神者有知之名,知与无知,即事有异,神之与形,理不容一,形神相即,非所闻也。”答曰:“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是则形称其质,神言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也。”问曰:“神故非质,形故非用,

  • 南朝神不灭与神灭论大论战:东方宗教学体系初成(神灭论之争)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宗教,南朝,神学,,神灭论之争

    南北朝时期,南北对立,战争不断;南朝内部赋税、徭役、兵役的加重,官吏的贪污腐化,自然灾害的不断发生,使得人民与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南朝统治者为了消灭人民的反抗意识,进一步依靠宗教迷信作为麻醉人民的鸦片烟。佛教给人们虚构了一个来生的世界,宣称人死灵魂不灭,根据在生的善、恶,或入天堂极乐世界,或

  • 北魏走向衰落,全是南梁开凿浮山堰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南北朝,浮山堰

    夏季,寿阳城久雨成灾,大水入城,房屋全被淹没。北魏扬州刺史李崇指挥军队停在城墙上,水继续上涨,于是他们又乘船爬到城墙上的短墙上面,城墙只差两板宽没有被淹没。将领们都劝李崇放弃寿阳而退保北山,李崇说:“我受朝廷之命镇守一方之地,由于仁德不

  • 中国古代守城巅峰之战,这一仗比淝水之战惨烈得多(浮山堰)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世界,南北朝,浮山堰

    安徽省明光市柳巷镇境内的淮河上,有一座仅存遗迹的古代拦河大坝,这就是著名的浮山堰。它兴建于南北朝时期,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土石坝工程。这座历经千余年洗礼的大坝,如今依然静静地屹立于河上,向人们诉说着那段惨烈的战事。▍淮南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 最荒唐的梁朝“豆腐渣”工程 “浮山堰”,几十万百姓家破人亡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豆腐渣”工程,浮山堰

    安徽明光市柳巷镇内的浮山堰遗址。在淮河上曾有一座坝,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大坝,听起来以为是让中国人兴奋自豪的杰作。事实上,这座坝是“豆腐渣”工程,让几十万百姓家破人亡、尸骨无存。从这一点来说,拍板的梁武帝萧衍,不仅是个昏君,还是一个千古大

  • 武臣柳子光:戊午士祸、甲子士祸的主要人物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柳子光,朝鲜,戊午士祸

    柳子光(朝鲜文:유자광,1439年? - 1512年 6月)是朝鲜早期的武臣、军人和政治人物。字于复(우복)。封号武灵君,武灵府院君(무령부원군)。戊午士祸、甲子士祸主要人物和中宗反正的靖国功臣,全罗南道出身人物。柳子光出生于1439年,全罗南道灵光郡人氏,是武官柳规的庶子,母亲为婢妾。在担任汉城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