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清战争伤亡最悬殊的一战,为什么七千明军仅杀死两百清兵?

明清战争伤亡最悬殊的一战,为什么七千明军仅杀死两百清兵?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4085 更新时间:2023/12/7 10:10:13

提起觉华岛之战,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提起明朝末年的宁远之战,大家就都会想起,事实上觉华岛之战,是发生在宁远之战同期的一场战役,是后金之主努尔哈赤在攻打宁远不下后突袭觉华岛的战役。

此战可以算得上是宁远之战的分战场,但战役规模并不逊于宁远之战的规模。宁远之战大家耳熟能详,就不过多介绍,但同期的觉华岛战役长期被人忽略,1626年正月二十五日夜,在久攻宁远多日不克后,努尔哈赤开始将主力转移到距离觉华岛较近的龙宫寺。以便于登岛,觉华岛位于宁远以南的海面上,距离大陆尚有18里,多年前在明朝成立关宁锦防线后,觉华岛这个海岛就成为了明朝储存辽东战略物资的后勤基地,平常只能坐船跟关内外的大陆地区来往,因以往后金并无水军,因此对于明军在海岛上的存粮,历来是鞭长莫及,但努尔哈赤进攻时正值隆冬,海面被冰封住,后金军队从岸边履冰,可直达岛上。觉华岛上的明朝守军,为加强防御,曾沿岛凿开一道长达15里的冰濠,以阻挡后金骑兵的突入。但天气寒冷,冰濠凿开之后很快就又冻上,后金军直接跨过冰层海面,杀入岛中,仅一天时间,全岛7000明军全军覆灭,岛上无辜百姓7000人,也尽遭屠杀,而在整个血腥的战斗中,距离觉华岛最近的宁远守军,并未采取任救援行动,任由岛上军民灭亡。

此战的战果远大于较早之前所发生的宁远保卫战,觉华岛之战以明军完败而告终,根据史料记载,除覆灭的15000余明朝军民外,岛上2000余艘船只,80000余石粮草,也尽遭后金的焚毁和劫掠,至此明朝在辽东区域的物资储备,几乎全部损毁。

由于明朝政府宣传的需要,宁远大捷被重点宣扬,同期发生的觉华岛惨败则刻意没掩盖,宣传方面的规则可以理解,但此战中,双方的损失比却极为惊人,明军战死7000官兵,同期据考证,后金方面仅死亡269人,战斗完全呈现一边倒,难道每年数百万两白银喂养的关宁军,竟如此不堪一击?

但细细算来,这个结果也不是不可能发生,确切的说倒情有可原,孙承宗建立关宁锦防线后,作为海运中转枢纽,觉华岛便成为了明朝通往关外的重要运输中转站和辽东明军的后勤基地,由于远隔大陆,加之后金并无水军,因此孙承宗长期判断失误,认为此地是最不可能发生战斗的地域,因此觉华岛自成为明朝补给基地起,就不曾驻扎任何陆军,只有7000明朝水军担任岛上的运输和防守工作。

如今觉华岛已成为旅游胜地,即便岛上局面也很少有人记得400年前那场血性的抵抗

而这所谓的7000明朝水军,也是为了应对关内到关外的补给而组建的船队,该船队表面上隶属于明朝军事武装,但实际上是属于亦兵、亦商、亦民的船队组织,这只水军除了兼任船队水手工作外,还要兼任运输、搬运、存储等物流工作,并非一只可以与后金相匹敌的明军军队武装,按史料记载,这只部队既无盔甲、又缺兵械,而对面是数万武装到牙齿的后金骑兵,最后呈现一边倒的态势就不足为怪了,这一战与其说觉华岛之战,倒不如说是觉华岛屠杀!

但即便如此,岛上的15000余军民仍然奋起还击,据后金史料记载,这只并无战斗力的明朝水军甚至冲出觉华岛,在海冰面上与后金军竭力展开肉搏战,从海面上一直打到觉华岛内的山头上,共击毙后金官兵269人,在考虑历来战争中负伤人数往往要大于死亡人数数倍的比率来看,觉华岛之战,后金的伤亡可能高达千人以上,还不排除后金对伤亡有所掩盖,甚至不亚于几天前发生在附近的宁远保卫战(后金记载伤亡500),岛上军民能在没有援军和兵械的情况下,还能取得如此杀伤,依然呈现出了明朝军民的决死勇气和血性!

只可惜战役结束后,宁远方面的守军备受褒奖,关城自守的袁崇焕成了民族英雄,而觉华岛上英勇战死的上万明朝军民,却湮没在了历史的长河里。

标签: 明清战争明朝

更多文章

  • 努尔哈赤亲率八旗围攻沈阳7万明军,清王朝及“满洲”称呼的确定(明清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清朝,努尔哈赤,明清战争

    1618年(明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亲率八旗劲旅,以报祖父之仇为名公开反明。1619年三月,取得对明军主力杜松部的决定性胜利,从此,后金从防守转入进攻阶段。与此同时,林丹汗也趁机亲率察哈尔和内喀尔喀五部,攻占了明朝的广宁城。当时,明朝为了不让努尔哈赤与林丹汗联合,使明朝东、北两面受敌,不断派人到察

  • 大凌河之战明朝军队为何不在城内存粮?真相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大凌河之战,明朝

    一枝独放永远不是春天,春天该是万紫千红的世界。因此,我们要努力汲取知识,收集能力,绽放自己的清纯之花,让世界万紫千红,希望我的文章能为大家贡献一点力量哦!大凌河之战被很多专家誉为明清之战的转折点之一,此战清朝第一次打破了坚城攻而不克的梦魔,尽数歼灭祖大寿的明朝关宁军主力,也为10年后的松锦之战做好了

  • 明末抗清名将张春的生平简介,张春的人物事迹(大凌河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明朝,清朝,大凌河之战

    崇祯元年(1628),兵部尚书王在晋轻信谣言,弹劾张春嗜杀。春具揭辩,关内民亦为讼冤。王在晋再弹劾张春通阉党克军饷,遂削籍,下法司治。明年,法司言张春被劾无实,乃释之。崇祯三年(1630)正月,永平失守,起任张春为永平兵备参议。张春言:“臣身已许此城,不敢少规避。但必求济封疆,此臣区区之忠,所以报圣

  • 揭秘:英法联军在第二次大沽口之战之前做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第二次大沽口之战,清朝

    载炮一百四十五门,舰上官兵二千余人;法舰二艘;美舰三艘,在贺布断定可“稳操胜券”地打开通道的情况下,普鲁斯和布尔布隆都作出了“不惜用武力来打开白河的大门,并继续向京城挺进”的结论。他们都认为,清朝的好战派都把希望寄托在僧格林沁这位蒙古亲王身上,只有打败了他阻止我们进入白河的尝试,主和派在皇帝面前才可

  • 鲜为人知的胜利——1859年第二次大沽口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第二次大沽口之战,清朝

    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仅用两个小时就攻陷了大沽口炮台,登陆天津,直逼北京,迫使清朝签订了《天津条约》。咸丰皇帝对于大沽口炮台如此迅速地沦陷,把握京津咽喉要地却没有发挥作用极为震惊,他命令蒙古亲王僧格林沁主持大沽防务,加固炮台,增派兵力。根据史料记载,“南北两岸各建炮台3座,共安火炮

  • 揭秘:第二次大沽口之战清军是怎么打赢英法联军的?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第二次大沽口之战,清朝

    1859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第二次进攻大沽口,不过这次罕见的清军获得了最后的胜利,也是清军伤亡比较少的一次。当时清政府已经算是穷途末路,对于欧洲来的列强简直束手无策,但是清军在第二次大沽口之战还是展露了一些血性出来,证明当时也并不是一个碾压之势。第二次大沽口之战清军到底是怎么打赢的呢?一起

  • 沈约简介 出身于士族家庭南朝史学家沈约生平(竟陵八友)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沈约,南北朝,史学家,竟陵八友

    沈约(441~513年),字休文,汉族,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历史上有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家族社会地位显赫。祖父沈林子,宋征虏将军。父亲沈璞,宋淮南太守,于元嘉末年被诛。沈约孤贫流离,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历仕宋、齐、梁三朝。在

  • 交阯反叛是怎么回事?揭秘交阯反叛事件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交阯反叛,汉武帝,马援

    交阯反叛是怎么回事东汉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征侧、征贰于交趾造反作乱,自立为“征王”。建武十八年,汉光武帝刘秀任命马援为伏波将军平定岭南,汉军一路势如破竹,次年五月,马援斩杀反贼征侧、征贰,传首洛阳。揭秘交阯反叛事件建武十六年(40年),交阯雒将女子徵侧等起兵反叛,汉光武帝派遣马援平叛。文章依据对

  • 汉朝历史事件,揭秘交阯反叛的起因和最终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光武帝,马援,交阯反叛,

    东汉光武帝建武16年(西元40年)2月,素来臣服于中国的交趾郡(今越南北部)发生叛乱。交趾女子征侧(Trung Trac)因其夫为交趾郡太守苏定所杀,愤而起兵反抗,其妹征贰(Trung Nhi)也号召回应。姐妹两人所带的叛军得到交趾、九真、日南、合浦等郡越人的支持,因此击败汉朝驻军,攻陷岭南65座城

  • 交阯反叛事件起因是因为什么?交阯反叛又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交阯反叛,汉武帝,马援,南征

    交阯反叛是怎么回事东汉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征侧、征贰于交趾造反作乱,自立为“征王”。建武十八年,汉光武帝刘秀任命马援为伏波将军平定岭南,汉军一路势如破竹,次年五月,马援斩杀反贼征侧、征贰,传首洛阳。揭秘交阯反叛事件建武十六年(40年),交阯雒将女子徵侧等起兵反叛,汉光武帝派遣马援平叛。文章依据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