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齐威王变法产物 稷下学宫产生的职能是怎样的

齐威王变法产物 稷下学宫产生的职能是怎样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996 更新时间:2024/2/12 3:19:37

稷下学宫,又被称作稷下之学。齐国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高等学府。它位于齐国的国都临淄稷门附近。齐国稷下学宫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呢?下面就来了解一下这齐国稷下学宫吧。

先来看看稷下学宫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吧。稷下学宫的“稷”,是齐国国都临淄城一处城门的名称,而“稷下”指的就是齐国国都临淄城的城门附近的意思,“学宫”就是学习的地方。齐国的君主在齐国的国都临淄稷门附近设立了一座学宫,就有了稷下学宫这个名字。稷下学宫也被叫做稷下之学。

齐国的稷下学宫是一所官办的高等学府。但是它并不是在齐国成立之初就存在的。它创建于齐威王初年,是齐威王变法的产物,是他为了巩固田氏政权的统治的一向重大举措。当然,这一举措并不是齐威王自己凭空想出来的,那时候的齐威王受到了魏文侯尊礼子夏建立西河之学的影响,加上想要广开言路,于是就设立了稷下学宫。在稷下学宫中,推行的官学乃是黄老之学,因为其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当时的稷下学宫几乎容纳了“诸子百家”的所有门派,为之后的“百家争鸣”创造了条件。稷下学宫的开设,大大的增强了人们的学习热情,大量学术著作相继问世,大大地促进了先秦时期学术文化的繁荣。

稷下学宫产生的职能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齐威王变法的产物。随着稷下学宫的建立,大批的著名学者从各国纷至沓来,在稷下学宫中聚集。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由于它自身的特点和性质,使得稷下学宫除了是个学术交流的场所,还产生了一些相应的职能。稷下学宫产生的职能有哪些呢?

首先作为一所学宫,学术是必备的职能。稷下学宫的学术以黄老为主,具有兼容百家之学,多元思想并立,各家平等共存,相互争鸣,也就为后来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再说教育职能,稷下学宫本身便是一个教育的场所。它符合所有教育的要求,除了规模宏大的校舍条件之外,还有开展正规教学活动的师生。它还有着独特的教育特点——游学。游学指的是学生可以自由向稷下寻师求学;而老师也可以在稷下招生讲学,这不仅使学士们开阔了眼界,打破了私学界限,思想兼容并包,还促进了各种学说的发展和新学说的创立,大大促进了人才的培养和成长。

最后是询议的职能。在稷下学宫中,齐王向稷下学者咨询国事、天下事,而稷下学者们也纷纷各抒己见,也就是说稷下学者发挥了智囊团的作用,也就渐渐成了一个政治咨询中心。

所以,稷下学宫产生的职能有:学术、教育和询议。

齐国稷下学宫灭亡的根本原因

齐国稷下学宫的设立可以说是齐国的一项重要举措。但是稷下学宫在齐国灭亡之后随着齐国的灭亡也消失了。有人对稷下学宫灭亡的根本原因产生了疑问:虽然从表面上看是秦灭了齐才导致的稷下学宫灭亡,但是并不能说这就是齐国稷下学宫灭亡的根本原因。

齐国稷下学宫的灭亡,不仅仅只有秦灭齐这个外在的原因。齐威王继位后,对齐国进行了变法,要改变齐国的现状,于是便设立了稷下学宫,为的是巩固自己的田氏政权并广开言路。

之后的齐宣王采取了比齐威王更加开明的政策,“趋士”、“贵士”、“好士”,除了官学黄老道家外,儒、名、法、墨、阴阳等各家学派林立,学者们聚集一堂,围绕着礼法等话题,展开辩论,各家之间相互吸收,共同发展,使得稷下学宫的规模和成就达到了顶峰。但是,也因为他开明的政策,有了个别滥竽充数之人,使得稷下学宫学者的质量下降。

稷下学宫是自齐威王以来齐国君主咨询问政场所。但是在齐闵王不听谏言,使得邹衍离开了齐国,齐国也几乎被燕国攻灭。

齐襄王重建齐国,努力发展稷下学宫,但是稷下学宫仍恢复不到当年的鼎盛面貌。之后,齐王建即位,稷下学宫得不到进一步的发展,在齐国被灭之后,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齐国稷下学宫灭亡的原因不能说只有秦灭齐这一方面,同时也有齐国内部的问题。如果要说齐国稷下学宫灭亡的根本原因的话,那么便是齐国本身的原因。

稷下学宫的历史意义

稷下学宫始建于战国时期的齐国,是齐威王变法的产物。随着齐国的灭亡,稷下学宫也在这世界上消失。它只存在了大约一百五十年的时间。但是尽管只有短短的一百五十年,稷下学宫的历史意义仍然是重大的。

稷下学宫自身就有着很多功能。稷下学宫的学者们可以为国君出谋划策,发挥智囊团的作用;稷下学宫的学者们相互讨论,著书立说,研究学术;稷下学宫又拥有非常好的教育条件,规模宏大的校舍,定期的教学活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教育作用。在战国时期,秦国刚刚新起,楚国保守落后,齐国稷下学宫的设立使得齐国几乎一直引导着文化的潮流。

秦朝统一六国之后,设有七十员博士官的制度。据说这个制度便是沿用了当年齐国稷下学宫的传统。再说在汉王刘邦统一天下之后,自荐为刘邦制定朝仪的秦朝著名的博士叔孙通,他就号称为稷下生。稷下生是稷下学宫存在的时候,人们对稷下学宫的学者的称呼。也就是说,叔孙通曾是稷下学宫的学者。

自秦以后的各种文化思潮,都发源于稷下学宫;百家争鸣的产生更是以稷下学宫为中心展开的。在思想界,学术界,稷下学宫的历史意义无疑是重大而又深远的。稷下学宫时期那些著名的学术著作产生的数量之庞大,是在中国的几千年历史中,独一无二的,没有任何一个时代能够与之相比。

更多文章

  • 为什么齐国会兴盛:拥有学术氛围开放的稷下学宫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齐国,文化,稷下学宫

    齐国人因为长于经商,屡被各地的人攻击。是的,战国年间的齐人,名声并不很好。从吕尚建国那一天起,齐就以通工商之业、便渔盐之利为发家的秘诀;进而有管仲的改革,降低关税,为商人在旅途上建立接待站,有了这些方便,熙熙攘攘的逐利者,自然归之如流水了。商贸使齐国富饶,也使它受非议。除了反感齐国的庸俗,各国还担心

  • 赵灭中山之战事件背景经过简介,发生在什么时候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赵灭中山之战

    赵国方面,当时赵国除了有强秦的威胁外,中山国也是赵国的一个心腹之患。中山自魏文侯时期复国后,便雄据在河北中部一带,几乎将赵国一分为二。在赵武灵王即位以前,就依持齐、魏两国的支持,侵略赵国,成为赵国安全的最大威胁,所以当时的赵武灵王有感而言:“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

  • 战国时期赵国灭亡了中山国,也大大加强了自己的实力(赵灭中山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战国时期,赵灭中山之战

    赵灭中山之战是中国战国时代中期的战争。从前307年攻打中山国房子到前296年并吞中山国结束,共计12年的时间,赵国不仅除掉了心腹之疾,使得南北二地得以连成一体,领土的扩张也使国力强大起来。当时赵国除了有强秦的威胁外,中山国也是赵国的一个心腹之患。中山自魏文侯时期复国后,便雄据在河北中部一带,几乎将赵

  •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是什么意思?(赵灭中山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赵武灵王,赵雍,胡服骑射,赵灭中山之战

    武灵王 即 赵雍 (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约公元前340年—前295年),嬴姓,赵氏,名雍(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故当称为赵雍,不叫嬴雍),战国中后期赵国君主,生于赵国首都邯郸。赵武灵王在位时,赵国军事力量不强,受中原大国欺侮。林胡、匈奴等游牧民族也不时骚扰,邻境较小的中山国也时常进犯。赵武灵王

  • 赵武灵王赵雍怎么死的?赵国君主赵武灵王简介(赵灭中山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赵武灵王,赵国君主,战国时期,赵灭中山之战

    导读:赵武灵王(前340年-前295年),嬴姓,赵氏,名雍,中国战国中后期赵国的君主。在位时推行的“胡服骑射”政策,赵国因而得以强盛,灭中山国,败林胡、楼烦二族,辟云中、雁门、代三郡,并修筑了“赵长城”。武灵王本人在前296年的沙丘之乱中被幽禁饿死,谥号为武灵王(“灵”为贬义谥号,表示“乱而不损”,

  • 泰缅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对双方有着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泰缅战争,泰国,缅甸

    公元14世纪初,泰国阿瑜陀耶王朝(1349-1767)兴起,奉行对外扩张政策。缅甸的分裂时期(1287-1531)持续了两个半世纪,各个政权之间战争频仍。长期战乱使缅甸国力衰弱,没有能力发动对外战争。16世纪上半叶的泰国中心阿瑜陀耶王国是一块富庶宝地,动植物和矿产资源丰富,对外贸易发达,阿瑜陀耶城(

  • 缅甸和泰国是世仇吗?缅甸和泰国是怎么打起来的(泰缅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泰缅战争,泰国,缅甸

    缅甸的历史比泰国长。泰国在13世纪拜托真腊统治,而缅甸7世纪的骠国即为万家大国。11世纪,骠国的蒲甘王朝建立,空前强大。1287年被蒙古所灭。此时泰族的速古台王朝(暹罗)刚刚建立,并长期与元、明保持友好。16世纪中期缅甸东坞王朝(东吁王朝)建立,此时泰国为消灭速古台王朝的阿瑜陀椰王朝统治,二者有战争

  • 泰缅战争的详细经过是怎样的?一共有几个阶段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泰缅战争,泰国,缅甸

    缅甸蒲甘王朝末期,泰国大城王朝入侵缅甸南部的孟族王国,迫使孟族从马都八迁都勃固。东吁王时期,缅甸长年对泰国大城王朝进行用兵。曾分别于1565、1569两次攻占泰国大城王朝首都,此后十五年,泰国成为缅甸的附属国。这期间是缅甸军大获全胜时期,估计是缅甸军采用并学会了当年元朝的蒙古人偷袭他们时的那招:专射

  • 苏联元帅: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的简介(柳班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苏联,军事家,元帅,柳班战役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俄语:Кири́лл Афана́сьевич Мерецко́в,英语:Kirill Afanasievich Meretskov,1897年6月7日-1968年12月30日),苏联军事领导人,苏联元帅(1944年)。他于1918年加入红军,在俄国内战中曾多次负

  • 柳班战役什么时候发生的?柳班战役的过程及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柳班战役,苏联,德国

    柳班战役(Willow class battle),是苏德战争前期苏联红军发动的进攻战役,是苏联红军一九四二年冬季反攻的组成部分。主要战场在沃尔霍夫河西岸。战役结果,苏军惨败,阵亡6000人、失踪8000人,被俘32759人。1942年1月7日至4月30日,作战意图是由沃尔霍夫方面军以其战线中央的部