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东西教会大分裂的起因是什么?东西教会大分裂的外因与内因分析

东西教会大分裂的起因是什么?东西教会大分裂的外因与内因分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305 更新时间:2023/12/27 6:28:33

基督教东派教会与罗马天主教会在 1054 年的正式分裂。由于事件具体起因多与当时的君士坦丁堡宗主教卡西乌相关 ,故又称阿卡西乌分裂

。罗马帝国在公元4世纪末分裂之后,东西两部分在社会、政治、语言、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促成了基督教说拉丁语的西部派别说希腊语的东部派别之间的分化。西部的罗马教会自认为是耶稣门徒彼得的继承者,坚持认为其在各宗主教区中拥有首席地位;东部的君士坦丁堡教会则在东罗马皇帝支持下与罗马教廷争夺势力范围;再加上教义方面的分歧,终于在

1054 年相互开除教籍,正式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

背景

罗马大公教会和东正教会的分裂,是罗马帝国东西分裂之后多个世纪以来摩擦的结果。彼此之间在文化和语言上的隔膜和政治上的对抗,使罗马和君士坦丁堡的分歧不仅仅限于宗教问题上。即使在诺曼人入侵、双方同在受外敌威胁的情况下,1054年东西方教会在君士坦丁堡召开的调停会议,仍然演变成一场互相控诉指责的大会,罗马教宗在此下诏革除了东正教会的教籍。

其实过往双方在宗教信仰的问题上鲜有共识。例如在反图像争辩(726-843年)之中,为了是否可以图像敬拜,双方已闹得不和。在三位一体之神性的问题上,圣灵是由圣父"和子"而出(西方教会的观点),还是由圣父"透过子''而出(东方教会的观点)等神学问题,成为在君士坦丁堡大主教阜丢斯(Photius)时期(864年)的剧烈争论。至于最后的决裂,却是政治因素多过神学争议,特别是罗马教会的权威受到挑战。教宗宣称自己的地位凌驾于其它的宗主教之上,而君士坦丁堡则认为罗马与各宗主教是平等的。

外因

罗马

公元70年,罗马人占领耶路撒,基督宗教的中心自然转移到当时罗马帝国的首都--罗马。

根据圣经记载,罗马很早就有了基督徒,保禄给在罗马的基督徒写了著名的罗马书,并亲自在罗马居留了二年。根据教会的圣传,伯多禄是罗马的首位主教。这两位宗徒最终都在罗马殉道。

因此,罗马教会在初期教会中一直享有极高的威望。在此期间,教宗(罗马主教)亦试图在一些教会事务中扮演权威的仲裁者的角色。公元325年,在尼西亚召开了基督宗教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普世大公会议--尼西亚大公会议,在大公会议所颁布的法令中,罗马教会列于各地方教会之首。

新罗马

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迁都拜占庭,将该城改名为君士坦丁堡,又名新罗马。

381年,召开了基督宗教历史上的第二次普世大公会议--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这次大公会议将君士坦丁堡教区提升为牧首区,而君士坦丁堡牧首的排名仅次于罗马教宗。

451年召开的第四次普世大公会议--卡尔西顿大公会议上通过的第28条法令,将君士坦丁堡牧首提升至与罗马教宗并列的首席地位。

根据大公会议的法令,教宗之所以拥有首席权乃是因为他是帝国首都罗马的主教的缘故,故此,帝国的新首都的主教也拥有与罗马主教相同的首席权。

这一法令受到当时的教宗利奥一世的强烈抗议,认为该法令侵犯了罗马教宗的首席权,声称:教宗之所以拥有首席权是因为他是使徒之长彼得的继承人的缘故,君士坦丁堡牧首不配拥有首席权,因此,拒不承认该法令的有效性。

会议

621年,特劳拉地方召开会议,警告西方主教们如果不服从教会的纪律则开除教籍。此次会议中第五十五条──罗马人民于四旬期星期六守斋乃违背教会之传统,如神父为此将废逐,若为主教,则开除其教藉;教宗如此时守斋亦开除其教藉。教宗不签字认可,而皇帝也出兵干扰。

内因

公元7世纪末,罗马的拉丁教会和君士坦丁堡的希腊教会在礼仪和教义上的分歧加剧。

726年,拜占廷帝国(东罗马帝国)皇帝利奥三世(拜占庭)身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发起破坏圣像运动,将堂内的圣像、十字架全部捣毁,这样在东方教会引起了混乱与教难。

利奥三世又将君士坦丁堡牧首圣日尔曼(St. Germanos)废除,当时教宗额我略二世责罚了皇帝。

利奥三世报复,派舰队活捉教宗。利奥三世死后,继承人仍遵守此令。

直到780年,伊琳娜女皇继位后,愿意恢复对圣像的敬礼,愿意东西方教会统一,因而他得到当时君士坦丁堡牧首圣特拉乌斯(St.

Tarasios)的支援,并得到罗马教宗哈德良一世的同意,于787年,召开了第七次大公会议--尼西亚第二次大公会议。

会议结果重新阐述敬礼圣像的真正意义,教会并非敬礼圣像本身,而是敬礼圣像所代表的神或天使,或圣母、圣人。

分裂

857年,君士坦丁堡牧首伊纳爵一世(Ignatius)被拜占庭皇帝米海尔三世废逐,改以重臣佛希要(Photius)继任牧首。

863年,此时的罗马教宗尼克老一世也采取了行动,声明伊纳爵的废黜非法,以及开除佛希要的教籍。佛希要也开始了反击,他在君士坦丁堡召开会议,开除教宗教籍,是为"佛希要分裂"。

双方为教区管辖权和罗马教会将圣灵"从父出来"改为"从父和子出来"引发的"和子句"纠纷越演越烈,不料支持佛希要的米海尔三世遭人暗杀,凶手自立为皇帝,是为巴西尔一世,他将前任一切的措施推翻,包括废逐伊纳爵跟佛希要的提升。

同年教宗尼克老一世逝世,继任的亚德二世在君士坦丁堡召开第八次大公会议,东西教会统一,而东方教会也承认罗马的首席地位。

虽然佛希要分裂只维持了几年,但是却种下了日后大分裂的近因。过去罗马教皇的首席地位是无可否认的。这次事件后却有人开始质疑教皇的首席地位,甚至指控教皇窜改教义。

标签: 东西教会大分裂罗马

更多文章

  • 东西教会大分裂是怎样的 东西教会大分裂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东西教会大分裂是怎样的

    东西教会大分裂指的是基督教东派教会与罗马天主教会的正式分裂,这次分裂发生在1054年。其实基督教东正教和天主教的矛盾历来就存在,双方在语言、教义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而历史上也曾经有过短暂的分裂,这次分裂只不过影响更大一些。通过东西教会大分裂简介可以了解一下这一对基督教影响深远的大分裂。利奥

  • 东西教会大分裂经过了多少年 分裂的背景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东西教会大分裂,教会大分裂

    东西教会大分裂是指的基督教正式分裂为东正教和天主教的事件,一般认为东西教会是在1054年正式分裂的,而历史上东西教会的形成发展以及分歧日渐严重可以上溯到罗马帝国的分裂,东西教会大分裂经过了多少年这个问题,不是很好回答,如果从东西罗马395年分裂算起,应该是经过了659年。公元70年,罗马人占领了耶路

  • 揭秘:慕尼黑阴谋到底有多不要脸?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慕尼黑阴谋,世界

    说起慕尼黑阴谋我们都知道这件事,英法德意四国背着捷克斯洛伐克把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可以说是非常的不要脸的行为,当时签订这个条约的时候竟然没有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到场。相当于一群人商量分你的家产,但是你却没有说话的权利。商量完直接拿走了,连和你都不打招呼。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张伯伦、

  • 慕尼黑阴谋背后的故事是什么?没有多少人知道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慕尼黑阴谋,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在1945年,作为中国人,我觉得应该注重二战史的研究。因为在二战中,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分子的一部分出了非常大的力。如果不是中国在亚洲地区拖住了日本的实力,那么现在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是不是被法西斯分子所统治呢?这也是非常有可能的,在二战中,有太多太多的不公平,有太多太多的阴谋。这

  • 慕尼黑阴谋:英法绥靖政策发展到了极点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慕尼黑协定,张伯伦,捷克斯洛伐克,,慕尼黑阴谋

    1938年3月份,纳粹十字旗在维也纳升起,纳粹德国通过指使奥地利内部的纳粹政党——奥地利纳粹党在奥地利内部发动政变兵不血刃地实践了德奥合并,在“一个民族、一个帝国、一个元首”(Ein Volk,ein Reich,ein Führer)的口号中,希特勒(Adolf Hitler)在维也纳街头接受了人

  • 俄国1905年革命:1000多人死难,史称流血的星期日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俄国1905年革命,俄国

    俄国1905年革命(Russian Revolution in 1905),1905年俄国发生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0世纪初,俄国作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还保存着大地主土地占有制和沙皇专制统治,成为政治上极其反动、经济上又很落后的国家。沙皇政府对外依赖外国资本,热衷侵略扩张;对内实行残暴的阶级压迫

  • 俄国1905年革命的具体经过,最后的结果及历史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俄国1905年革命,俄国

    俄国1905年革命是指于1905至1907年间,发生于当时的俄罗斯帝国境内,一连串范围广泛,以反政府为目的,又或没有目标的社会动乱事件,诸如恐怖袭击、罢工、农民抗争、暴动等,导致尼古拉二世政府于1906年制定等同于宪法的基本法、成立国家杜马立法议会与施行多党制。1905年俄国发生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 俄国1905年革命发生于什么时候?历史背景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俄国1905年革命,俄国

    俄国1905年革命是指于1905至1907年间,发生于当时的俄罗斯帝国境内,一连串范围广泛,以反政府为目的,又或没有目标的社会动乱事件,诸如恐怖袭击、罢工、农民抗争、暴动等,导致尼古拉二世政府于1906年制定等同于宪法的基本法、成立国家杜马立法议会与施行多党制。这场革命没有组织,没有目标,也没有单一

  • 南明诸多政权势力最小的鲁王监国,抗清决心却无半点动摇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南明,鲁王监国

    公元1645年5月,清军攻破南京,弘光政权灭亡。随后清廷颁布“剃发令”,这引起了江南百姓的强烈反抗,江浙抗清义军风起云集。在钱肃乐、张煌言的拥护下,鲁王朱以海于7月18日在浙江绍兴监国。鲁王朱以海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鲁王朱檀的后代,当时才27岁,但已经历过生死。公元1642年清军入关劫掠,攻破兖州,

  • 鲁王朱以海两次错过皇位,坚持抗清18年(鲁王监国)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朱以海,明朝,鲁王监国

    明末,崇祯皇帝在北京自尽之后,明朝并没有灭亡,明朝的遗臣们相继拥立了多位明朝宗室为帝——弘光、隆武、永历等,并以他们为旗帜号召天下有识之士坚持抗清,但是有这么一位宗室,他曾经有两次机会能够登上皇位,但是都没有成功,但是他却以监国的名义一直坚持着抗清运动,他就是鲁王朱以海。朱以海是朱元璋第十子朱檀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